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邢窑白瓷生产的衰落表现和原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418
颗粒名称: 五代邢窑白瓷生产的衰落表现和原因
分类号: K876.3
页数: 7
页码: 324-329
摘要: 本论文记述了五代邢窑白瓷生产的衰落表现和原因。
关键词: 邢窑 白瓷 衰落

内容

古邢窑白瓷曾是我国早期白瓷最优秀的代表。邢窑在灿烂的中华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席位,对后世影响极大。但是自五代之后邢窑衰落了,这是历史事实。关于邢窑衰落的表现和原因,在陶瓷界较之对于邢窑的产生和发展来说,研究尚少。现结合各家见地,略作管窥。
  在讨论邢窑的许多文章中,提到了邢窑衰落的时间。大体上都说其衰落于晚唐五代或唐末五代。五代时期即公元907至960年。在1981~1986年对邢窑遗址的考察中,发现了属于五代的窑址有六处。其中临城、内丘各有三处。
  位于临城的三处,一在岗头村西北的泜北渠南岸,二在澄底村东北的临祁公路南侧,三在射兽村东南的临祁公路北侧。在这一地带除三处五代窑址外,还发现了唐代窑址两处和宋金窑址七处。
  位于内丘境内的三处五代窑址,集中在城关。具体位置:其一在旧城西南角城外,即今县委礼堂南的猪市南面高坡处,此窑址与坡北的宋金遗址及隋唐遗址共存。其二在西关村南公路北,即今矿砂收购站一带,此窑址与北朝、隋、唐时期遗址共存。三在西关村东北西围城路西,即今蜂窝煤厂一带,此窑址与北朝、隋、唐时期窑址共存。在这一地区,除三处五代窑址外,还发现了北朝窑址五处,隋代窑址六处,唐代窑址九处和宋金窑址一处。
  临城和内丘五代窑址出土器物有碗、盘、钵、瓶、罐、盆六种(图一,3~9)。胎色多为浅灰色和土白色,洁白如雪者极少见,多施白色化妆土。一般说坯料较粗,断面可以看到颗粒。釉色决定于胎色,施白化妆土者釉面呈白色,但多数微发鱼肚白或微发象牙黄。不施白化妆土者,釉而多呈银灰或土黄。一般说釉质较细,釉面光亮。器内施满釉,器外施半釉,或施釉不至近底部。
  从窑址考察的综合分析看来,五代邢窑已呈明显的衰落局面。衰落的表现大体如下:
  (1)五代窑址发现的数量和遗存,远不如唐代窑址发现的数量多和规模大,也不及隋代乃至北朝的遗存。这说明五代邢窑白瓷的产量大大萎缩。
  (2)五代出土白瓷的造型种类,也远不如唐代,甚至还赶不上隋代和北朝。这说明五代邢窑白瓷的品种大大减少。
  (3)五代出土的粗白瓷,胎质不纯,多呈灰白或土白色,表面粗糙,几乎都施化妆土。这说明五代邢窑白瓷的质量大大降低。
  (4)五代出土器物造型工艺粗,胎壁厚,足部也很粗糙。这说明五代邢窑白瓷完全失去了唐时那种“圆如月魂堕,轻如云魄起”的风采。
  关于邢窑衰落的原因,我们认为是多方面的,其中战乱破坏是主要原因,此外还有地面优质原料枯竭,技术渐趋落后,官吏敲榨和水灾等原因。
  (一)战乱破坏
  唐朝末年至五代前期,由于藩镇割据,政局混乱,争战十分频繁。仅邢州一带60多年之中,就发生了战祸28起。《资治通鉴》对此有所记载,依时摘录如下:
  (1)唐僖宗中和三年(公元883年)九月。邢、洺、磁州之人,半为俘馘,野无稼穑[1]。
  (2)僖宗光启元年(公元885年)八月。兵屯邢州[2]。
  (3)光启二年(公元886年)十月。李光修攻邢州[31。
  (4)昭宗龙纪元年(公元889年)五月。李克用攻邢州[4]。
  (5)大顺元年(公元890年)正月。李克用急攻邢州[5]。
  (6)大顺二年(公元891年)十月。克用大掠而还,军于邢州[6]。
  (7)景福二年(公元893年)二月。李克用引兵围邢州……引还邢州[7]。
  (8)同年七月。王熔遣兵救邢州……请兵二十万助攻邢州[8]。
  (9)同年九月。李克用自引兵攻邢州[9]。
  (10)乾宁元年(公元894年)三月。邢州城中食尽,克用兵势浸弱[10]。
  (11)光化元年(公元898年)五月。葛从周攻邢州[11]。
  (12)同年九月。李克用遣将复邢、洺、磁三州,葛从周出战大破[12]。
  (13)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四月、五月。李克用遣将攻邢[13]。
  (14)同年七月。李克用将兵五万攻邢,败汴兵于内丘[14]。
  (15)同年九月。朱全忠移兵下临城[15]。
  (16)昭宣帝天祐三年(公元906年)四月。李克用三千骑攻邢州[16]。
