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桥东区西南部唐墓96QDM32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288
颗粒名称: (二)桥东区西南部唐墓96QDM32
分类号: K878.8
页数: 3
页码: 135-13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桥东区西南部唐墓96QDM32,南北向土洞墓。方向186度。分墓道、墓门和墓室三部分。墓道平面呈梯形,底部距地表6.7、长2.2、宽0.58~0.76米。南部东西两壁各有一组脚窝,脚窝立面近三角形。底部南端有二级生土台阶,长0.76、宽0.18、高0.38米。墓门位于墓室南壁偏东处,长0.7、宽0.56~0.84、高1.6米,用单面绳纹灰陶砖呈犬牙交错状平铺垒砌封堵。砖长33、宽18、厚6厘米。墓门上方有明显的盗洞。
关键词: 西南部 桥东区 唐墓

内容

南北向土洞墓。方向186度。分墓道、墓门和墓室三部分。墓道平面呈梯形,底部距地表6.7、长2.2、宽0.58~0.76米。南部东西两壁各有一组脚窝,脚窝立面近三角形。底部南端有二级生土台阶,长0.76、宽0.18、高0.38米。墓门位于墓室南壁偏东处,长0.7、宽0.56~0.84、高1.6米,用单面绳纹灰陶砖呈犬牙交错状平铺垒砌封堵。砖长33、宽18、厚6厘米。墓门上方有明显的盗洞。
  墓室平面近不规则长方形,南北长3.24~3.72、东西宽1.6~2.4米,起拱高1.5米。木棺置于墓室西北部,长1.96、宽0.68~0.9、残高0.4~0.54米。上盖板前后两端均用铁皮包裹,底板下用五根垫木加固。棺内有一具男性人骨和六段下肢骨,疑为迁葬。随葬品多分布于棺前,主要有铜鹤饰、帽钉、饰件和陶器座、盖罐等(图一二)。
  陶盖罐1件(96QDM32:11)。泥质灰陶。宝珠顶式盖。侈口,圆唇,圆肩,鼓腹,平底。素面。口径11、底径9.5、通高30.8厘米(图一三,1)。
  陶器座1件(96QDM32:6)。泥质灰陶。口微侈,鼓腹,束腰,大喇叭口形高圈足,中空。沿外饰堆塑波浪纹,圈足饰三组双联圈孔;器物外壁原绘有黑色花卉图案,多脱落。口径11.8、圈足径26.5、高20.8厘米(图一三,2)。
  铜鹤饰14件,3件已残。大小、形制及制作工艺基本相同。尖喙,昂首引颈,双翅展开,作飞翔状。翅、尾部为錾刻羽翎纹,眼睛周围饰细羽毛纹,腹部背面有柱状方钉。有的表面施蓝漆。96QDM32:7,头尾长6.8、两翅宽9.1、腹部厚0.5~0.6厘米(图一四,6)。96QDM32:14,头尾长6.5、两翅宽8.6厘米(图一四,7)。
  铜帽钉16枚,分三型。
  A型:6枚。大小基本相同。六出梅花状,中间作圆形突起,背部中央有一柱状圆钉。96QDM32:3,帽径7.4厘米(图一四,9)。
  B型:2枚。大小基本相同。五出梅花状,中间圆形突起上有一方形穿孔纽,背部有柱状方钉。96QDM32:2,帽径2.5厘米(图一四,1)。
  C型:8枚。大小基本相同。五出梅花状,中部作圆形突起,背部有柱状方钉,有的钉已残。96QDM32:13,帽钉下端残。帽径2.5厘米(图一四,2)。96QDM32:4,帽径4.7厘米(图一四,4)。
  铜管状饰1件(96QDM32:9)。管状,一端封闭,另一端开一小口。长3.8、宽1.2、内径0.9厘米(图一四,5)。
  飞鸟状铜饰1件(96QDM32:1)。飞鸟两翼展开,背部有柱状铜钉,钉已残。两翼长10.5、宽4.2厘米(图一四,8)。
  异形铜饰1件(96QDM32:8)。长7.2厘米(图一四,3)。
  铜钗1件(96QDM32:10)。钗尾一股已残。残长19.6厘米(图一四,10)。
  开元通宝1枚(96QDM32:5)。武德开元,字迹端庄工整。最大径2.4、厚0.15厘米。

知识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邢窑遗址研究》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是系统研究邢窑遗址的首部专著。收录了自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50多年来我国古陶瓷专家学者发表在不同时期不同刊物上的关于邢窑遗址方面的研究文章。所收录的文章基本反映了邢窑遗址的文化内涵和面貌特征。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