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气象灾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66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气象灾害
分类号: P429
页数: 8
页码: 167-17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内丘县气象灾害,其中包括旱灾,水灾,风火,雹灾,异常气候。
关键词: 内丘县 气象灾害

内容

旱灾
  由于地处北半球温带半干旱区,旱灾成了内丘县发生次数最多、危害面积最大的气象灾害,有春旱、初夏旱、伏旱、秋旱等,对农作物危害都很大。内丘县有记载的主要旱灾如下:
  明成化八年(1472)旱荒,人相食。
  明正德七年(1512),六月旱。
  明嘉靖八年(1529)春大旱,秋大蝗,野无遗禾,饿殍枕籍于道路,人相食。
  明万历十三年至十六年(1585—1588),连年干旱。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大旱,民食树皮,立秋二日无雨。
  明崇祯元年(1628),二年(1629)连旱,斗米一百六十钱。十一年(1638),夏无麦,秋无禾,斗米五百钱。十三年(1640),春旱,百室皆空,人掘草根,剥树皮殆尽。夏无麦,斗米七百二十钱。八月连九日无雨,不能种麦。十四年(1641)六月,亦无雨,斗米一千二百钱。旧志载:“市有一合二合之量,民无所逃徙,少男少女相遇,不相淫而相食,甚有母子相食,夫妇相食者。”
  清康熙三年(1664)八月旱至四年(1665)六月十四日始雨。
  清道光七年(1827)闰五月,大旱,至三伏不雨,刮南风,禾苗尽伤,亩收粮二三升,斗米五百余文。十年(1830)秋旱。十二年(1832),夏大旱。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酷旱,至七月始雨。
  民国31年(1942),旱荒,民众大多用树叶、荆籽、枣核充饥。
  1950年,从柳林区杨庄至城关区马庄,田庄等18个村,旱情严重,且因地处黄沙岗上,谷物回收一半。
  1951年入秋以来滴雨未落,稚庄稼15.5万亩普遍减收三至五成,晚庄稼基本无收。
  1972年,全年降水量仅271.3毫米,相当于常年平均降水量的一半。春旱、伏旱严重,当年粮食减产1686万斤,全县吃国家统销粮728万斤。
  1978年,自年初至8月,一直未降透雨,且降雨分布不均,造成长期干旱高温,河水断流,库塘干涸,地下水下降,全县秋粮减产估计达110万公斤。
  1985年,自5月25日至8月15日,80天没透雨,全县小麦减产465.3万斤;全县有1.6万亩耕地没种上秋作物,种上的也减产或绝收,秋粮比上年减少了2035万斤,棉花比计划减产314万斤。
  1986年,全县降水总量303毫米,较历年少40%,尤以秋季为甚,较历年少61%。4月、7月、8月较往年少70%左右,出现严重旱灾。丘陵、山区大部分秋作物干枯,粮食大幅度减产。秋后仅完成粮食征购入库任务的50%。
  1994年,伏旱连秋旱。从7月中旬至9月底,降水仅122毫米,农作物产量受到严重影响。
  1997年,春旱、伏旱严重。全年降水仅343毫米,较正常年份平均偏少36%。秋作物受灾28.91万亩,成灾22.46万亩。受灾人口达20万人,成灾人口8.5万人。
  1999年,春旱严重,春播困难。全年降水仅342毫米,较常年平均偏少36%。秋作物受灾25万亩,成灾15.33万亩。受灾达20.1万人,成灾人口7.4万人。
