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窑遗址考古发掘有重要发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280
颗粒名称: 邢窑遗址考古发掘有重要发现
分类号: K878.5
页数: 3
页码: 125-127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为配合河北内丘县旧城改造建设步行街工程,河北省文物局委托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会同当地文物部门,3~4月份进行考古勘探,经上报国家文物局,于5~8月份对该工程所涉的国保单位——邢窑遗址进行了重点考古发掘,取得了丰硕成果。
关键词: 邢窑 遗址 考古

内容

为配合河北内丘县旧城改造建设步行街工程,河北省文物局委托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会同当地文物部门,3~4月份进行考古勘探,经上报国家文物局,于5~8月份对该工程所涉的国保单位——邢窑遗址进行了重点考古发掘,取得了丰硕成果。
  步行街位于内丘县旧城西部,其南、北、东、西分别是胜利路、解放路、礼堂街、中兴街。建设范围南北长380、东西宽40余米。
  此次发掘,根据勘探情况在建设范围内划分了西南、中西、东北和东南四个发掘区,发掘面积1224平方米。其中东北区、东南区的遗存最为丰富。
  这一带的遗迹高度集中,灰坑、窖穴遍布各个探方,窑炉发现在东南区。
  灰坑是出土最多的遗迹,4个区中共清理175座。分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和长方形4种。大小在1~5米之间,深在0.4~5米以上。灰坑中部分是窖穴,而更多的则是古人在此生活或烧窑取土所形成。以H32为代表的灰坑出土有较多的素烧佛龛、佛像、武士俑、模型明器等。共存有薄胎白瓷和黄釉深腹碗残件,时代为初唐至隋。以H97为代表的灰坑内堆积有大量的瓷片和几近完整的瓷器。以H104为代表的灰坑规模较大,长5米以上,也出土有较多的瓷器及窑具,其中瓷器有多片“盈”和“官”字款器底残片。
  窑炉共发掘10座,从所在深度看大致分上下两层。下层共6座,编号为Y1、Y4、Y5、Y6、Y8、Y9,保存较好,完全可以看出窑炉的整体面貌。该层窑炉可分为3组,每一组中各窑炉都紧密相连,其中Y1单独为一组。Y1是所发现窑炉中面积最小的一座。本组窑炉仅此一座,但从其他窑的组合情况看,在其东或南面还应有同一组的其他窑炉存在,只是受限于发掘面积没有进一步扩方证实,Y4、Y5为一组,Y4的窑门在北,Y5的在东,为错向分布。Y6、Y8、Y9为一组,其中Y6、Y9为南北并列,窑门朝西。Y9的窑门朝东,与Y8东西相对。各窑的做法、结构基本相同:先从原生地面向下挖出一个深1.5~3米的坑,然后在坑壁的一侧掏成窑炉。坑底即为窑前工作场,面积宽窄不一,有的仅为一个狭窄的夹道。坑的一侧有斜坡形通道以供上下。由于该层窑炉为成组分布,每组共用一工作场,烧窑时一个窑工可以同时照看二、三个窑,十分方便。
  窑炉的窑门为拱形顶,进入窑门后即为窑室。窑室内有半圆形火膛和窑床。窑室的后墙底部是3或5个方形或拱形顶烟道与窑室相通,烟道后为烟囱。烟囱下部较大,上部收拢成方形口。窑顶有穹隆顶和平顶两种。
  从Y5中残存有砖坯、Y8中有瓦砾堆积以及窑炉附近地层中出土瓦坯的情况看,下层出土的窑炉主要是烧制砖瓦的,从其所在层位关系和填土中不晚于初唐遗物的情况看,窑炉的年代约不晚于唐代早期。
  上层共4座,叠压在第2层下,编号为Y2、Y3、Y7、Y10,其中Y2、Y3南北紧密并列。窑皆被破坏严重,除Y10外仅存火膛。
  Y10是本层窑炉中相对保存较好的一座,也仅存窑床的一部分和火膛。斜南北向,火膛在东南,通长约4.3、宽2.7米。火膛呈半月形,直壁、平底,最大宽0.85、深0.75米。火膛北壁残存有单行砌砖10余层。南壁有窄沟形出灰道。窑床南北长2.5、东西宽2.7米。
  从窑炉结构和火膛烧结构的情况看,该层窑炉应是烧制瓷器的窑炉,其废弃年代约中唐至晚唐。
