第一章 建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柏乡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4718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建置
分类号: K292.24
页数: 3
页码: 61-63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柏乡县的境域位置集柏乡县的建制沿革。
关键词: 柏乡县 平原 行政区

内容

第一节境域位置
  柏乡县位于河北省南部太行山东麓冲积平原,东经114°36'~114°47',北纬37024'~37037'之间。东连宁晋县,北抵沙河与赵县隔河相望,西北环接高邑县,西倚临城县,东南环邻隆尧县。县人民政府驻地柏乡镇,北至赵县界16公里,西距临城县界8公里,南至隆尧县界6公里,东至隆尧县界8公里、至宁晋县界10公里。北距省会石家庄市70公里、北偏东距首都北京350公里,距天津市330公里,西北距山西省会太原市270公里,南距邢台市60公里。
  境内皆平原,唯西南隅小里岗系太行山丘岭延伸,呈岗坡高地。境域呈南北长、东西宽的不规则棱形,其南北长24.4公里,东西宽16.4公里,总面积268平方公里。
  第二节建置沿革
  柏乡一名始见于《汉书.地理志》,当时为侯国,即所谓“汉以此封侯,始有柏乡之名”(《赵州志》)。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载:“隋开皇十六年(596)于汉鄗城南十八里改置柏乡县,遂取古柏乡县以为名。”李氏所言取古柏乡县为名不确,因汉至隋开皇十六年前无柏乡县。宋代的乐史注意到这一点,其《太平寰宇记》载:“遥取汉柏乡之名。”《六书精蕴》载:“柏,木之有贞德者”,故取其贞德义,名曰“柏乡”侯,此即柏乡一名之由来。
  柏乡县境,春秋时属晋,晋于此置鄗邑(故址在县北二十二里),《柏乡县志》云:“县北二十二里有故城镇(今名固城店),遗民尚存。”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三卿(韩、赵、魏)分晋,赵取鄗地。显王四十五年(前324),中山侵赵,赵筑鄗城。中山水围取鄗,鄗城为中山国所据。赧王十年(前305),赵武灵王伐中山,收复高城。公元前296年赵灭中山后,鄗邑地域成为赵国的辖区。秦代属钜鹿郡。西汉高祖元年(前206)置鄗县,属恒山郡,文帝元年(前179)恒山郡改名常山郡,仍辖鄗县。元朔三年(前126)置易侯国,属常山郡,始元元年(前86)废易侯国。竟宁元年(前33)置柏乡侯国(故城在今县城西南十七里),属钜鹿郡。东汉初,鄗改名高邑县,并废柏乡侯国并入高邑县(治所仍在今固城店),置冀州治于此。建武十七年(41)高邑县改隶中山国,二十年(44)仍属常山郡(永平五年封国,建初四年国徙为郡,永元二年封国,建安十一年国除复为郡),三国因之。魏改冀州治安平,高邑县仍属常山郡,太和六年(232)改隶赵国,晋代因之。北魏时属赵郡。北齐天保六年(555)高邑治西徙,县境分为二,北部为高邑,南部为柏人县。隋开皇十六年(596)析高邑、柏人县置柏乡县(治所在今县城)属栾州,大业二年(606),改隶赵州,大业三年罢赵州为郡,仍辖柏乡县。唐武德元年(618)徙赵州治所于柏乡,四年后还治于平棘(今赵县城南),仍辖柏乡县属河北道,武德五年赵州更名栾州,柏乡县仍属之。贞观初复名赵州(天宝元年罢州为赵郡,至德二年罢郡复为赵州),仍领柏乡县,五代因之。宋熙宁元年(1068)柏乡县省入高邑县为镇,元祐元年(1086)复置柏乡县,仍属赵州。宣和元年(1119)升赵州为庆源府,辖柏乡县,属河北西路。金代天会七年(1129)降庆源府为赵州,柏乡县仍属之,天德三年(1151)赵州更名沃州,仍领柏乡县。元代沃州复称赵州,柏乡县仍属之,属正定路。明代,柏乡县隶京师赵州,洪武六年(1373)至十三年(1380)隆平县省入柏乡县,属真定府赵州。清代属直隶省赵州。民国2年(1913)柏乡属冀南道,民国3年冀南道改名大名道,仍领柏乡县。