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504
颗粒名称: 柳林乡
分类号: F291
页数: 7
页码: 108-114
摘要: 位于内丘县中部,乡政府驻地小房岗,东距县城11.25千米。该乡东邻内丘镇、西接南赛乡、南连邢台县、北依临城县,东北和东南分别与五郭店乡和大孟村镇交界。境域为六边形状,面积96平方千米。辖41个行政村,48个自然庄,5148户,20575人,均为汉族,其中非农业人口110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为214人。
关键词: 内丘县 乡镇 柳林乡

内容

位于内丘县中部,乡政府驻地小房岗,东距县城11.25千米。该乡东邻内丘镇、西接南赛乡、南连邢台县、北依临城县,东北和东南分别与五郭店乡和大孟村镇交界。境域为六边形状,面积96平方千米。辖41个行政村,48个自然庄,5148户,20575人,均为汉族,其中非农业人口110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为214人。
  1949年为内丘县第三区(柳林)政府。1950年6月柳林区与白塔区合并,仍称第三区政府。1952年重设三、四区。1953年6月设柳林乡政府,隶属第三区政府。1954年撤销区政府,改称区公所。1956年6月又将区公所改为柳林办事处。1958年8月,撤销乡建制后成立柳林(红旗)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8年5月改建为柳林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79年又改称柳林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春改为柳林乡人民政府。1996年1月1日,原小杨庄乡与柳林乡合并,称柳林乡人民政府。2000年9月乡政府由柳林村迁至小房岗隆昔公路北侧。
  柳林乡地处丘陵,地势起伏不平,荒山、荒坡、荒沟面积较大,年平均气温13.3℃,无霜期197天,年降水量556乡境东部建有水库两座,其中石河水库为小型水库,总库容量为390万立方米;马河水库为全县惟一座中型水库,总库容量为445万立方米,1963年后改为600万立方米。此外有小水库4座,塘坝20座。全乡以农为主,有耕地2399公顷,其中水浇地740公顷,人均耕地0.12公顷。
  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谷子、花生、棉花、薯类等,2000年粮食总产量7442吨,其中小麦2186吨,玉米3666吨,谷子653吨;棉花49吨;油料1796吨;蔬菜、瓜类3556吨。有山场面积3117公顷,林地3173公顷,其中林场500公顷,果园63公顷。干鲜果以苹果、柿子、核桃、大枣为主,其年总产816
  柳林乡政府吨。经济作物主要有中药材、芦苇等,其中中药材种植20余公顷,年产量17500多公斤;芦苇有3.3公顷,年产苇叶5000公斤。大牲畜存栏9960头,生猪存栏1.71万头,家禽5.85万只,兔2000只,水产养殖50公顷,年产量18吨。
  矿产资源有大理石、金钢砂、石英石、石灰石、铁矿石、矿泉水等。集体、个体企业十余家,有选矿厂、石粉厂、石材厂、矿砂厂、糠醛厂、活性炭厂、饮料食品厂等几个类别。小杨庄一带有传统的枣仁加工业,500多户农民掌握加工技术,加工技术高超,成品质量上乘,并吸引外地大量枣仁来此加工,年加工枣仁可达100万公斤,产值3000万元。成品在安国、亳州等地的中药材市场颇有影响,并远销日本、新加坡等地。全乡工业及加工业年总产值可达1.65亿元。从业人数1800人。2000年全乡人均纯收入761元。
  该乡现有县办初中2所,村办小学20所,有县办卫生院2所,其中一所为中心卫生院,医护人员15名;个体医疗点48个,散布于各个村庄。邮电支局1所,34个村安装了办公电话,全乡共安装电话593部,平均8.7户安装一部电话。隆昔公路横贯乡境东西,全乡公路总长为17.32千米。
  境内文物古迹有:李交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程家湾的程本墓、大杨庄左相葛庸墓及王交台的牛王庙戏楼等。
