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遗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222
颗粒名称: (四)遗物
分类号: K876.3
页数: 33
页码: 74-106
摘要: 本文记述了邢窑文物考古,根据地层堆积、遗迹及遗物特征,对遗物分期介绍,同类遗物统一划分型式。
关键词: 文物考古 瓷器 陶器

内容

根据地层堆积、遗迹及遗物特征,对遗物分期介绍,同类遗物统一划分型式。
  1.第一期遗物
  有瓷器、陶器、窑具和模具。
  (1)瓷器以青瓷、粗白瓷为主,次为精细白瓷。另有少量的黑瓷和黄瓷。粗瓷一般胎体厚重,胎色灰白或呈灰色,胎上施白色化妆土。釉的流动性较大,积釉、流釉、开片和口部干釉现象普遍,器外多施半釉或施釉不及底。敞口器物内底大都留有支钉痕。
  碗数量最多。只有一型。
  A型敞口。可分为二亚型。
  Aa型有足。可分为二式。
  I式:大都为尖唇,敞口较直,假圈足微外撇,足心内凹,足外削棱一圈。内T2H6:1,青黄色釉,露胎处局部为红褐色。高7.9厘米,口径14.5厘米(图一四,1)。
  Ⅱ式:尖唇。斜直壁,腹相对变深,胎体相对I式稍薄,假圈足较Ⅰ式为小。T2H4:2,胎色灰黄,釉白中泛黄。高8.8厘米,口径13.5厘米(图一四,2)。内T2H6:2,黄色釉,釉面不甚光亮,露胎处呈红褐色。高6厘米,口径10厘米(图一四,7)。内T2H4:5,白釉泛黄,釉面光洁,有较多开片。高6.8厘米,口径9.8厘米(图一四,8)。
  Ab型矮圈足。发现不多,主要是精细白瓷,有少量粗白瓷、青瓷。可分为二式。
  I式:深腹,胎稍厚,为粗白瓷、青瓷。内T2H4:1,白瓷。高7.8厘米,口径12.5厘米(图一四,4)。内T2H4:3,青瓷,灰白色胎,施化妆土,腹外壁有粘烧痕。高9.4厘米,口径15.6厘米(图一四,3)。Ⅱ式:深腹,薄胎透影细白瓷。内T1H1:15,胎质细腻洁白,瓷化程度很高,断面呈油脂光泽,对光有透影感,釉面不太光亮。高8.8厘米,口径11厘米,唇薄处仅0.07厘米(图一四,6)。内T1H1:17,底残,釉面光润。残高8厘米,口径10.2厘米,唇薄处不足0.1厘米(图一四,5)。
  杯出土有粗白瓷和粗细白瓷。可分为三型。
  A型矮圈足。复原1件,为精细白瓷。内T1H1:16,敞口上部微外撇,尖唇,深腹,胎质细洁,瓷化程度很高,透影性强,釉面不亮,内底粘有泥条。高7.6厘米,口径8.1厘米,胎薄处厚不足0.1厘米(图一四,9)。
  B型鹦鹉形杯。复原1件,为细白瓷。内T2H6:9,鹦鹉作仰身状,头内勾,杯口由两翅合拢而成。颈部尚粘有仰烧用的三角支钉,底部亦有支钉留下的粘疤痕。鹦鹉眼点黑彩,身和翅似分别模印而成。细细的羽毛整齐清晰,颈周划有短线纹以象征羽毛,整体装饰效果极强。长14厘米,高10.5厘米。
  C型兽形杯。出土1件,残。内T12H4:23,白瓷,下部为兽形。眼点黑彩,两前爪抱于胸前。杯外壁模印卷云、联珠等装饰花纹。残高10厘米。
  盅出土很少。皆青瓷,敞口,弧壁,假圈足。内T2H6:3,青釉略泛黄,有细密开片。高3.1厘米,口径5.2厘米(图一四,10)。
  钵出土较多。只有一型。
  A型敛口,有肩,平底。青瓷占多数,其次为白瓷和黄瓷。器外施半釉,釉面多有细小的开片,施化妆土。器内多有垫珠粘连痕,系套装叠烧而成。依口敛程度和腹深浅不同,可分为三式。
  I式:浅腹,斜壁,上腹多有弦纹一道。内T2H4:4,黄瓷。高6.9厘米,口径18.2厘米(图一五,6)。
  Ⅱ式:腹稍深,腹壁微弧,上腹多有弦纹一道。内T1H1:4,青瓷。形体较大。坯胎上分布有多个大小不等的气泡疙瘩,器内粘有垫珠。高16厘米,口径28厘米(图一五,7)。