  2000年,春旱严重。2—5月,降水仅55毫米,是历年同期最少的一年。
  水灾
  由于气候和地势的原因,内丘县虽然雨量偏少,但往往降水集中,且易形成暴雨和大暴雨。有时山洪暴发,水土流失,造成洪涝灾害。下为内丘县有记载的主要水灾:
  明成化十八年(1482),大水。
  明弘治二年(1489)大水,禾稼尽伤。
  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大雨,马河泛溢,冲没临河居民数家。三十二年(1553)大水,饥民多逃往河南。
  明隆庆三年(1569)淫雨不止,六月始霁,山麓水激丈余,平地一望巨津,居民田庐荡然一空。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大水逆行入经阁寺转而东,冲毁麻庄民舍数十家。
  明崇祯三年(1630)七月二日始雨,八月大水,逼近铁顶墓。
  清顺治五年(1648)大雨,自五月二十九日至七月初八日乃止。十五年(1658)六月二十六日大水,官道水高丈余,冲倒南关房屋数十间。
  清康熙七年(1668)七月初六至初八大雨三日,势如建瓴。各村冲没房舍、牛羊无数。城北李阳河溢至北关外西沟,几与岸平;城南铁顶墓、辛旺村街成河。
  清道光三年(1823)五月二十七日至六月二十七日,大雨三十日,房屋多塌损。十年(1830)四月大雨,民房、窝铺多倾坏,小留村等村水尤大。
  1956年8月,西部山区普降暴雨,多道山川出现泥石流,死41人,伤25人,冲毁房313间,冲走大牲口59头,树89729棵,冲毁土地3929亩。
  1961年7月19日,全县大部遭由西北侵入的暴风雨袭击,风力最大8级,雨量最大100毫米,受灾面积79878亩,冲坏小型水库三座,倒塌房屋130间,刮倒树木25044棵,冲毁桥梁2座。
  1963年8月(2—8日),内丘县发生特大暴雨,持续时间长,降水强度大,平原日最大降水量223.5毫米。地处山区的獐獏公社是降水中心,日最大降水量865毫米,过程降水量2050毫米。引起山洪暴发,全县冲毁土地36403亩,冲毁房屋165674间,死亡170人,死牲口295头,猪羊12237只,损失粮食200万斤,秋粮减产1474万斤,棉花减产134万斤,是内丘县灾害最严重的一年。
  1964年4月16日,全县普降暴雨,4月20日止,为历史上罕见春降大雨。全县雨量达100毫米,淹麦田11030亩,春白地4250亩。
  1982年8月5日下午,和庄一带遭受暴风雨袭击,时间长达4小时。风力7级,降雨87毫米。倒塌房屋95间,冲刮倒直径60厘米以上树木560棵,冲坏地堵300道,冲毁土地120亩。
  1987年5月21日下午,獐獏、侯家庄、白鹿角三乡遭暴风雨袭击,30个村受灾。冲毁土地1230亩,冲坏大口井、塘坝等水利工程131处,冲没牲口20头,猪羊兔161只,冲走矿石1860吨,铁粉400吨,倒塌房屋7.5间,倒树1800棵,直接经济损失210万元。
  1988年8月3—6日,白鹿角、侯家庄两乡连降暴雨,降雨量600毫米。白鹿角乡一昼夜降雨300毫米。山洪暴发,地堰倒塌,山坡发生泥石流。两乡受灾面积4200亩,其中毁土地1282亩,冲毁庄稼1240亩,树17万多棵,粮食减产100万斤,塌房280间,死1人,伤2人,水利工程破坏严重,公路、电信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经济损失157.39万元。
  1989年7月13日23时至次日21时30分,城关、永安、金店、河巨等乡镇,出现暴风雨。风力8级,降雨180毫米,受灾面积62300亩,倒房296间,刮倒树木9250棵,淹没机井173眼,冲坏公路5处,砸伤2人,冲走羊225只。
