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定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325
颗粒名称: 二、定窑
分类号: K878.5
页数: 5
页码: 179-183
摘要: 本文内容包括涧磁村,东西燕山村。
关键词: 定窑 窑址 文化遗址

内容

定窑向来说在定州,但是究在定州何处,没人能回答的,只是近人叶麟趾有以下一段记载:“定州窑在今河北曲阳县。定州窑地址,考诸文献所载,皆指为今之河北省定县。然经实地调查,则绝无窑址可寻。当地之大白村,虽属近似,亦无确实之证明。或谓自唐以来,所谓定州,非只限于今之保定与正定之间者,其地域较为广大,即保定、正定、平定等处,亦皆包括在内,总名曰定州,故凡由此等地方所出窑器,均称为定窑云。是说未免过于广义者,因平定之窑,俗称西窑,其器与所谓定器比较,显有不同之点。且保定、正定,亦皆无相当之窑址也。曩者闻说曲阳产磁,偶于当地之剪子村发现古窑遗迹,并拾得白磁破片,绝类定器,据土人云,昔之定窑,即在此处。又附近之仰泉村,亦为定器出产地,然已无窑迹矣,此说诚有相信之价值。且旁考地理上之关系,则曲阳距定县四十里,唐名恒阳,原属定州,盖所称定州,乃指其大地名而言,非专指今之定县。即如唐之邢州窑,在距今邢台县约五十里之内丘县,饶州窑在距今鄱阳县即昔之饶州府约一百八十里之浮梁县,是其最明显之比例也。现今曲阳县尚有制陶者,器虽粗糙,然确属定窑之本派。或谓定窑废灭于元末,盖因当时已无优良之品,固无关于此后曲阳之制作也”。这是一个极重要的发现。同时检查曲阳县志,亦有以下的记载:
  卷一下与地条说……涧磁村,县北四十五里,东至北镇里二里,西至韩家村五里,南至灰领村十里,北至树沟村十里。……
  卷六山川古迹考……涧磁领,采访册在县北六十里。按领在龙泉镇之北,西去灵山镇十里,上多煤井,下为涧磁村,宋以上有磁窑,今废。
  ……龙泉镇,今俗称南北镇,镇旧有镇使副瓷窑税使等官。
  卷十,十一土宜物产考第六条……土性、山领——县境三面皆山,土石相间,多不能种禾麦,尚宜树木。灵山一带,惟出煤矿,龙泉镇则宜瓷器,亦有滑石者。
  ……土产,黄瓷盆瓮之属,出恒水左右。白瓷龙泉镇出,昔人所谓定瓷是也。亦有设色诸式,宋以前瓷窑尚多,后以兵焚废。宜追求旧法,参以新式,以复其利。
  是曲阳县志里明明说有瓷窑,而且说及定瓷,并旧有瓷窑税使等官,这是极重要的记载。抗战期间,曲阳沦于敌区,当时日本人小山富士夫曾经去过,并采取碎片极多。我于1951年间去该县调查,目的是要采集些碎片,并确定它是否定窑遗址。
  由定县先到曲阳,再由曲阳去北乡灵山镇,往东是涧磁村,往西是东西燕山村。现在分别就调查所得述之如次。
  (一)涧磁村
  即叶麟趾记载的剪子村,也就是县志所称的涧子里、涧子村。从灵山镇往东,经过王家村、岗北村,计七里。该村地势西南有一小溪流,南面是大溪(即恒水),旱季时,都是干枯无水。大溪南是灰领,北是马头山。东去北镇二里,过大溪后,就是南镇,南北镇合起来就是志书上的龙泉镇。
  (1)村直北,跨过几处高地,是一个很大的土丘,高约八九公尺,径约三十公尺,完全是碎片同工具所堆成的。土丘之东,又一土丘,较小一点。由此往东,有一东西方向的地沟,两边尽是碎片。在此地区,假定它是第一区窑址。碎片中划花的特多,素地的较少。胎骨洁白细腻,色釉润泽,匀净,是定窑标准的作品。碎片中得到一块瓷枕的侧面,这是很重要的,因为由此可以知道定窑的瓷枕是怎样的一回事了。
  (2)村东约一里半路,快到北镇了,田间有巨碑二,及白石狮子一对,即是法兴寺的故址。寺毁于当时日敌的三光政策之下,已无一间房屋留存。附近有云龙碎片极多,去年还出过整器十件,都是划龙的,其中有一件,盘底有“尚食局”三字。
  (3)村西约半里地,在山溪北面的高原上,碎片又是成丘的堆积着。此处除划花外,印花的不少,是为第二区窑址,不过较之第一区范围略小。
