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白瓷的代表——邢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437
颗粒名称: 北方白瓷的代表——邢窑
分类号: K876.3
页数: 7
页码: 497-502
摘要: 本文记述了邢窑是北方白瓷的代表,唐代的内丘邢窑白瓷,而且传世和出土器物在国内外也偶有所见,但窑址则长期未能寻见。河北内丘磁窑沟一带寻觅,虽未找到而发其嚆矢。河北临城南程村、射兽村一带考察,仅获得宋、金时期仿定白瓷。河北临城祁村、双井一带考察,终于发现了唐代白瓷残片及窑址,所出精品堪当“类雪”、“类银”的美誉。
关键词: 邢窑 瓷器 白瓷

内容

关于白瓷的烧制成功目前多认为是在隋代,且已找到窑址——“邢窑”。然而过去文献只提到唐代的内丘邢窑白瓷[1],而且传世和出土器物在国内外也偶有所见,但窑址则长期未能寻见。20世纪50年代陈万里先生曾去河北内丘磁窑沟一带寻觅,虽未找到而发其嚆矢[2]。20世纪70年代笔者也曾到河北临城南程村、射兽村一带考察,仅获得宋、金时期仿定白瓷,只得败兴而返[3]。
  1980年,河北临城轻工局人员在笔者提供的线索和通力合作下继续到祁村、双井一带考察,终于发现了唐代白瓷残片及窑址,所出精品堪当“类雪”、“类银”的美誉。笔者也曾著文发表同时展览于海外[4]。因而多有人认为此处即是邢窑的主要产地,甚至因此而否定唐人李肇所谓“内丘白瓷瓯”[5]的说法。当时笔者即在论文中提出:“其上限有可能早到隋代”,“如文献所说内丘磁窑沟,恐仍是邢窑的主要遗址,是否内丘邢窑的古窑址,由于地貌的变迁已被埋没也未可知”等不同见解[6],并在临城靠近内丘县境的贾村发现一些隋代白瓷残片[7]。1984年河北内丘文化馆果然又在内丘老唐城及磁窑沟一带发现了17处隋唐窑址,既有大量的隋代白瓷、青瓷(有的青瓷碗可以上溯至北朝,但仍未找到其窑址),又有精美多样的唐代白瓷与唐三彩陶器,甚至还有一些透影的白瓷残器(图一)[8]。其中有在碗、盘底部刻“盈”字款的白瓷片和一件“翰林”款的白瓷罐,也为前些年长安大明宫遗址所出的同类残片和陕西省博物馆藏品找到了答案。此外,在西安还出土过3件“翰林”款的邢窑白瓷罐,可能也是内丘专为翰林院供应的定烧之物。1987年内丘县集上寨村,又出土了5件邢窑白瓷器,其中1件白瓷罐通高24.5、口径10、底径8.5厘米,也刻有“翰林”款,更为此增添了有力的旁证[9]。尤其是许多唐三彩残器的出现,填补了河北唐代陶瓷的一段空白,既说明邢窑品种之丰富多彩,更可证知当时三彩陶瓷流行范围之广泛。
  综观临城、内丘两地窑址所出邢窑隋唐陶瓷器和残片,多为壶、碗、盘、罐、盆、钵、枕之类的日用器皿,以及小型雕塑如骑马俑、白瓷狮、鸟食罐等,而内丘白瓷造型尤富于变化。所见如碗有直口深腹碗、撇口缩腰碗;杯有唇口硕腹把杯、直口深腹大杯、花口敛腹把杯;瓶有蒜头口细颈瓶、撇口长颈圆腹瓶;盘有大小高足或梯形足之分;罐有丰腹、敛腹之别以及花纽丰肩盖罐较其他器物和盘口唾盂等。其中以高足白瓷盘与花口敛腹把杯、花纽丰肩盖罐较其他器物更为别致优美。这些器形与历来所见其他隋唐窑址产品大同小异,而且精粗俱备。因其品质优劣、价格高低之不同,足以想像李肇《国史补》所谓“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评语是恰如其分的。
  邢窑瓷器的装饰多朴素无纹,仅有少数划花贴花之物。虽然比同时享名于世的越窑青瓷之多有纹饰而似乎略有逊色,但是就其时代风尚与烧制技术来说,白瓷的烧成条件显然要求比青瓷更高。隋代成熟的白瓷始见于邢窑,而唐代邢窑又以其白胜霜雪的洁净色调和朴素大方的典雅作风见长,体现了人们重视清白无瑕、朴实无华的高尚情操。
  过去中外文献谈及白瓷使用化妆土者,一般多认为是从邢窑开始,实际上根据笔者四次赴窑址对比的结果并不尽然,而是因其时间先后、烧制地点、瓷土质量乃至工艺粗精之不同而互异的。如临城的岗头、澄底一带,所出玉璧形底足的中、晚唐白瓷器,其胎质粗灰多施加化妆土。因白土之厚薄有无,而使釉面呈闪黄、闪灰的白色,有的恰似所谓类银的银白色。至于祁村、双井所出白瓷精品,则因胎质细白未见有化妆迹象。其白度较诸近代白瓷而无逊色,堪称类雪。故此进一步体会到陆羽《茶经》将邢瓷比拟为雪与银的用词十分真切,令人心服。