  仙人村位于县城西北10千米,乡政府东北3千米。全村515户,2049人,以李、范姓居多。耕地3625亩,其中水浇地275亩。沙荒500亩。山场5000亩,林场300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大枣、苹果等。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320名。据传,该村原有一只大铁雁,故名铁雁村。相传有一村民范达,去村北蓬山砍柴,在山上遇到两个老者边下棋边吃着鲜桃,范达在一旁观看入迷,饿了便食用老者丢下的桃核充饥。老者棋局散后,范达再找自己的砍柴铁斧时,才知斧柄已朽,只剩锈坏的斧头了。他赶回村中,竟发现乡邻和家人一个都不认识,当他详谈身家,始知时光已逾几世,家中人已为其数辈后人。村民们半信半疑,均以奇怪的眼光看他。无奈之下,范达倚在村中的那只大铁雁上哭起来。不曾想铁雁长鸣一声,竟驮着范达振翅腾空飞走了。此时,人们才悟出在蓬山上下棋的两位老者都是神仙,范达已被其度化成仙。故此后改村名为仙人村。1958年曾用“东风”村名。1968年又曾用“革新”村名。
  东石河位于县城西北12千米,乡政府东北1.5千米处。全村133户,542人,以柳姓居多。耕地665亩,其中水浇地300亩。沙荒100亩。山场500亩,林场5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副业主要为枣仁加工。有村办小学1所,4个年级,在校生35名。明朝以前,当地有一条河,河底都是石头,河名为石河,故村名为石河村。后因有了小石河村,原石河村又改名大石河。该村1966年以前是大石河东庄,后与西庄分为东、西石河两个行政村。
  西石河位于县城西北12.5千米,乡政府北1千米。全村270户,966人,以王姓居多,耕地1335亩,其中水浇地555亩。沙荒1740亩,沙土地1560亩。山场340亩,林场123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副业主要为枣仁加工及矿泉水开采,村建长寿岗矿泉水食品饮料有限公司,年产值200万元,利税50万元,有矿泉水饮料及红豆沙、绿豆沙、枣仁宝等系列产品。村名来历见“东石河”。
  小石河位于县城西北11.5千米,乡政府东北3.75千米。全村106户,434人,以柳姓居多。耕地915亩,其中水浇地165亩。山场2000亩,林场30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副业主要为粉条加工。有村办小学1所,3个年级,在校生30名。该村原址在今小石河水库中,1957—1958年修建小石河水库时,本村一部分居民迁至永安乡,成为永安乡新石河村,一部分迁至水库北岸成为现在的小石河村。村南的小石河水库是李阳河上游的小型水库,容量400万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27.7平方千米。
  张耳沟位于县城西北11.75千米,乡政府东北4千米。全村68户,272人,以李、梁姓居多。耕地760亩,其中水浇地180亩。沙荒100亩。山场500亩,林场10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副业主要为粉条加工。有村办小学1所,3个年级,在校生23名。秦末,张耳曾据此安营扎寨,故名张耳沟。四清时曾改为”团结”村,后又改为张耳沟。
  西刘庄位于县城西北15千米,乡政府北3千米。全村230户,870人,以李、何姓居多。耕地1465亩,其中水浇地330亩。沙荒200亩。山场2000亩,林场100亩。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120名。该村原为小杨庄刘氏家族的墓地,人称“刘家坟”,宋初,从隆尧迁此建村,因距刘家坟较近,故名刘家庄。后为免与城南刘家庄相混,更名西刘庄。
  崔家庄位于县城西北16千米,乡政府北4千米。全村173户,721人,以崔、牛姓居多。耕地920亩,其中水浇地195亩。沙荒700亩。山场500亩,林场5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有村办小学1所,4个年级,在校生40名。明朝年间,崔姓最早在此占田立庄,故名崔家庄。
