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丘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462
颗粒名称: 内丘镇
分类号: F291
页数: 6
页码: 83-88
摘要: 位于内丘县东部,镇人民政府驻地县城胜利路南侧,东邻金店镇,西接柳林乡,南连大孟村镇,北依五郭店乡,面积69平方千米。辖53个行政村,15343户,52900人,均为汉族。其中非农业人口16894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为766人。
关键词: 内丘县 乡镇 内丘镇

内容

位于内丘县东部,镇人民政府驻地县城胜利路南侧,东邻金店镇,西接柳林乡,南连大孟村镇,北依五郭店乡,面积69平方千米。辖53个行政村,15343户,52900人,均为汉族。其中非农业人口16894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为766人。
  1949年为内丘县第一(城关)区政府。1950年6月城关区与北光区合并,仍称第一(城关)区政府。1953年6月成立城关乡政府,隶属第一区政府。1954年5月,撤销第一(城关)区政府,改称第一(城关)区公所。1956年6月,又撤销区公所。1958年8月成立城关(卫星)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8年5月又改建城关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79年改称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5月,撤销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改为城关镇人民政府。1989年改称内丘镇人民政府,镇政府驻地西关村。1990年迁至今址。1996年1月1日原永安乡与内丘镇合并,称内丘镇。
  该镇西部为丘陵向东部平原过渡地带,微显丘陵地貌。李阳河从境北部横穿而过。主要水利设施有小型水库三座:西丘水库、永固水库、新城水库。全镇以农为主,有耕地4305公顷,人均0.08公顷,其中水浇地3446公顷。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高梁、棉花、芝麻、花生、油菜等,2000年粮食总产量2.23万吨,其中小麦总产1.16万吨;玉米总产1.07万吨;棉花总产40吨;油料950吨;蔬菜、瓜类总产5417吨。有林地160公顷,其中果园97公顷,鲜果总产1430吨。2000年大牲畜存栏710头,生猪存栏3.12万头,羊存栏3640头,家禽存栏33.24万只,畜牧业总产值2713万
  内丘镇政府元。
  镇办企业主要有内丘镇永兴煤矿、内丘镇裕兴煤矿、砖厂、搬运站等,年产值7.9万元。私营企业主要有建筑、运输、饮食服务、服装加工、面粉加工、饮料加工等,年产值730余万元。全镇商业网点1000余处。2000年全镇人均纯收入2800元。
  除县办中学外,有镇办初中2所,私立中学2所,村办小学19所,私立小学3所。
  境内除县办医疗单位外,有镇办卫生院1所,医护人员8名。个体医疗点81个,散布县城和各村。
  1998年,村村安装了电话,至2000年全镇装有电话2632部,平均5.8户装一部电话,为全县各乡镇之首。
  京广铁路和107国道、隆昔公路、内大公路、内临公路等县内主要交通干线均由镇区穿过。通往各乡镇及周围各县市的公路多在本镇与107国道、隆昔公路衔接,交通便利程度亦居各乡镇之首。全镇公路总长度45千米。
  境内文物古迹主要分布在县城及周围。国家级文物邢窑遗址、内丘古城墙遗址、西丘村中丘城遗址、南程村商周文化遗址、四里铺战国至汉代文化遗址、城西关和孟春墓、凤凰汉代墓群、蔡家沟汉代墓、新石河古墓及武家庄现代革命文物“仇恨志石”等。
  东街位于旧县城十字街以东。全村162户,668人,以李、房姓居多。有耕地320亩,人均0.48亩,全部为水浇地。
  南街位于旧县城十字街以南。全村264户,1140人,以乔、王姓居多。耕地720亩,其中水浇地630亩。
  西街位于旧县城十字街以西。全村160户,655人,以韩、冀姓居多。耕地380亩,全部为水浇地。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200名。
  北街位于旧县城十字街以北。全村120户,498人,以苏、亢姓居多。耕地510亩,其中水浇地480亩。县办实验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1440名。
  南关位于旧县城南门外。全村180户,800人,以樊、李姓居多。耕地800亩,其中水浇地500亩。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260名。
