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邢瓷胎釉化学组成特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395
颗粒名称: (一)邢瓷胎釉化学组成特点
分类号: TQ174.1+8
页数: 2
页码: 244-245
摘要: 本文记述了邢瓷胎釉化学组成特点,其中包括胎的组成特点,釉的组成特点。
关键词: 邢瓷 胎釉 化学组成

内容

1.胎的组成特点
  由表三中胎的化学组成可见,唐代邢窑细白瓷A1203含量普遍较高,一般在33%左右,LTB-7高达35.08%。临城与内丘窑场相比,又以临城窑场的A12O3含量最高,内丘窑场仅27.00%。与其前后时期相比,又以唐代最高,隋与五代时期的青瓷和白瓷A12O3含量在25%~27%之间。邢瓷胎料化学组成,体现了我国北方陶瓷A12O3高SiO2低的特点。胎料A1203含量大幅度的增加,标志着瓷器烧成温度的显著提高,是工艺技术提高的明显标志。
  由图一可见,胎料化学组成点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临城唐代细白瓷的组成点大部分集中在图的左下角,内丘青瓷和白瓷的组成点都分布在图的左上角。优质黏土红砂石的组成点落在临城细白瓷组成区域的左下方,由此推断临城细白瓷胎料可能是以红砂石为主料的。而内丘所产的青瓷和白瓷采用的则是另一种原料,这种原料比红砂石的A12O3含量低得多。
  2.釉的组成特点
  由表四可见,隋代青瓷釉和白瓷釉的CaO含量(NSB-2除外)均在20%以上,唐代细白瓷釉CaO含量普遍降低,在5%~10%之间,而唐代细白瓷釉MgO含量都普遍提高,隋代为1%左右,唐代在2%~3%之间,约增加2%。由此可见隋代瓷釉是以CaO为主熔剂的石灰釉,而唐代瓷釉的主熔剂显然是CaO和MgO,当属CaO-MgO-A12O3-SiO2系统,可称“含氧化镁石灰釉”。从LWB标本釉的化学组成可见,五代时期的瓷釉继承了唐代釉的传统。石灰釉高温粘黏低,易造成流釉缺陷,透明性强对胎的遮盖性差,膨胀系数大易产生釉裂。而含氧化镁的石灰釉较石灰釉的高温黏度大,易使釉面光滑平整,它还微具乳浊性,对胎有遮盖性,衬托的瓷胎更加洁白。膨胀系数也较小,与胎接近,可少产生裂釉现象。从而说明,唐代邢窑白瓷采用含氧化镁的石灰釉是工艺技术的一个创新。
  由表四可见,唐代邢窑细白瓷釉中普遍含P205,约在0.4%~0.8%之间。查德化、景德镇早期白瓷釉均未见P2O5[2],定窑白瓷釉中只在个别样品中含有很少的P2O5[3],由此看来,邢窑细白瓷含P2O5是其又一特点。查邢窑附近陶瓷原料的化学组成,含P2O5均为微量。瓷釉中如此之多的P2O5推测不是原料带入的,而是有意加入的。那么,用什么物质引入P2O5?根据郭演仪等人的研究[4],引入的途径可能有两个,一是柴灰,二是兽骨。我们认为以兽骨引入的可能性大,若用柴灰其用量必须很大才能满足化学组成的要求,这样会给釉浆制备以及施釉带来很大困难。釉中为什么要引入P2O5?专家认为[5],P2O5对釉的液相分离起着特殊作用,分散液滴能引起光的散射,使釉发生乳浊。邢窑细白瓷釉有些呈粉白色,P2O5能使釉产生乳浊作用,可能是造成瓷釉呈现粉白的原因之一。关于邢窑细白瓷釉呈现粉白的原因,后面还要详细讨论。
  从邢窑瓷釉组成点分布图图二可见,依时代不同,其组成点的分布也有一定规律。隋代青瓷釉和白瓷(NSB-2除外)釉的组成点都在图的左下方,唐代细白瓷釉的组成点散落在图的中部,五代瓷釉的组成点则在图的右上方。按照隋、唐、五代的顺序,组成点从图的左下方向右上方呈直线变化,而RO2与A12O3的比值几乎呈一条直线。从而说明,邢窑的工匠已在有意或无意地摸索出一条配釉规律。

知识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邢窑遗址研究》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是系统研究邢窑遗址的首部专著。收录了自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50多年来我国古陶瓷专家学者发表在不同时期不同刊物上的关于邢窑遗址方面的研究文章。所收录的文章基本反映了邢窑遗址的文化内涵和面貌特征。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