獐獏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517
颗粒名称: 獐獏乡
分类号: F291
页数: 4
页码: 119-122
摘要: 位于内丘县西半部,乡政府驻地獐獏村,东距县城35.5千米。东邻南赛乡,西接侯家庄乡,北依临城县,南连邢台县,面积84.2平方千米。辖21个行政村,1740户,6539人,均为汉族,其中非农业人口142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为78人。
关键词: 内丘县 乡镇 獐獏乡

内容

位于内丘县西半部,乡政府驻地獐獏村,东距县城35.5千米。东邻南赛乡,西接侯家庄乡,北依临城县,南连邢台县,面积84.2平方千米。辖21个行政村,1740户,6539人,均为汉族,其中非农业人口142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为78人。
  1937年11月,成立獐獏抗日区政府。1938年4月,撤销区政府,设立獐獏办事处。1939年10月撤销办事处,改为第三区。1942年4月三区改为二区。1946年7月改属第四(白塔区)区。1950年6月又改归第三(柳林)区政府。1952年10月白塔区从柳林区分出,又随属白塔区。1953年6月建立獐獏乡政府,隶属白塔区政府。1954年区政府改为区公所。1956年6月区公所撤销,1958年8月又撤销獐獏乡,属侯庄(灯塔)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1年成立獐獏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8年5月改为獐獏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79年又称獐獏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改称獐獏乡人民政府。
  该乡地太行山区,山川起伏,呈西南向东北走低地势。由于地迎风坡,年平均降水量为750毫米以上,居全县各乡镇之首。主要河流一条,由西南向东北流临城境内,为泜河上游的支流,属季节性河流,其流域内,土地肥沃。全乡有耕地186公顷,其中水浇地95公顷,人均耕地0.03公顷。有山场7867公顷,沙滩62公顷。农作物以小麦、玉米、谷子、花生为主,2000年粮食总产1030吨,油料16吨,蔬菜、瓜类52吨;有林地62505亩,干鲜果以苹果、柿子、板栗、杏为主,年总产431吨;大牲畜存栏2730头,生猪存栏3000头,家禽存栏3150只,兔存栏1350只,畜牧业年总产值345万元。
  矿藏主要有铁、硫、铜、镍、石英石、大理石等。其中硫储量400万吨,铁储量800万吨。2000年全乡有硫铁矿、石材厂、选矿厂、硫矿、铁矿等20多家,年总产值1700万元,税金100多万元。
  獐獏乡政府乡政府所在地为全乡商贸市场,有商店、饭店、摊点40余家。该乡矿产开采和加工已成为其支柱产业,2000年全乡人均纯收入1200元。
  有乡办初中1所,村办小学6所,私立小学1所。县办中心卫生院1所,医护人员11名;19个个体医疗点,散布境内各村。
  该乡设有县办邮电支局,已实现办公电话村村通。全乡共安装电话600多部,平均每2.7户安装1部电话。
  境内主要公路3条,隆昔公路横穿而过;宜沙公路北接临城县,南通邢台县,纵贯南北;硫铁矿专用公路东接宜沙线,西通县办硫铁矿。全乡公路总长度24.1千米。乡政府所在地是本县山区交通枢纽。
  境内名胜古迹主要有:獐獏村西元代圣佛岩遗址。
  獐獏位于县城西35.5千米,乡政府驻地该村。全村240户,819人,以房姓居多。耕地500亩,其中水浇地350亩。沙荒1200亩。山场9000亩,林场100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核桃、板栗、酸枣等。据传,该村原名米粮川,明朝时改为槐树庄,因人少、自然条件好、植被茂盛,此地常出现两种稀有珍贵动物獐和獏,故后人把村名改为獐獏。由于山区居住分散,靠北的山庄叫北獐獏,靠南的山庄叫南獐獏。习惯上把北獐獏简称为獐獏。农历六月初六为庙会日。
  田白芷位于县城西30千米,乡政府东偏南5千米。全村92户,365人,以田、张姓居多。耕地110亩,其中水浇地50亩。山场3500亩,林场200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副业主要为石材加工。传说很早以前,该村山上盛产白芷草药,且田姓最早占田立庄,故名田白芷。
  崔白芷位于县城西北35千米,乡政府东北6千米。全村42户,149人,以崔姓居多。耕地50亩,全部为水浇地。山场3500亩,林场150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副业主要为板岩加工。该村村名来历与“田白芷”类同。
  刘白芷位于县城西北36千米,乡政府东北7千米。全村60户,250人,以刘姓居多。耕地110亩,其中水浇地60亩。沙荒50亩。山场4500亩,林场50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村名来历与“田白芷”类同。
  闫白芷位于县城西北40千米,乡政府东北10千米。全村84户,340人,以闫姓居多。耕地160亩,其中水浇地60亩。山场5000亩,林场300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副业主要为板岩加工。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70名在校生。村名来历与“田白芷”类同。
  李白芷位于县城西北41千米,乡政府东北11千米。全村16户,56人,以李姓居多。耕地50亩,其中水浇地30亩。山场1000亩,林场8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村名来历与“田白芷”类同。
