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图书馆
邢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邢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地质构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53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地质构造
分类号:
P54
页数:
2
页码:
131-13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内丘县地质构造,根据区域地质构造的演化史,以地质建造,构造变形,岩浆活动,特别是区域性角度不整合为依据,该区地质构造可分为4个阶段。
关键词:
内丘县
地质建造
岩浆活动
内容
在漫长的地质发育过程中,内丘县的地质构造,明显受三次褶皱运动影响,即:太古界末的阜平运动,下元古界末的吕梁运动和中生界的燕山运动。次级构造属山西断隆太行拱断束之赞皇断束的西部。每次构造运动都受到太行深山断裂带的控制,大体表现为东西向的挤压而形成的南北向的构造。
根据区域地质构造的演化史,以地质建造,构造变形,岩浆活动,特别是区域性角度不整合为依据,该区地质构造可分为4个阶段,即:五台构造旋回;吕梁构造旋回;中元古代——古生代构造运动阶段;中生代——新生代构造运动阶段。
五台构造旋回
该构造旋回中以褶皱为主,断裂作用次之,岩浆活动比较强烈,混合岩化作用普遍,但不均一。摩天岭、杏树台一带五台群地层经历了三次以上褶皱构造的叠加,第一期以平卧倒转褶皱为主,褶皱枢纽的产状为320°<17°;第二期褶皱最为发育,致使第一期褶皱轴面弯曲,翼部发生一系列“之”字型褶曲,褶皱枢纽产状为320°<16°;第三期褶皱轴面近于直立,枢纽倾伏方向为20°~30°<20°~30。为一期波长大、振幅小的宽缓褶皱,该期褶皱枢纽与第一期、第二期褶皱枢纽交角60°左右,主要受北西——南西方向近水平挤压作用而形成。
吕梁构造旋回
吕梁构造旋回和五台旋回虽然以角度不整合相隔,但是由于它们同受太行山深断裂带的控制,因而“形影相随”继承沉积的特点。吕梁旋回的褶皱为较简单而宽缓的形态,褶皱轴近南北,西翼被长城系地层所超覆。断裂的性质多为压性断裂,常有岩脉沿断裂贯入。断层走向呈近南北,倾角大。
中元古代——古生代构造阶段
吕梁运动旋回末期,地台的结晶基底形成,由地槽阶段进入地台阶段,本阶段中表现为升降差异和海进海退的变化。该构造阶段形成了长城系碎屑沉积建造和寒武系的碎屑——化学沉积建造及奥陶系的化学沉积建造,所形成的地层没有明显的褶皱断裂,只在晚古代时期使中元古代时期形成的长城系地层发生了微弱的倾斜,该构造发展阶段岩浆活动也不明显,只在摩天岭一带见到一条规模不大的辉绿岩脉。
中生代——新生代构造运动阶段
该阶段基底构造的太行山深断裂带,此期又重新活动,其东西两带相对活动所产生的挤压力使地层上拱而形成“赞皇隆起”,同时形成一系列的南北向断裂。
在新生代的喜马拉雅山构造运动阶段,该区内的河床和山间内,接受了更新统和全新统的黄土砂砾沉积,并经受了多期的冰川活动。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内丘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