  1995年入汛后连降三次暴雨,冲毁淤积农作物52905亩,冲坏地坎3430米,堤坝1870米、地堵20444米、公路20260米、乡村路92千米;冲倒电杆156根,高低压线303000米线落地;倒塌损坏房屋630间,200多户民房进水,冲倒树木2184棵;冲淤大口井55眼,小水库3座。
  1996年8月3—5日,全县普降大到暴雨:山区降水500多毫米,丘陵降水380毫米,平原降水300多毫米。此次降水,雨量之大,来势之猛,时间之集中,为历史所罕见,造成山洪暴发,河道、水库溢满,山体滑坡,道路、农田冲毁,交通电力中断,灾情十分严重。据统计:全县309个村普遍受灾,其中103个村进水,受灾人口232571人,成灾人口168275人,死亡10人,伤156人,农作物受灾面积达26.1518万亩,倒塌房屋6015间,冲毁桥梁涵洞174处,冲坏道路71.5千米,冲倒电杆580根,冲淤大口井、机井766眼,冲坏水库5座,冲毁果园7175.5亩,冲倒冲走树木71811棵,伤亡牲口392头,135家企业因灾受损或停产。
  2000年7月3—6日连续降雨,平均降水量达280毫米,最高达427毫米。侯家庄5日夜一次性降水量达253毫米,獐獏乡也达220毫米,造成山洪暴发,山体滑坡,道路桥涵冲毁塌陷,部分地段发生严重的泥石流,房屋倒塌,农田树木被毁,灾情严重,特别是侯家庄、獐獏、南赛三个乡损失尤为惨重。据统计:倒塌房屋902间,造成危房3715间;冲毁耕地4680亩;冲毁冲淤塘坝20座,蓄水池153座;冲淤大口井325眼;冲毁护村堤坝48550米;冲毁各种管道59726米;冲毁片麻岩改造工程水平沟55410亩;冲毁道路120余千米,桥涵41座;冲倒电杆102根,线路中断4250米;冲倒冲走果树、成材树20万棵;冲走大牲口80头,鱼38400尾;冲走铜矿石5650吨,铜精粉720吨,铁矿粉37000吨,石英粉800吨。
  附:1963年抗洪纪实
  1963年6月,中央、省、专区气象台预报,该年6、7、8三个月邢台专区将降有50毫米以上的大雨和暴雨5~7次,200毫米以上的特大暴雨1~2次。据此,本县6月10日召开全县防汛工作会议,对防汛作了全面部署,成立了以县长郭玉栋任政委、副县长刘凤山为主任的防汛指挥部。各公社也建立了由社长、武装部门和青年部门负责人组成的5人防汛指挥所。此外,县委、县人委对各水库、塘坝、河道等水利工程也做了具体分包负责的安排。
  8月2日,本县始降大雨,境内各水库水位不断上升。县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单位立即组织抢险队待命。
  3日,大雨转暴雨,暴雨中心獐獏,日降雨量达326.4毫米。西部山区山洪暴发,沟满川平,冲毁梯田,泄毁梯田,泄入河道,涌向水库,水库水位骤涨,马河水库告急。县委、县人委两次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全县人民投入抗洪斗争。县主要领导奔赴水库、河道第一线,指挥抗洪抢险。侯家庄一带日降雨量达500毫米。晚,山洪直泄,水泡迭起,造成40人丧生及无数财产受损的严重灾害。
  4日,暴雨转大暴雨,日降雨量达316毫米,暴雨中心獐獏达872毫米,獐獏村8户农房、寨门沟村3户农房、4口人被水冲走,下游各水库水位骤增,纷纷告急。
  4日晨,石河水库告急。库水量一夜间由25万立方米增至400万立方米。水位距坝顶仅1.5米,大大超过汛限水位。溢洪道水位深1.1米。危机之时,县委副书记孙学武率县直机关20余名干部赶到,会同仙人村干部群众,修滑坡,补塌方,开挖临时溢洪道,奋力抢险。北岭水库水位猛涨,蓄水达150万立方米,超过蓄水能力50%,洪峰超坝顶0.3米,漫顶而过,情况万分紧急。北岭公社党委发动北岭大队社员上坝筑埝抢护,但由于泄洪不及,副坝决口。紧急关头,县委副书记王振率县直干部18名,冒雨渡过李阳河赶到北岭水库,召集人员紧急部署:一方面抢护水库,一方面派出6名干部迅速通知下游群众转移,一方面派出17名干部分赴北岭、五郭店两个公社组织民工200名,当天赶到水库复堤抢险。