  (二)东西燕山村
  两村相连,离灵山镇西八里,叶麟趾所未曾提及的,或即叶所称仰泉村之误。村西有一条溪河,村北凤凰山,西北高峰是鸡冠岩山。远望东西燕山村,是在山坡上。碎片散在两燕山村之北,两燕山之间,及西燕山村之西,发现有印花、划花及素地的三种,纯系习见之定窑作风。在当地人家,见有印花云龙盘残片。村西地区,白釉不到底的粗瓷碎片不少,可见此处所烧造的,有粗细两种不同的作品。另有玻璃块随处都可拾得,有黑色的,有暗蓝色、暗绿色的,想亦系当年烧造过的东西。
  西村之南,有近代式民窑一处,成立在“七七事变”以前,抗战期间,机器被敌寇搬走了,窑场房屋全毁。胜利后恢复,烧造坩埚,极耐用,惜以技师他去,因而停顿。瓷土用本地北山所产,釉石在三十里外的山里,用煤亦取之本地,烧瓷的一切条件俱极优越,如能开发,颇有前途。
  就涧磁及东西燕山两处比较来说,当然窑场区域,以涧磁为广,在西燕山就差得远了。作品方面,东西燕山优秀的也有,可是比较粗一点的都在东西燕山。工具中,独多圆圈式的,大小不一,这是定窑覆烧用的工具,到处都是,可见当年生产能力之高。
  此外在灵山镇之东,约三里左右岗北村,现有窑二十余座,大都烧缸,也有几处烧黑釉粗瓷的。《大明会典》里(第十一册第一九四卷工部十四)关于陶器部分,宣德年间题准光禄寺每年所需酒缸瓶罈,分派河南布政司方面,除钧磁二州外,“真定府曲阳县酒缸一一七只,十瓶罈四、二七四个,七瓶罈六、一〇〇个,五瓶罈六、二四〇个,酒瓶一〇、三四一个,每年烧造解寺应用”。又嘉靖三十二年题准:“曲阳县缸瓶共一七、七六五件,该银一九九两八钱八分,外增脚价银一八五两九钱九分三,总该银一、一四〇两六银五分八,通行解部。召商代买,如遇缺乏,止行磁州真定烧造,免派钧州。……”此为曲阳在明代宣德年间,只烧缸窑之证。而明代曲阳的缸窑是在灵山附近,大致也是不会错的。
  就瓷窑所发现的遗品说,可以确定此处为定窑遗址,毫无疑问,因为定器有它的特征,如刻划花纹的图案,如釉上所显现的泪痕,以及细腻洁白的瓷胎等等,都是很容易与其他仿定的瓷器区别的。
  至于定窑的创始,是否在李唐时候,实在是一个不易解决的问题。可是在曲阳县志卷十一记载着,五子山院和尚舍利塔记碑,说碑石在五子山(县志里说,五子山在涧磁岭西北,下有五子山院)法兴院之西数十步,额篆题大周五子山禅山院长老和尚舍利塔,在立碑人的姓名中,有“口口使押衙银青光?大夫检校太子宾客兼殿中侍御史充龙泉镇使钤辖瓷窑商税务使冯翱”的题名,而碑石是建立于大周显德四年二月。那么,在五代后周的时候,曲阳龙泉镇已确有瓷窑,而且规模已是相当地大,出品又是相当地多的了,所以有瓷窑商税务使,在龙泉镇以监收税银,这就可以证明龙泉镇在五代的时期中,已经烧造所谓定窑的瓷器,同时还可以证实一点,就是五代时期中的定器,已经大量地生产了,那么定器的技术,在那时候必定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因此曲阳龙泉镇的瓷器,在唐时已经烧造,又是可以确信的事实。而唐代所烧造的遗片,假定能够发掘遗址,必能充分证实这一点。
  定瓷到了北宋,已为宫廷中所应用,《宋会要》里是这样记载的:“磁器库在建隆坊,掌受明越饶州、定州、青州白磁器及漆器以给用。……宋太宗淳化六年七月,诏拣出纳磁器库诸州磁器缺璺。”同时一方面供宫中应用,另一方面亦供应着社会上的需要。曲阳县志有一段记载,说明这个事实。就是在天成元年(后唐明宗时,公元927年)乡贡进士马庆重修五子山院碑面的右侧,有一个“贩瓷器客赵仙重修马庆碑记。”碑文行书,文云:“愚常谓此山乃境中绝胜之所也。然有记事之碑,经其雨雪,字体亏残,愚虽不达,恻然悯之,于是请匠以重镌之,庶后观者得以(缺),时宋宣和二年(宋徽宗时,公元1121年)庚子八月十五日中山府贩磁器客赵仙重修记。”下题“院主僧智弁岳阳杨刊。”就这个史实可以知道当时的定瓷是有着广大市场的。而《格古要论》里,也提到“宋宣和政和间窑最好。”……可见当时出品,最为优秀,同时在这样大量生产之下,定会发生粗制滥造的弊病,因此可以说明东西燕山村所发现的遗片,为什么会远逊于涧磁村遗片的理由了。
