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图书馆
邢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邢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大孟村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471
颗粒名称:
大孟村镇
分类号:
F291
页数:
5
页码:
89-93
摘要:
位于内丘县东南部,镇政府驻地东庞煤矿工人村,距县城南偏西10千米处。该镇东邻官庄乡,西接柳林乡,北依内丘镇,东北连金店镇,西南靠邢台县。面积76.56平方千米,辖24个行政村,7578户,29908人,均为汉族。其中非农业人口765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为390人。
关键词:
内丘县
乡镇
大孟村镇
内容
位于内丘县东南部,镇政府驻地东庞煤矿工人村,距县城南偏西10千米处。该镇东邻官庄乡,西接柳林乡,北依内丘镇,东北连金店镇,西南靠邢台县。面积76.56平方千米,辖24个行政村,7578户,29908人,均为汉族。其中非农业人口765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为390人。
大孟村镇原为冯村乡,当时,乡政府驻地冯村。冯村乡系1956年6月成立。1958年7月冯村乡建制被撤销,属卫星(城关)人民公社辖下之管理区。1961年5月成立冯村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8年5月又改建为冯村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4年春,撤销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建冯村乡人民政府。1985年10月,冯村乡政府由原址迁到东庞煤矿工人村,因距大孟村较近,故改名为大孟村镇。
该镇西部为丘陵向平原过渡带,多为丘岗;东、北部为平原区。小马河沿镇北部边界由境内流入金店镇,白马河从邢台县流经本镇西南部。境内主要水利工程有:东青山扬水站、马河干渠、西庞水库等。全镇以农为主,有耕地4928公顷,人均0.16公顷,其中水浇地1697公顷。有沙滩567公顷,山场18.7公顷。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棉花、花生、豆类、瓜类、蔬菜等。2000年粮食总产1.81吨,棉花总产6吨,花生总产2050吨,蔬菜、瓜类总产1500吨;有林地320公顷,其中果园93公顷,干鲜果总产514吨;大牲畜存栏3500头,生猪存栏3.43万头,羊存栏4100只,家禽存栏9.56万只,兔存栏1150只,水产养殖750亩,产量10吨,畜牧业总产值17.3万元。
镇域煤炭资源丰富,除国家煤炭企业外,集体和个体煤矿10余家,年产值8亿元,税金1800万元,可谓县财政收入“三分天下有其一”。其他个体企业有板材厂、预制件厂、砖厂、造纸厂、养殖场、灰渣厂、洗煤厂等多个门类,从业人数5100人,2000年总产值达2亿元。镇区
大孟村镇政府
大孟村镇办公楼已建成四条商业街,街内主要设施和商业市场有:东庞煤矿教育中心、商业大厦、购物中心、服装市场、蔬菜市场、小吃街、农机公司、旱冰场、游泳池等,有商业门店、摊点394处。2000年全镇人均纯收入3010元。
镇内有县办高中1所,镇办中学2所,村办小学11所,私立小学5所,设有县办卫生院1所,医护人员18名,床位36个;个体医疗点24个,散布于各村。
设有县邮电支局1所。1997年实现了办公电话村村通。现全镇装有电话1150部,平均6.6户装有一部电话。
主要公路有内大路(县城到大孟村镇)和107国道至西庞公路,境内公路总长度为27.5千米。并铺设东庞煤矿至京广线运煤铁路一条,全长3.8千米。邢台市公交公司在该镇设有9路车线路(邢台至东庞矿),往返该镇。
境内主要文物古迹有:西庞商周文化遗址、石家庄周代文化遗址、东青山村隋代青山城遗址、都城铺村南园津庵遗址、吴村汉代飞燕墓遗址、冯唐村冯唐墓遗址等。
大孟村位于县城南偏西11千米,镇政府南1千米处。全村358户,1445人,以李、白姓居多。耕地4305亩,其中水浇地1395亩。鲜果年产1.9万公斤。该村原名孟村,清朝时,村中出了个榜眼马尚德,遂把村名改为大孟村,把原孟村前街改名为小孟村,把邻村贾顺村改名为孟村屯。每年农历二月初十为该村庙会日。