  Ⅲ式:深腹,腹壁呈弧形,形体相对较小。有青瓷和白瓷。内T2H4:12,白瓷。胎质较细,色灰黄。釉呈乳白色,光润细腻,釉面开片纹较小,局部有干釉现象。内底有三个垫珠粘连痕。高11.6厘米,口径15.6厘米(图一五,10)。内T2H4:13,青瓷。高12厘米,口径14.9厘米(图一五,9)。
  盘可分为三型。
  A型喇叭形高圈足。出土较多。只有一式。
  I式:口外撇,圆唇,浅盘,平底,足下部外翻。足不施釉。T1H1:7,黄绿色釉。高5.8厘米,口径14.4厘米(图一五,1)。
  B型大圈足。出土不多。直口微敛,尖唇,弧壁。内T1H1:5,胎色灰白,生烧,釉面无光。高5厘米,口沿15.6厘米(图一五,2)。
  C型平底。出土不多,只有一式。
  1.Aa型I式碗(内T2H6:1)2.Aa型Ⅱ式碗(内T2H4:2)3、4.Ab型I式碗(内T2H4:3、内T2H4:1)5、6.Ab型Ⅱ式碗(内T1H1:7内T1H1:15)7、8.Aa型Ⅱ式碗(内T2H6:2、内T2H4:5)9.A型杯
  (内T1H1:16)10.盅(内T2H6:3)
  I式:直口,尖唇,浅弧腹。内T1H1:19,白釉泛青,内底有较大裂纹。高3厘米,口径22.8厘米(图一五,3)。
  盆出土较少。敞口,弧腹,假圈足外撇,足心内凹,足外削棱一圈,器内有支钉痕。口腹不同,可分为二式。
  I式:腹较深,沿面一周凹槽,外缘高于内缘。内T2H4:15,形体较大,胎色灰白,生烧,干釉无光。高11.5厘米,口径35厘米(图一五,4)。
  Ⅱ式:腹稍浅,沿面内缘高于外缘。内T1H1:2,青瓷。内底积釉呈黑色。高6厘米,口径22.2厘米(图一五,5)。
  瓶出土较多。有青瓷、白瓷两种,均施半釉。可分为四型。
  A型盘口,尖唇,细颈,上腹鼓圆,颈腹间置双泥条系,下腹细瘦,假圈足外撇。内T1H2:6,胎质较粗,胎色灰黄,釉色白中泛灰,釉面有细小开片。高9.2厘米,口径3.2厘米(图一五,14)。
  B型钵口。出土较多。只有一式。
  I式:细颈,垂腹,小平底。内T2H4:7,青褐色釉,釉面光滑。高12厘米,口径1厘米(图一五,15)。
  C型喇叭口,长颈。只有一式。
  I式:丰肩,鼓腹,假圈足,足心内凹。内T2H4:6,灰胎,施白色化妆土,白釉,积釉、流釉现象严重,釉厚处有大开片纹。高18.6厘米,口径6厘米(图一五,16)。
  D型圆唇外翻,小平底,形体较小。内T2H4:14,黄绿色釉,釉面不平,有桔皮釉和剥釉现象,且有小冰裂纹。高5.8厘米,口径2.4厘米(图一五,17)。
  罐胎质较粗,胎色多为灰褐色。釉多为青色、黄色。可分为四型。
  A型鼓腹。只有一式。
  I式:直口,圆唇,平肩。两个双泥条系高于或平于口部,假圈足微外撇,底心内凹,足外削棱一圈。内T2H4:8,青绿釉,有明显开片纹。高11.4厘米,口径5.2厘米(图一五,11)。
  B型卷沿,丰肩。内T2H6:4,下腹浅。釉色为豆青色。残高6.6厘米,口径8.4厘米(图一五,13)。
  C型敛口。只有一式。
  I式:口内收,尖唇,鼓腹。内T2H4:9,腹下残缺,釉干黄。残高7厘米,口径5.4厘米(图一五,12)。
  D型鸟食罐。只有一式。
  I式:敛口,平肩,弧腹,平底。内T2H6:5,露胎处呈红褐色,釉色米黄,釉面不太平滑。高2.6厘米,口径2.2厘米(图一五,8)。
  扁壶出土不多。直口,平肩,肩部置双孔,弧腹,腹及假圈足断面近椭圆形。腹两面分别模印卷云纹图案,图案内外各有一圈联珠纹。内T2H4:10,青褐釉。高6厘米,口径3厘米(图一六,1)。
  埙正面为高浮雕人面形,双眼圆睁,隆鼻,厚唇,唇角分别有一发音孔,头顶部有一吹孔。背面光素无釉。内T2H4:11,粗灰胎,酱釉。直径5.7厘米,发音孔直径0.5厘米,吹孔直径1.2厘米(图一六,2)。
  砚2件。一件为粗瓷,形体较大。另一件为精细白瓷,形体较小,形制大体相同。内T1H1:21,粗白瓷。砚面微凸,外为一周凹槽,下置约三十个兽形足。釉下施化妆土。高9厘米,直径28.2厘米(图一六,4)。
