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孟村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471
颗粒名称: 大孟村镇
分类号: F291
页数: 5
页码: 89-93
摘要: 位于内丘县东南部,镇政府驻地东庞煤矿工人村,距县城南偏西10千米处。该镇东邻官庄乡,西接柳林乡,北依内丘镇,东北连金店镇,西南靠邢台县。面积76.56平方千米,辖24个行政村,7578户,29908人,均为汉族。其中非农业人口765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为390人。
关键词: 内丘县 乡镇 大孟村镇

内容

位于内丘县东南部,镇政府驻地东庞煤矿工人村,距县城南偏西10千米处。该镇东邻官庄乡,西接柳林乡,北依内丘镇,东北连金店镇,西南靠邢台县。面积76.56平方千米,辖24个行政村,7578户,29908人,均为汉族。其中非农业人口765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为390人。
  大孟村镇原为冯村乡,当时,乡政府驻地冯村。冯村乡系1956年6月成立。1958年7月冯村乡建制被撤销,属卫星(城关)人民公社辖下之管理区。1961年5月成立冯村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8年5月又改建为冯村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4年春,撤销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建冯村乡人民政府。1985年10月,冯村乡政府由原址迁到东庞煤矿工人村,因距大孟村较近,故改名为大孟村镇。
  该镇西部为丘陵向平原过渡带,多为丘岗;东、北部为平原区。小马河沿镇北部边界由境内流入金店镇,白马河从邢台县流经本镇西南部。境内主要水利工程有:东青山扬水站、马河干渠、西庞水库等。全镇以农为主,有耕地4928公顷,人均0.16公顷,其中水浇地1697公顷。有沙滩567公顷,山场18.7公顷。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棉花、花生、豆类、瓜类、蔬菜等。2000年粮食总产1.81吨,棉花总产6吨,花生总产2050吨,蔬菜、瓜类总产1500吨;有林地320公顷,其中果园93公顷,干鲜果总产514吨;大牲畜存栏3500头,生猪存栏3.43万头,羊存栏4100只,家禽存栏9.56万只,兔存栏1150只,水产养殖750亩,产量10吨,畜牧业总产值17.3万元。
  镇域煤炭资源丰富,除国家煤炭企业外,集体和个体煤矿10余家,年产值8亿元,税金1800万元,可谓县财政收入“三分天下有其一”。其他个体企业有板材厂、预制件厂、砖厂、造纸厂、养殖场、灰渣厂、洗煤厂等多个门类,从业人数5100人,2000年总产值达2亿元。镇区
  大孟村镇政府
  大孟村镇办公楼已建成四条商业街,街内主要设施和商业市场有:东庞煤矿教育中心、商业大厦、购物中心、服装市场、蔬菜市场、小吃街、农机公司、旱冰场、游泳池等,有商业门店、摊点394处。2000年全镇人均纯收入3010元。
  镇内有县办高中1所,镇办中学2所,村办小学11所,私立小学5所,设有县办卫生院1所,医护人员18名,床位36个;个体医疗点24个,散布于各村。
  设有县邮电支局1所。1997年实现了办公电话村村通。现全镇装有电话1150部,平均6.6户装有一部电话。
  主要公路有内大路(县城到大孟村镇)和107国道至西庞公路,境内公路总长度为27.5千米。并铺设东庞煤矿至京广线运煤铁路一条,全长3.8千米。邢台市公交公司在该镇设有9路车线路(邢台至东庞矿),往返该镇。
  境内主要文物古迹有:西庞商周文化遗址、石家庄周代文化遗址、东青山村隋代青山城遗址、都城铺村南园津庵遗址、吴村汉代飞燕墓遗址、冯唐村冯唐墓遗址等。
  大孟村位于县城南偏西11千米,镇政府南1千米处。全村358户,1445人,以李、白姓居多。耕地4305亩,其中水浇地1395亩。鲜果年产1.9万公斤。该村原名孟村,清朝时,村中出了个榜眼马尚德,遂把村名改为大孟村,把原孟村前街改名为小孟村,把邻村贾顺村改名为孟村屯。每年农历二月初十为该村庙会日。
  小孟村位于县城南偏西11.5千米,镇政府南1.5千米处。全村207户,853人,以石姓居多。耕地2205亩,其中水浇地1305亩。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300名。村名来历见“大孟村”。
