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邢台市唐墓的清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281
颗粒名称: 河北邢台市唐墓的清理
分类号: K878.8
页数: 23
页码: 128-150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95年以来,邢台文物管理处在配合基建过程中,于市区陆续发掘了一批唐墓。这些墓葬的发掘,为研究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及邢台的历史,提供了一些实物资料。
关键词: 邢台市 唐墓

内容

1995年以来,邢台文物管理处在配合基建过程中,于市区陆续发掘了一批唐墓(图一)。这些墓葬的发掘,为研究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及邢台的历史,提供了一些实物资料。现将这批唐墓的发掘情况介绍如下。
  一、桥东区北部唐墓
  邢台市汽车改装总厂四分厂在邢台市桥东区北部进行基建时,发现3座唐墓。墓葬位于东围城路北段与北外环路连接点北侧,南邻翟村,北靠长信村,编号为95QDM1、M2、M3。(一)95QDM1
  该墓为南北向单室砖墓。方向176度。平面呈“甲”字形,由墓道、甬道和墓室三部分组成。墓道位于墓室之南稍偏东处,平面呈梯形,底距地表1.5、宽0.6~0.9米,墓道因未作全部清理,故长度不详。墓道底部呈斜坡状,南高北低,坡度约15度。甬道为过洞式,长1、宽0.4、残高1米。其东西两壁,先平铺五层砖,再立砌一层砖,然后三顺一丁起券。顶部早年被破坏。甬道北接墓室南壁的中偏东处,南端有封门墙与墓道隔开。封门墙呈弧形,系单面绳纹砖砌筑而成,宽0.6、残高0.8、厚0.16米。
  墓室平面略呈梯形,东西长1.95、南北宽1.45、残高1米。墓室四壁略向外弧,1米以上起券,顶部早年已被破坏。墓室营造方式同甬道,均用单面绳纹砖砌筑。墓砖有青灰、褐红两种胎色,一面拍印粗绳纹,砖长31、宽16、厚6厘米。靠北壁、西壁有用青灰砖铺作的曲尺形棺床,床沿长1.8、宽0.78、高0.26米。棺床上并排放置两具人骨,死者头西脚东,
  图一邢台市唐墓分布示意图1.桥东区北部唐墓2.桥西区唐墓3.桥东区西
  南部唐墓北侧为女性,仰身屈肢;南侧为男性,仰身直肢。未发现棺椁痕迹。女性头骨旁随葬铜镜、钗各1件,男性右盆骨外侧斜置陶罐1件,墓室西南角棺床上放置瓷瓶1件(图二)。陶罐1件(95QDM1:3)。泥质灰陶。侈口,圆唇,短颈,圆肩,鼓腹,平底。肩部饰六圈戳点纹。口径17.4、底径15.6、高34.2厘米(图三,2)。
  瓷瓶1件(95QDM1:1)。灰白粗瓷,胎厚薄不一。钵形口,尖圆唇,细颈,椭圆腹,假圈足。通体施酱色釉,釉中泛青,有蜡泪痕。器物内壁施釉至细颈处,外壁施釉不到底,局部施釉不匀,有裸露的白色化妆土。口径5.3、高23.3厘米(图三,1)。
  铜镜1件(95QDM1:2)。圆形纽座,座外浮雕四只瑞兽。内外区以凸弦纹为界,外区饰草叶纹,边缘饰栉齿纹;外沿突起较厚。直径9.8厘米。铜钗1件(95QDM1:4)。锈蚀严重,已残。截面呈椭圆形。一端呈弧形,微外图二95DQM1平、剖面图1.瓷瓶2.铜镜3.陶罐4.铜钗
  图三95QDM1出土遗物1.瓷瓶(95QDM1:1)2.陶罐(95QDM1:3)凸。残长2.8厘米。
  (二)95QDM2
  该墓为南北向单室砖墓。方向185度。由墓道、墓门和墓室三部分组成。斜坡式墓道,南高北低,坡度约15度。墓道南窄北宽,底距地表1.25、宽0.58~0.86米,墓道未作全部清理,长度不详。墓门略呈弧形,宽1、残高0.8米,用残砖错缝平砌封堵。
  墓室平面似梭状,南北长2.4、东西宽0.6~1.1米。室内地面用单面绳纹灰陶砖东西平铺,东壁外弧,0.5米以上逐层上收。顶部大部分已坍塌。墓砖长31、宽16、厚6厘米。墓室底部呈斜坡状,坡度5度,南高北低。近墓门处平铺两排灰陶砖,上置黄褐釉瓷罐1件。墓室内无棺,有一具人骨,头南脚北,仰身直肢。死者腰部右侧有泥质红陶罐1件,右臂下置河蚌1片(图四)。
