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鉴定结果分析和讨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394
颗粒名称: 三、鉴定结果分析和讨论
分类号: K876.3
页数: 7
页码: 244-250
摘要: 本文内容包括邢瓷胎釉化学组成特点,邢窑细白瓷显微结构特征,邢窑白瓷釉白中泛青的成因,邢窑的制瓷技术,关于隋代高透明度瓷器问题。
关键词: 邢瓷 邢窑 白瓷

内容

(一)邢瓷胎釉化学组成特点
  1.胎的组成特点
  由表三中胎的化学组成可见,唐代邢窑细白瓷A1203含量普遍较高,一般在33%左右,LTB-7高达35.08%。临城与内丘窑场相比,又以临城窑场的A12O3含量最高,内丘窑场仅27.00%。与其前后时期相比,又以唐代最高,隋与五代时期的青瓷和白瓷A12O3含量在25%~27%之间。邢瓷胎料化学组成,体现了我国北方陶瓷A12O3高SiO2低的特点。胎料A1203含量大幅度的增加,标志着瓷器烧成温度的显著提高,是工艺技术提高的明显标志。
  由图一可见,胎料化学组成点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临城唐代细白瓷的组成点大部分集中在图的左下角,内丘青瓷和白瓷的组成点都分布在图的左上角。优质黏土红砂石的组成点落在临城细白瓷组成区域的左下方,由此推断临城细白瓷胎料可能是以红砂石为主料的。而内丘所产的青瓷和白瓷采用的则是另一种原料,这种原料比红砂石的A12O3含量低得多。
  2.釉的组成特点
  由表四可见,隋代青瓷釉和白瓷釉的CaO含量(NSB-2除外)均在20%以上,唐代细白瓷釉CaO含量普遍降低,在5%~10%之间,而唐代细白瓷釉MgO含量都普遍提高,隋代为1%左右,唐代在2%~3%之间,约增加2%。由此可见隋代瓷釉是以CaO为主熔剂的石灰釉,而唐代瓷釉的主熔剂显然是CaO和MgO,当属CaO-MgO-A12O3-SiO2系统,可称“含氧化镁石灰釉”。从LWB标本釉的化学组成可见,五代时期的瓷釉继承了唐代釉的传统。石灰釉高温粘黏低,易造成流釉缺陷,透明性强对胎的遮盖性差,膨胀系数大易产生釉裂。而含氧化镁的石灰釉较石灰釉的高温黏度大,易使釉面光滑平整,它还微具乳浊性,对胎有遮盖性,衬托的瓷胎更加洁白。膨胀系数也较小,与胎接近,可少产生裂釉现象。从而说明,唐代邢窑白瓷采用含氧化镁的石灰釉是工艺技术的一个创新。
  由表四可见,唐代邢窑细白瓷釉中普遍含P205,约在0.4%~0.8%之间。查德化、景德镇早期白瓷釉均未见P2O5[2],定窑白瓷釉中只在个别样品中含有很少的P2O5[3],由此看来,邢窑细白瓷含P2O5是其又一特点。查邢窑附近陶瓷原料的化学组成,含P2O5均为微量。瓷釉中如此之多的P2O5推测不是原料带入的,而是有意加入的。那么,用什么物质引入P2O5?根据郭演仪等人的研究[4],引入的途径可能有两个,一是柴灰,二是兽骨。我们认为以兽骨引入的可能性大,若用柴灰其用量必须很大才能满足化学组成的要求,这样会给釉浆制备以及施釉带来很大困难。釉中为什么要引入P2O5?专家认为[5],P2O5对釉的液相分离起着特殊作用,分散液滴能引起光的散射,使釉发生乳浊。邢窑细白瓷釉有些呈粉白色,P2O5能使釉产生乳浊作用,可能是造成瓷釉呈现粉白的原因之一。关于邢窑细白瓷釉呈现粉白的原因,后面还要详细讨论。
  从邢窑瓷釉组成点分布图图二可见,依时代不同,其组成点的分布也有一定规律。隋代青瓷釉和白瓷(NSB-2除外)釉的组成点都在图的左下方,唐代细白瓷釉的组成点散落在图的中部,五代瓷釉的组成点则在图的右上方。按照隋、唐、五代的顺序,组成点从图的左下方向右上方呈直线变化,而RO2与A12O3的比值几乎呈一条直线。从而说明,邢窑的工匠已在有意或无意地摸索出一条配釉规律。