  作坊遗迹仅在小范围内发现,位于东南区T38的东南角,叠压在第5层下,共发现方形、圆形砖池各一座,两座砖池为斜南北向相接排列。
  方形砖池壁用单行整或断砖侧立砌成,长0.6、宽0.34~0.38、深0.15米,生土底。填土为褐色,底部有0.03~0.05米厚的草木灰。
  圆形砖池总深1.53米,上下由3个圆组成。上口砌两行平卧砖块,口径0.8米,向下0.17米内缩为第二圆形,直径0.5米,再向下0.33米偏南内缩为第三圆形,径0.3、深0.4米。
  两座砖池的性质及用途尚待更多的资料辅助说明,但目前认为这种遗迹属于作坊的范畴应是无疑的。
  东北和东南区中出土的隋唐时期的遗物十分丰富,完整和可复原的器物屡见不鲜。其中窑具有:用于架烧粗瓷的蘑菇形窑柱、喇叭形垫柱;用于烧制细瓷的盒形、盘形、盆形、漏斗形匣钵;用于间隔器物的三角形支钉和垫圈;用于密封匣钵的泥条等。器物有陶、石、骨、瓷、三彩等类别。陶器多灰陶和少量的红陶,有绳纹素面两种。器形有板瓦、莲花瓦当、罐、盆、纺轮;石器类为捣釉的生产工具,有石碓、杵;骨器有针;镖形器;素烧器类有印花扁壶、印花模、井架、车轮、扑满、菩萨、罗汉、武士俑、文官俑及马、猴等动物和镇墓俑及佛龛。瓷器类有粗瓷、细瓷两大类。粗瓷釉色有白、黄、青、黑、酱色等。器型有罐、瓶、匣、盂、壶、盘、盒、碗、钵、提梁盘、鸟食罐、人面埙、多足砚、高足盘、动物俑、围棋子等;细瓷以白色为主,器形有罐、碗、盘、盆、执壶、鹦鹉杯等,个别细瓷上有印花、刻花、划花、贴花等装饰,有的器物有极强的透光性能,十分雅致。一些唐代的细白瓷碗、盒、罐类的器物底部或盖上,刻有“盈”、“官”、“翰林”字款,其中“官”字款在邢窑是首次发现。另在东北区采集到一件三彩执壶的残件,在邢窑遗址中也是首次发现。
  佛龛、罗汉、菩萨塑像出土的数量很多,其同类器造型大体相同。佛龛为尖形顶,主体内容为一佛二菩萨,两侧为力士,上为飞天、兽头,底座上有护法狮子、顶熏炉力士、舞彩带童子等内容。佛有坐姿和盘腿两种造型。罗汉为盘腿坐姿。菩萨皆立姿,有背光。在H08中还出土了一件彩绘菩萨塑像和一件彩绘佛龛,彩绘由黑、红两种色彩组成。佛龛上佛身的一些突出部位还残存有金黄色。
  这次发掘是邢窑考古历史上发掘面积最大、出土遗迹遗物最丰富、收获最大的一次。
  东南区10座陶瓷窑炉的集中出土是邢窑发掘的首次,由此而知道了邢窑窑炉的分布、结构情况,从中看出了当时烧窑的工作场景,同时也说明了陶、瓷窑炉共存一窑场的事实。
  “官”字款的发现无疑是此次考古发掘的重要发现。此前,研究者多认为该时期的“官”字款是定窑、越窑等窑口的产品,此次出土的晚唐时期的“官”字款当足以改变研究者对“官”字款产地的认识。而且也会对“官”字款含义的解释有所帮助。
  “盈”字款的出土也是此次发掘的收获之一。此次出土了数量较多的“盈”字款器物残片,器形有碗、盘、罐、执壶等。目前所知,“盈”字款为邢窑特有的字款,此次较多的出土证明了内丘西关步行街一带应是“盈”字款产品的主要生产地。
  东北区出土的素烧佛龛和佛像等为邢窑发掘中的首次发现,而且数量大、种类多,尤其是少量的彩绘作品,是难得的艺术作品。邢窑窑工不仅烧制当时就誉满天下的白瓷器,而且也生产与当时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素烧器、三彩、彩绘、玩具等其他类器物。这些丰富多彩的各类器物共同组成了邢窑的内涵,同时也间接反映出当时商业流通、经济贸易和社会生活的繁荣景象。

知识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邢窑遗址研究》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是系统研究邢窑遗址的首部专著。收录了自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50多年来我国古陶瓷专家学者发表在不同时期不同刊物上的关于邢窑遗址方面的研究文章。所收录的文章基本反映了邢窑遗址的文化内涵和面貌特征。

阅读

相关人物

王会民
责任者
樊书海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