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丘县交通局家属楼邢窑遗址的发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271
颗粒名称: 内丘县交通局家属楼邢窑遗址的发掘
分类号: K878.5
页数: 12
页码: 12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内丘县1998年3月,内丘县文物保管所进行文物普查工作中,在本县交通局家属楼建设区,发现有大面积烧土,随即报邢台市文物管理处,经现场调查,确认红烧土范围为一唐代窑炉。邢台市文物管理处、内丘县文物保管所随即对该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在发掘过程中出土鎏金铜造像、白釉瓷碗以及橘红硬质陶盆、陶马、陶镇墓兽和陶罐、窑柱、三叉形支架、垫片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器物及部分陶、瓷残片。现将发掘工作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关键词: 内丘县 邢窑 遗址

内容

1998年3月,内丘县文物保管所进行文物普查工作中,在本县交通局家属楼建设区,发现有大面积烧土,随即报邢台市文物管理处,经现场调查,确认红烧土范围为一唐代窑炉。邢台市文物管理处、内丘县文物保管所随即对该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在发掘过程中出土鎏金铜造像、白釉瓷碗以及橘红硬质陶盆、陶马、陶镇墓兽和陶罐、窑柱、三叉形支架、垫片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器物及部分陶、瓷残片。现将发掘工作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地理位置及形势
  内丘县交通局家属楼建设区位于内丘县西关,南临胜利西路,西为交通局机关,北临西关村。家属楼建设区地势平坦(图一)。
  图一内丘县交通局家属楼建设区探方位置示意图
  二、地层堆积与遗迹
  此次发掘主要集中于内丘县交通局家属楼建设区中部偏西,遗址在发现时已遭严重破坏。该建设区大部分下挖1米,遗迹和窑炉均已暴露。根据建设区的实际情况以及对遗址发掘的要求,本次发掘在建设区内开探方一个。
  (一)文化堆积
  第1.层:为现代文化层。土质坚硬,厚约0.3米。部分地面铺有地面方砖等,方砖下为白灰、沙垫层。
  第2层:为黄色冲积层。该层较纯净。厚0~0.2米,局部被近现代坑打破。在该层下发现灰坑1座,编号为H1。
  第3层:为唐代文化层。土质稍硬,色灰褐,厚约0.6厘米。该层出土器物较多,以陶器为主,主要有陶板瓦、筒瓦、残陶罐、陶盆等,并有白釉瓷碗、白釉钵、黄釉碗等。在一残罐内出土“开元通宝”2枚。该层下发现陶窑1座。
  第4层:为唐代文化层。土质硬,褐色土,土层包含较多大块红烧土,出土少量陶片、瓷片。由于此次发掘主题为窑炉,因此该层未发掘到底,故深度不详(图二)。
  (二)灰坑
  发现1个,位于探方东部,编号H1,开口于第2层下,打破第3层。大部分叠压在隔梁下,在探方内呈半圆形。坑口长0.65、深0.3米。坑内土质松散,呈黑褐色,含有大量炭灰(图三、图四)。出土鎏金铜像一件及部分不辨器形的白釉、黑釉、黄釉瓷片和陶片等。
  (三)陶窑
  陶窑发现1座,编号为Y1,位于探方南部,开口于第3层下,打破第4层及生土层,呈近长方形。窑室由火膛、窑床、烟道三部分组成(图三、图五)。
  烟道位于窑室最西端,呈弧形,烟道西、南部在施工中被破坏,烟道残长1.3、宽0.35、残高0.7米。烟道与窑床间有坯墙相隔。坯墙单行错缝平摆顺砌,坯间用泥实缝,坯墙残留8行,高0.7、墙宽0.24米,坯间泥缝厚0.2厘米,墙内壁薄施细泥抹平,大部分脱落,坯墙下残留三个近方形排烟口,口宽0.25、高0.27米。土坯呈长方形,长0.4、宽0.25、厚0.06米、个别土坯中夹杂有白瓷片。