  陶罐1件(95QDM2:2)。泥质灰陶。侈口,圆唇,矮颈,弧肩,鼓腹,平底。肩部对称附双耳,底部不规整。口径13.2、底径9、高20厘米(图五,2)。图四95QDM2平、剖面图1.瓷罐2.陶罐3.蚌片
  瓷罐1件(95QDM2:1)。灰白胎,胎较厚重。侈口,圆唇,矮颈,圆鼓腹,假圈足。肩部附对称双泥条耳,一耳稍残。器内壁有明显的轮制痕迹。施黄褐釉,釉面有小冰裂纹。器内壁施全釉,局部施釉不匀;外壁施半釉,有积釉现象。口径4.8、底径5.7、高9.4厘米(图五,1)。
  蚌片1件(95QDM:23)。系自然河蚌制作而成,周边圆润。
  (三)95QDM3
  南北向单室砖墓。墓向175度。平面呈“甲”字形,分墓道和墓室两部分。墓道为斜坡式,南高北低,坡度约15度,底部距地表1.2、长2.4、宽0.98~1.2米。
  墓室平面近方形,东西长2.4~2.48、南北宽2.18米。顶部以及部分墓壁已被破坏,残留墓壁用双砖错缝平铺顺砌14层。棺床呈“〓”形,系单面绳纹砖砌成,约占墓室的三分之二,与四壁均相连。床沿长2.4、最宽1.34、高0.2米。墓砖长31、宽16、厚6厘米。棺床上放置相叠压的两具人骨,头向西,仰身直肢。上层为男性,约45岁;下层为女性,约40岁。附近未发现棺椁痕迹。女性颈部有铜镜、钗各1件,人骨附近有铜手镯、陶罐、瓷碗、开元通宝等随葬品,其余集中出自棺床西南角,主要有瓷罐、壶等(图六)。
  陶罐1件(95QDM3:5)。泥质红陶。侈口,圆唇,矮颈,鼓腹,平底。肩部原附对称双耳,耳已残。素面。口径13.6、底径10、高21.5厘米(图七,5)。
  陶碗1件(95QDM3:8)。泥质红陶。圆唇,口微敛,平沿,斜壁,平底。口径19、底径7.5、高8厘米(图七,8)。
  瓷罐2件。胎质较粗,色赭红。侈口,圆唇,矮颈,圆肩,球形腹或下腹微收,假圈足。肩部附对称双泥条耳,一耳已残。通体施青褐釉,釉色褐中泛青,薄厚不一,有蜡泪痕。器物内壁施满釉,局部露胎,外壁施半釉不到底。95QDM3:1,口径4.8、底径6.3、高11.1厘米(图七,4)。95QDM3:2,口径4.2、底径5.1、高8.9厘米(图七,2)。
  图五95QDM2出土遗物1.瓷罐(95QDM2:1)2.陶罐(95QDM2:2)
  瓷独流壶1件(95QDM3:3)。胎体黄白色,胎质较细腻、轻薄。敛口,扁圆唇,溜肩,柱形短流,扁圆腹,假圈足。器内壁施全釉,外壁施半釉,无釉处露出白衣。釉面有小冰裂纹,釉色正黄,晶莹透明。唇部有叠烧粘连痕迹。口径7、底径4.2、高7厘米(图七,6;彩版六,2)。
  瓷碗2件。95QDM3:7,胎色洁白,胎质细腻、轻薄。尖唇,敞口,弧壁,矮圈足。内外通体施白色釉,有少量冰裂纹。口径11.2、圈足径5.9、高4厘米(图七,1)。95QDM3:9,胎色蓝灰,胎质较粗。口微侈,弧壁,下腹稍折,假圈足。通体施姜黄釉,釉黄中泛青、厚薄不一,有蜡泪痕。器内壁施满釉,有积釉现象,外壁施半釉。口径11.6、底径5.1、高4厘米(图七,3;彩版六,1)。
  铜镜1件(95QDM3:4)。银白色。桥形纽,圆纽座。内外区以凸弦纹为界,边缘起较高突棱。直径8.7、厚0.8厘米。
  铜手镯1件(95QDM3:6)。锈蚀严重。较完整,椭圆形。直径4.1~6厘米(图七,7)。
  开元通宝1枚(95QDM3:11)。武德开元钱。钱文正面对读“开元通宝”,字迹端庄工整。素背。直径2.4、厚0.15厘米(图八)。
  图六95QDM3平、剖面图1、2.瓷罐3.瓷独流壶4.铜镜5.陶罐6.铜手镯7、9.瓷碗8.陶碗10.铜钗11.开元通宝
  二、桥东区西南部唐墓
  京郑铁路变电所在邢台市桥东区西南部进行基建时,发现2座唐墓(编号为96QDM16、M32)。墓葬位于车站南街西侧,北临市联运公司,西为张家营村。
  (一)96QDM16
  该墓为南北向土洞墓。方向180度。分墓道、甬道和墓室三部分。墓道近长方形,底距地表4.65、长2、宽0.7~0.8米。墓道底部呈斜坡状,坡度5度。甬道呈过洞式,与墓室南壁中部相接,长1、宽0.8~1、高1.3米。
