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期遗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247
颗粒名称: 3.第三期遗物
分类号: K876.3;TQ174.6+53
页数: 10
页码: 88-97
摘要: 本文记述了邢窑第三期遗物有瓷器、陶器和窑具等。
关键词: 遗物 瓷器 窑具

内容

有瓷器、陶器和窑具等。
  (1)瓷器有碗、盘、盆、钵、盆、罐等。
  碗有粗细瓷之分,粗瓷一般釉下施化妆土,器内满釉,器外半釉。假圈足,足外多削棱一周。底心微凹,内底多有三支钉痕。细瓷有璧形底和圈足底,底足均削棱一周。胎质细腻洁白,釉面光洁莹润,釉色白中微微泛青,可分为四型。
  A型敞口。可分为二亚型。
  Aa型有足。出土较多,有粗白瓷、青瓷、双色釉瓷。可分为三式。
  V式:圆唇,浅弧腹,假圈足,内底多有支钉痕,祁T2H9:2,釉色白中泛青,露胎处呈红褐色。高4.4厘米,口径13.2厘米(图二二,1)。
  Ⅵ式:圆唇,撇沿,浅弧腹,假圈足。祁T2H10:5,器内和外壁上部为白釉,器外下部为黑釉,内底有支钉痕六个,可能是两次烧成留下的痕迹。口沿处积釉较重,釉面有小开片。高6.8厘米,口径19.2厘米(图二二,3)。祁T2H8:1,青釉泛黄,釉面不太平滑。高7.5厘米,口径22.2厘米(图二二,2)。
  Ⅶ式:撇沿,浅弧腹,璧形底。多白瓷。祁T2H9:4,胎质细腻,制作规整,通体施白釉,釉白中泛青。高4.7厘米,口径16.8厘米(图二二,4)。
  Ab型矮圈足。复原5件,皆细白瓷。只有一式。
  Ⅲ式:圆唇,浅腹较斜,内底多有支钉痕。祁T1H2:1,高3.8厘米,口径12厘米(图二二,5)。
  C型平底。只有一式。
  Ⅲ式:1件。平底近似假圈足。内T6②:2,灰胎,釉面乌黑光亮,内满釉,外半釉。高5厘米,口径12.7厘米(图二二,6)。
  D型直口,弧腹,璧形底。祁T1H6:2,通体施白釉,釉面光润,釉色粉白。高5.2厘米,口径12厘米(图二二,7)。
  E型折腹。圆唇微外卷,斜壁内折,假圈足。祁T1H1:3,施白釉,釉色泛黄,积釉处呈青绿色,釉面有细开片。高7厘米,口径13.2厘米(图二二,8)。
  盘出土不多,均为粗瓷。可分为三型。
  A型喇叭形高足。只有一式。
  Ⅲ式:圆唇,平折沿,斜壁,足跟外撇。祁T2H9:6,胎呈粉红色,半釉,生烧。高7厘米,口径12.8厘米(图二二,10)。
  C型平底。只有一式。
  Ⅲ式:圆唇,斜壁,厚胎。祁T1H3:2,黑釉,器内满釉,器外施釉近底。高4厘米,口径14.4厘米(图二二,11)。
  D型1件。假圈足。四出口,尖唇,足心内凹,足底削棱一周。内T6②:7,施黑色釉,釉面较光润,器内满釉,外半釉。高4.2厘米,口径21.2厘米(图二二,12)。
  盆复原1件。
  Ⅳ式:平折沿,大敞口,假圈足。祁T2H10:7,粗白瓷,器内满釉,外半釉,釉面局部开片,釉下施白色化妆土。器内壁有凸旋纹一道,内底有三支钉痕迹。高9厘米,口径29.5厘米(图二二,13)。
  钵复原4件。可分为二型。
  C型1件。敛口,尖唇,弧腹,薄胎。内T2②:9,细白瓷。上腹外壁有三道凹弦纹,通体施釉,腹下残缺。残高8厘米,口径14.2厘米(图二二,14)。
