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旅馆唐、金墓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305
颗粒名称: 邢台旅馆唐、金墓葬
分类号: K878.8
页数: 10
页码: 163-171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2年8月,邢台市文物管理处在配合邢台旅馆基建中清理发掘了一批汉至宋、金墓葬。汉代墓葬共32座,其中25座被严重盗扰,仅7座小型竖穴土坑墓较完整,出土遗物不多。唐、宋、金墓葬10座,除3座被盗扰破坏外,余墓葬形制较完整,出土随葬品亦较丰富,颇具地方特点。
关键词: 邢台 唐墓葬 金墓葬

内容

2002年8月,邢台市文物管理处在配合邢台旅馆基建中清理发掘了一批汉至宋、金墓葬。汉代墓葬共32座,其中25座被严重盗扰,仅7座小型竖穴土坑墓较完整,出土遗物不多。唐、宋、金墓葬10座,除3座被盗扰破坏外,余墓葬形制较完整,出土随葬品亦较丰富,颇具地方特点。现将唐、金墓葬发掘情况介绍如下。
  一、地理位置
  墓葬区位于邢台市桥西区中兴西大街北侧邢台旅馆,西邻市委家属院,东邻邢台市中级人民法院(图一)。
  二、墓葬形制
  此次共发掘唐代墓葬7座,编号分别为M4、M7、M12、M13、M27、M28、M33,均为坐北朝南的洞室墓,大部分墓葬排列间距不等,唯M12、M13相近且并排。这批唐墓分单人葬和双人合葬两类。双人合葬墓两座(M12、M13),此类墓随葬器物较丰富,器物组合以瓷碗、陶盏、陶罐为主,间或增加瓷执壶、瓷盏托以及陶塔式罐等。单人墓4座(M4、M7、M27、M28),此类墓葬随葬器物较少,一般随葬1~3件,个别随葬4件,随葬品以瓷执壶为主,间或增加陶罐、瓷碗。此外,M33被严重盗扰,仅出土瓷碗1件。宋金墓葬3件,编号分别为M24、M23、M38,均为竖穴土坑墓,排列也没有规律,其中两座盗扰严重,无遗物(图二)。现将唐墓中具有代表性的M4、M12和金代M38墓葬结构分别叙述如下:
  M4位于发掘区北部,东距M79米,南距M2014.5米,墓向170度。由墓道和土洞室组成,墓道平面南宽北窄呈梯形,宽0.84~0.8、长1.6米,墓道底部有呈南高北低的缓坡,深2.1米。墓门弧形顶,宽0.8、高0.9米,用土坯封堵。墓室平面南宽北窄,宽0.8~1.1、长2.3、高0.9米。墓室内有一木棺痕迹,长1.8、宽0.5米,高度不详。棺内有一约45岁的男性骨架,头向南,仰身直肢,口含铜钱1枚,腰间有铜带具1副。随葬品置于棺前,有黄釉瓷执壶、陶罐各1件,在头部下出土铜合页1件(图三)。
  M12位于发掘区中部偏东,西与M13并排,相距2米,墓向185度。由墓道、洞室、甬道三部分组成。墓道位于墓葬南部,平面南宽北窄,长2.5、宽0.86~1、深3.2~3.4米。距地表深4.6~4.8米。甬道弧形顶,进深0.7、宽0.84、高1.3,南口用残砖错缝封堵,封门墙高0.5米,底层平置砖志一合,盖东志西,封门墙上部东侧口向东南有彩绘陶罐1件,甬道内有陶罐4件、砖志1合。洞室底面略呈长方形,长2.4、宽1.4米,拱形顶,高1.3米。洞室内置两棺,已朽。东棺长1.8、宽1.45米,高度不详,棺内有男性骨架一具,仰身直肢葬,年龄约50岁,其头前有瓷碗1件、陶罐2件、陶盏3件。西棺斜放,其北端叠压在东棺及男墓主左小腿上,棺长1.74、宽0.54、高0.4米,内有一仰身直肢的女性骨架,其头部东侧有铁剪1把(图四)。
  M38位于发掘区中部偏南,东距M287.8米。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向175度。长2.5、宽1、深2米,距地表深3.5米。墓室有长方形木棺痕迹,长1.86、宽0.8米,高度不详,棺内有一约50岁的女性骨架,头向南,面向上,仰身,两腿向外弯曲呈弓形。头部西侧有绿釉瓷枕1件(图五)。
  三、出土遗物
  (一)唐代
  1.瓷器
  瓷碗4件。依口沿可分三型。