  (17)后梁太祖乾化元年(公元911年)正月。朱全忠兵败邢州,僵尸蔽野,斩首二万级。李嗣源追至邢州17]。
  (18)同年正月。李存璋攻邢州,以大军继之。朱全忠遣将兵干人夜入邢州[18]。
  (19)同年五月。朱全忠命杨师厚兵屯邢州[19]。
  (20)均王乾化三年(公元913年)五月。杨师厚、刘守奇将汴、邢、洺……之兵十万大掠赵境[20]。
  (21)乾化四年(公元914年)七月。李克用南寇邢州,杨师厚引兵救邢[21]。
  (22)贞明二年(公元916年)六月。李克用攻邢州,张温降[22]。
  (23)同年八月。晋王李克用攻邢州,以李存审镇邢州[23。
  (24)后唐明宗天成元年(公元926年)二月。赵太据邢州。李绍真克邢州,擒赵太[24]。
  (25)后晋齐王开运元年(公元944年)十二月。契丹复大举入寇邢、洺、磁州,杀掠殆尽[25]。
  (26)开运三年(公元946年)四月。契丹勒兵压境[26。
  (27)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闰七月[27]。契丹麻答,贪猾残忍,民间有珍货、美妇女,必夺取之。麻答遣其将杨安等纵兵大掠邢、洺之境。
  (28)后汉隐帝乾祐三年(公元950年)十一月。契丹主将数万骑入寇,攻内丘,死伤甚众,五日后入城屠之[28。
  《资治通鉴》记载的这28次与邢州有关的战祸,使得这个地区野无稼穑,生灵涂炭,大批劳力被迫服役,或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其中受害最严重的是内丘。内丘为邢窑白瓷产地中心,目前发现的主要窑场集中在内丘城关及其附近。无疑这些战祸影响了邢窑生产,成为邢窑衰落的最重要的人的因素,也是邢窑衰落的最重要的社会原因。
  (二)地面优质原料枯竭
  据地质专家程在廉以及古陶瓷地质学的观点研究考察认为:隋代贾壁窑、唐代邢窑、宋代定窑和磁州窑能在长时间内取得如此辉煌发展,从自然条件来说,主要原因是它们都位于太行山东麓各煤田的边缘部,有可供烧造瓷器的高岭石黏土矿存在。矿产资源条件就成为陶瓷手工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载体。
  唐邢窑主要黏土原料是当地的中石炭系顶部的大青土和下二叠系山西组中下部1号煤和2号煤的煤夹石(高岭石—水云母黏土岩)。内丘和临城一带的地质构造条件比较复杂,地层严重断裂分割,瓷土矿层层位不定,被多组方向不同的断层切割成不大的小条和小块。即使瓷土的质量很好,但产状零乱,数量有限,有的呈鸡窝状,有的开采条件困难,加上开采不善,可采矿量和质量均无保证,为细白瓷长期生产造成原料供应上的困难。当地面质量好的瓷土找不到或采不出来的时候,就只好利用当地质量较差的瓷土,如用含铁量较高的黏土岩来代替。在制坯后,施一层白色化妆土,再上釉,制出比较粗陋的瓷器,以供民需[29。正如高庄教授过去说过的,这种“白瓷”是假的,因此,邢窑的盛衰与瓷土的采掘和供应情况是密切相关的。自然条件的劣化,导致唐代邢窑细白瓷生产在出现一段兴盛之后,又出现衰落。从这种客观条件看来,邢窑的厄运不是当时人力所能逆转的。
  例如五代后周的郭威与柴荣两个帝王时期,国泰民安。特别是柴世宗时期,还有过“柴窑”的传说。他虽在位仅五年(公元954~959年),但窑业都有较大成就,所谓“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这)般颜色作将来”,就是他脍炙人口的名言。他和郭威都是邢州人,但这句话,却反映了他不爱邢窑白瓷而爱青瓷。这也可以说明唐时所谓“邢州处越州上”的邢窑白瓷,此时已黯然失色了,就连邢州出生的皇帝也对邢窑制作的白瓷失去了兴趣。
  (三)技术渐趋落后
  我国东汉有了青瓷,北齐有了白瓷。邢窑白瓷的脱颖而出,达到“邢处越上”的社会呼声,是很了不起的古代科学技术成就。邢窑的成就包括工艺制作、烧成技术,以及造型与纹饰。邢窑在唐朝一直未断烧造,只是烧制地点和品种历代有所不同。叶喆民先生认为,邢窑故步自封,很少学习其他名窑技法,没能在高起点上进一步改进。目前所见传世唐代邢窑作品多是光素无纹、式样单调,它比起当时与之齐名的越窑来,除了二者在釉色上各有千秋外,无论在造型的多样或纹饰的变化方面均显得美中不足。尤其到晚唐五代时期,越窑“秘色”瓷已独占鳌头,形成了所谓“陶成先得贡吾君”,独领风骚的局面[30]。李知宴先生认为,与整个唐朝社会艺术与工艺发展趋势相比,邢瓷只追求质感美和质量的提高,而新品种却增加不多,也不注重追求色彩和装饰花纹,这也是邢窑走向衰落的一个原因[31]。我们认为以上分析是有道理的。邢窑正是在种种主客观条件影响下缺乏设计观念的更新,才导致了昙花一现而终于默默无闻了。
