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图书馆
邢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邢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453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K292.24
页数:
19
页码:
1-19
摘要:
本文内容记述了内丘县的概况,其包括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
关键词:
内丘县
地方志
概述
内容
内丘县,总面积为787平方千米。位于河北省南部,距省会石家庄84.6千米,介于北纬37°9′至37°26′,东经113°56′至114°38′之间。全县设三镇六乡,共辖309个行政村,总人口为25万人。西部为太行腹地山脉,中部为丘陵地带,东部为海河流域大平原,南北距短,东西狭长,呈现西高东低的阶梯状地貌。东与隆尧县、任县相连,西与山西省昔阳县交界,南与邢台县接壤,北与临城县、赞皇县毗邻。京广铁路、107国道穿越县城,京深高速公路于城东擦肩而过。横贯东西全境的隆(隆尧)昔(昔阳)省级公路把南北三条国家交通大动脉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吉祥的“丰”字。正在施工的穿越县城西部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引来滚滚汉江之水,更为这座北方古城增添许多江南风韵。纵横便利的交通网络,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多样性的自然条件,令人对内丘刮目相看。
内丘,早在12000年前的旧石器晚期,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在距今8000年的新石器时期,就成为人类活动的富庶之地。这里西周时期属邢。邢灭属卫,后归晋地。战国时属赵。秦统一六国后,始置中丘县,属邯郸郡。汉初,先后隶属冀州恒山郡、常山郡。东汉及三国魏时冀州划为赵郡,赵国辖之。晋武帝太康六年(285)升为中丘郡。十六国时,因战乱废置,后省入柏人县(今隆尧县)。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复置中丘县,并将县城由今城西5千米(西丘村)处迁址今县城西侧(西关村),属殷州南赵郡。隋开皇元年(581)因避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名讳,改为内丘县,属赵州,开皇十六年又改属邢州辖。唐、五代十国及宋时内丘均属邢州管辖。元初,邢州改为顺德府,内丘属之。明、清时期内丘一直属顺德府管辖。清世宗雍正四年(1726)又因尊孔避圣人“丘”讳,“丘”遂改为“邱”,称内邱县,一直沿称至1958年,后又习惯“内丘”与“内邱”混合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内丘先后属邢台、邯郸专区和邢台地区。1993年,邢台地区与邢台市合并为邢台市,内丘县改属邢台市管辖至今。
内丘,东西长达100余千米,南北最短处不足3千米。境内山区、丘陵、平原各据有三。西部山峰最高海拔达1874米,平原最低处仅海拔45米。地形地貌、地质结构复杂多变,各地气候差异巨大,因而呈现出平原地区麦子刚刚成熟,丘陵地区已开镰收割,山区麦田仍然碧波荡漾,高山极顶积雪还未消融的奇异景观。特殊的多样化的地质地貌,物候条件的巨大反差,造就了内丘物产矿产及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孕育出许多独具魅力的名优特色产品,内丘成为燕赵大地富庶地区之一。
境内有鹊山、摩天岭、鹤度岭南北走向的三座大山,主要分布在侯家庄、獐獏、南赛乡境内,占全县总面积的28.3%。鹤度岭山脉为嶂石岩地貌,这里山峰平均海拔1500米,不少山峰高达1800米以上,这里已开发出杏峪、寒山、鹤度岭三大生态旅游区。明长城遗址作为晋冀两省交界线在红色的山峦上蜿蜒起伏,鹤度岭雄关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然屏障。褐红色的奇峰异石,如刀削斧劈直插蓝天,神秘的原始次生林,变化莫测的物候现象,以它的野、雄、奇、秀而吸引众多游客。摩天岭山脉平均海拔为1300米,最高处达1500余米。摩天岭是座宝山。这里有河北省最大的硫铁矿,还有丰富的铜、钴、镍等金属矿藏。酸性的片麻岩及较大的昼夜温差,使这里盛产的柿饼、核桃、板栗、中草药,多为出口的传统产品。白鹿角植桑养蚕历史悠久,所产蚕丝被誉为“华北小四川丝”而载入多种词典中。近几年富岗山庄培育的富岗牌苹果摘取了昆明世博会银奖,曾以一个苹果出售一百元人民币的特价名扬省内外,而成为河北省最大的苹果生产基地。鹊山山脉平均海拔800米,多为花岗岩构成的断块山。盛产中草药外,还盛产著名的和庄红大理石、万年青花岗岩、天然板岩和非金属矿藏等。鹊山是华夏医祖扁鹊的封地,这里有全国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扁鹊庙群。