  器座有青瓷、白瓷两种。整体近似半圆形,弧顶,平底。顶上中心有一圆孔,其外分别一周饰方块纹和联珠纹,最外饰覆莲纹一圈。内T2H4:21,高1.6厘米,直径3.9厘米(图一六,3)。
  亭1件。残,圆顶,顶上粘连一瓷器残片,上视呈方形,四角起脊,下柱残。制作精致,施白色釉,釉面光亮。内T2H4:20,残高4.6厘米,边长7.9厘米(图一六,6)。
  器盖1件,为精细白瓷。圆纽,顶壁斜直。内T1H1:18,高1.4厘米,直径3.5厘米(图一六,5)。
  (2)陶器均为泥质灰陶,有罐、盆。
  罐复原1件。直口,圆唇,丰肩,平底。内T2H6:7,肩上两侧分别有一小圆孔。通体饰绳纹,肩及上腹饰二道弦纹,上腹绳纹较规矩统一,下腹杂乱,部分绳纹被抹去。高28.5厘米,口径15厘米(图一七,2)。
  盆复原2件,形制相同。敞口,宽平折沿,斜壁,平底。外饰绳纹,内饰竖条纹、印纹。内T2H6:8,高30厘米,口径64厘米(图一七,1)。
  (3)窑具出土数量、种类较多。用料一般较粗,由于重复使用,窑具表面大都形成一层柴灰釉,釉与胎体结合不好,多已剥落。
  窑柱可分为二型。
  A型倒蘑菇形。由柱和盘组成。只有一式。
  I式:柱较高,盘较薄。柱筒顶部和底部分别粘有泥条。柱筒里面还常粘有瓷器残片,盘面上亦粘有很多垫圈、垫饼、泥条及瓷器残片。内T1H1:13,高20.2厘米,柱筒直径11.5厘米,盘径28厘米(图一八,5)。
  B型喇叭形。平顶,柱上部外撇,下部呈喇叭形,空心,多粘有耐火砂。内T2H4:16,高13.2厘米(图一八,4)。
  筒形匣钵为烧制细白瓷的专用窑具。均为直筒形,平底。质较细,胎色灰白,口部多涂有白色耐火土,以防止粘连。根据深浅和烧制器物的不同,可分为二型。
  A型深筒。出土较多。为烧制碗、瓶类器物的窑具。只有一式。
  I式:形体较小,细筒,壁较薄。内T2H4:19,口微侈。高11.8厘米,口径15.2厘米(图一八,2)。内T2H4:18,尖唇,唇面微凹。高21.2厘米,口径16.2厘米(图一八,3)。
  B型浅筒,壁较厚。为烧制盘、砚类器物的窑具。口沿部大都有泥条,内底多粘有细耐火砂。内T1H1:14,口部削有一半圆形的排气孔。高11.6厘米,口径32.8厘米(图一八,1)。
  匣钵盖有两种。一种较常见,为圆饼形;一种少见,呈浅盘形,胎体粗糙厚重,圆唇,弧顶。内T1H1:12,弧顶表面布满柴灰釉斑,并粘连有碗类口沿。中心还粘有直径约5厘米的耐火砂,可能在其上面装有至少两件器物。盖内壁浅刻“笼盖”二字。直径36厘米(图一七,5)。
  齿形垫具发现不多。灰胎较细,皆轮制。托面圆形,齿皆外撇。有三齿、六齿、多齿之分。内T1H1:10,三齿垫具,体高而小,托面中心有一圆孔。高5.2厘米,直径6厘米(图一八,6)。内T1H1:11,六齿垫具,上有柴灰釉斑,齿尖上粘有白色釉痕。高3.6厘米,托面直径11.2厘米(图一七,3)。内T2H4:17,多齿垫具,齿尖上粘有黑色釉痕。高4.5厘米,托面直径11厘米(图一八,9)。
  盘形垫具胎体厚重,色灰。平顶微凹,环形足,上有三个均等的“U”形口。该窑具可能是烧造大件器物或是承托筒形匣钵的底座。内T1H1:8,高4.2厘米,直径21.2厘米(图一七,4)。
  三角支钉出土较多。皆手制,系烧制粗瓷碗类器的专用支垫。只有一式。
  I式:三叉形,托面较小,形体瘦高,内T1H1:9,高3.8厘米(图一八,8)。
  四角支钉出土不多。手制,造型好像一只无头的小动物。该窑具应是支钉向上,专用以支烧底足带釉的器物。内T2H6:6,高2.5厘米(图一八,7)。
  印花模具
  3件。均为白胎,阴模雕刻而成。内T1H1:22,莲瓣纹。残高10厘米(图一八,11)。内T2H4:22,叶脉纹。残高9厘米(图一八,12)。内T1H1:23,叶脉纹、莲瓣纹。可能为鹦鹉杯的模具。残高15厘米(图一八,10)。