  墓室呈不规则六边形,南北长2.3、东西宽1~1.8米,起拱高1.3米。墓室底部用单面绳纹灰陶砖平摆顺铺。砖长31、宽16、厚5厘米。因被盗扰,墓室内散见人头骨和肢骨,没有发现棺木痕迹。随葬品多分布在头骨附近,有瓷俑、陶器盖、陶器座、墓志、开元通宝等(图九)。
  图七95QDM3出土遗物1、3.瓷碗(95QDM3:7、9)2、4.瓷罐(95QDM3:2、1)5.陶罐(95QDM3:5)6.瓷独流壶
  (95QDM3:3)7.铜手镯(95QDM3:6)8.陶碗(95QDM3:8)图八开元通宝拓本(95QDM3:11,4/5)
  陶盖罐2件。大小、形制基本相同。96QDM16:6,泥质灰陶。宝珠式顶盖。子母口,圆唇,矮颈,鼓腹,小平底。器表施红彩。口径15.2、底径10.5、通高36厘米(图一〇,1)。
  陶器座2件。大小、形制基本相同。96QDM16:2,泥质灰陶,外施红彩。圆盘状口,中部呈圆球状,下承大喇叭口形高圈足,中空。沿外饰一周堆塑的波浪纹,圈足饰一周附加堆纹,其下对称分列三组镂空的双联圈孔。口径16.8、圈足径29、高24厘米(图一〇,2)。
  瓷俑1件(96QDM16:3)。细白胎。瓷俑为长眉细眼,八字胡,两手抚膝,对足而坐,作哀悼状。器表施青白釉不到底。高4.2厘米(图一一)。
  开元通宝2枚。出自墓室底部。均锈蚀严重,字迹漫漶。96QDM16:8,直径2.3、厚0.15厘米。
  墓志1合(96QDM16:4)。灰陶。志盖为盝顶,方形,底面满饰粗绳纹。长36、宽36、厚6厘米。志为方形,长36、宽36、厚5厘米。墓志通高11厘米。志文墨书,字迹模糊,不能辨认。
  图九96QDM16平、剖面图1、2.陶器座3.瓷俑4.墓志5.陶器盖6、7.陶盖罐8、9.开元通宝
  (二)96QDM32
  南北向土洞墓。方向186度。分墓道、墓门和墓室三部分。墓道平面呈梯形,底部距地表6.7、长2.2、宽0.58~0.76米。南部东西两壁各有一组脚窝,脚窝立面近三角形。底部南端有二级生土台阶,长0.76、宽0.18、高0.38米。墓门位于墓室南壁偏东处,长0.7、宽0.56~0.84、高1.6米,用单面绳纹灰陶砖呈犬牙交错状平铺垒砌封堵。砖长33、宽18、厚6厘米。墓门上方有明显的盗洞。
  墓室平面近不规则长方形,南北长3.24~3.72、东西宽1.6~2.4米,起拱高1.5米。木棺置于墓室西北部,长1.96、宽0.68~0.9、残高0.4~0.54米。上盖板前后两端均用铁皮包裹,底板下用五根垫木加固。棺内有一具男性人骨和六段下肢骨,疑为迁葬。随葬品多分布于棺前,主要有铜鹤饰、帽钉、饰件和陶器座、盖罐等(图一二)。
  陶盖罐1件(96QDM32:11)。泥质灰陶。宝珠顶式盖。侈口,圆唇,圆肩,鼓腹,平底。素面。口径11、底径9.5、通高30.8厘米(图一三,1)。
  陶器座1件(96QDM32:6)。泥质灰陶。口微侈,鼓腹,束腰,大喇叭口形高圈足,中空。沿外饰堆塑波浪纹,圈足饰三组双联圈孔;器物外壁原绘有黑色花卉图案,多脱落。口径11.8、圈足径26.5、高20.8厘米(图一三,2)。
  铜鹤饰14件,3件已残。大小、形制及制作工艺基本相同。尖喙,昂首引颈,双翅展开,作飞翔状。翅、尾部为錾刻羽翎纹,眼睛周围饰细羽毛纹,腹部背面有柱状方钉。有的表面施蓝漆。96QDM32:7,头尾长6.8、两翅宽9.1、腹部厚0.5~0.6厘米(图一四,6)。96QDM32:14,头尾长6.5、两翅宽8.6厘米(图一四,7)。
  铜帽钉16枚,分三型。
  图一〇96QDM16出土陶器1.盖罐(96QDM16:6)2.器座(96QDM16:2)图一一96QDM16出土瓷俑
  (96QDM16:3)
  A型:6枚。大小基本相同。六出梅花状,中间作圆形突起,背部中央有一柱状圆钉。96QDM32:3,帽径7.4厘米(图一四,9)。
  B型:2枚。大小基本相同。五出梅花状,中间圆形突起上有一方形穿孔纽,背部有柱状方钉。96QDM32:2,帽径2.5厘米(图一四,1)。