  (二)邢窑细白瓷显微结构特征
  在分析邢窑细白瓷微观特征之前,先对它的宏观特征作简要说明。从表五邢窑细白瓷胎釉物理性能来看,12个标本的吸水率,大部分在2%~5%之间,只有个别标本如LTB-5与LTB-11的数值,接近现代瓷器的标准,吸水率分别为1.2%和0.33%。据此说明,邢窑细白瓷绝大部分都处于微生烧状态,显微结构观察的结果也充分得到证明。现以微生烧的LTB-6和烧结良好的LTB-5号标本,说明其微观特征。镜下观察:LTB-6胎的内部石英颗粒边缘仅发生微熔,颗粒形状明晰可见,黏土熔融的残骸依稀可辨,不见长石熔融区,而为数众多、大小不一的气孔则分布其间,一幅欠烧的典型风貌。观察LTB-6胎釉交界处,只见胎釉明显分界,不见中间层。
  该标本另一处的胎釉中间层,可见粗大的钙长石针晶从胎伸入釉中,形成明显的中间层。这说明,LTB-6胎釉中间层是不连续的,大部分中间层形成良好,局部形成不良。从X-射线衍射图可知,瓷胎中的结晶绝大部分为莫来石。将LTB-6用电镜放大4000倍,可见胎中的英来石以短柱状或短条状存在,说明莫来石结晶形成不良。用同样方法观测LTB-5,与LTB-6相比坯内石英颗粒熔蚀较重,气孔数量和尺寸变小,坯釉中间层形成良好、莫来石晶体更加发育。
  由显微结构所见,邢瓷胎大部分处于生烧,半透明性很差,与现代瓷器相比有明显差异。从显微观察还可看出,邢瓷胎料没有单独加入长石矿物,视域中未见明显的长石熔融区。由此推断胎的配料可能是以熔剂含量较多的某种优质黏土(如红砂石)为主料,加入少量洁白细砂配制而成。
  (三)邢窑白瓷釉白中泛青的成因
  邢窑白瓷釉的色调,猛然看它呈粉白色,仔细端详又白中微泛青色,犹如在白雪之上冻了一层薄冰,这层圣洁的外衣,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邢窑细白瓷釉呈现粉白或白中微泛青色的原因是什么?从釉料化学组成和釉层结构两方面试作探讨。邢瓷釉的含铁量较高都在1%左右,瓷在还原气氛中烧成,从表五可见,釉中的铁绝大部分都以亚铁(FeO)状态存在。FeO在高温下可与SiO2作用生成蓝色的FeSiO3,或以蓝黑色的铁尖晶石FeO·Fe2O3状态存在,都可将釉染成蓝色。由于这些铁的化合物总含量不高,且又以高分散状态存在,因而釉色白中微泛青色。由图三釉的反射率曲线可见,四个试样在蓝色光区都有最大的反射率,也说明釉中的铁大部分以亚铁状态存在。
  然而,瓷釉呈现粉白的成因则比较复杂。前文已提到,釉料化学组成中含有较多的P2O5,它能促使发生釉液分相,分相液滴对光有散射作用,使釉产生乳浊。在显微镜下可见,釉中密布着黑色斑点,可能是微小气泡或未熔颗粒(对釉中的黑色斑点未作分辨研究)。无论是何物,总之都是釉的不均匀体,必然对入射光产生散射作用,从而降低釉的透明度。通过对典型气泡的显微观察,发现在气泡中及其周围布满了大小晶体,对入射光也会产生强烈漫反射。总之,釉色粉白的成因可能是釉中的分相液滴、未熔矿物颗粒、气泡和气泡内外的晶体对入射光漫反射的综合效应。
  (四)邢窑的制瓷技术
  邢窑的制瓷工艺技术,不见文献记载。在窑址上能见到的遗物只有陶瓷残片,装窑用具、烧窑的柴灰和两座残窑,除此以外,再无物证。因而描述邢瓷制造的详细过程是困难的,只能根据已得实物资料,大体描述其技术程度。
  1.制瓷原料及原料加工