  本期的A型盘、数量最多的碗、杯等和安阳隋墓[3]中出土的同类器相同,相同的高足盘在山西汾阳北关隋代梅渊墓[4]亦有出土,A型I式青瓷双系罐与太原隋斛律徹墓[5]的双系罐相似,A型I式、A型Ⅱ式碗分别与河南偃师隋墓[6]出土的两件碗相同。另外本期的钵、B型瓶、C型瓶等也都是隋墓和隋代瓷窑址上常见的器形。因此,本期年代大致相当于隋代。2.第二期遗物
  有瓷器、陶器和窑具。
  (1)瓷器均为粗瓷,一般较粗糙,胎色多呈深灰色。釉层变薄,流釉、积釉现象较前期明显减少。釉下多施有白色化妆土,而器内所施的化妆土大都不施到底,未施化妆土的部位与施化妆土部位釉色相差甚大。
  碗出土较多。假圈足相对变大,足上多无削棱。釉色有青、黄、白、黑几种。皆残。可分为三型。
  A型敞口。只有一亚型。
  Aa型有足。较多。可分为二式。
  Ⅲ式:上口微撇,深腹,假圈足较矮直,足心微凹。内T6H10:1,釉色黄绿,光泽度差。高7厘米,口径11.4厘米(图一九,1)。
  Ⅳ式:圆唇,斜壁,假圈足外撇,足心微凹。多黄釉,内满釉,有三支钉痕,器外半釉。内T6H9:1,高7.7厘米,口径16.8厘米(图一九,9)。内T10H13:2,假圈足相对较高。黄釉,内表未施化妆土处呈黄绿色。高4.4厘米,口径11.2厘米(图一九,2)。
  B型直口,浅腹,体小。数量较多。平沿,假圈足较大而高,外壁下腹旋削痕明显,做工较粗。釉下施白色化妆土,器内满釉,外半釉。内T10②:6,灰胎,米黄色釉。沿上有浅凹槽一周,沿内缘微有凸棱。高3.4厘米,口径8.8厘米(图一九,3)。
  C型平底,数量不多。底心微凹,器内满釉,外半釉。可分为二式。
  I式:直口微敛。内T6H10:3,青绿色釉,内底有落渣和灰,凸凹不平。高5.7厘米,口径11.6厘米(图一九,4)。
  Ⅱ式:敞口,斜腹,小平底。内T7②:1,干釉。高5.2厘米,口径11.8厘米(图一九,5)。
  盘可分为二型。
  A型喇叭形高圈足。只有一式。
  Ⅱ式:平折沿,弧腹,腹较深。内T10②:1,足残。胎呈深灰色,施白色化妆土,内外均挂黑色釉,釉面乌黑光润。残高4.8厘米,口径13.6厘米(图一九,6)。内T10②:3,三彩。胎为浅粉红色,盘内无彩,外为红绿黄三色彩。残高4厘米,口径12厘米(图一九,7)。
  C型平底。不多。只有一式。
  Ⅱ式:敞口,圆唇,斜壁,腹较深,器外露胎处有旋削痕。内T8H12:1,胎色灰,釉色青绿,内满釉,外施半釉,釉面有大的冰裂纹。高3.8厘米,口径15.8厘米(图一九,8)。
  钵粗胎,胎多呈红褐色。可分为二型。
  A型敛口,有肩。只有一式。
  Ⅳ式:口敛较甚,圆唇,肩明显,鼓腹。内T10H13:3,施黄褐色釉。残高8.8厘米,口径15厘米(图一九,11)。
  B型大口。内T6H10:2,直口微内敛,沿上饰凹纹一周,弧腹,小平底。施米黄色釉,釉面干涩,略生烧。高14.1厘米,口径28.2厘米(图一九,12)。
  盆只有一式。
  Ⅲ式:平折沿,圆唇,弧腹。形体较大,底皆残。胎色青黄或灰黄,釉色有白、黑酱几种,器内外均施半釉不及底。内T10H13:8,酱釉,未施化妆土。残高12厘米,口径37.5厘米(图一九,10)。
  罐粗胎,釉下施化妆土。可分为二型。
  A型鼓腹。只有一式。
  Ⅱ式:圆唇,短颈,丰肩,肩上置两个双泥条系,假圈足,足心微凹。内T10H13:7,胎表面为红褐色。半釉,釉色酱黄,色调不均匀,釉面有小开片。高28.6厘米,口径10.5厘米(图一九,13)。
  C型敛口。只有一式。
  Ⅱ式:口内收,圆唇,领变高,鼓腹。内T10H13:5,外施黄釉,釉面无光泽,生烧,腹下残。残高6.6厘米,口径6厘米(图一九,14)。
  瓶数量少。粗灰胎,半釉。可分为二型。
  B型钵口。只有一式。
  Ⅱ式:钵口部分变短矮,腹最大径上移,平底变大。内T10H13:6,酱黄釉,釉色不匀。腹上有粘疤痕。残高约12厘米(图一九,17)。