  A型1件。M33:1,侈口,方唇,腹微弧,假圈足,足底缘斜削一周,内底有三叉形支架支烧痕迹。胎体厚重,器内满施白釉,外挂半釉,釉下施化妆土。下腹露胎处有水石红现象。口径12.8、高4厘米(图六,3)。
  B型1件。M13:16,敞口,斜直腹,玉璧底。细白胎,胎质坚硬。内外满施乳青色釉,底足无釉,釉色润泽明亮,器外局部施釉不到底,有积釉现象。口径13.6、底径6.4、高3.2厘米(图六,4)。
  C型2件。圆唇,弧腹,假圈足。粗白胎,胎体厚重。M12:8,器表施白色化妆土,外挂白釉,器内施满釉,外半釉,有流釉现象,下腹部及底部有褐色斑点。口径14.4、底径7.3、高4.2厘米(图六,5)。
  盏托1件。M13:15,圆唇,葵口。托圈圆唇,微敛,圈足。内墙稍斜,底心微凸。细白胎,底足有粘沙现象。器内满施乳白釉,器外施釉至底足,足内无釉。口径14.4、底径4.8、高2.8厘米(图六,1)。
  执壶5件。分黄色和黑色釉两种。
  黄色釉执壶4件,可分二型。
  A型2件。器形显瘦高,圆唇,口微侈,颈长近直,丰肩,直腹,下腹稍内收,底部微外撇,平底,底缘斜削一周。肩部前有管状短流,后有双泥条曲柄,颈肩之间左右两侧安双泥条提系。细白胎。器内外均挂半釉,釉下施化妆土。M4:1,施姜黄釉,釉色润泽、明亮,局部露化妆土,釉面有细小冰裂纹,化妆土上有数周戳点纹,管状短流上饰数周凹弦纹。口径6.4、底径7.5,高21.6厘米(图六,7)。
  B型2件。器形显浑圆短胖,圆唇,口较A型更外侈,斜直颈,丰肩,弧腹,假圈足。足底外缘斜削一周,肩部安管状短流,颈肩之间安双泥条曲柄和双泥条提系。器内外施黄釉至下腹部,釉下施白色化妆土,粗白胎略含杂质。M7:3,已残。黄釉较深,上腹部有流釉现象,积釉处呈色较黑,釉下刻划席纹,下腹局部过火泛红。口径6.5、底径6.8、高18.4厘米(图六,2)。
  黑釉执壶1件。M13:14,圆唇,近喇叭状口,长颈,鼓肩,弧腹,假圈足,足底外缘斜削一周。肩部安一管状短流,双泥条曲柄。粗胎,胎质泛红。器内施半釉,器外挂黑釉至下腹部,釉下施白色化妆土。口径7.2厘米,底径6.4厘米,高17.2厘米(图六,6)。
  2.铜器
  铜带具2副。M27:3,形制基本同M4:3,由带扣2件、方形銙4件、拱形銙4件组成。背面为青铜质,正面为铁质,出土时铁质部分严重朽蚀。带扣2件,一件长7.6、宽4厘米,另一件长6.4、宽4厘米。拱形銙、方形銙中下部均有长方形孔,方形銙长40、宽34、孔长1.8、宽0.2厘米。拱形銙3.4、宽2.6、孔长1.5、宽0.2厘米(图七,1)。
  M4:3。青铜质,正面鎏金。由带扣2件、方形銙4件、拱形銙7件组成。方形銙、拱形銙中下部均有一长方形孔;方形銙边长3.5、孔长1.8、宽0.2厘米。拱形銙长3.6、宽3.4厘米、孔长1.4、宽0.2厘米;带扣拱形,其中一件长6.6、宽3.8厘米,另一件长5、宽3.8厘米(图七,2)。
  铜钱6枚。开元通宝5枚,形制相同,钱文隶体,直径2.4厘米(图九,9)。乾元重宝1枚,钱文隶体,直径2.4厘米(图九,10)。
  3.陶器
  陶塔式罐4套,分二型。
  A型2套。均泥质灰陶,形制大小基本相同,由盖、罐、座三部分组成。盖为子口宽沿,盖面微弧,顶端有圆纽,中空。罐圆唇,丰肩,上鼓腹,下腹斜收,平底。器座覆盆状。器盖、器座表面绘花卉,罐肩部绘覆莲一周,腹部绘牡丹花,通体施白衣。M13:5,罐口径10.4、底径10.8厘米,座底径17.6、通高34.4厘米(图八,3)。
  B型2件。均泥质灰陶,由盖罐、器座组成,形制基本相同。罐圆唇,口微侈,丰肩,上鼓腹,下腹内收,平底。器座侈口,圆唇,束颈,鼓腹,束腰,喇叭口底。罐肩部绘覆莲辨一周,腹部绘花卉,器座绘花卉大部分脱落。M13:1,罐口径12、底径10.8、高24.4厘米;器底口径13.4、底径23、高18.2厘米;通高42.5厘米(图八,2)。
  器盖1件。泥质灰陶,M13:18,宽折沿,盖面隆起,圆纽。口径10.4厘米,高6.8厘米(图八,1)。
  盏3件。均泥质灰陶。敞口,斜直腹,假圈足。M12:10,尖圆唇,平折沿,口径10.8厘米,高2.6厘米(图九,5)。标本M12:9,方唇,斜沿。口径8.9厘米,高2.5厘米,底径3.8厘米(图九,6)。M12:11,圆唇,内口有凹槽。口径10厘米,高3.4厘米(图九,7)。