  小杨庄位于县城西偏北14千米,乡政府北1千米。全村272户,1097人,以刘姓居多。耕地1725亩,其中水浇地540亩。沙荒180亩。山场6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副业主要为枣仁加工,枣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日本等国。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175名。因建村较大杨庄晚,故名小杨庄。1961年5月成立小杨庄人民公社,驻地该村。1984年7月小杨庄人民公社更名小杨庄乡。1996年1月1日小杨庄乡与柳林乡合并,称柳林乡,原小杨庄乡政府撤销。
  大杨庄位于县城西北15千米,乡政府西北2千米。全村190户,704人,以葛、韩姓居多。耕地1180亩,其中水浇地155亩。沙荒1230亩。山场面积30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副业主要为红薯加工及活性炭生产,有个体活性炭厂2个,年产值7万元。有村办小学1所,4个年级,在校生60名。明朝洪熙年间立村,最初杨姓居多,故名杨庄,后为与小杨庄区别,该村称大杨庄。
  南李庄位于县城西北15千米,乡政府西北3.5千米。全村144户,587人,以张姓居多。耕地665亩,其中水浇地280亩。沙荒130亩。山场1350亩,林场1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柿子、酸枣等。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
  西石河牌楼级,在校生173名。原南、北李庄为一个行政村(曾叫大、小李庄),后改南李庄和北李庄。
  北李庄位于县城西北15.3千米,柳林乡政府西北4千米。全村131户,532人,以张、胡姓居多。耕地585亩,其中水浇地200亩。沙荒180亩。山场500亩,林场8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柿子、酸枣等。村名来历见“南李庄”。
  苏庄位于县城西北18千米,乡政府西北7千米。全村83户,385人,以李姓居多。耕地443亩,其中水浇地90亩。沙荒97亩。山场750亩,林场2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柿子、酸枣等。有村办小学1所,2个年级,在校生23名。据传,在清朝年间,有姓苏的给北李庄张家在此地看坟,后发展成村,故名苏家庄。1982年地名标准化时改名苏庄。
  柳林沟位于县城西北17.3公千米,乡政府西北65千米。全村174户,780人,以申、程姓居多。耕地1565亩,其中水浇地270亩。沙荒310亩。山场3500亩,林场100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主要为柿子、酸枣等。有村办小学1所,4个年级,在校生23名。柳林沟村旁沟里低洼湿润,历来生长柳树较多,故名柳林沟。
  马河位于县城西12千米,乡政府南1千米。全村321户,1218人,以陈、葛姓居多。耕地1121亩,其中水浇地705亩。沙荒300亩。山场1700亩。相传,昔人见白马东行,次日潦水循马迹奔流成河,故称此河为马河。后傍河建村,村因河得名。1958年因修建马河水库,该村迁址,且因居住面积所限,搬迁时该村分成三个自然村,按地理位置分别为东台、西台、北台。
  王交台位于县城西12.25千米,乡政府西1千米。全村57户,199人,以王、程姓居多。耕地236亩,其中水浇地132亩。沙荒60亩。山场150亩,林场3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副业主要为运输。有村办小学1所,4个年级,在校生47名。据传,该村400多年前叫代家庄,后绝代。清嘉庆年间,山西省昔阳县一家姓王叫丙仁的夫妇搬迁到此地,见村于台下,且又在荒郊野外,故定名为”王家郊台”,后演变为王交台。村南有牛王庙戏楼遗址。每年农历三月十五为该村庙会日。
  郝交台位于县城西12千米,乡政府西0.8千米。全村51户,199人,以郝姓居多。耕地196亩,其中水浇地132亩。沙荒100亩。山场30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有村办小学1所,4个年级,在校生12名。早年有一郝姓人家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庄,因距王交台较近,故取名郝交台。
