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郭店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496
颗粒名称: 五郭店乡
分类号: F291
页数: 7
页码: 102-108
摘要: 位于内丘县东北部,乡政府驻地五郭店村,南距县城5千米。该乡东邻金店镇,西接柳林乡,南连内丘镇,北依临城县,面积80.9平方千米。辖37个行政庆源圪塔(古墓)村,41个自然庄,6813户,27285人,均为汉族,其中非农人口661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为337人。
关键词: 内丘县 乡镇 五郭店乡

内容

位于内丘县东北部,乡政府驻地五郭店村,南距县城5千米。该乡东邻金店镇,西接柳林乡,南连内丘镇,北依临城县,面积80.9平方千米。辖37个行政庆源圪塔(古墓)村,41个自然庄,6813户,27285人,均为汉族,其中非农人口661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为337人。
  1949年,该乡属一区(城关)管辖。1954年5月撤销城关区政府,改为城关区公所,该乡仍属之。1956年6月撤销区公所,同时建立五郭店乡人民政府。1958年8月撤销五郭店乡人民政府,成立城关(卫星)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五郭店”为“城关”下辖管理区之一。1961年5月,五郭店管理区改建为五郭店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8年3月,改为五郭店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79年3月又改为五郭店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3月,改建为五郭店乡人民政府。1996年1月1日,北岭乡与五郭店乡合并,仍称五郭店乡。
  该乡西北部为太行山东麓山岗地带,海拔在百米以上,土地贫瘠,仅李阳河(季节河)流域之河湾及马庄水库、北岭水库周围地带土质较肥沃;东南部地势平坦,水利条件较好。全乡以农为主,有耕地4022公顷,其中水浇地1622公顷,人均耕地0.15公顷,山场面积88公顷。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棉花、花生、豆类等。2000年粮食部产量1.27万吨,棉花45吨,油料1206吨,蔬菜、瓜类1284吨。有林地565公顷,其中果园46公顷,干鲜果品年产330吨。大牲畜存栏3860头,生猪存栏2.30万头,家畜存栏16.12万只,兔子存栏1280只,水产养殖50公顷,产量18吨。畜牧业年产值2817万元。境内原煤储量460万吨,石灰岩7.2亿吨、耐火粘土260万吨,河沙、大理石、花岗岩、蛭石、石英石、长石也有一定储量。现有煤矿10家,采石厂、石料厂、石灰厂、砖厂等企业96家。乡政府东北部内临公路两侧,建有一小型商业区,有商店及摊点10余家。全乡工业从业人数3900人,年总产值3.38万万元。全乡人均纯收入1885元。
  乡内有乡办初中2所,私立初中1所,村办小学16所,私立小学2所。
  有县办卫生院2所,医护人员6名;个体医疗点58个,散置各村。
  设有县办邮电局1所。1988年实现了办公电话村村通。现全乡装有电话932部,平均7.3户安装一部电话。
  境内主要公路有:内临公路由境东部纵穿而过,北通临城县,南接内丘县城;内北公路由县城通向西北岭村。另外京广铁路、107国道部分路段从乡东部边界穿越。并铺设火车站至磨窝煤矿专用铁路一条,长3.8千米。全乡公路总长度为22.7千米。
  五郭店乡政府
  境内主要遗址有:北岭水库仰韶文化遗址和史村、五郭、南大冯、北大冯及磁窑沟、北岭一带的邢窑遗址等。
  五郭位于县城北4千米,乡政府西南2千米。全村361户,1373人,以李、王、赵姓居多。耕地3600亩,其中水浇地780亩。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200名。据传,明永乐年间,五个姓郭的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占田立庄,故名五郭。
  五郭店位于县城北5千米。全村258户,961人,以尹、李姓居多。耕地2175亩,其中水浇地1950亩。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207名。有个体面粉厂2个,年产值3万元。从前,五郭村有一户人家在此开店,后发展成村,故名五郭店。