  折沿罐3件。均泥质灰陶。斜折沿,尖圆唇,弧肩,上鼓腹,下腹内收,平底。M4:2,口径11.2、底径7.2、高18.8厘米(图九,4)。
  卷沿罐1件。M12:6,圆唇、反卷内敛,溜肩弧腹,下腹内收,平底。口径8.4、底径8厘米,高20.4厘米(图九,3)。
  双耳罐2件。形制基本相同。圆唇,丰肩,上鼓腹,下腹内收,平底。肩部左右两侧对称饰提系。M7:1,下腹部有一直径0.4厘米的圆孔。口径13.6厘米,底径11.2厘米,高23.2厘米(图九,8)。
  彩绘罐1件。M12:5,泥质红陶,圆唇,丰肩,上鼓腹,下腹斜内收,平底。腹部彩绘牡丹花,大部分脱落。口径12.2、底径9.6、高18厘米(图九,2)。
  夹砂罐1件。M12:1,敛口,鼓腹,平底。口径13.2、底径10、高17.2厘米(图九,1)。
  砖志2盒。均方形,志盖盝顶,素面。M12:13,盖、志无字,边长30、厚均为0.4厘米。M12:14,盖面有墨迹,字迹不清。志文墨书,可辨字迹为“……四月三日……十二月……李白(自)居墓志铭”。
  (二)金代
  瓷枕1件。M38:1,呈椭圆形,枕面左右两端微翘,中部稍凹,且前低后高。灰白胎,胎土有杂质。枕面、侧墙施绿釉,局部露胎。枕墙模印缠枝纹,前印一不十分清晰的“福”字;后墙有一仰头飞奔的雄鹿,背上驮一“福”字。枕面刻划缠枝牡丹纹,周围及花叶间用工具刻划篦状纹填实。枕面、侧墙、枕底接合处有明显接合线,底面中部有一长1厘米,宽0.03厘米的通气孔,枕面厚1.1~1.2厘米,底面厚1~1.4厘米;枕宽19.9厘米,长26.8厘米,高10.6~12.6厘米(图一〇)。
  三、结语
  唐代洞室墓没有出土纪年性器物。M12墓内出土的砖志文字漫漶多不可辨。但所出瓷器多数与邢窑址出土的瓷器器型类同。M4、M28出土的黄釉执壶,M13:15细白釉瓷盏托。M13:16细白瓷玉璧底碗等与祁村、内丘城关第四期瓷碗[1]相同,祁村、内丘城关第四期属于唐代中期。M28出土乾元重宝铜钱1枚。另外,M7出土的双耳罐与邯郸市中华大街电业局南院综合办公楼M201:1Ⅲ式双系罐[2]相同,邯郸M201的时代为武周初年或唐玄宗后期因此这批洞室墓的上限应在武周初年或唐玄宗后期,下限不晚于唐代中期。
  M38:1出土绿釉瓷枕,枕面划花,此工艺在磁县观台二期前段有类似风格,尤其流畅的花叶轮廓线与表现叶尖的方式极为相似;侧墙模铸纹饰在观台二期后段有类似纹饰[3],福、鹿以及缠枝纹与观台镇出土的金代瓷枕相同[4]。观台二期前段为1068~1100年,后段为1101~1148年,因此M38的时代上限为北宋末年,下限为金初或稍晚。

附注

[1]王会民、张志忠:《邢窑调查试掘主要收获》,载《中国古陶瓷研究会1997年年会论文集》,《文物春秋》1997年增刊。 [2]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邯郸城区唐代墓葬发掘简报》,《文物春秋》2004年6期。 [3]秦大树:《白釉剔花装饰的产生、发展及相关问题》,《文物》2001年第11期。[4]张子英:《磁州窑瓷枕》图九四,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2000年。

知识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邢窑遗址研究》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是系统研究邢窑遗址的首部专著。收录了自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50多年来我国古陶瓷专家学者发表在不同时期不同刊物上的关于邢窑遗址方面的研究文章。所收录的文章基本反映了邢窑遗址的文化内涵和面貌特征。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军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