民国17年(1928)柏乡县直属河北省,26年属河北省第十三督察区。1938年6月柏乡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属冀南区。1941年11月属晋冀鲁豫边区冀南区十一专区。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11月柏乡全境解放,属冀南区四专区。1948年8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属华北行政区冀南区四专区,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柏乡遂属河北省邢台专区。1958年4月28日撤销邢台专区,柏乡划归邯郸专区,1958年12月20日撤销柏乡县并入内邱县。1960年5月3日撤销邯郸专区,柏乡县境随内邱县归邯郸市辖。1961年5月23日复设邢台专区,柏乡县境随内邱县复属邢台专区,同时析内邱县复置隆尧县,原柏乡辖区一并划入隆尧县。1962年1月析隆尧县复置柏乡县仍隶邢台专区。1967年12月邢台专区改为邢台地区,仍辖柏乡。1993年6月30日邢台地区与邢台市合并,称邢台市,仍辖柏乡县。
  第三节境域变迁
  柏乡县域自西汉初置鄗县,至今两千余年。置县前之鄗邑,远在东周已作当时的行政设置,辖域广袤。据清康熙十九年(1680)《柏乡县志》春秋战国古鄗城境图记载:鄗境“北抵晋栾氏今之栾城县;东抵晋杨氏今之宁晋县;南抵晋柏人今之唐山县;西南抵晋临邑地今之临城县”。其境域北起今栾城县,包括今元氏县、赵县、高邑县东部、隆尧县东北部,南至今隆尧县山口镇。
  西汉高祖元年(前206),置鄗县,辖域缩小,北抵古槐河(今北沙河),包括今高邑县东南部,南抵〓〓山(今隆尧县山口镇境内),包括今隆尧县山口镇、大霍乡、固城乡、小孟乡诸村镇。
  东汉光武即位鄗南(今柏乡县十五里铺),鄗县易名高邑县(治所仍在今固城店),建武初置冀州治于此,鄗成为当时的政治、军事重镇。北齐时县地一分为二,北部为鄗邑(县治西迁至今高邑境内)地,南部为柏人地。《隋书.地理志》云:“柏乡县,隋开皇十六年置,有〓〓山。”隋开皇十六年(596)析高邑、柏人二县置柏乡县(今治),境域与鄗县时有所缩小,北部、东部、西部边界未变,西北部内收,县界由西北向西南依次为正元寺、南江、吕菅村、赵菅村、韩村。南至山口,距县治20余公里。宋熙宁元年(1068),柏乡县并入高邑县降为镇。哲宗元祐元年(1086)复置。明洪武六年(1373)隆平县并入柏乡县,县域包括今柏乡全境,隆尧县东半部(呈南北狭长,逾百里)。洪武十三年(1380)复置隆平县,除南故城镇(今隆尧县固城)以北三十余村外,其余全部归属隆平县。清朝中期,南故城镇及其余三十余村划归隆平县,柏乡县境再度收缩。至民国21年(1932),县境“东西宽二十八里,南北长五十二里,此不过直线而言,若以面积论,本县四至与邻境接壤之地,势必犬牙相错,非截长补短不可,兹按测量方法逐处勘验,确系八百零六方里有奇,俱照实际记载绝非说明了从前沿袭讹误之习惯也”(民国21年《柏乡县志》)。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940年初冀南行署将宁晋县西南部北苏、南苏、乔家寨、河渠、油房、马房、北陈、白侯、大北里、小北里、大召、前浊南、后浊南、西里、北里、塔底、北黄泥划归柏乡,成立柏乡第五区,即宁南区。1942年9月成立宁南县,上述村庄除北黄泥外,全部划归宁南县。1958年12月20日,柏乡县归并内邱县,1961年5月划归隆尧县,1962年1月1日复置柏乡县,境域为南北长24.4公里,东西宽16.4公里,总面积268平方公里。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柏乡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居民,经济综览,基础设施,农业,工业,乡镇企业,商业贸易等十九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