  乔交台位于县城西12.5千米,乡政府西北1千米。全村128户,526人,以乔姓居多。耕地761亩,其中水浇地251亩。沙荒30亩。山场500亩。明朝时,内丘西关一家姓乔的迁此立庄,因距王交台较近,故取名乔交台。有道观碑(又名元龙碑)古文物遗址。
  李交台位于县城西13.25千米,乡政府西2千米。全村60户,253人,以李姓居多。耕地315亩,其中水浇地95亩。沙荒30亩。山场120亩。有村办小学1所,5个年级,在校生32名。相传,山西洪洞县一姓李的迁此立庄,因与王交台较近,故取名李交台。
  樊交台位于县城西北15千米,乡政府西北2千米。全村56户,227人,以樊姓居多。耕地342亩,其中水浇地105亩。山场105亩。以农业生产为主,村有砖厂1个。相传,古时有一樊姓人家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庄,且因在王交台附近,故名樊交台。村有金刚砂矿藏资源。
  曹川位于县城西北1557千米,乡政府西北4千米。全村179户,641人,以陈、李姓居多。耕地1271亩。其中水浇地330亩。沙荒2500亩。山场4000亩。该村原名米粮川,取土肥水足且粮产丰富之意。后因遭水患,冲毁田园,失去了粮川,但原村西北的”曹沟”却保存了下来,人们便迁此居住,改名曹川村。
  王家庄位于县城西北17.3千米,乡政府西北5.5千米。全村100户,390人,以王、郝姓居多。耕地630亩,其中水浇地150亩。沙荒1500亩。山场3000亩,林场2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酸枣、柿子等。据传,300年前,从隆尧县王家港迁来王姓兄弟四个,在此占田立庄,故名王家庄。由上王家庄、下王家庄2个自然庄组成。
  老树围位于县城西15千米,乡政府西4千米。全村120户,483人,以吉姓居多。耕地664亩,其中水浇地225亩。沙荒50亩。山场3880亩,林场50亩。据传,300年前,有家姓乔的从赞皇县检寿村迁此建庄,因周围大树很多,兼以“老”、“大”同义,后逐渐称作老树围。村西北岗上有三女墓遗址。
  贾家庄位于县城西15.75千米,乡政府西4.75千米。全村35户,153人,以牛、贾姓居多。耕地137亩,其中水浇地75亩。沙荒150亩。山场350亩,林场10亩。相传,100年前,隆尧泽畔和四里屯两家姓贾的迁此建庄,故名贾家庄。
  黄水峪位于县城西北16.5千米,乡政府西北5.5千米。全村28户,133人,以窦、李姓居多。耕地260亩,其中水浇地83亩。沙荒200亩。山场1000亩,林场300亩。据传,古时该村西有条山沟,沟里有股泉水,呈黄色,故名黄水峪。
  韩家庄位于县城西北16千米,乡政府西北5.25千米。全村101户,378人,以韩、刘姓居多。耕地618亩,其中水浇地150亩。沙荒122亩。有村办小学1所,4个年级,在校生30名,据传,300年前,岭底赛姓韩的迁此立庄,故得名韩家庄。
  虎头山位于县城西北20千米,乡政府西北8千米。全村46户,209人,以范、牛姓居多。耕地291亩,其中水浇地120亩。沙荒50亩。山场2500亩,林场90亩。该村三面环山,而村北为虎头山,故村名虎头山。
  柳林位于县城西14.3千米,乡政府西偏南3千米。全村136户,337人,以李、孟姓居多。耕地534亩,其中水浇地146亩。沙荒300亩。山场100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副业主要为矿砂开采,有个体矿砂厂2个,年产值100万元。有村办中心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350名。据传,古时该村原名北赵庄,村南大河边柳树成林,到扁鹊庙进香的香客常在河边柳树下休息,人们便称此河为柳河,改称该村为”柳河村”,后又演变为”柳林村”。农历三月十八、十月十五为庙会日。
  下马庄位于西偏南16.5千米,乡政府西南6千米。全村54户,201人,以和、高姓居多。耕地255亩,其中水浇地120亩。沙荒200亩。山场1500亩,林场10亩。据传,唐朝修建扁鹊庙时,敬德监工路过此地,曾下马休息,故名下马庄。