丘陵地区多为松散沙岩结构,平均海拔100~230米,主要分布在南赛、柳林乡及五郭店乡的一部分,占全县总面积的33.6%。丘陵地区,土地脊薄,干旱缺水,是内丘县较为贫困地区。山岗起伏,沟壑纵横,漫漫山岗薄地抹上淡淡绿色。这里传统种植芝麻、豆类、小红谷等杂粮作物,田庄小磨香油久负盛名,小杂粮多为出口传统产品。丘陵地区有丰富的酸枣资源,举国闻名的珍贵药材邢枣仁就产自这里,在柳林杨庄一带已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邢枣仁加工基地。近几年来,这里农民把家养的笨鸡产出的蛋注册了“鹊山牌”商标,使这一天然绿色食品很快走俏省内外市场,成为内丘家禽养殖业的一大亮点。
内丘东部为海河流域平原,平均海拔在45~100米,主要分布在金店、官庄、大孟村、内丘四个乡镇,占全县总面积的38.1%。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农田基础设施好,盛产小麦、玉米、棉花、蔬菜、花生等农作物。民国时期这里盛产的独具特色的内丘土布曾远销山西、东北等地。这里煤炭资源极为丰富,开采历史悠久,为工业所需的优质煤炭。县城南部有国家重点煤矿东庞煤矿,城北有邢台市重点煤矿磨窝煤矿,另外还有几十座小煤矿星罗棋布分布在县城南北,加上县城内建材、冶金、化工等工矿企业,形成了内丘的工业园区。平原被誉为“粮仓”和“银行”,是内丘最富庶的地区。
美丽富庶的热土,孕育出古老文明的璀璨文化,造就出一批圣贤将相、英雄豪杰、文人志士。这里盛传着哥姐成亲造人类的古老神话,境内存有不少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殷商春秋战国文化等遗迹,充分证明了远古农耕文化的丰厚。境内邢侯二夫人墓出土的邢侯簋(现存于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证实了内丘是邢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内丘的邢窑是中国白瓷之鼻祖,它所建立的中国白瓷体系,在中国陶瓷史上有“南青北白”之说。内丘古城在隋唐时期已成为闻名全国的瓷都,所产的带“盈”字款的白瓷器具是陶瓷界的稀世珍品,生产的邢白瓷“园似月魂堕”,“轻如云魂起”,“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并远销朝鲜、日本、印度、埃及等十几个国家,是中国陶瓷史上一座辉煌的里程碑。作为邢白瓷的“姊妹”艺术,内丘神码【内丘纸马】(木刻版画),以他们对自然神的崇拜,古朴独特的艺术造型,制作工艺及原始性成为木刻版画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宝贵文化遗产。内丘,早在春秋时期就诞生了大思想家、大教育家程本。孔子途经内丘,在城北三里驿站东与程子相遇,二人“倾盖而论”,谈经说道,孔子称程子为“天下贤士也”,破例让子路取帛赠之。至今在民间流传着因有程子,孔子无颜到内丘的传说。十六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张宾辅佐石勒建立后赵,并被封为大执法、濮阳景侯、专总朝政,位冠僚首,死后葬于故土,至今墓穴古柏尚存。境内的蓬山,扁鹊在此长期定居,广收弟子,传道授业,周游列国,把医学知识传播于民间,创立了中医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因医好赵简子之病,蓬山被赐为扁鹊封地,后改名鹊山。在鹊山奠定了扁鹊华夏医祖的基础地位,成就了他一生伟大而辉煌的事业。扁鹊行医于鹊山,死后葬于鹊山,并建有全国最大的扁鹊庙群。至今,每年有近百万人到鹊山扁鹊庙祭祀这位伟大的医学家。冯唐,作为汉代名臣,司马迁曾为其在《史记》中立传,“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已成为千古绝唱。汉代的郭巨流寓内丘,在金店村发生的孝母埋儿感天动地获黄金的故事,作为二十四孝之一名播中华。站在城北的泜河岸畔,面对这古老战场,抚今追昔,张耳、陈余屯兵处仍在,楚汉相争,背水一战,光辉的战例名垂千古、辉煌不减。汉末的黑山农民起义军领袖张飞燕据黑山城(今境内东青山村)为大本营,退可守太行,进可取中原,聚百万之众与曹军转战十几年,死后葬于境内吴村西。墓前出土的巨大神兽昭示着这位著名农民起义领袖的豪情与勇猛。元代太医提点颜天翼,随元世祖征战二十余年,后辞朝回内丘故里,带领妻儿老小行医,举家义修扁鹊庙,奋斗十几年,终于为后人留下规模宏大的扁鹊庙而名垂青史。刘德渊,筑台讲学,立志著书,剖析司马光《资治通鉴》数百条,恰与《朱子纲目》合,成为元代大学问家。明代奇人乔中和,官至太原府通判,“狡吏畏惧、黎民怀念”。他不愿为官,辞官回乡,不仅编纂出影响极大的明代内丘县志,还在鹊山的乔家奇洞中隐居三十余载,写出了《说易》等十几部著作,成为明代理学名士。另外,还有五代时期以骁勇闻名的李周,元代的左相葛庸,学问家林起宗,明代的刘斌,清代的田象三、马尚德、郝继贞等一代代名人贤士,他们都为内丘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