小孟村位于县城南偏西11.5千米,镇政府南1.5千米处。全村207户,853人,以石姓居多。耕地2205亩,其中水浇地1305亩。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300名。村名来历见“大孟村”。
孟村屯位于县城南偏西12千米,镇政府南2.5千米处。全村324户,1364人,以贾姓居多。耕地2800亩,其中水浇地1800亩。沙荒200亩。鲜果年产2.92万公斤。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600名。村名来历见“大孟村”。
张夺位于县城南6千米,镇政府东北2千米处。全村354户,1536人,以和、李、王姓居多。耕地3000亩,其中水浇地1695亩。鲜果年产4.1万公斤。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280名。该村原名张陀村,亦写作“张沱”,清末民初时期更名为张夺村。
都城铺位于县城南7.5千米,镇政府东北1.5千米处。全村351户,1467人,以王、南姓居多。耕地3105亩,其中水浇地1800亩。鲜果年产3.39万公斤。该村因距旧县衙15华里,故名十五里铺,后因离大都城较近,改名为都城铺。古驿路途经该村,宋代设急递铺至清末。
二十里铺位于县城南10千米,镇政府东南2千米处。全村59户,251人,以梁、赵姓居多。耕地495亩,全部为水浇地。村中蔬菜种植户较多。该村因距旧县衙20华里,且古时此地居民主要以开店铺为生,故名二十里铺。
南宋位于县城南13千米,镇政府东南4千米处。全村325户,1410人,以赵姓居多。耕地3900亩,其中水浇地2100亩。鲜果年产1.83万公斤。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215名。
梁原店位于县城南15千米,镇政府东南7千米处。全村335户,1383人,以张、庞姓居多。耕地3720亩,其中水浇地1095亩,鲜果年产1.02万公斤。村有个体板厂1个。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113名;另有私立小学1所,3个年级,在校生1200名。该村原址在村南岗下,名王家沟,后因一姓梁的在此开店,王家沟的人遂迁居此地,取名梁原店。明朝曾为梁原镇。村中有南皋和北皋,南皋有老母庙,北皋有武大帝庙,均建于明万历年间。每年农历四月十一是该村庙会日,农历每逢一、六为集日。
赵庄位于县城南15千米,镇东南5.5千米处。全村197户,778人,以韩、赵、刘姓居多。耕地2400亩,其中水浇地800亩。鲜果年产8800公斤。相传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一带有一赵姓人家,迁居此地开了一茶馆,后逐渐发展成村庄,取名赵庄。
冯唐位于县城西南10千米,镇政府西北2千米处。全村370户,1615人,以高、刘、只姓居多。耕地2805亩,其中水浇地1500亩。林场80亩。鲜果年产2.81万公斤。副业主要为汽车运输。汉朝时,有一叫冯唐的官员死后葬于此地,故村名冯唐。
石家庄位于县城西南12千米,镇政府西南2千米处。全村196户,755人,以石、刘姓居多。耕地1845亩,其中水浇地1095亩。鲜果年产1.47万公斤。以前,该村因南、北、西各有一土牛,土牛上都有一棵大柏树,故名“三牛庄”,后因村中石姓居多,遂改为石家庄。
北良位于县城西南15千米,镇政府西南5千米处。全村315户,1299人,以石、王姓居多。耕地3255亩,其中水浇地1500亩。鲜果年产2.98万公斤。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230名。村北有一清道光年间建筑的石桥,用料为青石,上有造型美观的栏杆,中部拱上有石雕狮头。
北良屯位于县城西南13千米,镇政府西南3千米处,全村295户,1128人,以王、温姓居多。耕地2700亩,其中水浇地1005亩。林场15亩。鲜果年产3.08万公斤。该村原为北良村几户人家迁居成庄,故名北良屯。
马村位于县城西南17千米,镇政府西南8千米处。全村478户,2103人,以于、侯、赵姓居多。耕地5895亩,其中水浇地1500亩。该村素有“花生之乡”美誉,年产花生5000吨。鲜果年产23400公斤。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300名。据传,该村有“‘三青’澄一湖,不够一马喝”之说,意思是三个青山的水流都流入了胡里村东的马牙河,但该河容纳“三青”之水仍绰绰有余。后此地建村取名马村。该村和胡里村以盛产
梁原店村皋门前
梁原店村皋门后花生和花生加工制品而闻名。