  C型喇叭口,长颈。只有一式。
  Ⅱ式:翻沿,圆唇,宽肩,鼓腹,高实足外撇,厚胎厚釉。内T10H13:4,胎表面呈铁红色,黑釉。高约27厘米,口径7.2厘米(图一九,16)。
  三足鍑出土有三彩素坯和黑瓷两种,形制大致相同。内T7③:1,素坯,灰白色。撇沿,圆唇,矮领,鼓腹,平底,三兽足。肩腹部饰弦纹三道。高16.8厘米,口径14.4厘米(图一九,15)。
  莲花座近似半圆形,弧顶,平底,中心一圆穿。表面有三排凸雕变形莲瓣,做工较粗。内T10②:5,高2.5厘米,直径4.3厘米(图一九,18)。
  残片1件。内T2②:1,白瓷,镂孔(图一九,19)。
  (2)陶器皆残片。均为泥质灰陶,有盆、瓦当和俑等。
  盆直口,圆唇,小折沿,深腹。内T2②:4,腹壁饰三道附加堆纹和绳纹,内壁饰压印方格纹。残高21.6厘米(图二〇,4)。
  瓦当饰高浮雕莲瓣纹。内T2②:2,直径约14厘米(图二〇,6)。
  文官俑1件,头残缺。内T2②:5,浅黄褐胎。上着交襟宽袖短衣,腰束带,下着长袍,足蹬云头鞋,双手于胸前持笏立于方形座上。残高29厘米,底座12厘米×10厘米×2.5厘米(图二一,2)。
  胡俑2件。一件残缺较多。内T2H5:3,红陶胎,质硬,头残缺。上着风衣,大翻领,腰后系粮袋于腹前成结,右手半举于胸前,左手置于腹侧,做持物状。下穿高筒靴立于方形座上。残高21.2厘米(图二一,5)。
  女俑1件。头残缺。内T2H5:2,胎色黄褐。身着拖地长裙,宽袖,束胸,双手于胸前持板,裙下微露右足。残高23厘米(图二一,1)。
  坐俑1件。头残缺。内T2②:6,胎色浅黄褐。上着披肩,腰系带,足登尖头靴,盘坐于六角形底座上,右手握圆形器座放于股上,左手紧握一鹿的左前腿。鹿为立耳,头侧向前,昂首卧于俑腹前。残高8.8厘米,座宽8厘米(图二一,4)。
  跪坐俑1件。头残缺,臂残。内T2H5:4,浅黄褐胎,质较硬。身着长衫,束腰,双膝跪于方形座上。残高12厘米。
  女俑头1件。内T2H5:1,色灰白。梳高髻,面部较丰满。残高5.3厘米(图二一,3)。
  (3)窑具出土不多,粗胎,以三角支钉最多。
  筒形匣钵皆残片。内T10②:4,灰白胎,只存下部,腹壁与底相接处为弧形。直径16.5厘米(图二〇,7)。
  盘形匣钵复原1件。
  I式:平折沿,斜壁,腹较深,小平底。内T10②:2,高6.6厘米,口径24厘米(图二〇,5)。
  三角支钉手工制成。可分为二式。
  Ⅱ式:托面变大,三叉已不甚明显,钉变矮,大小不一。内T8H12:3,高1.8厘米(图二〇,1)。
  Ⅲ式:托面呈圆角三角形,钉矮。内T10②:7,边长约13.6厘米,高3厘米(图二〇,2)。
  三足盘形支具1件。内T7③:1,胎稍细,轮制。似一倒置的盘,中心有一圆孔,下削出三个平足。高3.4厘米,最大直径13厘米(图二〇,3)。
  本期A型Ⅱ式罐与清河唐墓(公元670年)双系罐[71基本相同。A型Ⅳ式钵在山西长治唐范澄夫妇墓(公元660年)[8]、崔挐墓(公元689年)[9]等皆有出土。三彩A型Ⅱ式盘与河南偃师杏园村唐墓(公元709年)三彩豆相同。另外本期大宗的假圈足厚胎黄釉碗是唐早期墓和窑址中常见的产品,在邢台及邻近地区的唐早期墓中亦常见各类陶俑、胡俑的出土。因此本期约为唐早期,大致年代相当7世纪初至8世纪初。3.第三期遗物
  有瓷器、陶器和窑具等。
  (1)瓷器有碗、盘、盆、钵、盆、罐等。
  碗有粗细瓷之分,粗瓷一般釉下施化妆土,器内满釉,器外半釉。假圈足,足外多削棱一周。底心微凹,内底多有三支钉痕。细瓷有璧形底和圈足底,底足均削棱一周。胎质细腻洁白,釉面光洁莹润,釉色白中微微泛青,可分为四型。
  A型敞口。可分为二亚型。
  Aa型有足。出土较多,有粗白瓷、青瓷、双色釉瓷。可分为三式。
  V式:圆唇,浅弧腹,假圈足,内底多有支钉痕,祁T2H9:2,釉色白中泛青,露胎处呈红褐色。高4.4厘米,口径13.2厘米(图二二,1)。