  烟道内土层堆积多为红烧土及杂乱的窑壁土。出土有白瓷碗、白瓷钵、三叉形支架等。
  窑床位于窑室中部,近长方形,长2.2米,窑床南部在施工中破坏,残宽1.4、深0.7米。窑床大部分为烧结的红烧土硬面,近火膛处有约0.4米的呈黑灰色的烧结硬面。窑室北壁较平直,在与火膛交接处有烧溜的呈黑灰色的烧结硬面。
  窑床上土层堆积多为窑顶及窑壁坍塌下来的红烧土。下层红烧土、窑渣等较多,同时有白瓷碗、钵及白陶、红陶器残片等,上层红烧土及坍塌的窑壁较少,亦有瓷碗、瓷钵、残窑柱等出土。
  火膛位于窑室东端,呈兽蹄形,平底,长1.5、宽1、残深1.3米。四壁有黑灰色的烧结硬面。火膛位于施工基槽正下方,填土被清理殆尽,火膛少部分被破坏,故土层堆积及包含物不详。
  窑前工作面。因为工期所限,没有完全揭露,从发掘现场分析,工作面呈近似梯形,距地表深0.7米。出土器物较多,有瓷碗、瓷钵、硬质陶马、陶盆、残陶瓦、窑柱、烧制陶器的垫片等。
  三、出土遗物
  此次发掘出土遗物主要以橘红硬陶、红陶器及其残片为主,瓷器、瓷片次之,间有不辨器形的三彩残片出土。现将有代表性的器物分别叙述如下。1.铜器
  铜器仅出土1件。
  铜造像通体鎏金,赤足直立于椭圆形平台上,下带榫,戴巾帽,头微向右侧,两手虚握拳,似双手握物。面部丰满,剑眉虎目,高鼻梁,目视右前方,胸部及臂膀透过衣衫显出肌肉发达及力感,左臂微抬,右臂抬起,挺胸,身着长衫,腰系丝带,飘带下垂,腰身挺直。铜像造型逼真,惟妙惟肖,体现出一种特有的气质。通高5.7厘米,人像高4.7厘米(图六)。2.瓷器
  釉色有黑、白、黄三色,器形有碗、钵、瓶、盘、罐等。
  瓷碗13件。
  标本1,侈口,尖唇,饼足,底缘斜修一周。胎色浅黄,胎体厚重。器表施化妆土,外挂青釉不到底。器高4、口径7厘米(图七,7)。
  标本2,侈口,尖唇,饼足,底缘斜修一周。灰胎,胎体厚重。外施黄釉不到底。器高3.5、口径7.5厘米(图七,2)。
  标本3,侈口,尖圆唇,饼足,灰胎,胎体厚重。施化妆土,外挂白釉不到底。器
  高5.1、口径12厘米(图七,1)。
  标本4,侈口,尖圆唇,饼足,近底处有旋削痕迹。灰白胎,胎体厚重。外施黑釉不到底。器高3.6、口径10厘米(图七,4)。
  标本5,侈口,尖圆唇,饼足微外撇。灰胎。施化妆土,外挂白釉不到底。器高4、口径11厘米(图七,5)。
  标本6,侈口,尖圆唇,饼足,微外撇。灰胎,胎体厚重。器表施化妆土,外挂白釉不到底,有冰裂纹。器内有三叉形支架支烧痕。器高7.4、口径17厘米(图七,8)。
  标本7,侈口,圆唇外翻,底残。器表施化妆土,外挂白釉不到底。外腰饰一圈凸弦纹。残高15、口径18厘米(图七,6)。
  标本8,撇口,尖圆唇,饼足。外施黄釉不到底,有垂釉现象。器内有三叉形支架支烧痕。器高7.8、口径12厘米(图七,3)。
  瓷盘1件。尖唇,平底。外施黑釉不到底。器高3.2、口径14厘米(图八,6)。
  瓷钵3件。
  标本1,直口方唇,弧腹,小平底。灰白胎。内外施白釉,外施釉不到底。器高12、口径28厘米(图八,5)。
  标本2,敛口,方唇弧腹,底残。灰白胎。器内满施白釉,外施白釉不到底,有冰裂纹。残高10、口径14厘米(图八,3)。
  标本3,敛口,圆唇,弧腹,平底。灰胎。器内满施白釉,外挂白釉不到底,有垂釉现象。口径15、器高13.2厘米(图八,7)。
  瓷瓶1件。口残,溜肩弧腹。施化妆土,外挂黄釉。残高14厘米(图八,2)。
  瓷罐1件。小口圆唇,双泥条耳,腹残。口径7.6厘米(图八,4)。
  瓷盆1件。平折沿,方唇,弧腹,底残。器表施化妆土,外挂白釉。口径26、残高10.4厘米(图八,1)。3.陶器
  器形有盆、盘、俑、马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器物介绍如下。
