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唐代文献对邢窑的评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348
颗粒名称: 五、唐代文献对邢窑的评价
分类号: K878.5
页数: 2
页码: 196-197
摘要: 邢窑白瓷见于唐代文献记载的有四处,按照成书先后次序排列是:陆羽《茶经》(公元761~762年)、元稹《长庆集》(公元821~824年)、李肇《国史补》(公元824年以后)和段安节《乐府杂录》(公元894年)。被后人经常引用或据以作为研究参考的是《茶经》和《国史补》二书。
关键词: 邢窑 唐代 文献

内容

邢窑白瓷见于唐代文献记载的有四处,按照成书先后次序排列是:陆羽《茶经》(公元761~762年)、元稹《长庆集》(公元821~824年)、李肇《国史补》(公元824年以后)和段安节《乐府杂录》(公元894年)。被后人经常引用或据以作为研究参考的是《茶经》和《国史补》二书。
  《茶经》在论及饮茶用碗时说:“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磁类银,越磁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磁类雪,则越磁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磁白而茶色丹,越磁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陆羽精于饮茶,他对唐代青瓷评价较多,并列举了当时六个青瓷名窑,把越窑评为第一位。对越窑评价高的不仅只陆羽一人,唐代文人与诗家对越窑碗也赞扬备至,至今遗留有不少诗句。唐代也有人认为邢窑白瓷碗比越窑青瓷碗好,而陆羽提出三条理由加以反驳,指出邢瓷不如越瓷。首先他用比喻法加以对比,即如果说邢瓷喻为与银相类,则越瓷与玉器相类。在唐代玉器远较银器贵重,陆羽从这个角度认为邢不如越;其次,陆羽认为如果说邢瓷像雪那样白,越瓷则像冰一样凝重剔透,从色与质两方而来看,邢不如越;最后陆羽以茶色作标准,认为邢瓷白而茶色红,越瓷青则茶色绿,邢瓷也不如越瓷。陆羽对饮茶精通三昧,有茶博士之称,他从适于饮茶的角度出发,认为青瓷比白瓷更为合适,因此褒越而贬邢。
  《国史补》一书记唐开元至长庆年间事物,以补正史之不足。书中记有:“凡货贿之物,侈于用者不可胜记。丝布为衣,麻布为囊,毡帽为盖,革皮为带,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这段文字中所列举的是风行全国的时兴商品。李肇所说的“天下无贵贱通用之”一语比较笼统,就所列六种物品说,虽风行全国,但并非不分贵贱都能通用。帝王、皇戚和上层官僚,与没有社会地位的劳动阶层相比,两者地位悬殊,生活水平与物质享受有天地之别。丝布衣、邢窑碗和端溪紫石砚属高档商品,一般劳动人民是难以企求的,而麻布囊与革皮带又不为贵族阶层所使用。因此需要作具体分析。临城祁村邢窑遗址发现后,有助于理解李肇此语。祁村生产的胎釉洁白的细白瓷,是高档产品,据文献记载,这类瓷器多贡之于朝廷。其遗物发现于唐代宫殿遗址以及上层官僚墓穴中,足证邢窑白瓷是专为统治阶层烧制的。祁村、双井、岗头等窑生产的粗白瓷(与细白瓷相对而言),数量比细白瓷多,胎体不白,用白色化妆土弥补原料上的缺陷。粗白瓷的使用对象也不是劳动人民,而是供下层官吏、城市工商业者及平民所使用,在唐代白瓷中属于中档商品。“天下”二字,也可以作广义的解释,不仅包括国内,也包括国外,如伊拉克、埃及、巴基斯坦、日本和伊朗等国家都出土有邢窑白瓷,而伊拉克萨麻拉发现的邢窑白瓷,是在宫殿遗址内出土的,因之“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贵”,也包括外国的君主和贵族在内,这样理解才比较确切。

知识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邢窑遗址研究》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是系统研究邢窑遗址的首部专著。收录了自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50多年来我国古陶瓷专家学者发表在不同时期不同刊物上的关于邢窑遗址方面的研究文章。所收录的文章基本反映了邢窑遗址的文化内涵和面貌特征。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