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海博物馆所藏邢窑瓷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373
颗粒名称: 三、上海博物馆所藏邢窑瓷器
分类号: K876.3
页数: 2
页码: 217-218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上海博物馆馆藏的邢窑细白瓷器,无论在胎质、釉色,还是器物造型诸方面都与邢窑窑址中采集的残片相同。其中包括碗,“盈”字盒,油盒,盒。
关键词: 邢窑 白瓷 瓷器

内容

唐代邢窑窑址的发现,为鉴定出土和传世的邢窑瓷器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依据,上海博物馆馆藏的邢窑细白瓷器,无论在胎质、釉色,还是器物造型诸方面都与邢窑窑址中采集的残片相同,现介绍四件如下:
  (1)碗:高3.4、口径15、底径7厘米。碗身略呈四十五度角斜出,口沿外部凸起一周,底坦平,底中心凹入,施釉,形如玉璧,俗称玉璧形底碗。
  玉璧形底碗是唐代极为流行的碗式之一。但在玉璧形碗底中心凹入部分施釉的窑口,就目前所知,主要有浙江省的越窑、山西省的浑源窑、河北省的曲阳窑和邢窑,这些窑在碗底中心施釉的品种也各不相同,越窑是青釉,浑源窑是黑釉,曲阳窑和邢窑是白釉,并且仅局限于精细的白瓷产品,两窑相比之下,曲阳白瓷碗的釉色微微闪青,玉璧形底足的露胎处也不像邢窑那样经过精细的加工。
  此碗胎釉洁白如雪,制作极为规整,与邢窑窑址中采集的标本完全一致。
  (2)“盈”字盒:通高7、口径15.7厘米。盒呈扁圆形,上、下高度相等,上、下器型也完全相同。盖沿、胫部都有斜角,内外满釉,仅子口与子口接触处无釉。底刻“盈”字,上留三个小支钉痕。
  陕西西安唐大明宫遗址里也出土了带“盈”字的邢窑白瓷,字刻在施了釉的玉璧形底碗的内底心,与此盒在施釉的底部刻“盈”字的风格完全一致。
  (3)盒:通高2.6、口径3.02、底径1.6厘米。盒身和盒盖上下高度相等,盖沿和胫部有斜角,小平底,内外施釉,仅子口内外和底部无釉,底部露胎处光滑细腻,显然是经过了精细的加工。盒子的造型小巧玲珑,与双井遗址出土的盒子残片在胎质、釉色及器型上完全相同。
  (4)油盒:通高5.6、底径4厘米。器身高于器盖,口内敛。盖沿和胫部有斜角,小平底,制作极为规整。内外施釉,仅子口与底部无釉,胎釉洁白如雪,露胎处光滑细腻。器型与唐代湖南长沙铜官窑出土的盖面上书褐彩“油合”两字的盒子大致相同,这类盒子是唐代南北窑场较为流行的器物,其中以邢窑油盒的制作最为规整。

知识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邢窑遗址研究》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是系统研究邢窑遗址的首部专著。收录了自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50多年来我国古陶瓷专家学者发表在不同时期不同刊物上的关于邢窑遗址方面的研究文章。所收录的文章基本反映了邢窑遗址的文化内涵和面貌特征。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