  孟村屯位于县城南偏西12千米,镇政府南2.5千米处。全村324户,1364人,以贾姓居多。耕地2800亩,其中水浇地1800亩。沙荒200亩。鲜果年产2.92万公斤。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600名。村名来历见“大孟村”。
  张夺位于县城南6千米,镇政府东北2千米处。全村354户,1536人,以和、李、王姓居多。耕地3000亩,其中水浇地1695亩。鲜果年产4.1万公斤。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280名。该村原名张陀村,亦写作“张沱”,清末民初时期更名为张夺村。
  都城铺位于县城南7.5千米,镇政府东北1.5千米处。全村351户,1467人,以王、南姓居多。耕地3105亩,其中水浇地1800亩。鲜果年产3.39万公斤。该村因距旧县衙15华里,故名十五里铺,后因离大都城较近,改名为都城铺。古驿路途经该村,宋代设急递铺至清末。
  二十里铺位于县城南10千米,镇政府东南2千米处。全村59户,251人,以梁、赵姓居多。耕地495亩,全部为水浇地。村中蔬菜种植户较多。该村因距旧县衙20华里,且古时此地居民主要以开店铺为生,故名二十里铺。
  南宋位于县城南13千米,镇政府东南4千米处。全村325户,1410人,以赵姓居多。耕地3900亩,其中水浇地2100亩。鲜果年产1.83万公斤。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215名。
  梁原店位于县城南15千米,镇政府东南7千米处。全村335户,1383人,以张、庞姓居多。耕地3720亩,其中水浇地1095亩,鲜果年产1.02万公斤。村有个体板厂1个。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113名;另有私立小学1所,3个年级,在校生1200名。该村原址在村南岗下,名王家沟,后因一姓梁的在此开店,王家沟的人遂迁居此地,取名梁原店。明朝曾为梁原镇。村中有南皋和北皋,南皋有老母庙,北皋有武大帝庙,均建于明万历年间。每年农历四月十一是该村庙会日,农历每逢一、六为集日。
  赵庄位于县城南15千米,镇东南5.5千米处。全村197户,778人,以韩、赵、刘姓居多。耕地2400亩,其中水浇地800亩。鲜果年产8800公斤。相传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一带有一赵姓人家,迁居此地开了一茶馆,后逐渐发展成村庄,取名赵庄。
  冯唐位于县城西南10千米,镇政府西北2千米处。全村370户,1615人,以高、刘、只姓居多。耕地2805亩,其中水浇地1500亩。林场80亩。鲜果年产2.81万公斤。副业主要为汽车运输。汉朝时,有一叫冯唐的官员死后葬于此地,故村名冯唐。
  石家庄位于县城西南12千米,镇政府西南2千米处。全村196户,755人,以石、刘姓居多。耕地1845亩,其中水浇地1095亩。鲜果年产1.47万公斤。以前,该村因南、北、西各有一土牛,土牛上都有一棵大柏树,故名“三牛庄”,后因村中石姓居多,遂改为石家庄。
  北良位于县城西南15千米,镇政府西南5千米处。全村315户,1299人,以石、王姓居多。耕地3255亩,其中水浇地1500亩。鲜果年产2.98万公斤。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230名。村北有一清道光年间建筑的石桥,用料为青石,上有造型美观的栏杆,中部拱上有石雕狮头。
  北良屯位于县城西南13千米,镇政府西南3千米处,全村295户,1128人,以王、温姓居多。耕地2700亩,其中水浇地1005亩。林场15亩。鲜果年产3.08万公斤。该村原为北良村几户人家迁居成庄,故名北良屯。
  马村位于县城西南17千米,镇政府西南8千米处。全村478户,2103人,以于、侯、赵姓居多。耕地5895亩,其中水浇地1500亩。该村素有“花生之乡”美誉,年产花生5000吨。鲜果年产23400公斤。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300名。据传,该村有“‘三青’澄一湖,不够一马喝”之说,意思是三个青山的水流都流入了胡里村东的马牙河,但该河容纳“三青”之水仍绰绰有余。后此地建村取名马村。该村和胡里村以盛产
  梁原店村皋门前
  梁原店村皋门后花生和花生加工制品而闻名。
