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窑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409
颗粒名称: (1)窑炉
分类号: TQ174.6
页数: 2
页码: 247-248
摘要: 迄今为止,在遗址上已发现两座残窑。一座在临城县双井村,另一座在祁村东南小铁路旁。双井村残窑未经清理,无法知其详情。但从裸露的情况看,应为馒头窑。窑坐南朝北,依坡挖成,窑墙用耐火泥砌筑,高约1.8米,估计容积4~5立方米。残基以上无存,已无法考察其全貌。燃烧室面积大,燃烧空间必大,从而可达到较高温度。这个小燃烧室不会在始建窑炉时就有,肯定是后加的。从伴随出土的窑具和产品判断,该窑属晚唐,但从燃烧室变迁的情况来看,该窑很可能是在盛唐时期建造的,更明确地说它就是烧邢窑细白瓷的窑炉。
关键词: 邢窑 窑炉 设备

内容

迄今为止,在遗址上已发现两座残窑。一座在临城县双井村,另一座在祁村东南小铁路旁。
  双井村残窑未经清理,无法知其详情。但从裸露的情况看,应为馒头窑。窑坐南朝北,依坡挖成,窑墙用耐火泥砌筑,高约1.8米,估计容积4~5立方米。
  祁村残窑于1983年12月发现,并进行了清理。窑基平面呈长条形,南北向布置,火口在南,燃烧室略呈半圆形,窑室呈长方形,后壁有两个长方形烟道。全长(含窑墙)6.23米,宽2米,灰坑深(从窑床平面起)1.37米。窑床用耐火砖铺成,上抹一层2~4厘米的耐火泥,窑墙用耐火泥筑成。残基以上无存,已无法考察其全貌。
  在清理过程中,从燃烧室出土了一些漏斗状匣钵、三角形垫片和窑柱等窑具,还出土了具有晚唐风格的大唇沿玉璧底碗和执壶等残器,此窑当属晚唐。从形制上看,与晚唐时期定窑的窑炉[6]极为相似。
  从平面图可见,该窑燃烧室很大,几乎是窑室面积的二分之一。燃烧室面积大,燃烧空间必大,从而可达到较高温度。从窑炉各部结构的相互比例来看,大燃烧室、小窑室、双烟囱是唐代至宋代烧高温的窑炉结构上的特点,以柴为燃料,挥发分多,火烟长,燃烧速度快,其升温速度也必然很快。唐代邢窑工匠是在充分掌握了窑炉各部结构的功能、火焰在窑炉中燃烧的规律后,才设计出了这种长条形的窑炉。
  值得注意的是:由示意图可见,在燃烧室内还有一个小燃烧室。这个小燃烧室不会在始建窑炉时就有,肯定是后加的。为什么要后加一个小燃烧室?我们认为,窑炉始建时是为烧细白瓷而设计的,到唐末五代时又改烧粗白瓷和青釉瓷。其烧成温度没有细白瓷那么高,燃烧室面积也就不需要原来那么大,因而将原燃烧室缩小。从伴随出土的窑具和产品判断,该窑属晚唐,但从燃烧室变迁的情况来看,该窑很可能是在盛唐时期建造的,更明确地说它就是烧邢窑细白瓷的窑炉。

知识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邢窑遗址研究》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是系统研究邢窑遗址的首部专著。收录了自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50多年来我国古陶瓷专家学者发表在不同时期不同刊物上的关于邢窑遗址方面的研究文章。所收录的文章基本反映了邢窑遗址的文化内涵和面貌特征。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