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邢窑细白瓷显微结构特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398
颗粒名称: (二)邢窑细白瓷显微结构特征
分类号: TQ174
页数: 2
页码: 245-246
摘要: 邢窑细白瓷胎釉物理性能来看,12个标本的吸水率,大部分在2%~5%之间,只有个别标本如LTB-5与LTB-11的数值,接近现代瓷器的标准,吸水率分别为1.2%和0.33%。据此说明,邢窑细白瓷绝大部分都处于微生烧状态,显微结构观察的结果也充分得到证明。现以微生烧的LTB-6和烧结良好的LTB-5号标本,说明其微观特征。镜下观察:LTB-6胎的内部石英颗粒边缘仅发生微熔,颗粒形状明晰可见,黏土熔融的残骸依稀可辨,不见长石熔融区,而为数众多、大小不一的气孔则分布其间,一幅欠烧的典型风貌。观察LTB-6胎釉交界处,只见胎釉明显分界,不见中间层。由显微结构所见,邢瓷胎大部分处于生烧,半透明性很差,与现代瓷器相比有明显差异。
关键词: 邢窑 细白瓷 结构特征

内容

在分析邢窑细白瓷微观特征之前,先对它的宏观特征作简要说明。从表五邢窑细白瓷胎釉物理性能来看,12个标本的吸水率,大部分在2%~5%之间,只有个别标本如LTB-5与LTB-11的数值,接近现代瓷器的标准,吸水率分别为1.2%和0.33%。据此说明,邢窑细白瓷绝大部分都处于微生烧状态,显微结构观察的结果也充分得到证明。现以微生烧的LTB-6和烧结良好的LTB-5号标本,说明其微观特征。镜下观察:LTB-6胎的内部石英颗粒边缘仅发生微熔,颗粒形状明晰可见,黏土熔融的残骸依稀可辨,不见长石熔融区,而为数众多、大小不一的气孔则分布其间,一幅欠烧的典型风貌。观察LTB-6胎釉交界处,只见胎釉明显分界,不见中间层。
  该标本另一处的胎釉中间层,可见粗大的钙长石针晶从胎伸入釉中,形成明显的中间层。这说明,LTB-6胎釉中间层是不连续的,大部分中间层形成良好,局部形成不良。从X-射线衍射图可知,瓷胎中的结晶绝大部分为莫来石。将LTB-6用电镜放大4000倍,可见胎中的英来石以短柱状或短条状存在,说明莫来石结晶形成不良。用同样方法观测LTB-5,与LTB-6相比坯内石英颗粒熔蚀较重,气孔数量和尺寸变小,坯釉中间层形成良好、莫来石晶体更加发育。
  由显微结构所见,邢瓷胎大部分处于生烧,半透明性很差,与现代瓷器相比有明显差异。从显微观察还可看出,邢瓷胎料没有单独加入长石矿物,视域中未见明显的长石熔融区。由此推断胎的配料可能是以熔剂含量较多的某种优质黏土(如红砂石)为主料,加入少量洁白细砂配制而成。

知识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邢窑遗址研究》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是系统研究邢窑遗址的首部专著。收录了自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50多年来我国古陶瓷专家学者发表在不同时期不同刊物上的关于邢窑遗址方面的研究文章。所收录的文章基本反映了邢窑遗址的文化内涵和面貌特征。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