  申家洞位于县城西南17千米,乡政府西南6.5千米。全村53户,215人,以申、孙姓居多。耕地251亩,其中水浇地120亩。沙荒350亩。山场500亩,林场5亩。据传,该村有个山洞,洞里雕有石佛像,人称”神家洞”,后山西洪洞县一户姓申的迁居此地,改名申家洞。
  房家庄位于县城西17千米,乡政府西南6.25千米。全村52户,195人,以徐、侯姓居多。耕地282亩,其中水浇地45亩。沙荒200亩。山场1500亩,林场3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副业有石材加工、糖醛加工、选矿等,有个体厂矿4个,年产值50万元。希望小学1所,4个年级,37名在校生。
  安上位于县城西18千米,乡政府西南7千米。全村39户,148人,以郝、乔姓居多。耕地175亩,其中水浇地90亩。沙荒50亩。山场80亩,林场3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副业以石粉加工为主,有个体石粉厂1个。相传,该村过去有个尼姑庵,故名“庵上”,后演变为“安上”。
  近郎位于县城西南11.5千米,乡政府东南2.5千米。全村286户,1144人,以崔、刘姓居多。耕地2025亩,其中水浇地1410亩。山场200亩,林场40亩。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255名。据说,以前村西有座二郎庙,故名近郎村。
  王家洞位于县城西南12千米,全村63户,259人,以崔、李姓居多。耕地555亩,其中水浇地195亩。山场120亩,林场20亩。相传,该村因姓王的最早迁此洞占产建村,故名王家洞。
  陈家楼位于县城西南12.5千米,乡政府南3.5千米。全村68户,300人,以陈姓居多。耕地465亩,其中水浇地195亩。山场100亩,林场20亩。据传,该村为陈姓人家从曹川村北后楼迁此建庄,且地较高,故名陈家楼。
  武家沟位于县城西南12.8千米,乡政府南3千米。全村55户,211人,以武姓居多。耕地378亩,其中水浇地105亩。山场100亩,林场30亩。传说,400年前,一家姓武的迁此占沟立庄,故名武家沟。
  杨家庄位于县城西南13千米,乡政府西南3千米。全村111户,431人,以程姓居多。耕地615亩,其中水浇地195亩。山场2500亩,林场500亩。该村因姓杨的人家最早在此建庄而得名。
  程家湾位于县城西南13.5千米,乡政府西南4千米。全村57户,227人,以程姓居多。耕地480亩,其中水浇地165亩。沙荒200亩。山场600亩,林场180亩。该村因程姓最早在此建庄,且地处山湾,故名程家湾。村西北部不远的程子岗上,有春秋时期“天下贤士”程子华墓址。
  南杨寨位于县城西南15.7千米,乡政府西南5千米。全村131户,476人,以王、杨姓居多。耕地875亩,其中水浇地195亩。沙荒150亩。山场2200亩,林场40亩。有村办小学1所,2个年级,在校生222名。据传,很早以前此地有座孤寨,该村地寨南,且最早为杨姓立庄,故名南杨寨。而孤寨西边的村称西杨寨,北边的村称北杨寨。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七日为此地庙会。
  北杨寨位于县城西南15.5千米,乡政府西南4.5千米。全村79户,306人,以杨、和姓居多。耕地452亩,其中水浇地150亩。沙荒300亩。山场2000亩,林场700亩。村名来历见“南杨寨”。
  西杨寨位于县城西南16.5千米,乡政府西南5千米。全村168户,646人,以杨、和姓居多。耕地837亩,其中水浇地225亩。沙荒420亩。山场600亩,林场180亩,以农业、林果生产为主,干鲜果有大枣、柿子等。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175名。村名来历见“南杨寨”。
  杜家台位于县城西偏南18.5千米,乡政府西南6千米,全村126户,468人,以和、刘姓居多,耕地804亩,其中水浇地210亩,沙地600亩,沙荒地300亩。山场面积2000亩,林地面积400亩。据传,杜姓人最先在此居住,故名杜家台,后杜姓渐少,且有大和庄村部分和姓人氏迁居于此,仍称杜家台。该村由2个自然村组成。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柳林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