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邢窑烧瓷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345
颗粒名称: 二、邢窑烧瓷概况
分类号: K876.3
页数: 2
页码: 193-194
摘要: 值得注意的是祁村烧瓷。这里既烧典型邢窑白瓷,又烧粗瓷。细白瓷属高档品,专供皇戚贵族与上层人士使用,这从出土邢窑白瓷情况可以证实;粗瓷是供城市工商业者与市民使用,这种瓷器经济实用。邢窑瓷器是以色白见长的,历来不见邢窑瓷器有任何附加装饰。祁村遗址发现后,看到邢窑白瓷生产有模印、划花和点彩等多种装饰技法,从而使人们对邢窑白瓷有更多的了解。
关键词: 邢窑 白瓷 烧瓷

内容

一般人因受陆羽《茶经》所描述的影响,对邢窑瓷器的概念是“其白如雪”。而就岗头、祁村,双井三处邢窑遗址出土瓷片看,陆羽描写的仅仅是邢窑瓷器中的主要部分,并不代表邢窑产品的全貌。三处遗址的瓷片,釉色有白、黑和褐黄三种,白瓷又有粗细之分,数量以粗者为多,细者只占少数。
  细白瓷仅在祁村发现,有碗、托子、皮囊壶、注子和罐。碗有多种形式,最多的为浅形敞口碗,碗身呈45°角斜出,口缘外部凸起一周,底坦平,底中心凹入,施釉,形如玉璧。玉璧底碗均为一件匣钵装一件碗。此外,有敛口碗,分深浅两种,圈足较玉璧形底为窄,也有平底者,有碗口八出者,口缘为八瓣形,里外为凸起凹入四直线,圈足呈四瓣海棠形。托子为盘形,托口微高出盘面,矮圈足。皮囊壶出土一件,上部扁形,中间有提梁,流口残失,壶下部饱满,平底,左右两侧有线纹凸起,形如皮囊壶缝合痕,壶前后两面有划花三角形纹饰,残高约16厘米。注子出土一件,喇叭形口,球形腹,平底,一面有短流,一面有曲柄,高15.5厘米。罐出土一件,圆唇口,颈极短,丰肩,肩以下残缺。上述细瓷胎釉均极洁白,说“其白如雪”,是并不过分的。
  粗白瓷亦以各式碗为多,此外有注子、枕等器。粗碗均敷化妆土,大碗多为平底,小碗多为玉璧形底,外部施釉不到底,用叠烧法,碗与碗之间垫以三角形支具,碗心多残留有支具烧痕,大碗底多有白色三角形支具痕,支具以外为火红色。枕片出土两件,均为小长方形,一件饰以双行篦点纹,一件饰以褐色斑点。注子器身稍高而瘦,平底。
  黑釉有平底浅腹碗、唇口小罐及花口钵、双系罐等器,胎体及釉均较厚。
  褐黄釉敞口大碗,出土数量不多,釉厚处呈黑色。
  值得注意的是祁村烧瓷。这里既烧典型邢窑白瓷,又烧粗瓷。细白瓷属高档品,专供皇戚贵族与上层人士使用,这从出土邢窑白瓷情况可以证实;粗瓷是供城市工商业者与市民使用,这种瓷器经济实用。
  邢窑瓷器是以色白见长的,历来不见邢窑瓷器有任何附加装饰。祁村遗址发现后,看到邢窑白瓷生产有模印、划花和点彩等多种装饰技法,从而使人们对邢窑白瓷有更多的了解。

知识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邢窑遗址研究》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是系统研究邢窑遗址的首部专著。收录了自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50多年来我国古陶瓷专家学者发表在不同时期不同刊物上的关于邢窑遗址方面的研究文章。所收录的文章基本反映了邢窑遗址的文化内涵和面貌特征。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