  从胎料化学组成分布图可见,临城邢窑细白瓷胎料可能是用红砂石为主料的。红砂石是软质黏土,收缩小,塑性中等,能适应古代原料加工的条件。经显微观察可以看出胎料中没有加入长石矿物,熔剂成分是由黏土带入的。原料可能经过淘洗,但标本LTB-5似乎未经淘洗或未仔细淘洗,内丘细白瓷胎料使用的可能不是红砂石,而是比红砂石A12O3含量低的软质黏土。邢窑细白瓷釉料使用的是富含CaO、MgO的釉土,并引入草木灰或骨粉。
  2.泥料制备、成形和施釉
  在显微镜下可见,邢窑细白瓷泥料的制备还不够精细,坯中存有不少大气泡,在瓷坯断面上也经常见到明显的夹层,这现象说明泥料陈腐期短或捏练不足。
  邢窑制品器型以回转体为主,可见其主要成形方法是轮制。从器物旋纹来看,其旋削工艺技术是很娴熟的,产品足、腹、肩、口的加工都有固定程式,精工细作,一丝不苟。
  邢窑制品无论是平式器皿或立式器皿,都是内外施釉,可见其施釉方法是浸釉或荡釉。
  3.邢瓷的烧成
  燃料:在遗址曾多次发现邢瓷与窑具跟柴灰堆积在一起,未发现烧煤的灰渣。由此可见邢瓷是用柴烧成的。曾力图探究柴灰是何种植物燃烧而成,遗憾的是这项工作始终未能如愿进行。
  火焰气氛:据表五还原比值推断,邢瓷是在较浓的还原气氛中烧成的。至于还原烧成的过程如何,则无法推断。
  烧成温度:经我们请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测定得知,邢瓷原烧成温度约在1320±20℃。
  烧成技术:从邢瓷传世作品和窑场遗物来看,釉色基本一致,极少有烟熏、泛黄的产品。产品瓷化程度基本近似,大都处在微生烧状态,所见极少过烧、欠烧现象。从而说明邢窑已熟练地掌握了还原烧成的技术,并对烧成的止火温度已能严格控制。由于产品A12O3含量高,要求在1300℃以上烧成,说明邢窑已经掌握了高温烧成的技术,这是制瓷技术的巨大进步。
  4.邢窑的窑炉和窑具
  (1)窑炉
  迄今为止,在遗址上已发现两座残窑。一座在临城县双井村,另一座在祁村东南小铁路旁。
  双井村残窑未经清理,无法知其详情。但从裸露的情况看,应为馒头窑。窑坐南朝北,依坡挖成,窑墙用耐火泥砌筑,高约1.8米,估计容积4~5立方米。
  祁村残窑于1983年12月发现,并进行了清理。窑基平面呈长条形,南北向布置,火口在南,燃烧室略呈半圆形,窑室呈长方形,后壁有两个长方形烟道。全长(含窑墙)6.23米,宽2米,灰坑深(从窑床平面起)1.37米。窑床用耐火砖铺成,上抹一层2~4厘米的耐火泥,窑墙用耐火泥筑成。残基以上无存,已无法考察其全貌。图四是祁村残窑示意图。
  在清理过程中,从燃烧室出土了一些漏斗状匣钵、三角形垫片和窑柱等窑具,还出土了具有晚唐风格的大唇沿玉璧底碗和执壶等残器,此窑当属晚唐。从形制上看,与晚唐时期定窑的窑炉[6]极为相似。
  从平面图可见,该窑燃烧室很大,几乎是窑室面积的二分之一。燃烧室面积大,燃烧空间必大,从而可达到较高温度。从窑炉各部结构的相互比例来看,大燃烧室、小窑室、双烟囱是唐代至宋代烧高温的窑炉结构上的特点,以柴为燃料,挥发分多,火烟长,燃烧速度快,其升温速度也必然很快。唐代邢窑工匠是在充分掌握了窑炉各部结构的功能、火焰在窑炉中燃烧的规律后,才设计出了这种长条形的窑炉。
  值得注意的是:由示意图可见,在燃烧室内还有一个小燃烧室。这个小燃烧室不会在始建窑炉时就有,肯定是后加的。为什么要后加一个小燃烧室?我们认为,窑炉始建时是为烧细白瓷而设计的,到唐末五代时又改烧粗白瓷和青釉瓷。其烧成温度没有细白瓷那么高,燃烧室面积也就不需要原来那么大,因而将原燃烧室缩小。从伴随出土的窑具和产品判断,该窑属晚唐,但从燃烧室变迁的情况来看,该窑很可能是在盛唐时期建造的,更明确地说它就是烧邢窑细白瓷的窑炉。
  (2)窑具