  C型:8枚。大小基本相同。五出梅花状,中部作圆形突起,背部有柱状方钉,有的钉已残。96QDM32:13,帽钉下端残。帽径2.5厘米(图一四,2)。96QDM32:4,帽径4.7厘米(图一四,4)。
  铜管状饰1件(96QDM32:9)。管状,一端封闭,另一端开一小口。长3.8、宽1.2、内径0.9厘米(图一四,5)。
  飞鸟状铜饰1件(96QDM32:1)。飞
  图一二96QDM32平、剖面图1.飞鸟状铜饰2~4.铜帽钉5.开元通宝6.陶器座7.铜鹤饰8.异形铜饰9.管状铜饰10.铜钗
  11.陶盖罐
  图一三96QDM32出土陶器1.盖罐(96QDM32:11)2.器座(96QDM32:6)鸟两翼展开,背部有柱状铜钉,钉已残。两翼长10.5、宽4.2厘米(图一四,8)。
  异形铜饰1件(96QDM32:8)。长7.2厘米(图一四,3)。
  铜钗1件(96QDM32:10)。钗尾一股已残。残长19.6厘米(图一四,10)。
  开元通宝1枚(96QDM32:5)。武德开元,字迹端庄工整。最大径2.4、厚0.15厘米。
  三、桥西区唐墓
  墓地位于邢台市桥西区西南部,南临新兴西路,东依太行路,西靠东董村和葛庄。在建设董村水厂时共发现唐至清代墓葬50余座,其中唐墓5座,编号分别为95QXM27、M33、M37、M42和M47。
  图一四96QDM32出土遗物1.B型铜帽钉(96QDM32:2)2、4.C型铜帽钉(96QDM32:13、4)3.异形铜饰(96QDM32:8)5.铜管状饰(96QDM32:9)6、7.铜鹤饰(96QDM32:7、14)8.飞鸟状铜饰(96QDM32:1)9.A型铜帽钉
  (96QDM32:3)10.铜钗(96QDM32:10)
  (一)95QXM27
  该墓为南北向土洞墓。方向179度。由墓道、墓门和墓室三部分组成。墓道平面近长方形,竖井状,底部距地表4.6、长2.45、宽0.85~1米。墓道南部东西壁各方一组脚窝,脚窝立面近三角形。墓道底部有一生土台阶,长0.9、宽0.55、高0.4米。在填土中发现1件残铜镜。墓门呈圆拱形,与墓室南壁偏东处相接,高1.3、宽0.95米,用单面绳纹灰陶砖平铺顺砌封堵,共23层。砖呈青灰色,长32、宽20、厚4厘米。
  墓室平面近梯形,南北长3.2、东西宽1.4~1.98米,起拱高1.4米。墓室北部偏西处有人骨两具,头向南,仰身直肢。其中一具人骨较乱,疑为二次葬。人骨下有板灰痕迹。由于墓室坍塌严重,棺椁形制不详。头骨前方散见铜帽钉、铺首和锁等遗物。其他随葬品多分布在棺前、靠近墓室西部附近,主要有瓷执壶和陶罐、器座等。墓室东北角还发现1件陶器盖(图一五)。
  图一五95QXM27平、剖面图1.瓷执壶2.陶罐3、4.陶器座5.陶器盖6、7.铜帽钉8.铜锁9、10.铜铺首
  陶罐1件(95QXM27:2)。泥质灰陶。侈口,圆唇,矮颈,溜肩,鼓腹,平底。外施彩绘,多脱落。口径13.2、底径11.8、高30厘米(图一六,2)。
  陶器座2件。泥质灰陶。形制、大小相同。95QXM27:3,口呈花边圆盘状,中部呈圆球形,下承大喇叭口高圈足,底边外卷,中空。圈足饰一周堆塑附加堆纹,其下对称分列四组镂空的双联圈孔。圆盘口径18.4、圈足径28、高27.2厘米(图一六,4)。
  陶器盖1件(95QXM27:5),泥质灰陶。上部为宝塔形纽,内空,下承圆形子母口。外施红彩。口径7.8、高16.5厘米(图一六,1)。
  瓷执壶1件(95QXM27:1)。灰白胎,着白色化妆土。葫芦形。小口,尖圆唇,细颈,溜肩,有一短流,颈肩间有环状鋬手,鼓腹,假圈足。内外通体施白釉,外壁施釉不到底,底足心有两周圆圈刻线。口径3、底径7.6、高20.1厘米(图一六,3;彩版四,1)。
  铜帽钉15件。大小、形制基本相同。其中2件突起上有穿孔纽,1件出土时与铜锁相连。95QXM27:6,六出梅花状,中间作圆形突起,其上有一穿孔,背面有柱状方钉。长3.2、帽径2.8厘米(图一七,4)。95QXM27:7,长2.1、帽径2.9厘米(图一七,5)。
  铜铺首2件。大小、形制基本相同。兽首衔环,环已残。95QXM27:9,兽首外缘有三个圆形孔,其中两孔内附带铁锈(图一七,3)。95QXM27:10,背面有柱状方钉。长4、宽3.6厘米(图一七,2)。
