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图书馆
邢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邢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侯家庄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524
颗粒名称:
侯家庄乡
分类号:
F291
页数:
7
页码:
122-128
摘要:
位于内丘县西部,乡政府驻地富岗山庄村南,东距县城58.5千米。东邻獐獏乡,西依山西省,南连邢台县,北接临城、赞皇两县,面积173.6平方千米。辖35个行政村,183个自然庄,3840户,14237人,均为汉族,其中非农业人口407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为82人。
关键词:
内丘县
乡镇
侯家庄乡
内容
位于内丘县西部,乡政府驻地富岗山庄村南,东距县城58.5千米。东邻獐獏乡,西依山西省,南连邢台县,北接临城、赞皇两县,面积173.6平方千米。辖35个行政村,183个自然庄,3840户,14237人,均为汉族,其中非农业人口407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为82人。
1953年6月建立侯庄乡政府,隶属第四(白塔)区政府。1954年5月撤销白塔区政府,改为区公所。1956年6月撤销区公所,侯庄乡并入白塔乡政府。1958年8月撤销乡建制,成立侯庄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79年3月又改建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春又撤销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改建侯家庄乡人民政府。1996年1月1日白鹿角乡与侯家庄乡合并,仍称侯家庄乡人民政府。2000
侯家庄乡政府年由侯家庄村迁至今址。
全乡地太行深山区,山高石多,气候温凉,土地贫瘠。年平均气温11.8℃,年平均降水量684.8毫米。主要河流有2条,均为邢台县境内野沟门水库上游的支流,属季节性河流,一条沿摩天岭、乔家庄、白塔、富岗山庄等村流入邢台县;一条沿白鹿角、九寨会、侯家庄、富岗山庄等村流入邢台县。主要水利工程有小水库3座,塘坝22座,河堤4千米。有耕地342公顷,其中水浇地252公顷,人均耕地0.02公顷,山场163公顷。农作物以小麦、土豆、玉米、谷子为主,2000年全乡粮食总产量为1039吨,其中,小麦180吨,玉米171吨,谷子45吨;薯类631吨;蔬果、瓜类240吨。林地16039公顷,果园42公顷,其中富岗山庄生产的富岗牌苹果荣获昆明博览会银奖。干鲜果以苹果、核桃、板栗、柿子为主,年总产1976吨,其中苹果558吨,核桃92吨,板栗54吨,柿子127吨。大牲畜存栏5700头,生猪存栏4000头,家禽存栏6900只,水产养殖225亩,年产5吨。蚕茧年产量4吨。农业总产值1607万元。2000年全乡人均纯收入785元。
乡域矿产资源丰富,有铜、铅、锌、铁等。铜矿储量超过1000万吨,铁矿石储量200万吨。现主要有鹿峪铜选厂、唐家村铜选厂、桃园铜选厂。2000年产值超过500万元的厂矿有3家:岭头选矿厂年产值580万元,年利税35万元;太行选矿厂年产值560万元,年利税55万元;岗底选矿厂年产值570万元,年利税12万元。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21160万元,利税178万元,乡镇企业固定资产846万元。2000年全乡社会总产值2.2亿元。
该乡有乡办初中1所,村办小学24所,教师106名。有县办卫生院2所,其中一所为中心卫生院,共有医护人员24名;有县办邮电支局1所。全乡共安装电话553部,平均每7户安装一部电话。境内主要公路为隆昔公路,可通山西省昔阳县,公路总长度为27千米。
境内名胜古迹主要有建于晋冀交界的明长城和与赞皇县嶂石岩相连的杏峪旅游区,以及现代革命文物冀西游击队兵工厂旧址。
侯家庄位于县城西偏北58.5千米。全村170户,777人,以王、陈姓居多。耕地336亩,其中水浇地259.5亩。山场3500亩,林场2900亩。全村以农业和林果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核桃、柿子等。有村办小学1所,2个年级,在校生27名。据传,该村始建于明朝,因最早为侯家立庄,故名侯家庄,它由沙各大、侯家庄、大侯庄3个自然庄组成。1950年于该村发现一口大古钟,上铸有醒目的“侯”字。每年农历六月十三为该村庙会日。
岭头位于县城西北53千米。乡政府东北10千米。全村178户,643人,以刘、安姓居多。耕地225亩,其中水浇地165亩。山场7500亩,林场6000亩。以农业与矿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核桃、柿子等。村有选矿厂4个,年产值500余万元。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97名。传说该村始建于清朝,因村庄地山岭的山头,故名“岭头”。它由大庄、闹乜、满天峪3个自然庄组成。