  胡里位于县城西南19千米,镇政府西南9千米处。全村665户,2893人,以陈、王姓居多。耕地6900亩,其中水浇地1005亩。山场200亩,林场200亩。该村花生种植历史悠久,粒大饱满,年产7500吨,是县重要的花生生产基地。年产鲜果3.08万公斤。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195名。相传村南有卧龙岗,岗上有狐狸精,神通广大,故村名狐狸,后演变为胡里。村内地下煤炭资源丰富,为方便开采,村庄向东南搬迁50米。每年农历六月十三、十月廿五为该村庙会日。
  宋村位于县城西南8千米,镇政府西北3千米处。全村424户,1761人,以宁、杨姓居多。耕地3255亩,其中水浇地1500亩。鲜果年产3.08万公斤。村办灰渣厂年产值40万元。据传,明朝时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一宋姓人家在此建村,故名宋村。
  吴村位于县城西南13千米,镇政府西3千米处。全村438户,1640人,以李、韩姓居多。耕地3195亩,其中水浇地615亩。鲜果年产1.46万公斤。有村办小学1所,设3-6年级,在校生200名。村内有一汉末飞燕墓,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村地下有丰富煤炭资源。每年农历正月十八为该村庙会日。
  冯村位于县城西南15千米,镇政府西南3.5千米处。全村308户,1216人,以石、王居多。耕地3000亩,其中水浇地495亩。鲜果年产2.26万公斤。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500名。古时候该村因冯姓居多,故名冯村。该村原址在镇政府西南3千米,吴村东南2千米处,为原冯村乡驻地,后因采煤地基塌陷,迁至今址。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五为该村庙会日。
  十方位于县城西南13千米,镇政府西南4千米处。全村483户,1956人,以王、贺姓居多。耕地4845亩,其中水浇地870亩。有村办小学1所,3个年级,在校生120名。该村西南部与邢台县相邻,以白马河为界,东北是宽阔平原,村址因佛门所衡,方位皆宜,故取“十方”佳名。村有唐代建筑岩山寺遗址和尼姑庵碑文。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为该村庙会日。
  西庞位于县城西南13.5千米,镇政府西偏北4.5千米处。全村384户,1642人,以郑、程姓居多。耕地3440亩,其中水浇地780亩。沙荒700亩,山场900亩,林场900亩。鲜果年产1.8万公斤。据传,燕王扫北后,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庞姓弟兄两个,一个在河东岸建村,称东庞,另一个在河西岸建村,称西庞。后将西庞南半部划出另立行政村,称西庞南街,简称南街。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为该村庙会日。该村流行梅花拳、八卦拳,素有“武术之乡”美誉。
  西庞南街位于县城西南13.5千米,镇政府西偏北4.5千米处。全村90户,382人,以程、李姓居多。耕地920亩,其中水浇地420亩。沙荒100亩。山场100亩,林场30亩。村内地下有丰富煤
  西庞村牌楼炭资源。村有煤矿、造纸厂各1个。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村名来历见“西庞”。
  东青山位于县城西南15千米,镇政府西南7千米处。全村300户,1145人,以刘、王姓居多。耕地2105亩,其中水浇地495亩。沙荒1000亩。山场800亩,林场400亩。鲜果年产1.42万公斤。有村办小学1所,4个年级,在校生120名。该村为“青山城遗址”处,本村因位置偏东,故名东青山。村内有保护文物三个:青山城遗址、参议墓(刘斌墓)和东岳天齐庙。矿产资源有河沙、大理石、红石等。每年农历三月廿八日为该村庙会日。
  郭家庄位于县城西南16千米,镇政府西南8千米处。全村118户,500人,以郭姓居多。耕地1155亩,其中水浇地405亩。鲜果年产1.27万公斤。该村原和东青山为一个行政村,后独立为行政村,因郭姓居多,故名郭家庄。
  南刘庄位于县城西南17千米,镇政府西13千米处。全村35户,153人,以韩、孟姓居多。耕地343亩,其中水浇地90亩。山场200亩,林场100亩。干鲜果年产1.07万公斤。有村办小学1所,3个年级,在校生10名。该村原名刘家庄,1982年地名标准化时,改名南刘庄。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大孟村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