  西关位于旧县城西门外。全村350户,1215人,以乔、和姓居多。耕地1438亩,其中水浇地1326亩。沙荒100亩。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620名在校生。
  北关位于旧县城北门外。全村179户,667人,以郝、董姓居多。耕地500亩,全部为水浇地。从事运输业村民较多。
  乔马庄位于县政府东1千米。全村170户,709人,以张、邢、刘姓居多。耕地600亩,其中水浇地550亩。该村由乔庄、大马庄、小马庄三个自然村组成。村中有私立幼儿园1所。
  张家庄位于县政府东北1.5千米。全村86户,311人,以张姓居多。耕地195亩,全部为水浇地。该村因张姓最早在此占产立庄而得名。
  申家庄位于县城东偏北2.3千米。全村67户,270人,以申、王姓居多。耕地200亩,全部为水浇地。有村办小学1所,在校生60名。村中从事运输业的村民较多。该村过去有姓申的人家在此租种北街亢家田地,后占产立庄,故名申家庄。
  丁家庄位于县城东偏北2千米。全村76户,237人,以丁、刘、张姓居多。耕地240亩,全部为水浇地。该村过去有几户人家租种北街亢家田地,故原名“亢家庄”。1937年日军侵入中国,村里出了个营长丁富春,遂将村名改为丁家庄。原和申庄、苏庄、蔡家沟合为一个村,1962年分开至今。
  苏家庄位于县城东2千米。全村84户,342人,以李、范姓居多。耕地320亩,全部为水浇地。该村过去一姓苏的在此租种北街亢家田地,后占产立庄,故名苏家庄。
  北石庄位于县城东3.5千米。全村204户,882人,以石姓居多。耕地1100亩,全部为水浇地。早年,石姓人从大孟村镇石家庄村迁此占田立庄,故名“石家庄”。日本侵入中国时,该村曾与翟庄、白家庄合为一村,称“石翟白”,土改时又一分为三:石家庄、翟庄、白家庄。1982年地名标准化时为区分于大孟村镇石家庄,该村又改名为“北石庄”。
  翟庄位于县城东4千米。全村78户,349人,以李姓居多。耕地420亩,其中水浇地380亩。旧时曾以烧制粗陶器而闻名县域。村名来历不详,部分情况见“北石庄”。
  白家庄位于县城东2千米。全村173户,632人,以白姓居多,耕地915亩,其中水浇地900亩。苹果年产20万公斤。该村因白姓人家最早在此占田立庄,故名白家庄。村名更替情况见“北石庄”。
  大良村位于县城东2.5千米。全村340户,1419人,以田、范姓居多,耕地1620亩,其中水浇地1200亩。沙荒200亩。鲜果年产8万公斤。该村曾以做豆腐、养猪而闻名。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学生200名。该村因梁姓最早在此占田立庄,故名“梁村”。后一分为二,该村较大称大梁村;较小的称小梁村。后来,因“梁”与“良”同音而演变为“大良村”和“小良村”。
  小良村位于县城东2.5千米。全村130户,513人,以和、张姓居多。耕地589亩,全部为水浇地。有私立小学1所,6个年级,200名在校生。村名来历见“大良村”。
  小留村位于县城东3.7千米。全村294户,1093人,以张、武、刘姓居多,耕地1532亩,其中水浇地985亩。沙荒260亩。鲜果年产1.5万公斤。个体面粉加工厂、扣板厂各1个,年产值8万元。该村原名“留孙村”,意为赞誉郭巨孝母,埋儿获金。后嫌不雅,改名为“留村”。又因留村有二,该村较小,故名小留村。
  蔡家沟位于县城东北1.5千米。全村64户,270人,以梁、苏姓居多。耕地200亩,全部为水浇地。村中从事运输业的村民较多。该村原和白家庄为一个行政村,1949年春季分开。1958又与申、丁、苏庄合村,1961年又分开至今。村西有汉墓遗址,墓地长25米、宽25米、高7米。
  四里铺位于县城东北2千米,全村265户,1117人,以张、梁姓居多。耕地1150亩,其中水浇地1100亩。鲜果年产10万公斤。个体选铁厂1个,年产值30万元。村办小学1所,有6个年级,在校生240名。明朝时,该村叫“永宁屯”,后因村里出了个御史,改村名为“御史里”。明代在该村设急递铺,又因距县衙四里,故改名四里铺。
  西庄位于县城东北1.5千米。全村83户,308人,以王、谢姓居多。耕地350亩,其中水浇地340亩。内丘镇砖厂在该村南。该村原与四里铺为一村,清朝年间,因修平汉铁路,将原四里铺村一分为二,后成为两个行政村,该地处路西,故名四里铺西庄,简称西庄。
  东南光位于县城东北3.5千米。全村165户,655人,以阴姓居多。耕地908亩,其中水浇地750亩。鲜果年产3000公斤。个体冷饮厂1个。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80名。该村原为南光村东街。1953年南光村分成两个行政村,因地处东边故名“东南光”,原南光西街名谓西南光。
  西南光位于县城东北3千米。全村163户,672人,以苏姓居多。耕地790亩,其中水浇地700亩。沙荒50亩。鲜果年产7500公斤。个体预制件厂1个。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80名在校生。村名来历见“东南光”