  铜锁1件(95QXM27:8)。出土时与1件铜帽钉穿在一起。锁长10.5、宽2.1厘
  图一六95QXM27出土遗物1.陶器盖(95QXM27:5)2.陶罐(95QXM27:2)3.瓷执壶(95QXM27:1)4.陶器座(95QXM27:3)
  图一七95QXM27出土铜器1.锁(95QXM27:8)2、3.铺首(95QXM27:10、9)
  4、5.帽钉(95QXM27:6、7)米;锁柱被斜截成两段,直径0.2厘米。钥匙略呈匕首形,长4.8厘米(图一七,1)。
  (二)95QXM33
  南北向土洞墓。方向179度。由墓道、墓门及墓室三部分组成。墓道平面近长方形,底距地表3.8、长2、宽0.8~0.9米。墓门呈圆拱形,高1.4、宽0.8米,用单面绳纹灰陶砖平铺顺砌15层封门。砖长33、宽18、厚5厘米。墓室平面略呈椭圆形,底距地表3.8、南北长2.6、东西宽0.6~1.4米。墓室偏西部有2具杂乱的人骨,头向南。人骨下及周围有木板灰痕迹,但木棺形制不详。随葬品为瓷罐和铜帽钉各1件,置于棺前(图一八)。从遗迹现象分析,此墓应是一座二次迁葬墓。
  瓷罐1件(95QXM33:1)。胎质洁白、细腻。侈口,圆唇,短颈,圆肩,鼓腹,平底。通体施青白色釉,莹润光亮,一侧颜色较深。口径9.6、底径7.6、高20.9厘米(图一九,1)。
  铜帽钉1件(95QXM33:2)。六出梅花状,中部作圆形突起,背部中央有一柱状方钉。长1.9、帽径2.9厘米(图一九,2)。
  图一八95QXM33平、剖面图
  1.瓷罐2.铜帽钉(三)95QXM37南北向竖穴土坑墓。方向175度。平面呈“甲”字形,由墓道和墓室两部分组成。墓道为长方形斜坡式,底距地表2.9、长2、宽1米。墓道底部除南端有一生土台阶外,大部分底面呈斜坡状,坡度5度。台阶长1、宽0.4、高0.6米。填土中出有碎陶片等遗物。
  墓室平面基本呈正方形,底距地表3.1、长2.7、宽2.7米。墓室上层填土中出土较多的碎砖和陶片。棺床呈“〓”形,占墓室大部分,四壁均与之相连,高0.2米。用砖砌棺床边,因被盗扰,仅存棺床中部的五块平砖。砖呈青灰色,一面模制粗绳纹,长31、宽16、厚5厘米。棺床上无木棺、人骨和随葬品,仅在棺床前置三彩钵1件(图二〇)。
  三彩钵1件(95QXM37:1)。敛口,鼓腹,平底。器内壁无釉,外壁黄、绿、红釉相间,釉色晶莹闪亮,釉层有细密的小开片,有垂釉现象,底部无釉。口径12.8、底径8、
  图一九95QXM33出土遗物
  1.瓷罐(95QXM33:1)2.铜帽钉(95QXM33:2)
  图二〇95QXM37平、剖面图
  1.三彩钵高12厘米(图二一)。
  (四)95QXM42
  南北向土洞墓。方向179度。由墓道、墓门和墓室三部分组成。墓道为竖井式,平面近长方形,底距地表4.1、长2、宽0.5~0.7米。墓道南部东西两壁各有脚窝一组,脚窝立面近三角形。墓道底部与墓门交接处有一方形凹坑,长、宽均为0.6米,坑底距墓道底部0.1米。墓门呈圆拱形,宽0.8、高1.4米。没有发现封门砖。
  墓室平面略呈梯形,南北长2.9、东西宽0.95~1.5米。靠西壁有人骨1具,头南足北,仰身直肢。人骨下有黑灰色棺板灰。从板灰范围测量,木棺长1.9、宽0.35~0.55米。死者口含2枚铜钱,左臂上放1件河蚌片,头部西侧有1件铜镜。其余随葬品多置于棺前,主要有陶罐、瓷执壶等。正对墓门处还有墓志1合(图二二)。图二一95QXM37出土三彩钵
  (95QXM37:1)
  图二二95QXM42平、剖面图1.墓志2、4、5.陶罐3.瓷执壶6.铜钱7.铜镜8.蚌片9.漆器10、11.铜钱,出自墓主口中
  陶罐3件。95QXM42:4,泥质灰陶。侈口,矮颈,圆肩,平底。口径9、底径6、高15.5厘米(图二三,1)。95QXM42:5,泥质灰陶。圆唇,侈口,溜肩,平底。口径9、底径7、高15厘米(图二三,4)。95QXM42:2,白陶胎,硬度较高,外壁施灰色陶衣。侈口,短颈,圆肩,下腹斜收,平底。口径10、底径6.8、高17厘米(图二三,2)。