胡里位于县城西南19千米,镇政府西南9千米处。全村665户,2893人,以陈、王姓居多。耕地6900亩,其中水浇地1005亩。山场200亩,林场200亩。该村花生种植历史悠久,粒大饱满,年产7500吨,是县重要的花生生产基地。年产鲜果3.08万公斤。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195名。相传村南有卧龙岗,岗上有狐狸精,神通广大,故村名狐狸,后演变为胡里。村内地下煤炭资源丰富,为方便开采,村庄向东南搬迁50米。每年农历六月十三、十月廿五为该村庙会日。
宋村位于县城西南8千米,镇政府西北3千米处。全村424户,1761人,以宁、杨姓居多。耕地3255亩,其中水浇地1500亩。鲜果年产3.08万公斤。村办灰渣厂年产值40万元。据传,明朝时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一宋姓人家在此建村,故名宋村。
吴村位于县城西南13千米,镇政府西3千米处。全村438户,1640人,以李、韩姓居多。耕地3195亩,其中水浇地615亩。鲜果年产1.46万公斤。有村办小学1所,设3-6年级,在校生200名。村内有一汉末飞燕墓,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村地下有丰富煤炭资源。每年农历正月十八为该村庙会日。
冯村位于县城西南15千米,镇政府西南3.5千米处。全村308户,1216人,以石、王居多。耕地3000亩,其中水浇地495亩。鲜果年产2.26万公斤。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500名。古时候该村因冯姓居多,故名冯村。该村原址在镇政府西南3千米,吴村东南2千米处,为原冯村乡驻地,后因采煤地基塌陷,迁至今址。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五为该村庙会日。
十方位于县城西南13千米,镇政府西南4千米处。全村483户,1956人,以王、贺姓居多。耕地4845亩,其中水浇地870亩。有村办小学1所,3个年级,在校生120名。该村西南部与邢台县相邻,以白马河为界,东北是宽阔平原,村址因佛门所衡,方位皆宜,故取“十方”佳名。村有唐代建筑岩山寺遗址和尼姑庵碑文。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为该村庙会日。
西庞位于县城西南13.5千米,镇政府西偏北4.5千米处。全村384户,1642人,以郑、程姓居多。耕地3440亩,其中水浇地780亩。沙荒700亩,山场900亩,林场900亩。鲜果年产1.8万公斤。据传,燕王扫北后,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庞姓弟兄两个,一个在河东岸建村,称东庞,另一个在河西岸建村,称西庞。后将西庞南半部划出另立行政村,称西庞南街,简称南街。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为该村庙会日。该村流行梅花拳、八卦拳,素有“武术之乡”美誉。
西庞南街位于县城西南13.5千米,镇政府西偏北4.5千米处。全村90户,382人,以程、李姓居多。耕地920亩,其中水浇地420亩。沙荒100亩。山场100亩,林场30亩。村内地下有丰富煤
西庞村牌楼炭资源。村有煤矿、造纸厂各1个。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村名来历见“西庞”。
东青山位于县城西南15千米,镇政府西南7千米处。全村300户,1145人,以刘、王姓居多。耕地2105亩,其中水浇地495亩。沙荒1000亩。山场800亩,林场400亩。鲜果年产1.42万公斤。有村办小学1所,4个年级,在校生120名。该村为“青山城遗址”处,本村因位置偏东,故名东青山。村内有保护文物三个:青山城遗址、参议墓(刘斌墓)和东岳天齐庙。矿产资源有河沙、大理石、红石等。每年农历三月廿八日为该村庙会日。
郭家庄位于县城西南16千米,镇政府西南8千米处。全村118户,500人,以郭姓居多。耕地1155亩,其中水浇地405亩。鲜果年产1.27万公斤。该村原和东青山为一个行政村,后独立为行政村,因郭姓居多,故名郭家庄。
南刘庄位于县城西南17千米,镇政府西13千米处。全村35户,153人,以韩、孟姓居多。耕地343亩,其中水浇地90亩。山场200亩,林场100亩。干鲜果年产1.07万公斤。有村办小学1所,3个年级,在校生10名。该村原名刘家庄,1982年地名标准化时,改名南刘庄。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大孟村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