  马涧位于城北2.5千米,乡政府南偏东2.5千米。全村210户,844人,以张、胡姓居多。耕地1170亩,其中水浇地1110亩。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147名。个体服装厂1个,年产值15万元。据传,东汉时期该村南河涧溪水常年不断,刘秀率领人马路过此地,曾歇息饮马,故村名马涧。又传前秦时,因氐族前秦王苻坚率骑兵伐晋,曾在此造饭饮马而得名。
  后李阳位于县城北2.6千米,乡政府东南2.5千米。全村285户,1142人,以梁、郭姓居多。耕地1590亩,其中水浇地1500亩,沙地10亩。该村以农为主,鲜果年产8000公斤。有个体选矿厂1个,年产值5万元。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210名。据传,后赵王石勒的部将李阳在此定居,故村名李阳。后一分为二,此村在河岸北边,故称后李阳。
  翟家庄位于县城北2千米,乡政府南偏西3千米。全村110户,449人,以杨、宁姓居多。耕地765亩,其中水浇地615亩。以农为主,所产红薯远销石家庄、邢台,利用红薯加工的粉条质优味美。该村因最早为翟姓占田立庄,故名翟家庄。
  智家庄位于县城北2.5千米,乡政府南偏西3千米,全村115户,460人,以智姓居多。耕地915亩,其中水浇地750亩。沙荒20亩。以农为主,鲜果年产3万公斤。据传,明末清初,此村出了位叫智怀行的孝子,故原名“孝子庄”,后更名为“智宾庄”,再后又演变为智家庄。
  三中冯位于县城西偏北2千米,乡政府西南6千米。全村260户,1100人,以张、王姓居多。耕地1980亩,其中水浇地1665亩。沙荒80亩。以农为主,鲜果年产4000公斤。有个体预制件厂、面粉厂各1个,年产值50万元。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160名。相传,汉朝时有冯姓三兄弟,分别在三处建村,称三中冯村,也称中冯村。该村由南中冯、北中冯、中冯洞三个自然村组成,村委会驻地南中冯。
  南大冯位于县城西北5千米,乡政府西南6千米。全村80户,281人,以张、杨姓居多。耕地525亩,其中水浇地270亩。沙荒70亩。林地10亩。该村地下煤碳储量68万吨。有个体煤矿、砖厂各1个,年产值200万元。据传,汉朝都尉大冯在此建村,称大冯村,后演变为大丰村,再后一分为二,该村地处南边叫南大丰,后演变为南大冯。
  北大冯位于县城西北5.5千米,乡政府西南5.5千米。全村66户,293人,以闫、申、苏姓居多。耕地510亩,其中水浇地315亩。沙荒30亩,山场30亩。林场30亩。砖厂1个,年产值100万元。村名来历见“南大冯”。
  磨窝位于县城西北4千米,乡政府西南4千米。全村271户,1210人,以赵、李姓居多。耕地2310亩,其中水浇地1530亩。沙荒800亩。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270名。该村因盛产磨刀石、石碾、石磨而闻名,分大、小磨窝两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大磨窝。该村地下煤碳资源丰富。
  李家凹位于县城西北4千米,乡政府西南3.5千米。全村113户,439人,以牛、李姓居多。耕地785亩,其中水浇地570亩。山场16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鲜果年总产5000公斤。相传,很早以前村东、南两侧全是水,只有李姓人家居住在村西土岗上。后有无极县南牛村一姓牛的人在朝中被革职为民,路过这里看到有一大牛槽,且有水,他便用一只铜锅将山上的泉水盖住,居住下来,数年后才形成此村。
  胡家庄位于县城北3.5千米,乡政府南偏西2.5千米。全村98户,387人,以古、高姓居多。耕地705亩,其中水浇地390亩。该村因胡姓最早在此占田立庄而得名。
  史村位于县城北偏东4千米,乡政府东偏南1.5千米。全村300户,1249人,以李、施姓居多。耕地2700亩,其中水浇地885亩,沙荒60亩。山场10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鲜果年总产9000公斤,个体水泥厂1个,年产值1300万元。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240名。明清时期,该村曾设为铺舍。
  史村屯位于县城北偏东3千米,乡政府东南1.5千米。全村220户,960人,以杨、刘姓居多。耕地1980亩,其中水浇地175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鲜果年总产3100公斤。据传,古时史村西南有一座大坟,看坟人常居此地,后发展成村庄,且距史村较近,故名史村屯。