  标本1,白陶盆。尖圆唇,直腹平底。器高5、口径12厘米(图九,2)。
  标本2,陶盘。泥质灰陶尖圆唇,斜直腹,平底。器高2.2、口径12.6厘米(图九,1)。
  标本3,陶俑头。橘红硬质陶。人面鸟吻。残高5.2厘米(图九,4)。
  标本4,陶造像。橘红硬质陶。头残,直立于平台上,上身穿交襟长衣,腰系丝带,两手袖于胸前。下身着拖地长裙,脚蹬圆头鞋。残高21厘米(图九,5)。
  标本5,兽头。泥质灰陶。龇牙咧嘴,双目前视,双耳斜向上翘,耳毛后侈,颈间鬃毛上扬。身残。残高28.5、残长26.7厘米(图九,3)。
  标本6,陶马。橘红硬质陶。四肢及头尾残缺,胸前和股后均饰以皮带,马背鞍勒辔饰俱全,鞍下足蹬、障泥悬于马身两侧。残高28、残长40厘米(图一〇)。
  四、结语
  这次配合基本建设进行抢救性清理,出土器物种类较多,有深、浅腹碗,侈口碗,撇口碗以及盘、罐、瓶、三彩残片等。从釉色上分有黄、黑、白三种,其中以白釉碗片出土较多,釉色光亮。此次发掘出土的器物多与邢窑四期相同,如瓷碗标本5、瓷钵标本2以及瓷盘[1]等,因此陶窑为中唐或稍晚建造。第2层下坑的时代应为晚唐。
  这次发掘面积较小,出土器物数量不多,但也反映了当时的一部分情况,对邢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①从出土瓷器方面看,多数为粗瓷,个别胎质较粗糙、厚重有气孔,胎色呈深灰或灰白色,胎体致密者较少。②从釉色分析,此窑址瓷器釉色工艺较好,无论碗、盘、罐很少见鼓泡,用放大镜看釉面气泡小而均匀,致密,釉面光亮,发涩、发干者少。大多施半釉,个别有蜡泪痕。早期有冰裂纹。③从出土陶器看,出土陶器多数为泥制红陶,胎质细腻,做工精细,器形规整。出土的硬陶镇墓兽头、陶马、陶俑、陶佛塑像等,都与内丘、临城、邢台等地唐墓所出器物的造型及塑造工艺相同,说明这些器物多在本地烧制。
  从发掘窑炉分析,这座窑炉先向下挖坑,铲直左右两壁,将底面生土铲平作窑床,以置放要烧制的器物。窑室左右两壁及窑床,在接近火膛处,温度烧结呈灰色,坚硬,有窑汗,渐向排烟道口处逐渐呈红色,隔墙呈暗红色,整体温度较低,不足以烧制瓷器,应为烧制陶器或三彩的陶窑。这座陶窑窑床宽大,一改先秦少量生产的方式,大批量烧制陶俑、陶兽等,同时进一步说明这时期社会安定,国富民强。
  清理发掘陶窑过程中,在窑室及窑前工作面出土部分瓷器及窑柱、垫圈等,个别瓷器还粘连有大块窑汗,从这些出土器物分析,附近应有烧制瓷器的窑炉,表明在这一窑址内既有烧制瓷器的窑炉,也有烧制陶器的窑炉,即瓷、陶分窑烧制,唐代陶窑在内丘发现较少,为探索邢窑烧制三彩器及陶器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研究唐代的制陶、制瓷业发展状况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为研究唐代邢窑发展,提供了实物依据。
  附记:参加发掘工作人员有李军、张志忠、贾忠敏、贾成惠、贾永禄、苏杭、柴红亮;绘图工作由贾成惠与柴红亮完成。

附注

[1]王会民、张志忠:《邢窑调查试掘主要收获》,《文物春秋》1997年增刊。

知识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邢窑遗址研究》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是系统研究邢窑遗址的首部专著。收录了自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50多年来我国古陶瓷专家学者发表在不同时期不同刊物上的关于邢窑遗址方面的研究文章。所收录的文章基本反映了邢窑遗址的文化内涵和面貌特征。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军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