  Ⅵ式:圆唇,撇沿,浅弧腹,假圈足。祁T2H10:5,器内和外壁上部为白釉,器外下部为黑釉,内底有支钉痕六个,可能是两次烧成留下的痕迹。口沿处积釉较重,釉面有小开片。高6.8厘米,口径19.2厘米(图二二,3)。祁T2H8:1,青釉泛黄,釉面不太平滑。高7.5厘米,口径22.2厘米(图二二,2)。
  Ⅶ式:撇沿,浅弧腹,璧形底。多白瓷。祁T2H9:4,胎质细腻,制作规整,通体施白釉,釉白中泛青。高4.7厘米,口径16.8厘米(图二二,4)。
  Ab型矮圈足。复原5件,皆细白瓷。只有一式。
  Ⅲ式:圆唇,浅腹较斜,内底多有支钉痕。祁T1H2:1,高3.8厘米,口径12厘米(图二二,5)。
  C型平底。只有一式。
  Ⅲ式:1件。平底近似假圈足。内T6②:2,灰胎,釉面乌黑光亮,内满釉,外半釉。高5厘米,口径12.7厘米(图二二,6)。
  D型直口,弧腹,璧形底。祁T1H6:2,通体施白釉,釉面光润,釉色粉白。高5.2厘米,口径12厘米(图二二,7)。
  E型折腹。圆唇微外卷,斜壁内折,假圈足。祁T1H1:3,施白釉,釉色泛黄,积釉处呈青绿色,釉面有细开片。高7厘米,口径13.2厘米(图二二,8)。
  盘出土不多,均为粗瓷。可分为三型。
  A型喇叭形高足。只有一式。
  Ⅲ式:圆唇,平折沿,斜壁,足跟外撇。祁T2H9:6,胎呈粉红色,半釉,生烧。高7厘米,口径12.8厘米(图二二,10)。
  C型平底。只有一式。
  Ⅲ式:圆唇,斜壁,厚胎。祁T1H3:2,黑釉,器内满釉,器外施釉近底。高4厘米,口径14.4厘米(图二二,11)。
  D型1件。假圈足。四出口,尖唇,足心内凹,足底削棱一周。内T6②:7,施黑色釉,釉面较光润,器内满釉,外半釉。高4.2厘米,口径21.2厘米(图二二,12)。
  盆复原1件。
  Ⅳ式:平折沿,大敞口,假圈足。祁T2H10:7,粗白瓷,器内满釉,外半釉,釉面局部开片,釉下施白色化妆土。器内壁有凸旋纹一道,内底有三支钉痕迹。高9厘米,口径29.5厘米(图二二,13)。
  钵复原4件。可分为二型。
  C型1件。敛口,尖唇,弧腹,薄胎。内T2②:9,细白瓷。上腹外壁有三道凹弦纹,通体施釉,腹下残缺。残高8厘米,口径14.2厘米(图二二,14)。
  D型3件。敛口,有足,形体小。弧腹,假圈足,足外削棱一周。口沿不同,可分为二式。
  I式:1件。口内缘尖锐。祁T1H1:1,白胎稍细,釉白,光泽度差。高4.6厘米,口径7.6厘米(图二二,15)。
  Ⅱ式:2件。厚唇。祁T1H5:1,胎质粗糙,可见有砂粒,胎色发红,施黑釉,釉面不平滑,近口沿处有干釉现象。高6厘米,口径11.6厘米(图二二,16)。
  盏托出土不多,皆细白瓷。宽折沿,口内敛,折腹,圈足。祁T1H3:3,高2.7厘米,口径14.6厘米(图二二,9)。
  盒出土皆残片。均为细白瓷,胎质细腻,釉色白中泛青。只有一型。
  A型平底。子口,折腹。可分为二式。
  Ⅰ式:子口较矮。内T6②:1,残高3厘米,口径11厘米(图二二,17)。
  Ⅱ式:子口略高,盒身为花瓣形。祁T2H10:8,残高4厘米(图二二,18)。
  盒盖1件。较小。祁T2H9:1,盖呈椭圆形,直口,弧顶。顶上趴附一玩童,玩童双手扶地,束腰仰头,双脚翘起,其外有一圈压印纹。器内无釉,露白胎,外表有落灰,烟熏成灰黑色。高2.4厘米,长4.7厘米(图二二,19)。
  罐均为粗瓷。可分为二型。
  A型鼓腹,矮领,体形大,数量较多。有双泥条四系、三系、二系和无系几种,系皆低于沿面。胎色多呈灰或灰褐色,多施黑釉或青酱釉。可分为三式。
  Ⅲ式:卷沿,厚圆唇,平底。祁T2H11:2,肩上有双系。通体施黑釉。高33.6厘米,口径15.2厘米(图二三,6)。
  Ⅳ式:口微侈,假圈足极矮,足底削棱一周。祁T2H10:6,双系。施黑釉,釉面局部呈铁红色。高18.6厘米,口径9.6厘米(图二三,10)。