  20年前北京某科研部门曾对故宫博物院传世的隋代白瓷藏品与笔者自山西浑源县古磁窑窑址所得唐代白瓷做过检测,得知前者白度为60.5度,后者白度为61.8度。以后又请邯郸陶瓷研究所对临城出土唐代白瓷做过测试,肯定其白度不低于70度。不久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也对邢瓷做了成分化验,其中铁(Fe2O3)与钛(TiO2)的总含量约为1%,含量之低仅次于明、清时期,以莹白如玉著称的德化白瓷,比同时期的定窑及巩县窑白瓷均低,并确认其白度已超过70度,约相当于清初时期的白瓷水平。其白瓷胎中所含铝(Al203)为28.52%(厚胎)~35.12%(薄胎),硅(SiO2)为67.64%(厚胎)~59.98%(薄胎),因此要求烧成温度很高。现将最近测定的邢窑白瓷烧成温度与其他物理性质列表如下:
  目前虽已初步对邢窑遗址进行了正式发掘,但未能见其正式报告和更多的遗物。仅就地面所见两县各窑使用的窑具看,大同小异,主要是筒形匣钵与漏斗式匣钵。内丘窑匣钵呈直口,而临城窑匣钵则为浅唇,口面略有弧度,有的还在外面挂些粗灰釉或划一“×”形符号,与其中某些白瓷精品底足所划记号相符。从废弃的窑具与器皿粘连情况证知,细瓷白碗是单件装在漏斗式匣钵内正烧而成,粗瓷碗则用垫饼叠放入筒形匣钵内而烧成。两窑所用的支烧工具,内丘出土有三角形及花形(三角、四角、五角)支钉等数种,而临城所出则只见三角垫饼或支钉。这些差别是同当地所烧陶瓷品种及造型样式相一致的[10]。
  据考古发掘证明,隋唐时期北方窑炉属于或近似半倒焰式的馒头型窑。这种窑的烧成温度一般可达1300℃左右,能烧还原焰,而且容易控制升降温的速度。例如河北曲阳(定窑)的晚唐五代窑的结构是,窑床平面长2.2、宽2.6米,近乎正方形,而且前高后低呈10°的坡度。火膛(燃烧室)竟达1.6米深,烟囱也很宽大,仍用柴作燃料,烧成温度相当高(图二)[11]。虽然临城邢窑已无窑可考,但当年曾在其附近发现柴木灰与窑具并存,澄底村并且仍然保存一处窑炉遗迹,大体同曲阳定窑的尺寸大小相近。它的烧成温度根据对出土邢瓷的测试约在1300±20℃。正是由于具备了上述各项优越条件,它才能在各时代的白瓷中名列前茅,流芳千古。
  文献中对于邢瓷的记述是比较具体的,除唐人陆羽《茶经》中有“邢磁类银”、“邢磁类雪”形容其釉色外,皮日休《茶瓯》诗更为生动地描写用邢、越两窑瓷碗饮茶的风趣与制作工艺之精美[12]:
  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磁器。
  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
  枣花势旋眼,苹沫香沾齿。
  松下时一看,支公亦如此。他以“圆”似月魂形容邢瓷的制作规整,以“轻”如云魄比喻邢瓷的胎体轻薄。而更能形容其透影程度有如“蚌珠”、“琉璃”以及白如“霜”、“雪”的如元稹《饮致用神麹酒三十韵》[13],其中有云:
  七月调神麹,三春酿绿醽。
  雕镌荆玉盏,烘透内丘瓶。
  试滴盘中露,疑添案上萤。
  满尊凝止水,祝地落繁星。
  翻陋琼液浊,唯闻石髓馨。
  冰壶通角簟,金镜澈云屏。
  雪映烟光薄,霜涵霁色冷。
  蚌珠悬皎晶,桂魄倒〓溟。
  昼洒蝉将饮,宵挥鹤误聆。
  琉璃惊太白,钟乳讶微青。
  讵敢辞濡首,并怜可鉴形。
  此外,关于邢窑透影白瓷的发现,不仅证实了早在公元851年(唐大中五年)阿拉伯贸易队商苏林曼(Suleinman)笔记所载的他曾见过唐代透影白瓷的真实性(原话说“中国人持有白色黏土制作的碗,它像玻璃一样,可以看见里面盛的液体”[14]),而且为20年前河南巩县窖藏出土的两件透影白瓷杯找到一处制作地点。但是对于这种瓷器的烧制年代,最近有的文章认为“可以断定确为隋代产品无疑”,根据是“从内丘西关北遗址东北侧灰坑中共存器物看,都是典型的隋代器物”。但是并未发表此种透影白瓷器形图或照片,只是形容说“薄的一种主要为杯,尖唇、深腹、宽圈足、口部微向外撇”。该文作者更在另一文中说明“内丘城关遗址至少包含了隋,唐早期、中期或晚期的遗存”[15],而且肯定“邢窑隋代薄胎器的厚度不足1毫米,已达到了半脱胎的地步。这一发现将我国薄胎细白瓷的创烧时间提前了近十个世纪”,最近据发掘报道又说“窑炉的年代约不晚于唐代早期……其废弃年代约中唐至晚唐”[16],云云。由于笔者一向认为灰坑之物不足为凭,更不相信妄断臆测之谈,因此暂仍将此种在邢、定两窑亲见的唐代大量透影白瓷放在此处加以叙述。根据二十多年前与笔者同去考察临城邢窑窑址的河北师范大学杨文山教授近年的邢窑“精细透光白瓷小结”,所述要点大致如下:
  第一,从出土标本的胎色上看,透光白瓷有两个品类:一为如同“脂油白蜡”,一为如同“乳色玻璃”或“磨砂玻璃”。
  第二,从数量上看,透光白瓷绝对不是“窑工无意中烧成的”,而是有意烧造的,并掌握了配料技术,形成了小批量生产。
  第三,从器形大小看,透光白瓷绝对不能说“只能生产小件,不能生产大件”。实际上有小件也有大件。
  第四,从胎质和釉质上看,透光白瓷属于“高钾(K2O)高钠(Na2O)”胎,釉属于“富钾釉”或“亚富钾釉”。
  第五,从硬度性能看,这种透光白瓷属于“软质瓷”,虽然晶莹透彻、洁白美观,但抗污抗磨性能较差。
  对于精细透光白瓷的烧成温度,经试验烧制结果测知,其“最佳烧成温度”是1230℃~1250℃之间。其硬度分别为维氏545~558[17],文内还提到几件鼓腹贴花壶残片,果然如作者所形容那样“遮光而视,不论液体或物体亦均能透影可见”,虽时代未确定,但足以说明当时精工制作的水平。
  从史料和遗址来看,内丘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城址屡有变迁。据文献记载:“唐文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河龁西北隅,乃东迁焉。今城西北垣即旧城东垣也。”目前内丘县城西关一带,尚保存古城墙一段,长约35米,通称“老唐城”,当是唐内丘城的东垣。上述西关窑址以及“盈”字款白瓷底片,多在这一带发现,或者由于当时上等白瓷窑集中于县城附近之故。根据文化馆多年前调查的结果,在内丘境内南起七里河北岸,北至磁窑沟,西迄相庄以东,东到白家庄一带,约18公里范围内已发现17处窑址。而临城境内在20公里地域内,也已发现有17处古窑址,可见两地规模不相上下,足以相提并论。
  内丘地处太行山麓,矿藏之富不亚于临城。与瓷相关的瓷土遍布方圆10公里之地,煤、柴、石英、云母、长石无不具备,与临城十分相似,都是邢窑得天独厚之处。至于两地在历史上的关系,虽然据《新唐书》“地理三”记载说:“临城‘属赵州赵郡'”,而“内丘则‘属邢州钜鹿郡’”,但在注内则有“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隶赵州,五年来归”的记录,可见两县在同一大行政区内时分时合。而且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内曾经指出“唐邢、赵二州皆汉钜鹿郡地”。在《金史》中也有过邢、赵同属于一路的记载[18]。至今当地人们仍传说,与内丘接壤的临城县贾村、西磁窑沟等地,过去均曾属于内丘,而且仍保持着赴内丘赶集的传统习惯(图三)。
  20年前笔者考察内丘邢窑时,曾在县文化馆看到大量出土的唐三彩人俑、马俑、碗、罐残器及印模,形态逼真、花纹精美。尤其是胎质缜密,釉光莹润,绿色有如嫩柳新荷,黄色好似琥珀蜜蜡。而且仅有绿、黄、赭三色,未见蓝色,更未见到黑彩、金彩之物。这一点与河南巩县所出唐三彩有所不同,却与陕西耀州窑唐三彩十分近似。联想国外古遗址所出邢窑白瓷,是否也应考虑到唐三彩中或有邢窑产品?似可再做进一步的探讨[19]。
  总之,无论是文献记载还是出土实物,都以内丘邢窑历史较早,而且从微观上看隋、唐时期白瓷制品,其胎釉洁白,造型丰美,少数还具有透影性,与其他窑相比可谓之尤胜一筹,似应视为唐代邢窑的主要产地。而临城邢窑白瓷则“是邢窑的一部分,至少也是邢窑正统或亲支近派”[20]。这一看法至今似已得到证实。然而,如果从宏观的立场看来,在内丘邢窑虽有大量的隋代青瓷、白瓷发现,并且唐代制品丰富多彩,却未见以后有模仿定窑、磁州窑和钧窑产品(只见过当地出土数量有限的宋、金时期完整器物,而且窑址未见残片)。相反地临城邢窑则除唐代白瓷为其正宗外,尚有隋、唐、宋、元时期的青瓷、黑瓷、印花白瓷、白地绘黑花以及钧釉等瓷器。甚至在窑址附近还发现有清代制品,并有文献记载[21]。两者相比则临城窑的延续时间较长,前后算来品种也不在少数。这方面又非内丘窑所能望其项背。换言之,内丘窑似乎是昙花一现,由于故步自封或其他原因,以致后来一蹶不振。加以地处丘陵地带,窑址往往被流土埋没而不易发现,或许是它之所以默默无闻而长期难得寻觅的另一原因[22]。