  (四)其他原因
  历史记载的其他因素,对于邢窑的衰落,从一定时期来说,也会造成某种程度的影响。比如朝廷的苛政,官府的敲榨,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冲击,这都是对生产力的破坏,至少带来不利影响。例如内丘境内的李阳河,小马河,其上游处于太行山地,受雨面积很大,故每逢雨季,尤其是山洪暴发之时,发生洪水泛滥已是古今常事。根据《内丘县志》有关明清时期水灾记载,大约平均15年左右就要发生一次洪水。洪水无疑给内丘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灾难。但水灾是有季节性的,只要水灾一过,人们便可以重建家园,恢复生产。
  民间传说还有皇帝命窑工烧制瓷龙床的事。由于大件难成,皇帝生气,便下令:“烧不成龙床就散伙”。因为“金口玉言”,应了皇帝的话,邢窑停止了烧造。这当然是民间故事,不过却也真实地反映了社会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产生的制约。
  三
  邢窑在河北,邢窑是先人的骄傲。
  邢窑沉睡千年重见天日,这是当代陶瓷界做出的贡献。研究邢窑在于继承民族光辉遗产,弘扬民族文化。恢复邢窑的工作,人们曾做出不少努力,并有了今天可喜的研究成果。展望邢窑的前景,我们愿意提出如下一些认识:
  (1)历史上邢窑的发展靠政治昌明、社会稳定,安居才能乐业。邢窑衰落的社会因素是连年战乱,民不聊生。而我们今天有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好形势,有各方面的关怀支持,具备科研生产的实力,正是具备了恢复和发展邢窑的社会条件。
  (2)邢窑衰落客观的自然因素是优质黏土矿产资源的匮乏。这个矛盾在今日社会的科技水平和从全国范围来说是不难解决的。就地取材固然是一优势条件,但优质黏土供应全国的现象早已是现代陶瓷工业的现实。
  日本几年前已成功地做出仿宋曜变天目,也很想得到南宋官窑及定窑研究的技术资料,台湾正在仿制故宫历代藏瓷。既然他们都能在各自的条件下做出预想中的作品,我们有什么理由在自己这块土地上却弄不出自己原来生产过的东西呢?原料的科学开采和利用比古代条件是大不一样了。有困难,也应该有信心。
  (3)仿创应当有机结合,对历史上邢窑的故步自封,应引以为鉴。我们要搞仿创结合,要更新设计观念。实际上,邢窑也不全是光素制品。邢窑在隋代已掌握并使用了刻花、印花、贴花等装饰技法,还出现了艺术性较高的雕塑作品。唐代邢窑曾沿用并发展这些技法并影响了定窑。可惜的是它的艺术特色没能得以充分发挥。宋金以后,衰落的邢窑又受定窑与磁州窑影响,有了划花白瓷和白地绘黑花瓷,但毕竟是较粗的瓷了。梅健鹰先生认为:恢复邢窑不能以只求光素无纹饰为满足。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我们的结论是:邢窑有希望,邢窑今后的千里之行,始于我们的足下。

附注

[1]~[20] 《资治通鉴》卷二五五至卷二六八,见中华书局标点本第18册,第82998772页。 [21]~[25] 《资治通鉴》卷二六九至卷二八四,见中华书局标点本第19册,第8784~9280页。 [26]~[28] 《资治通鉴》卷二八五至卷二八九,见中华书局标点本第20册,第9305~9444页。 [29] 程在廉:《何处是邢窑》,《河北陶瓷》1984年第1期。 [30] 叶喆民:《邢窑刍议》,《河北陶瓷》1982年第1期。 [31] 李知宴:《邢窑的发现》,《河北陶瓷》1987年第4期。

知识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邢窑遗址研究》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是系统研究邢窑遗址的首部专著。收录了自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50多年来我国古陶瓷专家学者发表在不同时期不同刊物上的关于邢窑遗址方面的研究文章。所收录的文章基本反映了邢窑遗址的文化内涵和面貌特征。

阅读

相关人物

赵鸿声
责任者
杨文山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