  V式:侈口,圆唇,假圈足极矮。肩置双系,一侧有小短流。祁T2H8:2,豆青色釉,不及底。口沿有芒,生烧,釉面无光。高19.5厘米,口径10.8厘米(图二三,8)。
  D型鸟食罐。只有一式。
  Ⅱ式:敛口,丰肩,鼓腹。平底。祁T2④:2,白瓷。高2.4厘米,口径2厘米,最大腹径4.4厘米(图二三,7)。
  执壶出土较多。有细白瓷、粗白瓷、黄瓷。可分为三型。
  A型体瘦长。圆唇,高领,短流,双泥条柄,长形腹,底心微凹,足外有削棱一周,施化妆土。可分为二式。
  I式:口微侈,平底。祁T2H9:5,肩领部置两个双泥条小系,生烧,干釉,呈土黄色。高24厘米,口径8.4厘米(图二三,11)。祁T2H11:1,白釉光亮。高22.5厘米,口径7.8厘米(图二三,12)。
  Ⅱ式:高直领,肩领间置两个双泥条系,腹略鼓呈卵形,假圈足低矮。内T6②:5,灰胎,白釉,釉面光亮,有细小开片。高25.5厘米,口径7.8厘米(图二三,14)。
  B型1件。鼓腹。
  I式:白瓷,薄胎。祁T1H6:3,口上部外撇,假圈足低矮。釉色白中泛青。由于过烧,坯体出现泡刺,致使釉面不光滑。高18厘米,口径7.8厘米(图二三,13)。
  C型1件。矮胖形,残。祁T1H1:4,口残缺。弧腹,假圈足较大,足外削棱一周。腹饰人字纹、弦纹。黄色釉。残高10.4厘米,底径9.2厘米(图二三,9)。
  铃1件。祁T2H10:1,扁纽,纽根部穿一小孔。近椭圆形腹,中腹有三道弦纹。下面开一长口,内含珠,摇之丁零作响。灰白胎,无釉。高3.8厘米,直径3.4厘米(图二六,4)。
  器盖复原5件。均为白瓷,盖沿下无釉。可分为二型。
  A型4件。平折沿,弧顶,纽较低矮。只有一式。
  I式:顶中心凸起一圆形平座。沿微上翘,口内敛。祁T2H9:3,釉光润,白中微泛青。高3.8厘米,直径9.8厘米(图二三,4)。
  B型1件。伞形顶,锥状纽,顶中心亦凸起一圆形平座,直口。釉白中泛青,有细冰裂纹。祁T2H11:3,高1.6厘米,直径3.2厘米(图二三,3)。
  研磨器出土较多,复原2件。内无釉,器外半釉。弧腹,假圈足,足外削棱一周。口沿和内壁纹饰不同,可分为二型。
  A型大唇沿,器内布满戳印纹。内T6②:6,粗瓷,施黑釉。高8.1厘米,口径22.2厘米(图二三,1)。
  B型圈唇内卷,器内布满刻划方格纹。祁T1H1:2,细白瓷,釉下施化妆土。高3.4厘米,口径12.8厘米(图二三,2)。
  骑马俑1件。祁T1H6:6,马为立姿,人端坐于马鞍上,足蹬靴,双手扶于马颈。胎质细腻洁白,粉白釉。残高4厘米,马身残长4.3厘米(图二四,2)。
  武士俑1件。祁T2④:1,头顶盔,盔后挂风帽。大耳,双眼怒视,张口。身披甲,下身残。灰白胎,白釉泛青。残高2.7厘米(图二四,1)。
  狗出土较多,多为细瓷。祁T2H10:4,侧视,口微张,卷尾。灰白胎,无釉。高3.8厘米,身长3.4厘米(图二四,5)。
  马1件。祁T1H6:4,仰头,双耳竖起,腿残。粗瓷,胎泛黄,生烧。长4.2厘米,残高3.7厘米(图二四,7)。
  鸽子1件。祁T2H9:7,卧姿。尖嘴,眼点黑彩。细白瓷,釉白中泛青。身长3厘米,高1.1厘米(图二四,3)。
  兔1件。祁T2H10:2,尖吻,双耳贴身,小短尾,卧于一椭圆形座上。座上部压印条纹一周,下部戳印短线纹。粗胎,表面由于落灰形成酱色。通高2.8厘米,长4.6厘米(图二四,6)。
  算珠1件。祁T2H10:3,圆饼状,粗瓷。一面施酱色釉,一面无釉。直径2.6厘米(图二四,4)。
  漏斗1件。祁T1H6:1,圆唇,弧腹,腹饰五道弦纹。底有孔,下置一短流。粗白胎,施化妆土,白釉泛绿,釉面有冰裂纹。通高7.3厘米,流长2.3厘米,口径14.2厘米(图二三,5)。
  “盈”字款残片内T6②:10,为执壶外底釉下刻款(图二五,1)。内T7②:2,白瓷璧形底刻款(图二五,3)。内T6②:8,细白瓷假圈足碗外底中心刻款,中心无釉(图二五,4)。内T7②:1,细白瓷平底盘外底中心刻款(图二五,2)。