  瓷执壶1件(95QXM42:3)。白胎。侈口,圆唇,束颈,溜肩,有一柱形短流,颈肩附双泥条单銴手,圆腹,假圈足。内外通体施青白釉,釉面不匀。口径6.8、底径7.5、高14.5厘米(图二三,3)。
  铜镜1件(95QXM42:7)。银灰色。八出葵花形。桥形纽,圆纽座。座周围饰六朵花蕾,间一周联珠纹,外区饰六朵折枝花纹。铜镜中间被锯开,疑有破镜重圆之意。直径24.5、厚0.6厘米(图二四)。
  开元通宝3枚。95QXM42:6,武德开元,字迹端庄工整。直径2.5、厚0.15厘米(图二五,2)。95QXM42:10,字迹工整,笔画清秀。“元”字首笔明显加长,背面上侧有一突起的月痕。直径2.4、厚0.15厘米(图二五,1)。
  图二三95QXM42出土遗物1、2、4.陶罐(95QXM42:4、2、5)3.瓷执壶
  (95QXM42:3)(1、2、4.约1/5,3.1/4)图二四95QXM42出土铜镜
  (95QXM42:7)图二五95QXM42出土铜钱拓本1、2.开元通宝(95QXM42:10、6)
  漆器1件(95QXM42:9)。圆形,仅余红色漆皮和黑色胎灰。
  蚌片1件(95QXM42:8)。天然河蚌,扇形,周边较圆润。
  墓志1合(95QXM42:1)。陶质,蓝灰色。志盖为方形,长38、宽38、厚5厘米。盖面用七组双横线和四组双竖线打出界格。界格内有墨书字,但字迹模糊,不能辨认。志呈方形,长38、宽38、厚5厘米。志文墨书,字迹漫漶。
  (五)95QXM47
  南北向竖穴土洞墓。方向175度。由墓道、墓门、甬道和墓室四部分组成。墓道平面近长方形,底距地表6.9、长3、宽0.95~1.05米。墓壁规整平滑,墓道底部呈斜坡状,坡度15度。墓门呈圆拱形,宽0.95、高1.4米,以单面绳纹灰陶砖呈犬牙交错状平铺封堵。砖长32、宽14、厚6厘米。甬道为过洞式,与墓室南壁中部相接,长1.05、宽0.95、高1.4米。墓门偏西处置墓志1合。墓室平面呈梯形,南北长2.9、东西宽1.5~2米。木棺置于墓室西部,已腐朽成灰。从残存板灰范围可知,木棺约长2.2、宽0.5~0.8米。人骨腐朽较甚,仅余头部朽骨。随葬品多分布在棺前及棺东侧,主要有陶罐、瓷罐、漆器和铜饰件、镊、镜等。近甬道口还发现一块猪肩胛骨(图二六)。
  图二六95QXM47平、剖面图1.墓志2.猪肩胛骨3.瓷罐4.陶罐5、6.铜折页7.铁剪8.银钗9.铜镜10、19、20、16.铜帽钉11~13.彩绘陶罐14.骨钗15.绿釉水盂16.铜镊17、27.异形铜饰18.象鼻形铜饰21、24、25.铜
  铺首22.漆梳妆匣23.漆木箱28.石球
  陶罐1件(95QXM47:4)。泥质灰陶。盘形口,方唇,短颈,圆肩,鼓腹,平底。口径20.7、底径13.4、高27.8厘米(图二七,1)。
  彩绘罐3件。大小、形制基本相同。泥质红陶。95QXM47:11,侈口,圆唇,矮颈,圆肩,鼓腹,平底。外壁用黑白两色绘作花卉图案。口径11.6、底径10.4、高16.6厘米(图二七,4)。
  瓷罐1件。(95QXM47:3)。侈口,圆唇,矮颈,腹近直,柿饼足。颈肩处附对称双耳,耳已残。内外通体施黑釉,外壁施釉不到底。口径10.5、底径12.5、高23.4厘米(图二七,3)。
  绿釉水盂1件(95QXM47:15)。小口,卷沿,矮颈,鼓腹,圜底,三兽蹄足。内外通体施翠绿色釉,局部施釉不匀,积釉处呈墨绿色,无釉处露出白衣。口径4.2、高4.8厘米(图二七,2)。
  银钗1件(95QXM47:8)。银灰色,钗顶作岐头状。长25.2厘米(图二八,6)。
  铜镊1件(95QXM47:16)。镊首稍残,分为两叉,尾部扁宽,向内弯钩。残长10厘米(图二八,9)。
  铜铺首4件。兽首衔环,其中2件环缺。兽首两侧有穿孔或背面有柱状方钉,钉已残。95QXM47:24,长5.2、宽3.8厘米(图二八,2)。95QXM47:25,长4.1、宽3.1厘米(图二八,3)。
  铜帽钉20件,分二型。
  A型:12件。六出梅花形,中间作圆形突起,背部有柱状方钉。95QXM47:19,帽径2.9、钉长1.6厘米(图二八,12)。
  图二七95QXM47出土遗物1.陶罐(95QXM47:4)2.绿釉水盂(95QXM47:15)3.瓷罐(95QXM47:3)4.彩绘罐(95QXM47:11)