  邢窑细白瓷器内无支烧痕,是用匣钵单件仰烧的。使用的匣钵大体有漏斗状、筒状和盒状组合式三种,图五是邢窑匣钵使用方法的复原图。漏斗状匣钵在唐代遗址上见到的最多,其形状和大小由产品而定。装圆形敞口器皿,一匣一坯,匣钵可以摞放,钵柱可以码成一定高度。筒状匣钵在遗址上的数量比漏斗状少。它厚重、尺寸大,装大件立式器皿,一匣可装多件坯体,匣钵间可以摞放,钵柱可以码成一定高度。盒状组合式匣钵壁薄,深腹者如钵,浅腹者如盘,壁外多施釉。使用时将盘状物倒放在钵上,钵内盛装坯体;或在钵上先正放一个盘状物,再在其上倒放一个矮壁钵组成盒状。组合式匣钵既可装深腹、也可装浅腹广口制品。因这种匣钵壁薄,承重力差,不宜多组摞放,装窑时放在钵柱的顶部。初见这种匣钵时误认为它是一种器物,后见到因过烧变形,匣钵与产品粘连在一起的实物才确认是匣钵的一种。遗址上这种匣钵并不少见,一是因其易变形遗弃的多,再就是它本身就是一个盛贮器,可做盆、盘使用,生产的数量可能不少,不足之处是器内无釉。
  从上述匣钵说明,邢窑在创烧成功细白瓷的同时,还创造了多种功能的匣钵,这些匣钵有以下几个共同的优点;①一匣一坯或一匣多坯,彻底消除了产品上的支烧痕,提高了产品质量;②匣钵之间可以摞放,提高了产量;③盒状组合式匣钵,既是窑具又是器具,扩大了匣钵的使用功能;④设计巧妙,使用方便,筒状和漏斗状匣钵的型制,至今还被广泛用于陶瓷生产。
  应当指出的是:“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隋代湖南湘阴窑是我国最早使用匣钵的一个窑场。但令人费解的是,浙江境内的同期窑场为什么不见这类窑具呢?[7]”不少研究者对此提出质疑,湘阴窑在隋代烧造的是胎壁厚重,施半截釉的青釉器[8],即使它使用了匣钵也绝不能与邢窑的匣钵相比。匣钵是提高产品烧成质量,充分利用窑室空间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工具。它的出现是陶瓷工艺史上的大事,又是商品生产高度发达的最明确的标志。邢窑的匣钵与邢窑细白瓷一样,都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五)关于隋代高透明度瓷器问题
  前文,在测试标本的选择中曾说明,NSB-2标本从外形特征上,经专家鉴定暂定为隋代器物。胎釉化学组成测试的结果也支持了这一判断。NSB-2胎料化学组成点,在胎料组成点分布图图一的左上方,与隋代青釉瓷和白瓷的组成点密集在一起。釉的组成点,在釉料组成点分布图图二的右上方,和唐代细白瓷的组成点分布在一起。这些迹象表明,NSB-2标本从形貌与组成上都与隋代吻合。若果真产于隋代,这将是我国陶瓷史上又一重大发现。因为这类瓷器半透明性强,具有乳白玻璃的质感,与现代高级细白瓷的胎质、釉色相比毫无逊色。符合现代标准的白色古代瓷器,目前公认的是五代时期景德镇胜梅亭窑场的产品[9]。此类瓷器若确证它产于隋代,可将我国制成符合现代细白瓷标准的古代细白瓷的时间,至少推前了三百多年。对于这类瓷器的深入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知识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邢窑遗址研究》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是系统研究邢窑遗址的首部专著。收录了自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50多年来我国古陶瓷专家学者发表在不同时期不同刊物上的关于邢窑遗址方面的研究文章。所收录的文章基本反映了邢窑遗址的文化内涵和面貌特征。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