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从历史沿革与地理条件上看内丘窑和临城窑的关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382
颗粒名称: 二、从历史沿革与地理条件上看内丘窑和临城窑的关系
分类号: K878.5
页数: 2
页码: 229-230
摘要: 本文记述了从历史沿革与地理条件上看内丘窑和临城窑的关系。
关键词: 邢窑 临城窑 内丘窑

内容

内丘原名“中丘”,别名“内丘”。早在西周时期即为邢国属地,春秋时期属卫国后又纳入晋国领域。战国时韩、魏、赵“三家分晋”后成为赵国疆土。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建立郡县,内丘为信都县地,属于钜鹿郡,直至汉初方正式建县。据《十三州志》记载,“《山海经》谓西北有蓬山,丘在其间,故曰中丘。属常山郡管辖。西晋时曾一度升为中丘郡。东晋十六国时期后赵曾在中丘郡内增设赵安县。到北朝时又将赵安县并入柏人县内,直至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始恢复中丘县之设[5]。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因避隋文帝之父杨忠的名讳而改称内丘县,清雍正四年(公元1762年)又避孔子(丘)的名讳而改‘丘’字为‘邱’,故至今亦称内邱”[6]。
  从史补和遗址来看,唐代内丘县城曾经向东迁移。据文献记载说“唐文宗九年(公元835年)河龁西北隅,乃东迁焉。今城西北垣即旧城东垣也。”目前内丘县城西关一带尚保存古城墙一段,长约35米,当是唐城东垣。而前面谈到的“盈”字划款精细白瓷正是在这一带发现最多。由此可见当时典型的上等白瓷窑或是分布在县城附近地方。根据当地文化馆数年来考察的结果,在内丘境内南起七里河北岸,北至磁窑沟,西迄杨庄以东,东到白家庄一带,约十八公里范围内已发现十七处窑址(城关、史村、洞上、白家庄、四里屯、西丘、南双流、北双流、新城、永固、中冯、南大冯、北大冯、南岭、北岭、五郭、磁窑沟)。而临城亦在二十公里的地带已发现有十七处古窑址群[7]。两地相较其规模不相上下,可以等量齐观、相提并论。
  内丘地处太行山麓,有罗河、李阳河横贯其间,矿藏丰富不亚于临城。特别是与制瓷业密切相关的煤、柴、石英、云母、长石等无不具备。至今该县长石仍供外销,在二十里见方地区内遍布瓷土,自古以来即为盛产名瓷之地(此种地质结构同临城十分相近,参见注[1])。
  虽然据《新唐书》卷三十五“地理三”云:“临城隶属赵州赵郡”,内丘则“隶属邢州巨鹿郡”,但在注中则有“武德四年隶赵州,五年来属”的记录,可见在当时两县即在同一大行政区内时合时分。而且后来在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内曾指出“唐邢、赵二州皆汉巨鹿郡地”而《金史》内也有过同属一路的记载。至今仍传说与内丘毗邻的临城南部村庄如贾村[8]、西磁窑沟等,在历史上均曾属于内丘。目前贾村人仍然喜欢到内丘赶集买卖物品,说明他们仍保留着历史上的传统习惯。再看两县地图内均有北程村、南程村、冯村等地名,并且恰好都有着古代生产瓷器的窑址,看来这不仅是村名的偶合,似应看作是古代窑工聚集、迁徙和技术交流的遗迹,乃至两地人的血缘关系。尤其是西、东磁窑沟历代相传早在唐时即为烧瓷胜地,有的村落半属临城,半属内丘。连同贾村一带所出瓷器在品种、造型、胎釉的特征上与内丘产品非常相似,从而可知两县陶瓷同属邢窑体系,只是何处应为主体?孰先孰后?谁高谁低?这些问题恐仍有待于今后再作进一步的发掘工作,方能得出较为公允的答案。个人初步的看法是:无论从文献记载或窑址出土实物来说,都以内丘邢窑白瓷历史较早。而且从微观上看隋唐时期制品,其胎釉皎洁、造型丰美,少数还具有透影性,可以说尤胜临城一筹,似应视为唐代邢窑的典型产地。至于临城邢窑白瓷则是邢窑的一部分,“至少也是邢窑的正统或亲支近派”。这一点仍是无可置疑的。

知识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邢窑遗址研究》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是系统研究邢窑遗址的首部专著。收录了自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50多年来我国古陶瓷专家学者发表在不同时期不同刊物上的关于邢窑遗址方面的研究文章。所收录的文章基本反映了邢窑遗址的文化内涵和面貌特征。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