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治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800
颗粒名称: 河道治理
分类号: TV85
页数: 2
页码: 248-249
摘要: 由于内丘县历史上旱涝灾害频繁,主要以旱灾为主,为抵御水、旱灾害,历代政府曾组织民工兴修过一些防洪和蓄水设施。明崇祯三年(1630),知县雷鸣时为防小马河泛滥,曾动用民力在铁顶墓筑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进一步保证度汛安全,人民政府组织民众多次修建防洪工程,对河道进行大规模治理。
关键词: 内丘县 河道 治理

内容

由于内丘县历史上旱涝灾害频繁,主要以旱灾为主,为抵御水、旱灾害,历代政府曾组织民工兴修过一些防洪和蓄水设施。明崇祯三年(1630),知县雷鸣时为防小马河泛滥,曾动用民力在铁顶墓筑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进一步保证度汛安全,人民政府组织民众多次修建防洪工程,对河道进行大规模治理。
  小马河治理该河发源于境内南赛乡太子岩东侧,自西向东穿过京广铁路后出境流入隆尧县境,内丘县流程35.3千米。
  1963年8月,境内降特大暴雨,山洪暴发,小马河洪水漫溢,河道渲泄不及,泛滥成灾。1964年春,县组织沿河社队群众,清淤河槽,调顺河道。并在下游金店公社境内修筑护村堤埝。堤埝标准为底宽13米,顶宽3米,高2.5米。参加筑坝的大辛旺、小辛旺、滩里、常丰、大垒东、小垒东、前夏侯、大辛庄、小辛庄、后河、张家屯、杓子屯、侯文孝等14个村的干部群众,从河内取土填筑护河埝,浆砌石护坡,历时两个多月,共建堤埝长18733米,完成土石方102.5万立方米,用工5.3万工日。
  河道治理后,河床宽100~200米,纵坡3/1000米,过水深2.3米,最大行洪流量每秒达860立方米,达到20年一遇行洪标准。此工程内丘县投资3万元,国家投资15.6万元,补助粮食7.9万公斤。
  1999—2000年,共计投资95万元,修复加固堤坊6600米。
  李阳河治理该河发源于县境内南赛乡花沟村及临城县东代社村。自西向东,穿过京广铁路后出境流入隆尧县境,县域流程长9千米。
  1963年8月特大洪水,使李阳河铁路以东河段漫溢决口,造成沿河两岸16个村被冲淹,损失严重。李阳河在洪流冲刷下,北光和河巨铺两段河槽北移,河底被泥沙淤高,超出河岸,洪水渲泄受阻,泛滥成灾。
  1964年春,内丘县组织李阳河沿岸16个村的500余名干部群众,挖除河底淤积物,疏整北光段河床200米,由原河床宽30~50米开宽至50米。修筑高3米,厚0.3米的砌石护坡1.34万米。共完成土方8万立方米,石方400余立方米,用工6万工日,国家投资4.9万元,补助粮食2.25万公斤。治理后河道纵坡1.5/1000米,过水深2米,可渲泄50年一遇洪水。
  2000年,投资71万元,组织沿河群众,对河道堤坊进行了加固修复,共计6处,4500米。
  山区支流治理县境内西部山区獐獏乡和侯家庄乡境内,有泜河发源支流和白沙河发源支流。历史上从未经过治理,均为天然河道,行洪能力低,沿河两岸村庄常受洪水冲袭之害。县人民政府对两河的治理工作非常重视,1957年组织当地群众在两河中修筑石坝13座。其中泜河支流8座,白沙河支流5座,总长1.35千米,使两河得到初步治理。
  1978年,县人民政府加强了对山区建设的领导,广大干部群众采取修筑顺水石坝和拦河石坝等工程措施,对两河进一步进行了治理。1978—1982年,白鹿角乡干部群众在白沙河北支流上游修成一条长3500米、高2米、宽3米的顺水石坝;侯家庄乡白塔村干部群众在白沙河支流修筑了一条长2500米、宽4米、高3米的顺水石坝;獐獏乡獐獏村和南獐獏村联合在泜河支流修成一条2500米、宽4米、高2米的顺水石坝。
  1982年7月下旬至8月初,山区降暴雨,治理工程发挥了很大作用,河道两岸人民未受灾害。之后,对这两河上游支流继续进行治理。截至1985年,两河上游支流共修建挡水坝23道,全长1.7千米。这些工程的建设,为保障两岸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内丘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