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窑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410
颗粒名称: (2)窑具
分类号: TQ174.6
页数: 3
页码: 248-250
摘要: 邢窑细白瓷器内无支烧痕,是用匣钵单件仰烧的。装圆形敞口器皿,一匣一坯,匣钵可以摞放,钵柱可以码成一定高度。筒状匣钵在遗址上的数量比漏斗状少。使用时将盘状物倒放在钵上,钵内盛装坯体;或在钵上先正放一个盘状物,再在其上倒放一个矮壁钵组成盒状。因这种匣钵壁薄,承重力差,不宜多组摞放,装窑时放在钵柱的顶部。初见这种匣钵时误认为它是一种器物,后见到因过烧变形,匣钵与产品粘连在一起的实物才确认是匣钵的一种。遗址上这种匣钵并不少见,一是因其易变形遗弃的多,再就是它本身就是一个盛贮器,可做盆、盘使用,生产的数量可能不少,不足之处是器内无釉。
关键词: 邢窑 窑具 设备

内容

邢窑细白瓷器内无支烧痕,是用匣钵单件仰烧的。使用的匣钵大体有漏斗状、筒状和盒状组合式三种,图五是邢窑匣钵使用方法的复原图。漏斗状匣钵在唐代遗址上见到的最多,其形状和大小由产品而定。装圆形敞口器皿,一匣一坯,匣钵可以摞放,钵柱可以码成一定高度。筒状匣钵在遗址上的数量比漏斗状少。它厚重、尺寸大,装大件立式器皿,一匣可装多件坯体,匣钵间可以摞放,钵柱可以码成一定高度。盒状组合式匣钵壁薄,深腹者如钵,浅腹者如盘,壁外多施釉。使用时将盘状物倒放在钵上,钵内盛装坯体;或在钵上先正放一个盘状物,再在其上倒放一个矮壁钵组成盒状。组合式匣钵既可装深腹、也可装浅腹广口制品。因这种匣钵壁薄,承重力差,不宜多组摞放,装窑时放在钵柱的顶部。初见这种匣钵时误认为它是一种器物,后见到因过烧变形,匣钵与产品粘连在一起的实物才确认是匣钵的一种。遗址上这种匣钵并不少见,一是因其易变形遗弃的多,再就是它本身就是一个盛贮器,可做盆、盘使用,生产的数量可能不少,不足之处是器内无釉。
  从上述匣钵说明,邢窑在创烧成功细白瓷的同时,还创造了多种功能的匣钵,这些匣钵有以下几个共同的优点;①一匣一坯或一匣多坯,彻底消除了产品上的支烧痕,提高了产品质量;②匣钵之间可以摞放,提高了产量;③盒状组合式匣钵,既是窑具又是器具,扩大了匣钵的使用功能;④设计巧妙,使用方便,筒状和漏斗状匣钵的型制,至今还被广泛用于陶瓷生产。
  应当指出的是:“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隋代湖南湘阴窑是我国最早使用匣钵的一个窑场。但令人费解的是,浙江境内的同期窑场为什么不见这类窑具呢?[7]”不少研究者对此提出质疑,湘阴窑在隋代烧造的是胎壁厚重,施半截釉的青釉器[8],即使它使用了匣钵也绝不能与邢窑的匣钵相比。匣钵是提高产品烧成质量,充分利用窑室空间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工具。它的出现是陶瓷工艺史上的大事,又是商品生产高度发达的最明确的标志。邢窑的匣钵与邢窑细白瓷一样,都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知识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邢窑遗址研究》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是系统研究邢窑遗址的首部专著。收录了自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50多年来我国古陶瓷专家学者发表在不同时期不同刊物上的关于邢窑遗址方面的研究文章。所收录的文章基本反映了邢窑遗址的文化内涵和面貌特征。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