长河横流,暑往寒来,岁月沧桑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既造就了内丘这块美丽神奇富饶的热土,又给人们带来诸多的不幸和灾难。漫长的封建统治,特别是明代之后太行山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使这里涝旱风沙灾害不断。据清道光年间《内丘县志》记载,自明成化元年(1465)至道光十二年(1832)发生涝、旱、风沙、兵乱、地震等灾害达七十余次。明成化元年(1465)“旱荒人相食”。隆庆三年(1569)洪灾“山麓水激丈余,平地一望巨津”。崇祯十三年(1640)“春旱,百室皆空,人掘草根剥树皮殆尽……,甚有母子相食,夫妇相食”。嘉庆九年(1804)、道光元年(1821)均有“瘟疫横行,死者不葬,人死大半,亲友不敢吊”的记载。从明成化元年(1465)至道光十二年(1832)的367年之间,内丘时而干旱缺水,时而山洪横行,年年均有灾害发生,再加上境内战事频繁,征战不断,天灾酿成人祸,人祸加重天灾,贫困落后成为内丘人民长期挣脱不掉的枷锁。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终于盼来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此揭开了内丘历史的新篇章。
为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内丘的革命先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早在1921年5月,在保定高等师范学校读书的王新邦(都城铺人)经邓中夏介绍发展为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12月和1923年在正太铁路总机厂做工的施恒清(史村人)和在保定育德中学读书的武述文(武家庄人),也先后加入共产党。再加上张夺村的和泰、东庞村的赵振武、清修村的王白石等早期共产党人,张贴革命标语,传播马列主义,发动煤矿工人罢工,组织农民暴动,开展武装斗争,迎接国民军北伐,并先后在金店、清修、东庞、新城成立了中共党支部,给反动当局以沉重打击。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10月14日,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内丘。他们狂轰烂炸,烧杀奸淫,扶植日伪政权,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内丘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与日本侵略军展开了殊死的斗争。在八年抗战中,抗日军民成立了抗日政府,组建了抗日武装,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建立和巩固了太行抗日根据地,开展了减租减息运动。社会各界同仇敌忾,有人出人,有钱出钱,奋勇参战,攻炮楼、破公路、割电线、护送伤病员、站岗放哨、传递情报,冲破了日伪一道道封锁线,粉碎了日伪一次又一次扫荡。在八年抗战中,杨秀峰、秦基伟、杨克冰等革命前辈,在内丘多次召开会议,谋划制定方案,领导抗日军民开展游击战、地雷战、地道战,亲自指挥战斗,端掉一个个据点,消灭日军,铲除汉奸,取得一次又一次战斗的胜利,终于于1945年9月16日解放了日寇盘据8年之久的内丘县城。
抗日战争胜利后,欢庆解放的内丘人民一面进行土地改革运动,积极发展生产,一面发扬老区人民的光荣传统,选派优秀干部北上南下,组织青壮年参军参战,打太原,攻元氏,成千上万的内丘人推着独轮车,抬着担架随军支前,为全国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8年抗战和3年解放战争中,全县有5934人参军,先后有1188名优秀儿女为民族解放斗争和新中国的诞生献身。内丘英烈名贯日月,永垂青史。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内丘人民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使内丘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抒写出内丘历史新的篇章。
县域经济全面快速增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土地占有率严重不均,加之原始的农耕操作,仅有几家手工业作坊和个体商铺,经济始终处于缓慢的自然发展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经济经过土地改革,农业生产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工商业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以国有、集体经济为主导的新工商业经济体制,加上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及机械化程度逐步提高,生产力得到解放,除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外,内丘经济走上了全面快速发展的轨道。