白草坪位于县城西北52千米,乡政府东北12千米。全村175户,650人,以安、徐姓居多。耕地208亩,其中水浇地150亩,沙土地58亩。山场1万亩,林场815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品有核桃、板栗等。有村办小学1所,4个年级,在校生36名。相传该村始建于宋朝末年,当时该村的九龙山坡上,有一块很平坦的地方,上面长着一棵“白草树”,故村名“白草坪”,它由韩庄、梯子沟、白草坪3个自然庄组成。
云大位于县城西北56千米,乡政府东北4千米。全村118户,400人,以连、刘、李姓居多。耕地128亩,其中水浇地85.1亩。山场5000亩,林场410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柿子、核桃等。有村办小学一所,2个年级,在校生10名。据传,该村始建于清朝,因村西山峰状似蘑菇云,叫云头山,且村庄所山沟较大,故名“云大”。
小云大位于县城西北54千米,侯家庄乡政府东北10千米。全村52户,216人,以赵、苏姓居多。耕地47.6亩,其中水浇地37.5亩。山场5000亩,林场415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核桃、柿子等。传说该村始建于清朝,因是云大北边一较小村庄,故名小云大,它由石门沟、岳家庄、苏家庄、大北沟、割剪洼、桃人庄6个自然庄组成。
云大沟位于县城西北58千米,乡政府东北7千米。全村66户,273人,以张、刘姓居多。耕地92.1亩,其中水浇地28.5亩,沙地63.6亩。山场6500亩,林场500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品有柿子、核桃等。有村办小学1所,4个年级,在校生18名。相传,该村始建于清朝,因西南有云头山,村又在东北侧的大同沟里,故名“云大沟”,全村由24个自然庄组成。
摩天岭位于县城西北52千米,乡政府东北7千米。全村245户,865人,以赵、郝、刘姓居多。耕地237亩,其中水浇地180亩。山场1.1万亩,林场880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柿子、核桃等。据传,该村始建于明朝,因村东有一高山,名曰摩天岭,故村名摩天岭。它由摩天岭、坟沟2个自然庄组成。
小西位于县城西北57千米,乡政府东北3千米。全村183户,736人,以李、安姓居多。耕地337.5亩,其中水浇地258亩,沙土地79.5亩。山场1万亩,林场7700亩。以农业及果品加工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核桃、柿子等。有村办小学1所,3个年级,在校生25名。据传,该村始建于明朝初年,当时和大西同一条山沟,大西居里,建村早;小西居外,建村晚。两村以规模分为大小,而行政村名小西,它由大西、小西2个自然庄组成。村有大西土地庙和三官庙,每年农历二月初一为庙会日。
白塔位于县城西北58千米,乡政府东北1.5千米。全村165户,614人,以刘姓居多。耕地300亩,其中水浇地270亩,沙土地30亩。山场7373亩,林场5300亩。以农业、林果加工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苹果、柿子、核桃等,另外,村有选矿厂1个,年产值120万元。相传,该村始建于明朝,因村南有九龙岗,岗上有塔,呈白色,故名白塔村。村有九龙圣母庙及白塔遗址。
富岗山庄位于县城西北58.5千米,乡政府东北0.5千米。全村167户,584人,以杨、王姓居多。耕地222.6亩,其中水浇地222亩。山场8000亩,林场5900亩。以林果及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富岗苹果”、核桃、柿子等,苹果年产量达5.5万公斤。有选矿厂1个,年产值达100万元。该村原名岗底村,传说始建于明朝末年,因其地太行山九龙岗山脚下而得名。1999年该村因富岗牌苹果荣获“昆明世博会银奖”而更名富岗山庄。它由岳沟、托么沟、岗底3个自然庄组成。
羊峪位于县城西北55千米,乡政府东北4.5千米。全村111户,409人,以郝姓居多。耕地134亩,其中水浇地89亩。山场4500亩,林场340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核桃、柿子等。选矿厂1个,年产值560万元。有村办小学1所,3个年级,在校生21名。据传,该村始建于清朝,因村西山口有个大坑塘,人们曾在此养鱼,故村名“养鱼”,后因谐音演变为“羊峪”。它由河西、大庄、郭家庄3个自然庄组成。
乔家庄位于县城西北55千米,乡政府东北5.5千米。全村127户,427人,以杨、张姓居多。耕地156亩,其中水浇地96亩。山场10127亩,林地780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柿子、核桃等。有村办小学1所,2个年级,在校生15名。传说该村始建于明朝,很早以前此处有河,村庄在河北岸,耕地、山场多在河南岸,以河沟为界,河上有一座小桥,故名“桥家庄”,后简化为“乔家庄”。
界子口位于县城西北61.5千米,乡政府西北1.5千米。全村148户,533人,以侯、刘姓居多。耕地133亩,其中水浇地109亩,沙土地20亩。山场6800亩,林场680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柿子、板栗等。有村办小学1所,2个年级,在校生40名。传说该村始建于清朝,因地势像边界关口,故村名“界子口”。它由全庄口、东界、西界3个自然庄组成。
九寨会位于县城西北60千米,乡政府西北2.5千米。全村135户,463人,以刘、郝姓居多。耕地87亩,其中水浇地60亩。山场6100亩,林地580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柿子、核桃等。相传该村始建于明朝末年,周围有九寨围绕而得名。它由东庄、西庄、前庄、托岩沟和东坡沟5个自然庄组成。
