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从唐代的文献记录探讨邢窑白瓷的盛烧年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372
颗粒名称: 二、从唐代的文献记录探讨邢窑白瓷的盛烧年代
分类号: K876.3
页数: 2
页码: 216-21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唐代的文献记录探讨邢窑白瓷的盛烧年代概况。
关键词: 邢窑 白瓷 唐代

内容

对于邢窑白瓷的始烧年代,目前由于未对窑址进行发掘,又缺少有确切年代可考的邢窑瓷器和文献记录因此尚难断论,但对于邢窑瓷器的盛烧年代,则可从文献的记录中得到证实。
  唐代文献中提到邢州瓷器的共有二处,直接提到邢窑的有五处,据《新唐书》卷三十九,志第二十九“地理三”中关于临城、内丘地理沿革的记载:临城属“赵州钜鹿郡”,注:“本房子,天宝元年更名,天佑二年更曰房子”。内丘则隶“邢州巨鹿郡”,注:“武德四年隶赵州,五年来属”,可知内丘、临城二地过去曾在同一大行政区内,因此凡关于邢州瓷器,特别是邢州内丘瓷器的记载,就不能排斥为邢窑瓷器的可能性。从这一前提出发,唐代文献中关于邢窑的记载有七处,其内容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如下:
  (1)《新唐书》卷三十九,志第二十九“地理三”:“邢州巨鹿郡,上。本襄国郡,天宝元年更名。上贡:丝布、磁器、刀、文石。”
  (2)《大唐六典》卷三(公元756年之前):河北道贡“邢州瓷器。”
  (3)陆羽《茶经》(公元761~762年):“……若邢磁类银,越磁类玉;若邢磁类雪,则越磁类冰;邢磁白而茶色丹,越磁青而茶色绿……。”
  (4)元稹《长庆集》卷十三(公元821~824年),“饮致用神麹酒三十韵”:“七月调神麹,三春酿绿醽,雕镌荆玉盏,烘透内丘瓶。”
  (5)李肇《唐国史补》(公元824年以后):“内丘白磁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6)皮日休《茶中杂咏·茶瓯诗》(公元883年之前):“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
  (7)段安节《乐府杂录》(约公元894年):“武宗朝,郭道源……善击瓯,率以邢瓯、赵瓯共十二只,旋加减水于其中,以筋击之,其音妙于方响也。”
  从上面七段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出除《新唐书·地理志》对于邢州贡瓷没有确切时间记载外,其余六处都有一个相对可考的时代。由此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邢州瓷器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是成书于天宝年间的《大唐六典》(公元742~756年),而明确指明邢窑白瓷的则是上元元年至二年(陆羽《茶经》),时值公元761~762年,但自公元894年后(段安节《乐府杂录》),文献上就再不见邢窑的记载了,这说明邢窑盛烧闻名的时间应该在天宝至乾宁年间(公元742~894年),即盛唐晚期至中晚唐。
  (2)邢窑白瓷和越窑青瓷是唐代上层士大夫阶级同时并重的瓷器,当时评价已如上述。根据唐至德年间顾况《茶赋》和上元元年至二年陆羽《茶经》及贞元年间孟郊诗中对于越窑瓷器的记载和评价,以及唐代有确切纪年墓葬中出土的越窑瓷器来看,唐代越窑的盛烧年代是在中、晚唐,与邢窑的盛烧年代大致相同,因此唐代陶瓷史上“南青北白”的局面也应该在这一时期。
  (3)邢窑白瓷在公元824年前后,已是“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瓷器了(李肇《唐国史补》),但事实上,在当时的社会里,邢窑细白瓷器都为朝廷和上层贵族所占用,一般白瓷又为下层官吏,城市工商业者及平民所用,而广大劳动人民所用的只能是粗白瓷,这就是所谓“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真实情况,但要达到这一局面,必定要有大量的产品,这就证明了公元824年前后这一阶段,是邢窑瓷器烧制的高峰阶段。

知识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邢窑遗址研究》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是系统研究邢窑遗址的首部专著。收录了自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50多年来我国古陶瓷专家学者发表在不同时期不同刊物上的关于邢窑遗址方面的研究文章。所收录的文章基本反映了邢窑遗址的文化内涵和面貌特征。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