  北障镇位于县城北6.6千米,乡政府北2千米。全村325户,1265人,以杨姓居多。耕地3930亩,其中水浇地2280亩。沙荒30亩。山场3000亩。以农为主,鲜果年总产4.2万公斤。村西北方向有青石岗,因此村中副业以石灰石开采、加工、运输为主,有石子厂、石灰窑等个体企业13个,年总产值75万元。有村办小学1所,4个年级,在校生80名。该村原名张家庄。1928年为便于征税而在此设集立镇,改村名为北障镇。明清时期,该村盛产石磨。
  东邵明位于县城北9千米,乡政府北4千米。全村389户,1675人,以张姓居多。耕地2250亩,其中水浇地1635亩,沙土地500亩。山场17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鲜果年总产值1056万元。相传,唐朝时薛仁贵东征,手下大将邵明死后葬于此地,曰“邵明墓”,后在墓东墓西建村,墓东为东邵明,墓西为西邵明。该村村西地下有煤炭资源。
  西邵明位于县城西北9千米,乡政府北偏西4千米。全村342户,1282人,以李、史姓居多。耕地2145亩,其中水浇地1200亩。山场945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副业主要为采石、采煤、运输等,个体煤矿3个,年产值250万元。有村办小学1所,2个年级,在校生50名。村名来历见“东邵明”。
  东磁窑沟位于县城西北6千米,乡政府西偏北2千米。全村429户,1682人,以焦、魏姓居多。耕地4545亩,其中水浇地1200亩。山场100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鲜果年产3万公斤,副业主要为采石、运输,土砖烧制等,有个体砖厂1个,年产值200万元。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200名。隋、唐时,在此地曾建窑烧瓷(人称瓷窑),因该村位于窑东沟地,故名东磁窑沟,简称东沟,位于窑西的称西磁窑沟,简称西沟。东沟、西沟之间蛤蟆嘴有瓷窑遗址。
  西磁窑沟位于县城西北6.5千米,乡政府西3.5千米。全村119户,433人,以张、李姓居多。耕地900亩,其中水浇地400亩。沙荒195亩。山场500亩,林场20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副业主要为石灰石开采、加工、运输等,有个体石子厂2个,年产值15万元。村名来历见“东磁窑沟”。此村北街北为临城县辖,街南为内丘县辖。
  落凹位于县城西北5千米,乡政府西南4.5千米。全村210户,781人,以胡、李姓居多。耕地2400亩,其中水浇地435亩。山场1500亩。副业主要为采石及加工等,有个体石子厂2个,年产值80万元。据传,很久以前曾发大水,此地大部分人被冲走,剩下的一部分人在高处的凹地聚居下来,故名落凹。村有煤炭和石灰石资源。
  南岭位于县城西北6千米,乡政府西南8千米。全村215户,901人,以宋、徐姓居多。耕地1640亩,其中水浇地600亩。沙荒100亩。林场50亩。有村办中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250名。历史上村中的芦苇加工业较为出名,煤炭资源储量可观。相传很久以前该村的人都住在山洞里,后迁至李阳河北岭段南岸的岭下居住,故称南岭。由东南岭、西南岭两个自然村组成。
  西北岭位于县城西北8千米,乡政府西南13千米。全村283户,1054人,以乔姓居多。耕地1600亩,其中水浇地765亩。沙荒399亩。山场1000亩,林场100亩。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256名。据传,该村因位于李阳河北岸山岭下而得名北岭,后因村内居住地方有限,在明朝时部分村民迁至东边,仍在河北岸定居,该村地处西边称西北岭,东边的称东北岭。每年农历六月十三为该村集会日。1953年6月曾设北岭乡,1958年8月撤销该乡建制,属卫星(城关)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下辖之管理区。1961年5月,建北岭人民公社。1968年5月成立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79年又改称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春改称北岭乡人民政府。1996年1月1日原北岭乡与五郭店乡合并,仍称五郭店乡,同时撤销北岭乡人民政府。
  东北岭位于县城西北7千米,乡政府西南12千米。全村111户,427人,以阴、张姓居多。耕地1050亩,其中水浇地400亩。沙荒30亩。山场100亩,林场40亩。村有石灰石和煤炭资源,个体煤矿1个,年产值50万元。村名来历见“西北岭”。
