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窑址出土的器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376
颗粒名称: 二、窑址出土的器物
分类号: K876.3
页数: 4
页码: 220-223
摘要: 在上述隋窑遗址中,我们采集到多种器物的残片、残件,其中较完整的34件,初步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为粗胎瓷。第二类为细胎瓷。
关键词: 隋代 邢窑 器物

内容

在上述隋窑遗址中,我们采集到多种器物的残片、残件,其中较完整的34件,初步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为粗胎瓷。胎质粗,壁厚,胎色多为浅灰或土红。器物计有碗、杯、钵盆、盉、瓶、壶、罐动物俑八种。
  碗分四式。
  Ⅰ式:圆唇,直口微侈,深腹,圆饼状足底心微凹。施化妆土。碗内施满釉,碗外施釉不至足,釉色多为灰白和青黄。器物规格大小不同,以一件灰白釉碗为例,全高7.3、口径16.7、足高0.9、足径7.7厘米(图二,1)。此种器形,与河南安阳隋窑遗址出土的Ⅲ式深腹圆饼状足碗基本相同[1]。
  Ⅱ式:圆唇,直口,深腹,圆饼状足底心微凹。施化妆土。施釉情况和釉色与I式碗相同。器物规格大小不同,以一件灰白釉碗为例,全高9.1、口径13.6、足高0.6、足径5.4厘米(图二,2)。此种器形,与河南安阳隋窑遗址出土的Ⅳ式深腹圆饼状足碗十分相近[2]。
  Ⅲ式:圆唇敛口,鼓腹,圆饼状足底心微凹。施化妆土。碗内施满釉,碗外施釉不至足,釉色多为灰白、青黄或酱色。规格大小不同,以一件灰白釉碗为例,全高7.4、口径12.2、足高0.6、足径6.3厘米(图二,3)。此种器形,与河南安阳隋窑遗址出土的I式敛口鼓腹圆饼状足碗非常相似[3]。
  Ⅳ式:圆唇侈口,深腹,平底微凹。施化妆土。碗内施满釉,碗外施釉不至底,釉色多为灰白和青黄。规格大小不同,以一件青黄釉碗为例,全高5.8、口径11.9、底径4.6厘米(图二,4)。此种器物,在本窑址中仅发现两件,在他地隋窑和隋墓中尚未见。
  杯可分二式。
  I式:形制与粗胎Ⅱ式碗完全相同,唯规格较小。以一件灰白釉杯(残)为例,全高7.2、口径8.4、足高0.5、足径4.1厘米(图二,5)。
  Ⅱ式:形制与粗胎Ⅲ式碗完全相同,唯规格较小。以一件青黄釉杯(残)为例,全高4.6、口径8.2、足高0.4、足径4.6厘米(图二,6)。
  钵盆当地人称作“钵盆子”,可分二式。
  I式:圆唇,敛口,鼓腹,腹下部收为平底。施化妆土。盆内与盆外施釉不至心、底,釉色多为灰白和青黄。规格大小不同,以一件灰白釉钵盆为例,全高11.2、腹径14.8、底径8.8厘米(图二,7)。此种器形,与河南安阳隋墓出土的钵十分相近[4]。
  Ⅱ式:形制与I式同,唯为双唇。规格大小不同,以一件青黄釉钵盆(残)为例,全高13.4、腹径22.2、底径8.8厘米(图二,8)。
  盘可分二式。
  I式:为浅平盘。沿微侈,大平底,底心微凹。施化妆土。盘内施满釉,盘外施釉不至底,釉色多为灰白和青黄。规格大小不同,以一件灰白釉浅平盘为例,全高3.5、口径16.7、底径13.6厘米(图二,9)。此种器形,与陕西西安白鹿原隋墓出土的Ⅱ式盘十分相似[5]。
  Ⅱ式:为高圈足盘。沿微移,平底下接喇叭高圈足。施化妆土。盘内外与圈足上半部均施釉,釉色多为灰白或青黄。规格大小不同,以一件青黄釉高足盘(残)为例,全高9.2、盘口径14.8、盘沿高3.6、圈足高5.6、圈足底径8.8厘米(图二,10)。此种器形,与河南安阳隋卜仁墓出土的Ⅰ式高足盘十分相似[6]。