  武家庄位于县城东北2.5千米。全村246户,1000人,以武、滑姓居多。耕地1300亩,其中水浇地1000亩。沙荒200亩。鲜果年产5万公斤。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350名在校生。该村原属南光村,因南光村居民经常在这里存放犁耙等生产工具,人称“犁耙庄”,后姓武的在此占产立庄,故名武家庄。
  前李阳位于县城北2.5千米。全村85户,365人,以郭、殷姓居多。耕地460亩,全部为水浇地。村中养鸡户较多。该村因后赵国石勒的部将李阳在此定居,故名李阳,后一分为二,此村在河南岸,名前李阳。古时该村曾为铺舍。
  南双流位于县城西2千米。全村151户,618人,以房、贾姓居多。耕地750亩,其中水浇地400亩。沙荒615亩。鲜果年产1.4万公斤。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150名。因北岭河与李阳河在村东汇成一条河流,故村名双流。后一分为二,该村居南称南双流,居北的称北双流。
  北双流位于县城西2.5千米。全村214户,863人,以韩、智姓居多。耕地1190亩,其中水浇地890亩。沙荒100亩。山场400亩。村名来历见“南双流”。
  新城位于县城西4千米。全村337户,1338人,以张、方姓居多。耕地3500亩,其中水浇地2000亩。沙荒175亩。山场2000亩,林场50亩。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258名。该村明初时名“新明村”。后在原村西1里处重建一村,名“新成”,此后逐渐发展成为当地的贸易场所,像一个县城一样,因此到清朝时更名为“新城”。
  永固位于县城西7千米。全村136户,477人,以董、乔姓居多。耕地985亩,其中水浇地400亩。沙荒200亩。山场500亩,林场500亩。该村明朝时叫“永宁庄”,村西岗产一种“草白玉”,石质坚固,故取其“永远牢固”之意,更名“永固”。
  刘家庄位于县城西1千米。全村61户232人,以张、刘姓居多。耕地260亩,其中水浇地260亩。沙荒40亩。鲜果年产7000公斤,该村明末为北永安刘家的田产,后发展成庄,名刘家庄。
  四里屯位于县城西2千米。全村138户,551人,以王、贾姓居多。耕地1185亩,其中水浇地800亩。该村建于明朝,因距旧县衙四里,故名四里屯。
  八里庄位于县城西3.5千米。全村109户,410人,以张姓居多。耕地670亩,其中水浇地550亩。沙荒185亩。有私立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300名。相传该村原为张家的田庄,张家为了看管田里庄稼方便,在此划出八厘地,盖三间草房,后张家分居,将一义子分至此处,给他八厘地和三间草房,定居下来,名“八厘分庄”,后几经演变而成为八里庄。村中有面粉厂、水泥加工厂、水洗厂等。
  西丘位于县城西6千米。全村583户,2495人,以王、闫姓居多。耕地4640亩,其中水浇地1800亩。沙荒100亩。山场300亩,林场50亩。鲜果年产5万公斤。个体砖厂、预制件厂各2个,年产值6万元。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300名。据传,唐高祖李渊之婿柴绍曾在此把守娘娘关,死后葬于此地,因处东丘、中丘之西,故名西丘。
  北永安位于县城西南5千米。全村158户,513人,以刘、李姓居多。耕地1200亩,全部为水浇地。有私立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230名。明隆庆年间,此处有个姑子庵,当时村名“泳庵”,后一分为三,按方位定名。因该村在庵北,故名北泳庵,后演变为北永安。村北500米处有汉墓。1956年6月曾建北永安乡。1958撤销乡建制,属卫星(城关)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辖下管理区之一。1961年5月又在此建立永安公社。
  南永安位于县城西南5千米。全村83户,392人,以李、刘姓居多。耕地1350亩,其中水浇地1200亩。有村办砖厂1个。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200名。村名来历见“北永安”。
  西永安位于县城西南5.5千米。全村195户,837人,以李姓居多。耕地1350亩,其中水浇地1200亩。有村办砖厂1个。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200名。村名来历见“北永安”。
  新石河位于县城西南5.5千米。全村91户,359人,以柳姓居多。耕地705亩,全部为水浇地。该村原名小石河,1967年因修石河水库,东迁至此,故名东石河。1982年地名标准化处理时,更名为新石河。
  东寨阳位于县城南2千米。全村231户,1016人,以张、王姓居多。耕地1700亩,其中水浇地1400亩。沙荒100亩,鲜果年产1.5万公斤。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40名。该村在明朝时叫温居寨,常简称宅上,又演变为宅阳,再后以沟为界一分为二,该村居东称东宅阳,居西的称西宅阳。