  D型3件。敛口,有足,形体小。弧腹,假圈足,足外削棱一周。口沿不同,可分为二式。
  I式:1件。口内缘尖锐。祁T1H1:1,白胎稍细,釉白,光泽度差。高4.6厘米,口径7.6厘米(图二二,15)。
  Ⅱ式:2件。厚唇。祁T1H5:1,胎质粗糙,可见有砂粒,胎色发红,施黑釉,釉面不平滑,近口沿处有干釉现象。高6厘米,口径11.6厘米(图二二,16)。
  盏托出土不多,皆细白瓷。宽折沿,口内敛,折腹,圈足。祁T1H3:3,高2.7厘米,口径14.6厘米(图二二,9)。
  盒出土皆残片。均为细白瓷,胎质细腻,釉色白中泛青。只有一型。
  A型平底。子口,折腹。可分为二式。
  Ⅰ式:子口较矮。内T6②:1,残高3厘米,口径11厘米(图二二,17)。
  Ⅱ式:子口略高,盒身为花瓣形。祁T2H10:8,残高4厘米(图二二,18)。
  盒盖1件。较小。祁T2H9:1,盖呈椭圆形,直口,弧顶。顶上趴附一玩童,玩童双手扶地,束腰仰头,双脚翘起,其外有一圈压印纹。器内无釉,露白胎,外表有落灰,烟熏成灰黑色。高2.4厘米,长4.7厘米(图二二,19)。
  罐均为粗瓷。可分为二型。
  A型鼓腹,矮领,体形大,数量较多。有双泥条四系、三系、二系和无系几种,系皆低于沿面。胎色多呈灰或灰褐色,多施黑釉或青酱釉。可分为三式。
  Ⅲ式:卷沿,厚圆唇,平底。祁T2H11:2,肩上有双系。通体施黑釉。高33.6厘米,口径15.2厘米(图二三,6)。
  Ⅳ式:口微侈,假圈足极矮,足底削棱一周。祁T2H10:6,双系。施黑釉,釉面局部呈铁红色。高18.6厘米,口径9.6厘米(图二三,10)。
  V式:侈口,圆唇,假圈足极矮。肩置双系,一侧有小短流。祁T2H8:2,豆青色釉,不及底。口沿有芒,生烧,釉面无光。高19.5厘米,口径10.8厘米(图二三,8)。
  D型鸟食罐。只有一式。
  Ⅱ式:敛口,丰肩,鼓腹。平底。祁T2④:2,白瓷。高2.4厘米,口径2厘米,最大腹径4.4厘米(图二三,7)。
  执壶出土较多。有细白瓷、粗白瓷、黄瓷。可分为三型。
  A型体瘦长。圆唇,高领,短流,双泥条柄,长形腹,底心微凹,足外有削棱一周,施化妆土。可分为二式。
  I式:口微侈,平底。祁T2H9:5,肩领部置两个双泥条小系,生烧,干釉,呈土黄色。高24厘米,口径8.4厘米(图二三,11)。祁T2H11:1,白釉光亮。高22.5厘米,口径7.8厘米(图二三,12)。
  Ⅱ式:高直领,肩领间置两个双泥条系,腹略鼓呈卵形,假圈足低矮。内T6②:5,灰胎,白釉,釉面光亮,有细小开片。高25.5厘米,口径7.8厘米(图二三,14)。
  B型1件。鼓腹。
  I式:白瓷,薄胎。祁T1H6:3,口上部外撇,假圈足低矮。釉色白中泛青。由于过烧,坯体出现泡刺,致使釉面不光滑。高18厘米,口径7.8厘米(图二三,13)。
  C型1件。矮胖形,残。祁T1H1:4,口残缺。弧腹,假圈足较大,足外削棱一周。腹饰人字纹、弦纹。黄色釉。残高10.4厘米,底径9.2厘米(图二三,9)。
  铃1件。祁T2H10:1,扁纽,纽根部穿一小孔。近椭圆形腹,中腹有三道弦纹。下面开一长口,内含珠,摇之丁零作响。灰白胎,无釉。高3.8厘米,直径3.4厘米(图二六,4)。