  图二八95QXM47出土遗物1.Ⅱ式铜折页(95QXM47:6)2、3.铜铺首(95QXM47:24、25)4.象鼻形铜饰(95QXM47:18)5.Ⅰ式铜折页(95QXM47:5)6.银钗(95QXM47:8)7.骨钗(95QXM47:14)8.铁剪(95QXM47:7)9.铜镊(95QXM47:16)10、11.异形铜饰(95QXM47:17、27)12.A型铜帽钉(95QXM47:19)13.B型铜帽
  钉(95QXM47:20)
  B型:8件。圆形,背部原有钉,钉均残。95QXM47:20,帽径2.7厘米(图二八,13)。
  铜折页5件,分二式。
  I式:4件,2件已残。大小及制作工艺基本相同。表面鎏金,已大部分脱落。蝴蝶形,中部转动轴为铁质,表面錾刻翎形纹。背部有六个柱状铆钉,个别在铆钉顶端连带有“心”形铆接片。95QXM47:5,通长5.5、宽3.8、厚0.2厘米(图二八,5)。
  Ⅱ式:1件(95QXM47:6)。表面鎏金,已大部分脱落。折页两翼分别錾刻花草纹和双联菱形几何纹,背部有六个柱状圆铆钉,顶端有一“心”状铆合片。长5.2、宽4.6、厚0.2厘米(图二八,1)。
  象鼻形铜饰1件(95QXM47:18)。表面鎏金,錾刻鳞形纹。背部有两个柱状圆钉,钉头有铆。长4.5、宽2.6厘米(图二八,4)。
  异形铜饰2件。鎏金。95QXM47:17,梅花状,中间有穿钉。直径1.6、钉长1.6厘米(图二八,10)。95QXM47:27,小圆锤状,锤头有穿。长1.5厘米(图二八,11)。
  铜镜1件(95QXM47:9)。通体银灰色。八瓣葵花状。桥形纽,圆座。座周围饰八朵花蕾,间一周联珠纹,外区浮雕八朵折枝花。直径21.5厘米(图二九)。
  漆木匣1件(95QXM47:23)。仅剩红色漆皮和黑色胎灰。墓中的铜折页和几件铜饰件即出自此匣体上。从漆迹范围测量,匣长48、宽28厘米。
  漆梳妆匣1件(95QXM47:22)。匣体腐朽,仅剩红色漆皮和黑色胎灰。墓内出土的铜镊、绿釉水盂、骨钗等应存放于此奁匣中。从残存胎灰范围,可知漆匣约长28、宽20厘米。
  铁剪1件(95QXM47:7)。锈蚀严重。弹压式,环曲柄,交股回环,环呈扁圆形。全长36厘米(图二八,8)。
  骨钗1件(95QXM47:14)。残长21.8厘米(图二八,7)。
  石球1件(95QXM47:28)。扁圆形,表面光滑。
  墓志1合(95QXM47:1)。青石质。志盖为方形,盝顶,长41、宽41、高15厘米。盖顶中心阴刻篆书“唐故史夫人志”两行六字。字行距间及其左右两侧细线阴刻网格纹,上下两侧刻麻点纹。四刹单线浅刻牡丹花及莲花图案,刻工不甚精细。志石为方形,长41、宽41、高10厘米,墓志通高25厘米。周边单线浅刻网格纹,四侧刻双壶门图案。志文楷书,共20行,满行25字。首行题“唐会稽故康氏夫人墓志铭并序”(图三〇)。图二九95QXM47出土铜镜(95QXM47:9)拓片
  四、结语
  桥东区北部发现的3座唐墓均属小型砖室墓,墓葬位置又相距不远,可能属于同一时代的家族墓地。从墓葬形制看,均是由单面绳纹灰陶砖砌筑的南北向单室砖墓;从出土器物观察,随葬品多为质地、釉色、造型相似的陶瓷器,并多为实用器。故这3座墓葬当属同一时代。
  95QDM1和95QDM3的墓葬形制与郑州地区西陈庄唐墓[1]及北京市丰台唐墓[2]十分近似,95QDM2的墓室结构则与陕西商州市的M3[3]相近。95QDM2和95QDM3所出瓷罐均与郑州地区大岗刘唐墓[4]所出瓷罐相近。3座墓葬所出陶罐均流行于唐代早期。所出瓷器也可在内丘、临城窑口所出器物中找到类似器物[5],它们都为唐代早期的邢窑产品。因此,这3座墓葬的时代最早为唐代早期,不晚于唐代中期。图三〇95QXM47出土墓志(95QXM47:1)铭文拓本
  桥东区西南部发现的2座唐墓均为土洞墓,虽被盗扰,但仍出土了较多的随葬品。
  96QDM16所出陶器座基本上类似于沧县前营村1号唐墓所出的塔形罐底座[6],具有中唐时期器物的特点。墓中出土的2枚开元通宝,也可作为断代的依据。此墓应为中晚唐时期。