1965年粮食单产由1949年的每公顷669千克猛增到每公顷1213千克,并初步形成了以采矿、建材、机械加工、建筑、粮食加工为主的新型工业体系,全县经济总产值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增长了50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全面改革,农业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工商业扩大了经营自主权,以集体、私有为主体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逐步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流通渠道共存,国有、集体、私有经济共同发展的好形势,全县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中共内丘县委、县政府以市场为导向,大力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根据山区、丘陵、平原的不同特点,形成了林果、养殖、粮棉油菜三大产业区,构筑了粮食、林果、蔬菜、养殖、中草药等主导产业。工商业瞄准市场进行产业调整重组,立足本地资源,以区位优势,积极抢占市场,组建了建材、采矿、冶金、建筑、化工、旅游、服装加工、农副产品及中草药种植加工等产业集团,改造和新建了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品档次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同时,内丘以优惠的政策、资源、区位优势,积极改善投资环境,不断加大开放力度,广泛招商引资,使内丘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科技含量高的经济新格局。近几年县财政收入每年以超千万元的幅度增长,呈现出农业经济全面发展,工业基础初具规模,商业贸易日趋繁荣的新局面。2000年,内丘国内生产总值高达179214万元,第一产业25439万元,第二产业97708万元,第三产业56067万元,财政收入7528万元,经济增长速度在邢台十八个县(市)区排位名列前茅,基本实现了“人口小县、经济强县”的奋斗目标。然而,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也出现了耕地面积减少,土地质量下降,部分山坡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动植物种类减少,自然生态失衡等环境保护问题。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采矿业的勃勃兴起,造成大孟、五郭一带近800公顷耕地严重塌陷,最深塌陷达4米以上,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县城以北的北大丰、四里铺、西庄等七八个村庄相继出现了地下水盐碱偏高,甚至达到人畜难以饮用的程度,这些现象触目惊心,足以向世人敲响警钟。近几年,虽然加大了对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但旧的污染问题还未解决,又不断出现新的污染源,这种状况仍使人们忧心忡忡。保护性开发自然资源,惠及子孙后代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县委、县政府已把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作为发展振兴内丘经济的着眼点和落脚点。
基础设施、城乡建设突飞猛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内丘县加快了公路建设。1955年冬,修通了内丘至獐獏简易公路。1965年,修建沙石公路150千米。1975年,铺设第一条沥青公路——107国道内丘段,计24.5千米。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内丘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奋战20年跨越菩萨岭、摩天岭、鹤度岭三重大山,终于修通了穿越东西全境的内(内丘)昔(山西昔阳)柏油公路。至此,除京广铁路、107国道、京深高速公路外,境内还有通往临城、隆尧、任县4条县级公路,4条公路专用线,全县已形成乡乡通柏油公路的交通网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邮政设备十分落后,大多是人徒步传送信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邮政设备不断更新,日臻完善,邮政业务逐步拓宽,邮路由1条增加至21条,业务由单一投递信件,发展到函件、包件、汇款投递、报刊发行、集邮、储蓄近十几种业务。2000年底,邮政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分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210倍和250倍。电信事业发展神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县仅有手摇电话15部,线路总长3千米。1978年自动电话开通。1991年全国直拨电话开通使用,1994年使用了程控电话交换机。1999年交换机具备了一线通、来电显示等多项功能。