  器盖复原5件。均为白瓷,盖沿下无釉。可分为二型。
  A型4件。平折沿,弧顶,纽较低矮。只有一式。
  I式:顶中心凸起一圆形平座。沿微上翘,口内敛。祁T2H9:3,釉光润,白中微泛青。高3.8厘米,直径9.8厘米(图二三,4)。
  B型1件。伞形顶,锥状纽,顶中心亦凸起一圆形平座,直口。釉白中泛青,有细冰裂纹。祁T2H11:3,高1.6厘米,直径3.2厘米(图二三,3)。
  研磨器出土较多,复原2件。内无釉,器外半釉。弧腹,假圈足,足外削棱一周。口沿和内壁纹饰不同,可分为二型。
  A型大唇沿,器内布满戳印纹。内T6②:6,粗瓷,施黑釉。高8.1厘米,口径22.2厘米(图二三,1)。
  B型圈唇内卷,器内布满刻划方格纹。祁T1H1:2,细白瓷,釉下施化妆土。高3.4厘米,口径12.8厘米(图二三,2)。
  骑马俑1件。祁T1H6:6,马为立姿,人端坐于马鞍上,足蹬靴,双手扶于马颈。胎质细腻洁白,粉白釉。残高4厘米,马身残长4.3厘米(图二四,2)。
  武士俑1件。祁T2④:1,头顶盔,盔后挂风帽。大耳,双眼怒视,张口。身披甲,下身残。灰白胎,白釉泛青。残高2.7厘米(图二四,1)。
  狗出土较多,多为细瓷。祁T2H10:4,侧视,口微张,卷尾。灰白胎,无釉。高3.8厘米,身长3.4厘米(图二四,5)。
  马1件。祁T1H6:4,仰头,双耳竖起,腿残。粗瓷,胎泛黄,生烧。长4.2厘米,残高3.7厘米(图二四,7)。
  鸽子1件。祁T2H9:7,卧姿。尖嘴,眼点黑彩。细白瓷,釉白中泛青。身长3厘米,高1.1厘米(图二四,3)。
  兔1件。祁T2H10:2,尖吻,双耳贴身,小短尾,卧于一椭圆形座上。座上部压印条纹一周,下部戳印短线纹。粗胎,表面由于落灰形成酱色。通高2.8厘米,长4.6厘米(图二四,6)。
  算珠1件。祁T2H10:3,圆饼状,粗瓷。一面施酱色釉,一面无釉。直径2.6厘米(图二四,4)。
  漏斗1件。祁T1H6:1,圆唇,弧腹,腹饰五道弦纹。底有孔,下置一短流。粗白胎,施化妆土,白釉泛绿,釉面有冰裂纹。通高7.3厘米,流长2.3厘米,口径14.2厘米(图二三,5)。
  “盈”字款残片内T6②:10,为执壶外底釉下刻款(图二五,1)。内T7②:2,白瓷璧形底刻款(图二五,3)。内T6②:8,细白瓷假圈足碗外底中心刻款,中心无釉(图二五,4)。内T7②:1,细白瓷平底盘外底中心刻款(图二五,2)。
  (2)陶器均为泥质灰陶,复原3件。
  罐卷圆唇,鼓腹,平底,肩置双系。祁T2④:5,通体印绳纹,部分绳纹被抹掉。高23.2厘米,口径15.2厘米(图二六,2)。
  盆宽平折沿,方唇下垂,沿面内侧有一周凹槽,斜壁,平底。祁T2H9:8,中腹残留有部分绳纹。高12厘米,口径37.5厘米(图二六,3)。
  器盖伞形顶,圆锥形纽,口稍内收。祁T2④:3,胎较厚。高7.4厘米,直径12.8厘米(图二六,1)。
  (3)窑具本期各类窑具出土较多,其中以各种盆形、盘形匣钵最多。
  筒形匣钵出土不多,复原1件。
  A型深筒型,为烧制碗类器的窑具。
  Ⅱ式:口微内收,平底。祁T2H11:4,色青色。外壁残留少许绳纹。高7.7厘米,直径17.6厘米(图二七,1)。杯形匣钵复原4件。可分为二型。