  瓶可分二式。
  I式:无完整器。综合各器残部,可知此式瓶为盘口,长颈,鼓腹,圆饼状足底心微凹。施化妆土。盘口及长颈内施釉,腹部施釉不至足,釉色多为灰白和青黄。规格大小不同,以一件青黄釉瓶(残)为例,残高17.2、残颈径3.5、足高1、足径5.7厘米(图二,11)。此种器形,与河南安阳隋窑遗址出土的刻花素烧瓶[7]和山东济南隋墓出土的盘口短颈瓶非常相似[8]。
  Ⅱ式:圆唇,矮颈,鼓腹,圆饼状足底心微凹。施化妆土。沿口与矮颈内施釉,腹部施釉不至足,釉色多为灰白和青黄。规格大小不同,以一件青黄釉瓶(残)为例,全高10.2、口径4.6、足高0.5、足径4.8厘米(图二,12)。
  壶口呈盘状,沿微侈,长颈,宽肩,腹壁斜直,平底微凹,肩部粘有四个对称的双泥条弧形系。施化妆土。规格大小不同,以一件青黄釉壶(残)为例,全高26.6、盘口径8.8、底径11.2厘米(图二,13)。此种器形,与山东济南隋墓出土的盘口四系壶非常相似[10]。罐可分二式。I式:圆唇,矮颈,鼓腹呈椭圆形,平底心微凹,腹肩粘有两个对称的双泥条弧形系。施化妆土。沿口与颈内施釉,腹部施釉不至足,釉色多为灰白和青黄。规格大小不同,以一件青黄釉罐(残)为例,全高16.2、口径4.7、底径8.6厘米(图二,14)。此种器形,与山东济南隋墓出土的四系罐十分相似[9]。
  Ⅱ式:与Ⅰ式罐的形制基本相同,唯腹肩部四系。以一件青黄釉罐(残)为例,全高24、口径9.2、底径11.3厘米(图二,15)。
  动物俑发现不同个体的残足六件,因残缺过甚,形制不详。
  第二类为细胎瓷。胎质较细,胎壁轻薄,胎色均为浅灰。器物计有杯、碗、盘三种。
  杯可分二式。
  I式:形制与粗胎Ⅱ式碗类似,唯规格较小,腹壁较薄,釉色较白略发水青,施化妆土。以一件白釉杯为例,全高7.2、口径9.9、足高0.4、足径4.3厘米(图三,1)。
  碗可分二式。
  I式:形制与粗胎Ⅱ式碗基本相同,唯腹部较深,釉色较洁白而略发水青,施化妆土。规格大小不同。以一件白釉碗为例,全高10.2、口径12.4、足高0.6、足径5.4厘米(图三,4)。
  Ⅱ式:形制与细胎I式碗同,唯腹部较浅,腹壁更为轻薄,釉色更为洁白,施化妆土。规格大小不同,以一件白釉碗为例,全高8.8、口径12.2、足高0.6、足径5.2厘米(图三,4)。
  盘平底,形制与粗胎I式盘相同,唯胎质很细,釉色洁白略发银灰,施化妆土。以一件白色釉盘(残)为例,全高3.1、盘口径14.8、盘底径11.6厘米。

附注

[1][2][3][7][11]河南省博物馆,安阳地区文化局:《河南安阳隋代瓷窑址的试掘》,《文物》1977年第2期。 [4]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安阳隋张盛墓发掘记》,《考古》1959年第10期。 [5][6]李知宴:《隋代瓷器的发展》,《文物》1977年第2期。 [8][9][10]宋百川:《济南市洪家楼出土的一批隋代瓷器》,《文物》1981年第1期。

知识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邢窑遗址研究》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是系统研究邢窑遗址的首部专著。收录了自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50多年来我国古陶瓷专家学者发表在不同时期不同刊物上的关于邢窑遗址方面的研究文章。所收录的文章基本反映了邢窑遗址的文化内涵和面貌特征。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