同时无线寻呼、传真、因特网、网上冲浪购物、浏览已成为时尚,2000年县内电话已达6500部。内丘初步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电信产业已成为主导产业。内丘的电力事业从无到有,发展迅猛,1958年在县城开始使用发电机,仅供主要党政领导机关定时照明和办公使用。1963年开始由网上供电,年用电量仅为9.2万千瓦时,后来逐步开始向工农业供电,1979年全县用电量648万千瓦时。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电力设备几度更新改造,供电网覆盖城乡,电力已成为人民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能源,2000年底全县用电量已达17797万千瓦时。
内丘县城是座千年古城,虽几经修整,但屡经战乱,20世纪50年代初期仍街道狭窄,房屋简陋低矮破烂不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渐加大对县城建设的力度。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县城建设突飞猛进,日新月异。新建了振兴路、中兴大街等6条主要街道,高标准扩建了解放路和胜利路。新建了十几个居民小区。市政建设、服务设施、文化娱乐场所互相配套,交通布局合理,栽花植树,水电暖齐全,城区三季有花,四季长青,绿化覆盖率为34.61%,县城面貌焕然一新。县城面积由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2.25平方千米,到2000年已扩展为6.7平方千米,界定面积达30平方千米。每当夜晚降临,宽阔街道上整齐的路灯,高层建筑的轮廓灯,商场店铺的霓虹灯,繁华地段的影射灯、串灯,川流不息的汽车灯,异彩纷呈,流光溢彩,构成内丘城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有鸽子城美誉的内丘县城,以她现代化的倩姿,在燕赵大地上展翅翱翔。1990年以来,内丘县城先后荣获省级文明城、卫生城和市级“新貌杯”等荣誉称号。内丘县城已成为邢台市的北部重镇。同时,城乡建设也加大力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村的土坯房早已根绝,代之而起的是红砖垒墙、瓷砖铺地的新房,有的村庄还盖上了一排排新楼房。大孟村、金店、柳林、官庄等乡镇的小城镇建设已初具规模,成为当地的政治、经济、贸易、文化中心。
科教文卫事业繁荣昌盛,成就卓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内丘教育落后,文盲众多,群众文化生活单调,县城仅有一家私人诊所,普通百姓根本无法治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为科教文卫等事业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使这些事业得以迅猛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内丘重视“科教兴国”的战略实施,充分发挥国家、集体、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大对科教文卫等事业的投资和改革力度,使社会文化事业得到健康、迅猛的发展。2000年,全县教职工达2509人(私立356人)。全县共有高中三所(其中私立一所),职业高中一所,在校生达3310人。高考升学率高达82.5%,均为历史最高。初中21所(其中私立7所),在校生17157人。小学、初中适龄入学率分别为100%、98%。内丘先后荣获“两基”(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先进县等荣誉称号。科学技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就迅速发展和普及,科学研究硕果累累,科技队伍不断发展壮大。2000年底,全县科技人员已达4860名,其中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有936名,发明荣获国家专利18项,获市以上科技成果30项,推广科技新技术近千项,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繁荣进步,内丘县荣获河北省及国家先进科技县荣誉称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县没有正式书店和影剧院等文化娱乐设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建起了新华书店、文化馆、大礼堂、电影公司、电影院、图书馆大楼、电视差转台、有线电视台等文化娱乐设施,收音机、电视机已普及到户。录像厅、歌舞厅、游艺室越办越多。扭秧歌、耍狮子、打太平鼓等民间艺术活动频繁。乡土文学、纪实文学、民间文学、儿童文学创作,美术、书法、戏剧创作硕果累累,在省市文艺界都占有一席之地。2000年底,全县先后出版著作达30余部,文学艺术作品获各级奖达百余项。新闻报道发稿率逐年上升,2000年发稿达815篇。