鹿峪位于县城西北61.5千米,乡政府西北4.5千米。全村96户,395人,以安、王姓居多。耕地115.5亩,其中水浇地93亩。山场9600亩,林场850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核桃、板栗、柿子等。有铜矿厂1个,年产值50万元。有村小学1所,2个年级,在校生15名。据传,该村始建于清初,有一白鹿跑经此地而得名。它由六庄、王家庄、安家庄、贡沟等9个自然庄组成。
白鹿角位于县城西北62千米,乡政府西北7.5千米。全村94户,368人,以刘、马、张姓居多。耕地69亩,其中水浇地615亩。沙土地75亩。山场7055亩,林场650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柿子、核桃等。相传该村始建于明朝,那时有一位皇帝的爱妃得了一种怪病,太医诊断认为喝白鹿之血可以治愈,于是这位皇帝便派人四处寻找白鹿,最后在此地发现了白鹿,打得一支鹿角而治愈了这位妃子的怪病,故此地得名白鹿角。它由白鹿角、母扣2个自然庄组成。1937年冬在白鹿角成立抗日政府,是内丘抗日根据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主要属四区。1953年和1956年时都曾在此设乡。1961年5月,成立白鹿角人民公社。1968年成立白鹿角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79年改称白鹿角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4月,又改为白鹿角乡人民政府。1996年1月1日,撤销白鹿角乡政府,并入侯家庄乡政府。
酸枣坪位于县城西北63千米,乡政府西北8千米。全村132户,507人,以陈、刘、蔺姓居多。耕地1605亩,其中水浇地123亩。山场7200亩,林场630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苹果、核桃等。选矿厂1个,年产值15万元。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200名。据传,该村始建于明朝,当时因此地盛产酸枣而得名。它由酸枣坪、水清沟、柳树台、石娥口、北庄、南落滩、北落滩、回北沟8个自然庄组成。
西台位于县城西北635千米,乡政府西北9千米。全村127户,523人,以翟、赵姓居多。耕地162亩,其中水浇地1275亩。山场6740亩,林场600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柿子、核桃等。传说该村始建于清朝初年,因其地势位置得名,由东台、东庄、西台、寺沟、前庄、平房沟、马脸坡、小鹅石8个自然庄组成。
潘家庄位于县城西北64千米,乡政府西北9.5千米。全村61户,239人,以霍、刘姓居多。耕地615亩,其中水浇地615亩。山场4100亩,林场320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核桃、柿子等。相传该村始建于明末,因潘姓人最先居住此地而得名。由土来峪、少峪口、大西口、潘家庄4个自然庄组成。
大鹅石位于县城西北685千米,乡政府西北12.5千米。全村74户,283人,以刘、岳姓居多。耕地150亩,其中水浇地1275亩。山场8050亩,林场750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苹果、核桃等。据传该村始建于明末,原来村中有座大娥寺,村以寺得名。后改为大鹅石,又因谐音演变为大恶石,2003年又改为大鹅石,村由东掌沟、南沟、砖窑、关爷庙、大庄5个自然庄组成。
槲树滩位于县城西北65千米,乡政府西北10千米。全村80户,296人,以梁、乔姓居多。耕地69亩,其中水浇地48亩。沙土地1785亩,山场2600亩,林场220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柿子、核桃等。有村办小学1所,2个年级,在校生40名。该村始建于清初,因过去河滩槲树成林而得名。由槲树滩、将军坪2个自然庄组成。
天井位于县城西北54千米,乡政府西北17千米。全村65户,237人,以冀、赵姓居多。耕地990亩,其中水浇地675亩。山场6600亩,林场580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核桃、柿子等。村办小学1所,3个年级,13名在校生。相传,古时村东有一寺院,寺中一老僧夜观天象,忽见村上空幻现一八角硫璃井,故该村命名为天井。由天井、南天井、小叶坪3个自然庄组成。
桃园位于县城西北54千米,乡政府西北18千米。全村113户,397人,以冀、武姓居多。耕地2325亩,其中水浇地1095亩。山场8600亩,林场800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柿子、核桃等。该村始建于明末,当时因此地桃树较多而得名。它由桃园、五亩地、孙家沟、皇庄、武家沟、冀家庄、婆婆月、朱石峪8个自然庄组成。
唐家村位于县城西北56千米,乡政府西北15千米。全村73户,278人,以王、李姓居多。耕地1605亩,其中水浇地66亩。山场5980亩,林场500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核桃、柿子等。有村办小学一所,3个年级,在校生35名。该村始建于明末,因唐姓居多而得名。由唐家村、日照寺、南坡、根前嘴4个自然庄组成。