  西田庄位于县城西北10千米,乡政府西南15千米。全村181户,821人,以张、郝姓居多。耕地1830亩,其中水浇地390亩。山场100亩。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180名。村中有蛭石、石英石、长石等矿产资源。秦末张耳在这一带练兵习武,便将这片地方划为农庄,军士在这里种田养畜,后逐渐发展成村庄,故名田庄。按地理位置,分为西田庄、中田庄、下田庄三个自然村,1966年成为三个行政村。
  中田庄位于县城西北10千米,乡政府西南15千米。全村113户,496人,以吴、崔姓居多。耕地1080亩,其中水浇地180亩。山场300亩,林场50亩。村有蛭石、石英石等矿产资源,个体蛭石加工厂1个。有国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180名。村名来历见“西田庄”。
  东田庄位于县城西北8千米,乡政府西南12千米。全村43户,188人,以王、乔姓居多。耕地220亩,其中水浇地165亩。沙荒5亩。林场5亩。村名来历见“西田庄”,原名下田庄,原村址在北岭水库上游李阳河西岸,因修水库,于1964年搬迁到河东岸,故更名东田庄。后该村部分村民搬迁到河西岸居住,称新田庄。
  新田庄位于县城西北8千米,乡政府西南13千米。全村45户,212人,以乔、王姓居多。耕地275亩,其中水浇地225亩。沙荒40亩。村名来历见“东田庄”。
  演武川位于县城西北14千米,乡政府西南18千米。全村242户,1072人,以冀姓居多。耕地2610亩,其中水浇地195亩。沙土地2500亩,沙荒500亩。山场30亩。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240名。据传,古时该村名杨胡川,后因张耳在此扎营驻兵,在村东坡放牧骡马,以村北山川为校场练兵演武,故改名演武川。
  黄店沟位于县城西北9千米,乡政府西南13千米。全村62户,241人,以李、胡姓居多。耕地345亩,其中水浇地225亩。沙荒300亩。山场300亩,林场40亩。该村原名黄泉沟。据传,汉朝张耳将军在这一带习兵练武,有一位姓黄的在此开设洒店,故改村名为黄店沟。
  东马庄位于县城西北9.5千米,乡政府西南13.5千米。全村137户,528人,以龙姓居多。耕地1020亩,其中水浇地360亩。沙荒200亩。山场400亩,林场800亩。村内有长石、石英等矿藏资源。有村办小学1所,3个年级,在校生120名。据传,汉朝张耳将军在这一带练兵演武,曾在此地喂养马匹,故称马庄。1946年分为东、西马庄,此村地处东边,故称东马庄,西边的称西马庄。
  西马庄位于县城西北10千米,乡政府西南14千米。全村42户,186人,张姓居多。耕地460亩,其中水浇地255亩。沙荒20亩。山场2500亩。村内有石英石矿藏资源。村名来历见“东马庄”。
  张家沟位于县城西北9.5千米,乡政府西南13.5千米。全村75户,305人,以张、崔姓居多。耕地695亩,其中水浇地60亩。沙荒100亩。山场799亩。据传,300多年前姓张的从中冯迁此占田立庄,故名张家沟。
  紫草沟位于县城西10千米,乡政府西南14千米。全村133户,448人,以张、赵姓居多。耕地1065亩,其中水浇地165亩。山场500亩。据传,秦末张耳将军在这一带演武习兵,在马庄喂养马匹,而马庄北边山沟里盛产的紫草正是喂马的上好饲料,故名紫草沟。
  富家沟位于县城西北11千米,乡政府西南15千米。全村46户,187人,以富姓居多。耕地760亩,其中水浇地30亩。沙荒50亩。山场100亩。据传,汉朝时因姓富的先于此地占产建村,故名富家沟。
  诣仁位于县城西北11.5千米,乡政府西南15.5千米。全村287户,1075人,以李、郭姓居多。耕地2505亩,其中水浇地660亩。沙荒300亩。山场1600亩,林场300亩。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210名。每年农历正月二十六为该村庙会日。
  山凹位于县城西偏北8千米,乡政府西南13千米。全村300户,1138人,以刘、韩姓居多。耕地3090亩,其中水浇地105亩。沙荒300亩。山场2000亩。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180名。安子沟位于县城西北12.5千米,乡政府西北16.5千米。全村47户,160人,以张姓居多。耕地510亩,其中水浇地75亩。山场400亩。该村西岗上最早只有一尼姑庵,后有人家迁至尼姑庵东边沟地落户,逐渐形成村庄,故名“庵子沟”,又因“庵”字与“安”同音而逐渐演变成“安子沟”。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五郭店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