附注

[1]唐李肇:《唐国史补》,《四库全书》子部“小说家类”,又《说郛》卷七五。 [2]陈万里:《调查平原、河北二省古代窑址报告》,《文物参考资料》1952年第1期;陈万里:《邢窑二窑及定窑》,《文物参考资料》1953年第9期。[3]叶喆民:《频访河北三大名窑——誉中外的早期白瓷代表“邢窑”》,《中国文物报·收藏鉴赏周刊》2001年8月29日。 [4]日本出光美术馆:《近年发现の窑址出土中国陶磁展》图片334~336号,1982年。 [5](唐)李肇:《唐国史补》,《四库全书》子部“小说家类”,又《说郛》卷七五。 [6][20]叶喆民:《邢窑刍议》,《文物》1981年9期。 [7]叶喆民:《再论邢窑》,《中国陶瓷》1982年第7期,《中国陶瓷研究》,科学出版社,1987年。 [8]叶喆民:《唐代北方白瓷与邢窑》,日本贸易陶磁研究会编《贸易陶磁研究》1987年第7期。 [9]贾永禄:《河北内丘出土“翰林”款白瓷》,《考古》1991年第5期。 [10][19]叶喆民:《唐代北方白瓷与邢窑》,日本贸易陶磁研究会编《贸易陶磁研究》1987年第7期。 [11]河北省文物工作队:《河北曲阳县涧磁村定窑遗址调查与试掘》,《考古》1965年第8期。 [12]《全唐诗目》第九函第九册。兹,音慈。(见《中华大字典》) [13]《全唐诗目》第九函第八册。 [14]叶喆民:《中国古陶瓷科学浅说·古陶瓷的烧成与分类》,轻工业出版社,1960年初版,1982年再版修订。 [15]王会民、张志忠:《邢窑隋代透影白瓷》及《邢窑调查试掘主要收获》,《文物春秋》1997年增刊,总38期。 [16]王会民、樊书海:《邢窑遗址考古发掘有重要发现》,《中国文物报》2003年10月29日。 [17]杨文山:《邢窑“精细透光白瓷”的初步研究》,《文物春秋》1997年增刊,总38期。 [18]《金史·地理志》:“河北西路县六十一,内丘(属邢州)……临城(属沃州)。” [21]叶麟趾:《古今中外陶瓷汇编·清朝瓷器·临城》:“临城窑,在今河北省临城县贾村镇,胎釉粗劣,有黄色及黑褐色者。”文奎堂印行,1934年。 [22]叶喆民:《定窑透影白瓷及其他》,《故宫博物院院刊》,1996年第3期。

知识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邢窑遗址研究》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是系统研究邢窑遗址的首部专著。收录了自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50多年来我国古陶瓷专家学者发表在不同时期不同刊物上的关于邢窑遗址方面的研究文章。所收录的文章基本反映了邢窑遗址的文化内涵和面貌特征。

阅读

相关人物

叶喆民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