石坡咀位于县城西北67.5千米,乡政府西北15千米。全村118户,420人,以张、申姓居多。耕地1695亩,其中水浇地132亩。山场6000亩。林场520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核桃、柿子等。有村办希望小学1所,4个年级,在校生254名。传说该村建于清初,原名苇地湾,周围山势自然形成十大山头。后取名十坡头,又称石坡嘴。由石坡咀、将台沟、二道沟、王落、东水沟、地旮旯、苇地窑、阴寺沟8个自然庄组成。村有储量100万吨的铜矿资源。
张北洼位于县城西北71千米,乡政府西北18千米。全村82户,317人,以冀、冯姓居多。耕地123亩,其中水浇地93亩。山场4100亩,林场360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核桃、柿子等。据传,该村建于清初,因处低洼处,且张姓较多而得名。由七亩地、武家窑、白马脑、东水沟、二家梁、大西口、东坡7个自然庄组成。
孟家坪位于县城西北66.5千米,乡政府西北8.5千米。全村80户,289人,以李、韩、房姓居多。耕地495亩,其中水浇地49.5亩。山场9990亩,林场9000亩。以林果业、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核桃、柿子等。传说该村因孟姓首居而得名。由南庄、北庄、阴窝、朱沟、南沟、偏梁、孝子庄、真武庙8个自然庄组成。
招乜位于县城西北70千米,乡政府西北17千米。全村56户,195人,以姚姓居多。耕地55.5亩,其中水浇地37.5亩。山场9100亩,林场8000亩。以林果业、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柿子、核桃等。该村由蒿沿、香家庄、龙王庙、蛤蟆窑、土家庄、招乜庄6个自然庄组成。
庄和位于县城西北68千米,乡政府西北10千米。全村125户,364人,以李、张姓居多。耕地103.5亩,其中水浇地75亩。山场5000亩,林场440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核桃、柿子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150名在校生。传说该村始建于清初,由前庄和、李庄和、宅南峪、小英嵩4个自然庄组成。村有储量50万吨的铜锌矿资源。
马大位于县城西北68千米,乡政府西北11千米。全村37户,149人,以王、葛姓居多。耕地24亩,全部为水浇地。山场2000亩,林场1600亩。以林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核桃、柿子等。该村于1983年从庄和村分离出来,成为行政村。它由前庄、后庄、白须沟3个自然庄组成。
行家峪位于城西北68.5千米,乡政府西北14千米。全村131户,571人,以张、李姓居多。耕地178.5亩,其中水浇地117亩。山场7100亩,林场630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柿子、核桃等。有村办小学1所,2个年级,在校生20名。该村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由前庄、东嘴、南沟、东庄、大庄、西坪、六座坪7个自然庄组成。
杏峪位于县城西北72.5千米,乡政府西北16千米。全村125户,498人,以裴、米姓居多。耕地193.5亩,其中水浇地112.5亩。山地1.15万亩,林地1万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和发展旅游业为主,干鲜果有柿子、核桃等。有村办小学1所,2个年级,在校生20名。该村始建于明末,因当时此地杏树较多而得名。它由柴炭窑、西沟、北沟、大庄4个自然庄组成。2000年上报为杏峪自然保护区(2001年由市政府正式批准)。
坪头铺位于县城西北67千米,乡政府西北17千米。全村55户,193人,以赵、张姓居多。耕地91.5亩,其中水浇地78亩。山场7100亩,林场610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柿子、核桃等。该村始建于清初。由磨石、前庄、河东庄、河西庄4个自然庄组成。
小岭底位于县城西北73千米,乡政府西北16千米。全村36户,164人,以李、刘姓居多。耕地82.5亩,其中水浇地45亩。山场6800亩,林场560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柿子等。相传该村始建于清初,因西边山岭高入云霄,村庄位于岭底,故名“霄岭底”,后改为小岭底。由大灰窑、小岭底2个自然庄组成。村有建于晋、冀两省交界处的明长城、五指窑等遗址。
七里会位于县城西北74千米,乡政府西北15千米。全村40户,174人,以王、李姓居多。耕地185亩,其中水浇地90亩,沙土地65亩。山场6500亩,林地550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柿子、核桃等。传说该村始建于清初,原名七十匮,因周围山上有70个金匮而得名;另一传说离本村七里地处有一庙会,由此得名七里会。由前庄、大庄、高嵩、梨树洼4个自然庄组成。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侯家庄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