  96QDM32的墓葬形制接近于桥西区95QXM47。墓中所出陶器座与96QDM16、95QXM27所出器座类似,但座较低,故其年代应早于这两座墓葬。此外,96QDM32还出土了1枚开元通宝。因此,该墓时代应为中晚唐时期。
  桥西区唐墓中,除95QXM37外,余皆为唐代中原地区流行的土洞墓。95QXM47是有墓志的纪年墓,时代为唐文宗大和五年(公元831年)。其墓葬形制完整,随葬品较为丰富,可为晚唐时期墓葬的断代提供参考依据。
  95QXM27与偃师杏园村YD1902号墓的墓葬形制十分接近[7]。墓中所出铜帽钉、铺首与95QXM47所出大体一致,铜锁与唐代初年李徽、阎婉墓[8]出土的铜锁类似。另外,墓中出土的塔式罐具有晚唐时期的特点。据此,95QXM27应为晚唐时期的墓葬。
  95QXM33出土的铜帽钉与95QXM47所出相同,白瓷罐最大径靠肩部,这种形制的罐流行于中唐时期。因此,此墓时代应与95QXM47年代一致。
  95QXM37为平面呈“甲”字形的土坑墓,虽被盗扰,但仍出土了1件具有明显盛唐时代特征的三彩钵。因此,该墓时代应不晚于中唐时期。
  95QXM42墓葬形制类似于95QXM47,出土的白瓷执壶与郑州制药厂唐墓[9]所出瓷注子基本相同。陶罐同文安县西关唐墓[10]出土的黑陶罐类似。所出铜镜为花枝镜,同时墓中还出土了3枚开元通宝。据此判断,这座墓的时代应为中晚唐时期。
  邢台为唐代邢窑所在地,因此,上述10座唐墓中所出瓷器大都具有邢窑瓷器的特点。桥东区北部唐墓中出土的几件瓷器除1件白釉瓷碗外,余皆造型笨拙,质地粗糙,釉色不匀,有蜡泪痕,为早期邢窑粗白瓷产品。而95QDM3出土的白釉瓷碗和桥西区唐墓出土的白瓷执壶、白釉瓷罐则属于邢窑细白瓷系列。它们造型规整,质地坚细洁白,釉色明亮光润,与史书上所记载的“邢瓷类银类雪”十分相符。这些瓷器的出土,使我们对唐代邢州制瓷生产工艺及其在唐代的历史、经济、文化中的地位有了进一步认识和了解。
  这10座唐墓的发掘,对研究唐代制瓷工艺和瓷器的使用都是很有价值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河北一带的唐墓面貌,为研究邢台之唐代历史提供了可贵的实物资料。
  附记:本文线图由李军、柴永红、柴洪亮绘制。

附注

[1][4][9]郑州市文物工作队:《郑州地区发现的几座唐墓》,《文物》1995年第5期。 [2]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北京市发现的几座唐墓》,《考古》1980年第6期。 [3]王昌富、陈良和:《陕西商州市发现唐代墓葬群》,《考古》1996年第12期。 [5]内丘县文物保管所:《河北省内丘县邢窑调查简报》,《文物》1987年第9期。 [6]沧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沧县文化馆:《河北沧县前营村唐墓》,《考古》1991年第5期。 [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河南偃师市杏园村唐墓的发掘》,《考古》1996年笫12期。 [8]湖北省博物馆、郧县博物馆:《湖北郧县唐李徽、阎婉墓发掘简报》,《文物》1987年第8期。 [10]廊坊市文物管理所:《河北文安县西关唐墓清理简报》,《文物春秋》1997年第3期。

知识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邢窑遗址研究》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是系统研究邢窑遗址的首部专著。收录了自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50多年来我国古陶瓷专家学者发表在不同时期不同刊物上的关于邢窑遗址方面的研究文章。所收录的文章基本反映了邢窑遗址的文化内涵和面貌特征。

阅读

相关人物

石从枝
责任者
李军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