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窑的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385
颗粒名称: 邢窑的概况
分类号: K878.5
页数: 2
页码: 232-233
摘要: 邢窑位于太行山东麓,分布在内丘县冯唐、宋村以北,临城县祁村、双井村以南,内丘县西邱以东,隆尧县双碑以西的狭长地带内,面积约三百余平方公里。自北朝(公元550~577年)后期起,这里就已开始烧造青瓷。随着制瓷技术的不断提高,到隋末唐初,这里成功地烧制出胎质坚细,釉色洁白的精美白瓷。
关键词: 邢窑 窑址 白瓷

内容

邢窑位于太行山东麓,分布在内丘县冯唐、宋村以北,临城县祁村、双井村以南,内丘县西邱以东,隆尧县双碑以西的狭长地带内,面积约三百余平方公里。自北朝(公元550~577年)后期起,这里就已开始烧造青瓷。随着制瓷技术的不断提高,到隋末唐初,这里成功地烧制出胎质坚细,釉色洁白的精美白瓷。
  唐朝的强盛,为邢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它在继承前代制瓷技术的基础上,历经改革和创新,遂发展成为唐代著名的制瓷窑场。到唐开元(公元713~742年)时,邢窑与越窑并驾齐驱,一青一白争相媲美。据史书记载,在公元756年以前邢州瓷器就已作为贡品大量运往京师。到中唐后期邢窑产品已远销海外。正如李肇在唐《国史补》中所记:“天下无贵贱通用之”。此时邢窑制品无论在产量和质量上均已达到顶峰。自晚唐以后,由于朝政腐败,优质原料枯竭等原因,邢窑细白瓷开始逐渐衰退。北宋时期,邢窑在世间已默默无闻金元时期在邢窑的部分故址虽又一度恢复陶瓷的烧造,但终因质量不佳已无邢瓷的神韵和风采。
  邢瓷窑场自北朝末期开始,到金元之际,烧造时间长达六百年之久。它的主要技术成就是成功创烧精细白瓷,结束了自商周以来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在我国陶瓷史上形成了南青北白互相争奇斗妍的两大体系。邢窑白瓷的烧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古代陶瓷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邢窑也烧青釉、黑釉和三彩釉器。制品种类繁多,器型多样。堪称上品的细白瓷,制作精良,胎质坚实洁白,釉色莹润,白中微泛青色。造型庄重大方,雄浑典雅。唐代诗人皮日休曾赋诗赞曰:“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说明了邢瓷的规整,使人产生赏心悦目的美感。唐人段安节在其《乐府杂录》(约公元894年)中记:“郭道源善击瓯,率以邢瓯、越瓯共十二只,旋加减水于其中,以箸击之,其音妙于方响”。这进一步说明邢窑制品瓷化良好,胎质坚致,能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邢窑在青瓷生产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的革新和创造,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在其自身发展的同时,其制瓷技术也不断向外传播,对于定窑,磁州窑以及山西平定等窑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有人对邢窑开始了研究。之后,还曾有人做过一些研究工作。因当时邢窑遗址尚未发现,对邢窑的研究始终没有突破性的进展。1980年11月中旬,临城县邢瓷研制小组会同一些专家学者,相继在临城县的岗头、祁村、双井一带发现了具有邢窑典型风格的标本,捡到了“类银”、“类雪”的邢瓷残器,揭开了邢窑的千古之谜,引起了国内外古陶瓷学界的轰动。从此,对邢窑的研究开始走向一个崭新阶段。不少专家学者纷纷发表研究论文,从邢窑的兴衰、历史渊源、分布范围、器型特点以及与其他窑口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考证和探讨,取得了一批可喜的研究成果。为对这一宝贵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1983年河北省科委把邢窑研究列为重点科研项目,由河北省轻工业厅主持在临城县成立了河北省邢窑研究组,邀请考古、陶瓷工艺、陶瓷美术等多方面的专业人员,制定统一研究方案,分专题进行研究,本项工作是对邢窑工艺技术的研究。
  研究的重点是邢窑细白瓷。为探讨邢窑细白瓷的发展过程,对唐朝前后时期的陶瓷生产情况也作了初步考察。研究的内容包括邢窑附近的地质矿产、成形、烧成方法,以及窑炉、窑具等。对标本进行了化学组成分析,物理、光学性能测定,显微结构观察。采用了X-射线衍射,偏光显微术、电子显微术等科学手段。研究的目的,旨在对邢窑所取得的制瓷技术成就进行科学总结,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这一宝贵文化遗产。根据研究的结果,模拟唐代生产方法仿制出了一批与古瓷相似的仿制品。研究工作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现将研究结果分述于后。

知识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邢窑遗址研究》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是系统研究邢窑遗址的首部专著。收录了自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50多年来我国古陶瓷专家学者发表在不同时期不同刊物上的关于邢窑遗址方面的研究文章。所收录的文章基本反映了邢窑遗址的文化内涵和面貌特征。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