  4日6时,马河水库接县委批示,开闸泄水,但仅能开启1个闸口,其余3个因泥沙所淤难于开启。9时方开,此时库水位已达114.82米,并以每小时2米的速度继续上涨,水库管理所发出抢险信号。临库各村组织441人迅速赶至水库,与驻库干部职工一起在管理所北侧开挖临时溢洪道。但因雨大流急未能完成。此时暴雨已使水库与外界通讯联系中断。11时,上游刘家沟、大和庄、韩家庄、曹川、王庄等5座小水库相继倒坝,上游之水迅猛注入,加重了马河水库负担。13时30分,水库水位涨至121.29米,水与坝平。由于风浪冲击,低于主坝的副坝两处漫溢,险情在即。14时,县长郭玉栋率140名干部群众赶赴抢险。15时,开挖一条宽40米,深0.9米的临时溢洪道,对溢洪保坝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此时洪水有增无减,以每秒1690立方米的流量向库内注入。16时,水库水位已达121.62米,库容2711万立方米,大大超过拦蓄能力,副坝0+510~0+690段决口,水深19.9米,0+908~0+990段决口,深4米。库水咆哮东下,浪涛滚滚。21时30分,大水冲刷至河底。24时,水库泄空,倒坝流量最大高达每秒7500立方米。2600万立方米的库水一泄而光。
  马河水库副坝决口,洪水泛滥,使下游灌区渠道工程破坏殆尽,同时也使下游河堤决口,大水进村,使下游的张夺、小辛旺等16个村庄被淹,10万亩耕地冲毁,3万间房屋倒塌,166人死亡,281人被伤,190头牲口、982头猪、千余只羊冲走,财粮无计。损失最为严重的张夺村淹死79人,小辛旺村淹死30人。
  4日8时,马庄水库由于上游诣仁水库决口,水位增至坝顶,溢洪道水深2.3米,副坝多处将要倒塌。水利局赵金城等20余名干部群众奋力抢护主坝,北岭公社武装干部张随柱率150名基干民兵增援抢险。但因水大,9时左右,副坝决口,决口宽12米,最大泄量每秒1710立方米。
  4日,白马河东青山段洪峰流量达每秒500立方米。12时,京广铁路被冲,洪水过路后直向东北倾泄。
  小马河上游洪峰最大流量达每秒1050立方米。李阳河洪峰最大流量达每秒800立方米。
  5日,暴雨连降,暴雨中心獐獏累计降雨量已达1316.2毫米。18时,小马铁路桥被洪水冲毁,京广铁路形成180米缺口,洪水高出公路路面2.5米。同日,马庄水库在内丘驻军官兵的支援下,军民奋战一天一夜,保住了主坝,也减轻了对下游北岭水库的威胁。
  由于李阳河和小马河汇流,加之暴雨,县境东部平原一片汪洋,水深达3~6米,人们栖在倒塌的房墟或高地之处,有的爬在树上,灾状凄惨。县委组成6820人参加的抗洪抢险队,由县委书记安生长、县长郭玉栋率领到第一线抗洪抢险;内丘驻军派出400名指战员,守堤坊,护工程,救灾民。抢救灾民2400人,牲畜850头,粮食75万公斤,衣服15万件。
  6日,暴雨仍降,日降雨量在200毫米以上。县城和外地联系的电话全部中断,广大军民在抗洪第一线奋力战斗。200余名干部群众昼夜不停,在北岭水库坝顶筑起高0.7米,宽1米的防水埝,保住了水库大坝。内丘驻军派出2个连的指战员支援石河水库抢险,挖开宽3米,深5米的临时溢洪道,水泄畅通,大坝得以保存。
  7日,降雨量减少,獐獏乡为162.5毫米。8日,全县暴雨减弱,9日下午,雨止。
