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邢窑与邻近地区瓷窑的相互关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347
颗粒名称: 四、邢窑与邻近地区瓷窑的相互关系
分类号: K878.5
页数: 2
页码: 195-196
摘要: 邢窑和河北曲阳窑,对比两窑情况得出的概念是:邢窑白瓷不仅质量比曲阳好,而且烧白瓷时间比曲阳窑早,当邢窑匠师已熟练地掌握成型技术和烧制各种造型时,曲阳窑尚处于烧里白外黄粗碗的阶段。9世纪以后,曲阳窑生产有所发展,白瓷质量有了明显提高,白瓷造型逐渐增多,制作技巧有很大提高,产量也随之增长。10世纪以后,邢窑逐渐衰微,曲阳窑渐次取而代之,以致官府派官收瓷器税,可见产量已达到相当的数字。受邢窑影响的还有山西平定窑。平定窑创烧于唐代,瓷土原料较纯,胎釉虽不及临城祁村洁白,但较其他地区唐代白瓷质量略胜一筹;所烧器皿以碗为大宗,有玉璧底碗,外口凸出小唇,底心无釉,底修坯规矩,与邢窑比较接近。
关键词: 邢窑 瓷窑 相互关系

内容

唐代北方瓷器生产既以白瓷为主,邢窑又是北方著名瓷窑之一,所产白瓷对邻近地区必然有较大影响。目前已经判明情况的有河北曲阳窑,曲阳地距临城较近,是宋代著名白瓷“定窑”的所在地。经过多次调查与小规模试掘,曲阳窑出土白瓷有唐代碗片,证明唐代已在这里烧制白瓷,敞式唇口、玉璧底碗,造型与临城邢窑基本相同,器胎均敷化妆土,接近邢窑粗器作法,但修坯比较规整,玉璧底的底心都不施釉。从烧瓷时间说,8世纪中期邢窑制瓷技艺已达到较高水平,因而受到人们喜爱。邢窑遗址出土各式平底碗较多,这种碗是早期的一种形式,它流行的具体时间约在8世纪初或者更早一些;曲阳窑遗址也有平底碗出土,多为浅形厚胎,碗里外均施化妆土,碗里施白釉,外施褐黄釉,胎含杂质较多而呈灰色。对比两窑情况得出的概念是:邢窑白瓷不仅质量比曲阳好,而且烧白瓷时间比曲阳窑早,当邢窑匠师已熟练地掌握成型技术和烧制各种造型时,曲阳窑尚处于烧里白外黄粗碗的阶段。9世纪以后,曲阳窑生产有所发展,白瓷质量有了明显提高,白瓷造型逐渐增多,制作技巧有很大提高,产量也随之增长。10世纪以后,邢窑逐渐衰微,曲阳窑渐次取而代之,以致官府派官收瓷器税,可见产量已达到相当的数字。受邢窑影响的还有山西平定窑。平定、临城与曲阳相距很近,河北、山西两省虽有太行山相隔,但有阳关大道可以入晋,邢窑制瓷技巧得以畅通无阻地传入山西,对平定窑有所影响。关于平定窑,明清两代文献均有记载,但窑址迟至近几年才被发现。平定窑创烧于唐代,瓷土原料较纯,胎釉虽不及临城祁村洁白,但较其他地区唐代白瓷质量略胜一筹;所烧器皿以碗为大宗,有玉璧底碗,外口凸出小唇,底心无釉,底修坯规矩,与邢窑比较接近。
  邢窑烧瓷曾停顿一个时期,烧瓷地点历代也有变迁。目前临城已发现七处窑址,除岗头、祁村、双井三处唐代遗址外,其余南程村、泜北、解村、澄底等均属金元时期遗址,宋代遗址尚未发现。
  金元时期遗址出土的瓷器,很大一部分具有曲阳宋定窑作风,尤以南程村遗址最明显。众所周知,宋代盛行覆烧方法,此法创始于河北曲阳定窑,聪颖的定窑制瓷匠师们为了提高瓷器产量,放弃了唐代以来使用的单件匣钵烧法,代之以覆烧支圈窑具,覆烧支圈的高度只占单件匣钵的五分之一,也就是说改用覆烧支圈后,在同样窑炉之内,使用同样燃料,烧同样的时间,而产量可以增加四至五倍。这是覆烧方法得以在定窑长期采用,并且为各地瓷窑所效仿的主要原因。南程村遗址遍地散布的都是覆烧支圈,可见当地受定窑影响。解村遗址还发现了印花白瓷,从其装饰特征可明显看出是取法于定窑。印花白瓷为解村出土,纹饰有洞石花卉、缠枝花卉、鸳鸯花卉、水波游鱼、竹枝鹭鸶、婴戏、鱼穿花等题材,纹饰布局具有定窑风格。解村出土的印花白瓷均为盘碗,纹饰均在器物里部。但有一点与定窑不同,即定窑印花白瓷均为覆烧,口部都无釉;解村既有覆烧,也有采用刮釉叠烧方法,碗心一圈无釉。定窑烧制素白釉无纹者用这种方法。至于解村印花白瓷的具体烧制时间在金代,这从刮釉叠烧以及印花的六格、八格布局方法可以确定。这两种方法为北方瓷窑所广泛采用,也包括定窑在内。
  祁村和南程村的遗物表明,唐代邢窑给曲阳窑以影响,五代以后曲阳窑逐渐取代邢窑,宋以后曲阳定窑又反过来给邢窑以影响。两个瓷窑之间存在着互为影响的关系。瓷窑之间的这种关系目前还发现不多,这是值得注意的。

知识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邢窑遗址研究》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是系统研究邢窑遗址的首部专著。收录了自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50多年来我国古陶瓷专家学者发表在不同时期不同刊物上的关于邢窑遗址方面的研究文章。所收录的文章基本反映了邢窑遗址的文化内涵和面貌特征。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