  A型3件。大口,深腹,器稍大。只有一式。
  Ⅰ式:尖唇,弧壁,小平底。内T6②:3,内壁弦痕清晰。高15.4厘米,口径16.8厘米(图二七,5)。
  B型1件。直口,器小。祁T2H10:9,矮假圈足。高6.1厘米,口径9.2厘米(图二七,6)。
  盆形匣钵出土较多。粗胎,胎色灰白,有的器表呈褐色,器壁一般较薄。多为直口,弧腹,平底。有的底部有圆形透气孔。内T6②:4,尖唇,底有孔。高11.4厘米,口径19.8厘米(图二七,8)。祁T2H9:10,圆唇,器外壁施酱釉不及底。高8.2厘米,口径15.3厘米(图二七,4)。
  盘形匣钵出土较多,多为粗胎,也有少量细泥制作。只有一式。
  Ⅱ式:宽平折沿,斜壁,平底,浅盘。祁T2H8:3,高3.4厘米,口径17.2厘米(图二七,2)。
  盒形匣钵出土较多。多为粗胎,有少量细泥制作,大小不一,多与盘状匣钵配套使用。只有一式。
  I式:直口微敛,尖唇,折腹,最大腹径偏下,小平底内凹。祁T2H9:9,外壁有柴灰釉,底心内凹。高4.4厘米,口径17.4厘米(图二七,3)。
  盂形匣钵1件。宽折沿,鼓腹,平底。祁T1②:1,形似唾盂,为专烧唾盂的匣钵。高9.6厘米,口径19.8厘米(图二七,9)。
  三角支钉出土较多。只有一式。
  Ⅳ式:弧角三角形,钉矮。祁T1H3:1,粗胎,有较多的铁黑斑,里面有柴灰形成的釉斑。高2.8厘米(图二七,10)。
  测温环出土多件。泥条捏制而成,上为圆环,下有座可立住。祁T1②:3,色土黄,满施釉,生烧。环直径6厘米(图二七,7)。
  (4)其他有骨锥、铜钱、石杵和石磨。
  骨锥1件。兽骨制成。祁T2④:6,上部有圆孔,尖残。残长8.3厘米(图二六,5)。
  铜钱2枚。祁T1H6:5,“开元通宝”,直径2.4厘米(图二八,1)。祁T5H24:1,“乾元重宝”,直径2.3厘米(图二八,2)。
  石杵圆锥形,残。祁T2H10:9,石灰岩质,有雕琢痕,未使用过。残高16厘米,最大直径10厘米。
  石磨圆形,残。祁T4H18:1,红褐色砂石。周边有凸沿一圈,沿上有磨刀痕,应是损坏后当磨石用的。
  本期出土的A型I式执壶与北京丰台史思明墓出土的执壶相近[10],A型Ⅳ式罐、A型Ⅶ式碗分别与洛阳162区76号墓(公元784年)所出的双系罐、碗[11]类似,本期较多见的研磨器与河南伊川唐齐国太夫人墓中出土银授带碗交错的斜方格纹[12](公元824年)
  有相同的纹饰风格。本期还出土了“开元通宝”、“乾元重宝”钱币各一枚,因此本期应为中唐时期,大致年代约当7世纪末至9世纪初。

知识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邢窑遗址研究》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是系统研究邢窑遗址的首部专著。收录了自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50多年来我国古陶瓷专家学者发表在不同时期不同刊物上的关于邢窑遗址方面的研究文章。所收录的文章基本反映了邢窑遗址的文化内涵和面貌特征。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