  从8月2—9日,境内总降雨量为:平原750毫米,丘陵887毫米,山区1850毫米。此次暴雨持续时间之长,强度之大,并如此集中是历史上所罕见的。洪水使全县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严重:共死亡170人,死牲口295头,猪羊12237头(只),倒塌房屋165674间,损失粮食200余万公斤,衣服28万件,农具36万件,冲毁公路3条,桥涵11座,中小型水库20座,渠道153条,水井780眼,水车319辆,护村坝85道,护地坝35道,泥沙淤压土地36408亩,秋粮减产737.5万公斤,棉花减产67万公斤,省重点文物扁鹊庙前九龙桥亦被洪水冲坍。
  洪灾发生后,中央、省、地对灾后人民极为关怀,及时给内丘调拨了救灾粮食30万公斤,面袋15000条,以弥补灾民粮、布不足。县委、县政府组织干部职工1222人、农民62840人参加了抗洪救灾。解放军派出560名官兵参加了本县抗洪救灾。全国各地伸出友谊之手,支援本县救灾工作。灾后,县委、县政府派出工作组深入灾区,宣传中央关于生产自救的方针,发放粮款,帮助灾民重建家园,恢复生产。人们从抗洪救灾中深深体会到党的关怀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无比感慨地说:“洪水无情人有情,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共产党好。”
  风灾
  内丘县大风天气比较频繁,极易造成不同程度的风灾,尤其局部性风灾,每年都有发生。8级以上的大风,年平均为13.6次,最多年达30次之多。
  寒潮大风多发生在秋末到春初,其特点是持续时间长,风向多偏北,风力大,常伴有降温,造成冻害。如1972年1月22—23日两日大风过后,出现强降温,持续十天气温极低,其中1月26—28日,连续3日最低气温均—20℃以下,28日达—23.6℃,为历年极端最低值,连续多日结冰,给交通和生活带来不便。
  高压后部的偏南大风多发生在4—6月份,出现频繁,持续时间长,往往使春旱加重。1993年12月—1994年5月,连续半年仅降水20.2毫米,4、5月份又多偏南风,使原有的旱情更加严重,部分麦苗干枯。
  雷雨大风多出现在夏季,来势猛,时间短,风力强,有时伴有暴雨和冰雹,对农作物和人民生命财产危害性极大。如1961年7月19日,县境内大范围遭受暴风雨袭击,风力8级以上,降水100毫米,风雨雷电交加达一个小时左右,作物受灾面积达79878亩,冲坏1500立方米水库一座,小型水库2座,塌房130间,刮倒树25044棵。
  龙卷风1963年8月31日13时45分至13时59分,在金店镇铁匠屯村东出现一次龙卷风,形状上大下小,呈漏斗状,略带弯曲,长约5公里,中心宽10多米,走向自北向南略偏东,经韩家庄村西,张家屯村东,到隆尧县邢村即消失,受其影响的铁匠屯至韩家庄西南,刮毁林木70多株。
  旧志对历史上的风灾亦有记载,主要有:
  嘉靖三十年(1551),风霾大作。昼暝如夜,大木尽拔,毁压庐舍。
  嘉靖三十九年(1560),风霾作孽,
  崇祯十六年(1643)三月初一日,黑风自南来,尘土蔽天,对面不见人形。
  雹灾
  冰雹天气具有突发性和“雹打一条线”的特点,极易形成局部性灾害,且降雹时又常伴有雷雨和大风而加重灾情。轻的,砸伤作物茎叶果实,积雹遍地,产生冻害;重的,砸平庄稼以致绝收,人畜伤亡,房屋砸毁。
  内丘县降雹最早日期为4月26日,最晚为10月24日,一般集中在6—9月,尤其6月份出现次数最多。境内年平均降雹1—7次,出现年率为70%。
  冰雹发生的时段,山区多发生在13时至19时,出现频率为83%;丘陵和平原多发生在15时到21时,出现频率为80%。