文化艺术正向多门类高层次发展,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十分活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全县仅有一间房屋和三名医务人员的保健室,为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准,加大了对医疗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医务卫生队伍的培养,积极开展了疾病防治和妇幼保健工作。2000年底,拥有县人民医院、扁鹊中医院两所县级医疗机构,中心卫生院4所,乡镇卫生院15所。有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等机构,有农村个体诊所242个。实现了大病治疗不出县,常见病、多发病治疗不出乡镇,小病治疗不出村的医疗卫生防疫保健网。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2000年人口出生率为10.6‰,自然增长率6.0‰,达到国家所规定的控制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体育运动由学校扩展到社会,运动场地不断增多,1985年县城建了综合体育场。体育比赛在省市及全国运动会上取得较好的成绩。近几年来城乡居民跑步锻练、打太极、扭秧歌已蔚然成风,出现了全民参加健身运动的可喜现象,分别于1985年、1986年两次被评为河北省体育工作先进县。
社会日趋文明民主,人民安居乐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内丘长期处于封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列强侵略,战事不断,人民处在饥寒交迫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了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翻身作了主人,人民政府为人民谋利益。人民推选代表选举各级政府领导人。人民代表、政协委员直接参政议政,行使自己各项权力,县内各项大政方针都要经过人民代表的讨论审议。各级政府工作人员都是人民的公仆,置身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深入人民群众之中,倾听群众的意愿和呼声,了解群众疾苦,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因而政通人和,安居乐业。同时,内丘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人们过的是糠菜半年粮的日子,现在吃的是白面大米,鸡鸭鱼肉,讲究保健营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人们穿的是补丁粗布衣,俗语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而今穿着衣料考究,款式多样,追求时髦个性化的新式服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人们住的大多是土坯房,现在住的是红砖垒墙,瓷砖铺地的高房大屋,有的还住上小楼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人们外出访亲探友,大多是徒步跋涉,现在骑自行车是少数,大多是骑摩托车,乘坐公交车,有的还坐上了小轿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县没有一台收音机,而今收音机、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已普及到千家万户。大部分村庄都用上了自来水,城乡居民外出观光旅游日益增多。2000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2220元,城镇职工工资平均11296元,全县城乡居民储蓄89092万元,比1978年增加了28倍。已有6乡镇、228村步入小康社会。然而,在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一些人滋生了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人们的思想信仰,道德风尚,社会风气都出现了不可忽视的问题,聚众赌博,卖淫嫖娼,贪污腐败,以权谋私,吃拿卡要,虚报浮夸,偷盗抢劫,青少年犯罪等社会问题及社会丑恶现象时有发生,屡禁不止,且呈现蔓延增长之势,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甚为人民群众所关注。
纵观历史长河、沧桑岁月,淳朴善良、勤劳勇敢的内丘人民在这块热土上,创造出古老灿烂的农耕文明;在新的历史时期,内丘人民一定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扬老区的革命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书写出历史新的篇章。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