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献中记载的邢窑白瓷和国内外出土的邢窑白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361
颗粒名称: 一、文献中记载的邢窑白瓷和国内外出土的邢窑白瓷
分类号: K876.3
页数: 2
页码: 207-208
摘要: 文献中记载的邢窑白瓷和国内外出土的邢窑白瓷进行了对比。
关键词: 瓷器 古代陶瓷 文物

内容

唐代是我国封建经济文化的昌盛时期,手工业生产获得了空前发展。在陶瓷业中,北方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地区)所烧造的白瓷,与南方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地区)所烧造的青瓷,相互媲美,同时著称于世,这是有历史文献记载的。比如:
  陆羽《茶经》:“碗,越州上,……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邢磁类银,越
  磁类玉。……若邢磁类雪,则越磁类冰。”[1]
  皮日休《茶瓯诗》:“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坠,轻如云
  魄起。”[2]
  段安节《乐府杂录》记有:唐大中初有调音律官郭道源者,“善击瓯,率以邢
  瓯,越瓯共十二只,旋加减水于其中,以箸击之,其音妙于方响。”[3]
  李肇《国史补》:“凡货贿之物,侈于用者,不可胜记。……内丘白瓷瓯,端
  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4]
  欧阳修《新唐书·地理志》:“邢州,……土贡丝布、瓷器、刀、文石。”[5]
  从上列文献记载可知,唐代邢窑生产的白瓷,在质量上是十分精美的。釉色洁白如雪,造型规范如月,器壁轻薄如云,胎质坚实,焙烧适度,扣之音脆而妙如方响,反映了邢窑白瓷制造工艺水平已经达到了十分成熟的程度,同时在数量上也是十分可观的,不仅因其货美成为宫廷贡物,而且也因其价廉畅销各地成为天下所通用。
  唐代邢窑白瓷,作为传世品,目前尚未见到,但作为出土物,在全国各地唐代遗址中却发现的不少。比如在河北的邢台、内丘、临城、高邑等唐墓中,发现了邢窑烧造的白瓷玉璧底碗、短流执壶和小口坛多件;在河南的安阳、陕西的西安、广东的广州唐墓中,也发现了邢窑烧造的白瓷玉璧底碗和盘口盏托多件。从这些出土物的分布来看,邢窑白瓷的行销地区是很宽广的,不仅遍及北方,而且也远及于南方的珠江流域。
  邢窑白瓷和越窑青瓷一样,在行销全国的同时,通过陆路或海路也远销于国外各地。比如就目前国外文献中已经见到的,在日本的京都、印度的勃拉名纳巴特(Brohminabad)、伊朗的席拉夫(Siraf)、伊拉克的萨麻拉(Samarra)、埃及的福斯塔特(Fostat)等古遗址中,都出土了具有我国唐代风格的白瓷器物或白瓷片。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京都发现的那种“玉璧底白瓷碗”[6]和伊朗席拉夫发现的那种“瓣口白瓷碗”[7],可以说与我们在邢窑遗址中所掘出的那种“玉璧底碗”和那种“瓣口瓣足碗”,是绝无二致的。
  唐代邢窑白瓷,在国内的广泛使用和向国外的传播,不论对我国后世的瓷业生产或对国外的生活、艺术,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多年来,不论我国的瓷史专家(如陈万里等);还是外国研究中国瓷史的专家(如瑞典的古斯塔夫·林伯格GustafLindberg、日本的小山富士夫等),都十分重视对邢窑白瓷的探讨[8]。但是,由于邢窑遗址始终未能发现,无法获得可靠的实物标本,因此邢窑白瓷的造型、胎质、釉色、烧结等生产技术及其工艺特点究竟如何?一直无法得到令人信服的解释。

附注

[1]《百川学海》本,第四十四册。 [2]《全唐诗》,第二十二册《茶中杂录》。 [3]《乐府杂录》,卷三《乐器》。 [4]《津逮秘书》,卷下第18页。 [5]中华书局本,卷三十九第1013页。 [6]〔日〕长谷部乐尔:《日本出土的中国古陶瓷特别展览》,东京国立博物馆,1975年本附图。 [7]〔日〕三上次男:《陶瓷之道》,岩波新书,1970年本附图。 [8]冯先铭:《谈邢窑有关诸问题》,《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年第4期。

知识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邢窑遗址研究》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是系统研究邢窑遗址的首部专著。收录了自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50多年来我国古陶瓷专家学者发表在不同时期不同刊物上的关于邢窑遗址方面的研究文章。所收录的文章基本反映了邢窑遗址的文化内涵和面貌特征。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