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邢窑的地质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387
颗粒名称: (一)邢窑的地质概况
分类号: K878.5
页数: 2
页码: 233-234
摘要: 据近年考古、文物普查及矿产普查得知,在太行山东麓的邢台县、内丘县、临城县东部和隆尧县西部所构成的区域内,已发现历代古窑群50多处,面积约三百平方公里。唐代著名的邢窑则位于这个区域的西部。上述区域在地貌上处于山前丘陵地带和山前倾斜平原的河旁阶地上。整个区域西高东低,地面标高在海拔50米到150米之间,位于泜河流域之内。泜河系自北而南可分泲河、泜河、李阳河、马河四支,而古窑址则在泜河系支流两侧分布较为集中。
关键词: 邢窑 地质

内容

据近年考古、文物普查及矿产普查得知,在太行山东麓的邢台县、内丘县、临城县东部和隆尧县西部所构成的区域内,已发现历代古窑群50多处,面积约三百平方公里。唐代著名的邢窑则位于这个区域的西部。
  上述区域在地貌上处于山前丘陵地带和山前倾斜平原的河旁阶地上。整个区域西高东低,地面标高在海拔50米到150米之间,位于泜河流域之内。泜河系自北而南可分泲河、泜河、李阳河、马河四支,而古窑址则在泜河系支流两侧分布较为集中。
  该区域在地质构造上正处于内丘隆起的东侧,内丘—临城石炭二叠纪合煤拗陷的西缘。附近出露地层有:*工作中得到河北省地质矿产局程在廉工程师从古陶瓷地质学角度的支持。
  太古界赞皇群变质杂岩系,这是内丘隆起的核心。包括各种片麻岩、片岩、石英岩、变质沙砾岩、大理岩和白云石大理岩,局部受强烈的混合岩化,并有伟晶岩脉和石英脉穿插。
  中元古界常州村组紫红色石英砂岩只零星分布于该区域的西缘。
  下古生界寒武系和奥陶系石灰岩则分布在竹壁西北、白云山、南程村西、西邵明、磁窑沟、胡家山一带,延绵二十五公里,是本区开采石灰石的主要对象。
  上古生界的地层由上而下可分中石炭系本溪组、上石炭系太原组、下二叠系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本溪组仅在白家窑、竹壁、祁村、南程村、澄底、火石岗(陈刘庄西山)、西邵明、西磁窑沟、永固等处有出露。组成的岩石有铁质黏土、铝矾土、硬质耐火土、半软质黏土(白矸土)、碳质黏土(紫木节)、碳质泥岩及中细粒砂岩等,含不稳定的薄煤层及极不稳定的石灰岩;太原组则由灰色或灰黑色泥岩及粉砂岩为主,中间夹有灰白色薄层或中厚层的砂岩,并夹有数层石灰岩和7~11层的煤层,是本区的主要含煤地层,但地表很少出露;山西组地层仅在祁村、岗头村附近有出露,由灰白色中细粒砂岩、黑色粉砂岩、泥岩及煤层组成,本组下部有2号煤层(大煤),是开采煤的主要对象,而中部又有“紫砂石”与“紫木节”的混合型瓷土矿层,质虽优良,但很不稳定,组和石千峰组则为陆相沉积的泥岩、粉砂岩、砂岩及沙砾岩地层,广泛出露于该区域的东部。
  本区域沉积地层大部分向东南缓倾斜,但断层较多,属拱形隆起边缘断裂区。由邢台至元氏的弧形大断层纵贯本区的东部;而竹壁、祁村、南程村、磁窑沟、胡家山、永固、西邱直至西庞一线的巨大弧形正断层则通过本区西部,可作为该区域的西部边界,使太古界变质岩与奥陶系的石灰岩相碰接,其垂直断距达千米以上。在上述两大断层之间,派生有三组方向(南北—北北东向、北北西向和北东向三组)小断层的密集分布,互相平行且互相切割,把整个含煤地层切割成许多菱形或三角形的小断块,也构成了各煤矿井田的自然边界。由于本区断裂构造复杂,致使赋存在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中的瓷土矿层受切割而支离破碎,其连续性受严重破坏,单个矿块的储量一般只有数万吨,也增加了开采上的困难。

附注

工作中得到河北省地质矿产局程在廉工程师从古陶瓷地质学角度的支持。

知识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邢窑遗址研究》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是系统研究邢窑遗址的首部专著。收录了自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50多年来我国古陶瓷专家学者发表在不同时期不同刊物上的关于邢窑遗址方面的研究文章。所收录的文章基本反映了邢窑遗址的文化内涵和面貌特征。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