  石关位于县城西北41千米,乡政府东北12千米。全村138户,528人,以闫、魏姓居多。耕地250亩,其中水浇地170亩。山场4500亩,林场50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副业主要为板岩加工。村办小学1所,4个年级,30名在校生。传说该村东山有一石头酷似古代的官帽,故取名石官,因“官”与“关”同音,后演变为石关。
  南白芷位于县城西30千米,乡政府东南5.5千米。全村59户,206人,以张姓居多。耕地122亩,其中水浇地41亩。山场3000亩,林场1500亩。以农业、林果生产为主,副业主要为石材加工。村名来历与“田白芷”类同。
  米家沟位于县城西29千米,乡政府东偏南4.5千米。全村98户,370人,以宁、赵姓居多。耕地80亩,其中水浇地30亩。山场8000亩,林场700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副业主要为石材加工。有村办小学1所,2个年级,在校生25名。传说古时候,有一姓米的人家在此沟居住,后取名米家沟。
  寨门沟位于县城西33千米,乡政府东南2.5千米。全村68户,294人,以韩、李姓居多。耕地115亩,其中水浇地60亩。山场1.7万亩,林场0.8万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副业主要有石材加工。据传,很早以前,该村后有一山寨,村口有一山形像门,故名石寨门沟,后简称寨门沟。今由大庄、里头庄、房家庄、高家庄4个自然庄组成。
  南獐獏位于县城西35.5千米,乡政府南0.5千米。全村79户,286人,以牛、赵姓居多。耕地140亩,其中水浇地80亩。山场4500亩,林场150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副业主要为铁精粉加工,有集体选矿厂1个,年产值100万元,主要土特产品有酸枣、柿子、板栗等。村名来历见“獐獏”。
  东秋位于县城西偏南38千米,獐獏乡政府西南3千米。全村40户,130人,以霍、房姓居多。耕地68亩,其中水浇地58亩。山场9000亩,林场40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柿子、核桃、苹果等。传说从前因该村东山沟长满了楸树,且“楸”与“秋”同音,故名东秋。
  黄岔位于县城西南40.5千米,乡政府西南5千米。全村80户,267人,以李、刘姓居多。耕地120亩,其中水浇地50亩。山场8000亩,林场400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柿子、酸枣、核桃等。据传,东汉末年张角黄巾起义军一部,曾在此安营扎寨,因山沟岔很多,故名黄岔。
  岩南位于县城西37.5千米,乡政府西南2千米。全村72户,272人,以刘、宋姓居多。耕地100亩,其中水浇地70亩。山场4500亩,林场350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土特产品有柿子、核桃等,副业主要为养殖、运输。相传,该村古称“烟南”。后改为岩南,一说山区人们通常把山脊上低洼叫“岩儿”,该村在“岩儿”的南边,故得名岩南;一说该村北有一大石岩,建村后据岩取名岩南村。
  西秋位于县城西39.5千米,乡政府西南4千米。全村78户,310人,以霍姓居多。耕地80亩,其中水浇地60亩,山场5000亩,林场250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柿子、核桃、酸枣等。该村因地东秋西边而得名。
  中栗峪位于县城西37.5千米,乡政府西南2千米。全村140户,562人,以李、徐姓居多。耕地157亩,其中水浇地100亩。山场4000亩,林场200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柿子、核桃等。有个体选矿厂2个,年产值150万元。有村办小学1所,5个年级,在校生120名。传说很早以前,此地山沟长满板栗树,故称栗峪,且村民居住分散,该村又于上下栗峪中间,故取名中栗峪。位于上部的村庄为上栗峪,下部的为下栗峪。中栗峪由中栗峪、下栗峪2个自然庄组成。
  上栗峪位于县城西38.5千米,乡政府西南3千米。全村105户,413人,以赵、宁姓居多。耕地8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副业主要为铁矿开采,有个体铁矿5个,每个年产值40万元。村名来历见“中栗峪”,它由上栗峪、杏树台、小栗岩、栗峪庄4个自然庄组成。
  后庄位于县城西北36.5千米,乡政府西北1千米。全村40户,190人,以尹、智姓居多。耕地110亩,其中水浇地60亩。山场2000亩,林场60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柿子、杏等。该村因地獐獏村后而得名。
  草峪位于县城西北37千米,乡政府2千米。全村30户,103人,以尹、郭姓居多。耕地50亩,其中水浇地30亩。山场1000亩,林场50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酸枣、柿子、苹果、杏等,副业主要为运输。据传,该村有一座小石桥,村民生活耕作常从桥上经过,故原名桥峪,后因谐音,演变为草峪。
  后洞位于县城西北37千米,乡政府西北1.5千米。全村86户,299人,以刘、赵姓居多。耕地120亩,其中水浇地80亩。山场4000亩,林场100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土特产品有柿子、核桃、苹果等;副业主要为硫矿开采及荆编等。有个体硫矿厂1个,年产值16万元。据传很早以前该村有几户人家住在窑洞里,且地槐树庄(今北獐獏村)后边,故村名后洞。
  洞上位于县城西北33千米,乡政府东北4千米。全村43户,151人,以袁姓居多。耕地100亩,其中水浇地80亩。山场4000亩。林场200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副业主要为板岩加工。该村后山有一石洞,人们居住在洞的上面和周围,故称洞上。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獐獏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