  西寨阳位于县城南2.5千米。全村63户,267人,全部为孙姓。耕地500亩,均为水浇地。鲜果年产1万公斤。村名来历见“东宅阳”。
  中寨阳位于县城南2.5千米。全村110户,450人,以裴、宁姓居多。耕地800亩,其中水浇地700亩。该村原属西宅阳,1961年西宅阳一分为二,该村因地处东、西宅阳之间,故名中宅阳。
  河村位于县城南2千米。全村150户,590人,以刘、乔姓居多。耕地850亩,其中水浇地830亩。沙荒300亩。该村原名“和村”,因地处河北岸,后渐演变成河村。明清时期此地建有铺舍。
  凤凰位于县城南3千米。全村242户,1012人,以刘姓居多。耕地1850亩,其中水浇地1700亩。沙荒150亩。鲜果年产1万公斤。个体涂胶厂1个。传说从前常有凤凰成群栖集此地,故名凤凰,今村西南仍有“凤凰台”。该村西还有汉代墓群。
  前鲁亭位于县城西南4千米。全村275户,1120人,以王、刘、闫姓居多。耕地1860亩,其中水浇地1500亩。沙荒100亩。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300名。该村原名宰牛庄,村民以卖牛为生。元代时,在村北高地建起学堂,从十方村请来一位教书先生,姓刘,名德渊,字鲁亭。据传,当时刘先生在学堂教书,周围三五里的村民都能听到他的讲课声,从此这里还真培养了不少人才,后刘先生也入朝当了翰林。人们为了纪念他,将村名改为鲁亭,后分为前鲁亭,后鲁亭。
  后鲁亭位于县城西南3.8千米。全村240户,1010人,以董、夏、冀姓居多。耕地1760亩,其中水浇1500亩。村名来历见“前鲁亭”。
  寺上位于县城西南5千米。全村141户,638人,以刘、齐姓居多。耕地1100亩,全部为水浇地。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220名。该村南原有一和尚寺,因北为上,故村名寺上。村有塑料厂、木厂、面粉厂。
  后表山位于县城西南5千米。全村85户,382人,以赵姓居多。耕地423亩,全部为水浇地。明隆庆五年(1571),此处有一寺院,寺内有一和尚法名“表善”。此人医术很高,治愈了许多病人。人们为了纪念他,便以其法名作为村名,曰“表善村”,后因“善”与“山”同音而演变为表山。再后村分为二,该村居北称后表山,居南的称前表山。
  前表山位于县城西南6千米。全村138户,632人,以秦、宁姓居多。耕地1250亩,其中水浇地1200亩。沙荒30亩。村名来历见“后表山”。
  南程村位于县城西南8.2千米。全村230户,1000人,以程姓居多。耕地2300亩,其中水浇地2000亩。沙荒800亩。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160名。明朝时,从程家湾迁来一姓程的人家在此占田立庄,故名程村。以后又在该村北边相继建起两个村,也称程村,为示区别,按方位该村居南,称南程村,另有中程村、北程村。
  中程村位于县城西南7.9千米。全村103户,416人,以张、任、梁姓居多。耕地836亩,全部为水浇地。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110名。村名来历见“南程村”。
  北程村位于县城西南7千米。全村182户,759人,以张、闫、李姓居多。耕地1510亩,全部为水浇地。有私立小学1所,2个年级,在校生30名。村名来历见“南程村”。
  东庞东庄位于县城西南10千米。全村159户,635人,以乔、刘姓居多。耕地1264亩,其中水浇地1206亩。明永乐年间,此地有河,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姓庞兄弟二人,一个住在河西,一个住在河东。在河西建村的村名西庞,在河东建村的村名东庞。后来,居住在东庞的有三个儿子,儿子长大后相继分家,当时东庞村中有一座清凉寺,三个儿子分别住在寺北、东、前。后以清凉寺为中心,按居住方位发展成三个庄,寺北的叫北庄,寺前的叫前街,寺东的叫东庄。三庄合称东庞。由于东庞地下煤炭资源丰富,三庄居住均在大煤田内,自1994年始三村开始搬迁,新址迁到马河水库管理处东岗坡地上,自东向西依次为东庄、北庄、前街。每年农历三月十二、七月十二为庙会日。
  东庞北庄位于县城西南10千米。全村121户,527人,以和、王姓居多。耕地740亩,其中水浇地660亩。山场880亩。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162名。个体煤矿1家。村名来历见“东庄”。
  东庞前街位于县城西南10千米。全村230户,850人,以赵、司姓居多。耕地1300亩,其中水浇地1000亩,沙荒300亩。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80名。村办股份制煤矿1家。村名来历见“东庄”。前街原地有集市,逢五排十集日,曾称“集上街”。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内丘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