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生物灾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67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生物灾害
分类号: S43
页数: 2
页码: 174-17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内丘县内丘县域的生物灾害主要为虫灾。
关键词: 内丘县 生物灾害 虫灾

内容

内丘县域的生物灾害主要为虫灾。据记载:
  明成化十九年(1483)发生蝗灾。
  明嘉靖十一年(1532)发生较大蝗灾。
  内丘县地貌类型比较复杂,土壤呈明显的垂直分布。据1983年土壤普查,全县共分3个土类:棕壤、褐土、草甸土,9个亚类:27个土属、43个土种。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蝗飞蔽天,岁大饥,民食草根、树皮,或剥殍肉,或呻吟,气尚未绝,而操刀者剥之者,流离四方,不可胜计。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蝗伤稼。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张虫食豆苗、芝麻殆尽,剪之愈炽
  明崇祯九年(1636)虫子蝗灾,米斗二百六十钱,虎豹伤人。
  清顺治四年(1647),蝗自西南来,栖于树,枝干多伤,田苗无恙。
  清顺治十三年(1656)蝗过即雨,三日内田苗复长如故。
  清康熙六年(1667)蝻生城西,二十里外草禾食尽。
  清道光五年(1825)八月二十五日午时,飞蝗蔽天,自北来,将田禾食尽,晚禾亦多被食,至九月乃尽死。
  清道光十一年(1831)夏,飞蝗蔽天,自东北向西南去,不伤稼。
  民国30年(1941)秋,大蝗,秋禾食尽。
  民国31年(1942)秋,蝗虫遍地,秋禾特别是谷物食尽。
  民国33年(1944)7月,内丘县境内两次飞入蝗虫,被灭后又发生蝗蝻,遍地皆是,吃光青苗14700亩。8月25—26日,成群飞蝗由平汉线东和邢台境内飞来,蝗群约长10千米,宽5千米,遮天蔽日,所经之处秋禾顿被吃光。另一批蝗虫由邢台县宋家庄一带飞入侯家庄、九宅会,蝗群长约2千米,宽近1千米,落地厚6~7寸,60亩谷物顿时吃光。这次受灾面积为121415亩,吃光秋禾57540亩。
  1950年6月,全县51个村发生蝗灾。受灾面积达9111亩,其中严重的2233亩。灾害发生后,县动员男女老少5101人,进行了捕打。
  1956年7月,南赛一带发生蝗灾。
  1964年6月中旬,柳林、五郭店、杨庄、南赛、和庄、北岭一带出现大面积、高密度、来势猛的土蝗,危害严重。蝗虫密度达每平方米50只至每平方米200只左右,受灾面积35028亩。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内丘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