  常见降雹路线有三条:第一条呈西北东南走向,自临城入境,经石关至杨庄;第二条呈西东走向,或先由北向南再向东,自侯家庄岭头到獐獏乡、南赛乡;第三条,自白鹿角乡向南经太行山谷,再自西向东经柳林乡、大孟村镇。有时势力强,过铁路经官庄乡到任县境。据记载:
  明万历十三年至十六年(1585—1588),连旱,夏雨。雹积深三尺,野无青草。
  1950年8月24日,从城关区胡家山至官庄区小辛庄,多村遭受不同程度的雹灾,小留村、常丰、滩里籽粒不见。8月30日、31日晚七时许,柳林一带遭受雹灾。
  1951年7月21日,冰雹大者如鸡蛋,小者如杏枣。雹落停止时,平地平均积雹2~3寸厚,全县81个村严重受灾。
  1952年7月7日,下午五时,暴风雨夹带冰雹持续约半小时,时间长的达两个小时,冰雹大的似馒头,小的似枣,灾情严重。受灾总面积达56339.1亩,破坏青苗70%以上的39157.5亩,破坏30%以上的17081.6亩。果实受灾:柿子455400棵,核桃减产折款1084万元,酸枣3116口袋。
  1967年4月26日,冰雹加大风,为历年出现冰雹最早的日期。
  1973年9月16日及17日,由西往东,獐獏、和庄、南赛、柳林、小杨庄、冯村、永安一带遭受两次风雹袭击,风5~6级,雹大的如鸡蛋,小的如卫生球,部分地段积雹达17厘米,受灾面积32311亩,山区柿子减产23万公斤,酸枣减产15万公斤。
  1974年6月21日16时43分开始降雹,历时2小时,冰雹量大直径5厘米。当时全县6乡66个村受灾,受灾面积49110亩,影响产量五成以上,伤253人,砸死牲口14头,毁坏树木5259棵,倒塌房屋3间。
  1977年7月12日晚及13日,北岭、五郭、河巨、永安、官庄一带连遭雹灾,受灾面积共达99800亩。
  1980年8月30日下午6时许,河巨、金店、官庄一带遭受雹灾,降雹持续半小时,26个村灾情严重。10月24日下午,境内部分地带降雹约10分钟,为深秋季节所罕见。
  1982年6月16日15时30分,冰雹来势凶猛,持续1小时,冰雹大者如馒头,小者如红枣,风力8~9级。受灾面积90084亩,伤19人,倒树11709棵,塌房18间。
  1984年6月,全县80%小麦因干旱和降雹不同程度减产,10个乡缺粮人数达30040人,短缺粮食62.3万斤。
  1985年遭受风雹灾害,受灾面积271940亩,农作物大幅度减产。
  1986年7月7日22—23时,当时五郭店乡、北岭乡、河巨乡、城关镇、金店镇76个村遭受暴风和冰雹袭击,风力达8级以上,冰雹大者如核桃,小者如纽扣,受灾面积3万余亩,秋作物和瓜果受到严重危害。
  自1987年至2000年,境内虽降雹仍较频繁,但多为局部降雹,且持续时间短,造成的危害较小,均略过不记。
  异常气候
  极冷天气:1972年1月25日—2月13日,极低温度持续30天,其中1月26—28日,三天日最低在—23.5℃以下,为历年极端最低值。此间兼有雾,公路结冰,给交通和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酷热天气:1960年5月2日,全县(含临城、柏乡、隆尧)气温突然上升,最高达39.5℃,中暑死亡26人。1961年6月9—13日,持续高温,其中40℃以上有两天。1963年6月22—27日连续数日高温,26日达42.6℃,为历年极端最高值。1972年6月2—16日连续半月气温均在35℃以上,其中40℃以上有3天。
  冬前大雪:1987年10月31日,突降大雪,24小时降雪量达13.5毫米,是历年降大雪最早一次。由此气温急剧下降,大白菜多被冻死,对小麦危害极大。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内丘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