  同时并因定器有芒(疑是覆烧的毛边),宫中改用汝瓷。不久有靖康之变,北方瓷场受到极大波动,烧定瓷的优秀工人,南迁到景德镇,遂烧所谓影青的青白瓷,这是有一脉相承的事实,可以证明的。其次景德镇居民的祖先,颇多是曲阳籍贯,也是一个很可以注意的事情。而北方的定瓷,就在这样情况之下,衰落下来。不过定瓷的存续时间有多么长,此时还未易肯定下来。
  就定瓷的制作说,所谓划花、刻花是模仿着越器的。因为唐至五代的越器,在国内有着极大的声誉,定瓷之受到他的影响,可以想像而知。不过印花的方法,却是定窑的独创,即在越器中亦未曾见到此种制作。而定器的来源,或者是由制作邢瓷的工人,转而在曲阳方面,开一新局面,亦有此种揣测,这是值得注意的事。至于定窑所制作的器具,以盘碗为最多,瓶壶为最少。瓷胎洁白,色釉微带黄而润泽异常。印花的图案,编排配置,极为整齐。大盘的盘心用莲花鲤鱼为图案的较多,四围多以牡丹、萱草、飞凤为图案。划花的花纹,自由放纵,跟印花的大不相同。刻花的刚劲有力,要以刻莲花瓣的算是典型。瓷枕极少见。故宫藏有一件,以孩儿侧卧的姿态作为枕面的长方枕,雕刻最精,是定瓷中极为少见的。定瓷中还有如苏东坡诗中所赞美的“定州花瓷琢红玉”的红定。周辉的《清波杂志》、蒋祈的《陶记略》都有记载。究竟是怎样一种作品,至今还是疑问。墨定在《项子京历代名瓷图谱》中,曾经说到,仅见一种,就是一件墨定凫尊,在明代已成为稀有的珍品了。惟近来出土的黑釉碎片,真如漆黑,胎质器形,都是定的作风,是否就是黑定,亦属疑问。紫定,《项谱》中有五件,说明釉色是“灿紫晶澈,如熟葡萄,璀璨可爱。”又说:“红色紫若茄苞,晶莹润澈”云云。是紫定色釉的紫,如葡萄,又如紫茄,绝不是普通一般人所指的紫定了。《格古要论》中说到定器,亦以紫定色紫,黑定黑如漆,价高于白定云云。此外,定瓷中还有画金花的。南宋末周密的《志雅堂稚抄》中说:“金花定椀,用大蒜汁调金描画,然后再入窑烧,永不复脱。”徐兢《高丽图经》中,亦有“金花鸟盏,翡色小瓯,银炉汤盆邑皆窃效中国制度”的说法,是墨定上有金花之证。而东坡诗中所谓“定州花瓷琢红玉”又是说明红定上是有金花的。抗战前,据闻出土过几件金花的定椀,可惜都流落到海外去了。
  南渡后,各处仿烧定窑的不少,见之记载的,如昌南(景德镇)仿定,亦名粉定。元时彭窑仿定器,土脉细白,与定相似,称为新定。象山窑(浙江象山县)所烧的似定器,磁州白釉器,无泪痕,亦有划花、印花及素瓷诸种,价高于定。萧窑(江苏徐州萧县白土镇)烧白釉器,胎质颇薄。宿州专仿定器,釉色酷似北定。临川窑(江西临川)胎薄,白釉微带黄色。南丰窑(江西南丰县)胎虽厚,白磁跟临川相近。德化窑(福建德化)称为白建。耀窑(陕西耀县)白似牛乳,似粉汁,似熟米,薄胎,有暗花,白釉极厚。有开片,胎比定厚,色白比之定瓷稍黄,因有暗花及开片,所以跟定瓷有区别。饶州窑体薄,釉润,色白,但是不及定器。此外,吉州、泗州、宣州各窑,均是仿造定器的。究竟怎样可以区别各处所烧造的仿定瓷器,必须在各地找得窑址后,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知识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邢窑遗址研究》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是系统研究邢窑遗址的首部专著。收录了自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50多年来我国古陶瓷专家学者发表在不同时期不同刊物上的关于邢窑遗址方面的研究文章。所收录的文章基本反映了邢窑遗址的文化内涵和面貌特征。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