  (2)陶器均为泥质灰陶,复原3件。
  罐卷圆唇,鼓腹,平底,肩置双系。祁T2④:5,通体印绳纹,部分绳纹被抹掉。高23.2厘米,口径15.2厘米(图二六,2)。
  盆宽平折沿,方唇下垂,沿面内侧有一周凹槽,斜壁,平底。祁T2H9:8,中腹残留有部分绳纹。高12厘米,口径37.5厘米(图二六,3)。
  器盖伞形顶,圆锥形纽,口稍内收。祁T2④:3,胎较厚。高7.4厘米,直径12.8厘米(图二六,1)。
  (3)窑具本期各类窑具出土较多,其中以各种盆形、盘形匣钵最多。
  筒形匣钵出土不多,复原1件。
  A型深筒型,为烧制碗类器的窑具。
  Ⅱ式:口微内收,平底。祁T2H11:4,色青色。外壁残留少许绳纹。高7.7厘米,直径17.6厘米(图二七,1)。杯形匣钵复原4件。可分为二型。
  A型3件。大口,深腹,器稍大。只有一式。
  Ⅰ式:尖唇,弧壁,小平底。内T6②:3,内壁弦痕清晰。高15.4厘米,口径16.8厘米(图二七,5)。
  B型1件。直口,器小。祁T2H10:9,矮假圈足。高6.1厘米,口径9.2厘米(图二七,6)。
  盆形匣钵出土较多。粗胎,胎色灰白,有的器表呈褐色,器壁一般较薄。多为直口,弧腹,平底。有的底部有圆形透气孔。内T6②:4,尖唇,底有孔。高11.4厘米,口径19.8厘米(图二七,8)。祁T2H9:10,圆唇,器外壁施酱釉不及底。高8.2厘米,口径15.3厘米(图二七,4)。
  盘形匣钵出土较多,多为粗胎,也有少量细泥制作。只有一式。
  Ⅱ式:宽平折沿,斜壁,平底,浅盘。祁T2H8:3,高3.4厘米,口径17.2厘米(图二七,2)。
  盒形匣钵出土较多。多为粗胎,有少量细泥制作,大小不一,多与盘状匣钵配套使用。只有一式。
  I式:直口微敛,尖唇,折腹,最大腹径偏下,小平底内凹。祁T2H9:9,外壁有柴灰釉,底心内凹。高4.4厘米,口径17.4厘米(图二七,3)。
  盂形匣钵1件。宽折沿,鼓腹,平底。祁T1②:1,形似唾盂,为专烧唾盂的匣钵。高9.6厘米,口径19.8厘米(图二七,9)。
  三角支钉出土较多。只有一式。
  Ⅳ式:弧角三角形,钉矮。祁T1H3:1,粗胎,有较多的铁黑斑,里面有柴灰形成的釉斑。高2.8厘米(图二七,10)。
  测温环出土多件。泥条捏制而成,上为圆环,下有座可立住。祁T1②:3,色土黄,满施釉,生烧。环直径6厘米(图二七,7)。
  (4)其他有骨锥、铜钱、石杵和石磨。
  骨锥1件。兽骨制成。祁T2④:6,上部有圆孔,尖残。残长8.3厘米(图二六,5)。
  铜钱2枚。祁T1H6:5,“开元通宝”,直径2.4厘米(图二八,1)。祁T5H24:1,“乾元重宝”,直径2.3厘米(图二八,2)。
  石杵圆锥形,残。祁T2H10:9,石灰岩质,有雕琢痕,未使用过。残高16厘米,最大直径10厘米。
  石磨圆形,残。祁T4H18:1,红褐色砂石。周边有凸沿一圈,沿上有磨刀痕,应是损坏后当磨石用的。
  本期出土的A型I式执壶与北京丰台史思明墓出土的执壶相近[10],A型Ⅳ式罐、A型Ⅶ式碗分别与洛阳162区76号墓(公元784年)所出的双系罐、碗[11]类似,本期较多见的研磨器与河南伊川唐齐国太夫人墓中出土银授带碗交错的斜方格纹[12](公元824年)
  有相同的纹饰风格。本期还出土了“开元通宝”、“乾元重宝”钱币各一枚,因此本期应为中唐时期,大致年代约当7世纪末至9世纪初。4.第四期遗物
  有瓷器、陶器和窑具。
  (1)瓷器有碗、钵、执壶、罐、瓶、盒和盘等。
  碗出土较多。多为白瓷,胎质一般较粗,胎色灰白,做工也较前期粗糙。可分为二型。
  A型敞口。可分为二亚型。
  Aa型有足。可分为三式。
  Ⅷ式:唇沿,璧形底。祁T6Y2:5,灰白胎,白釉泛青灰。高3.8厘米,口径13.2厘米(图二九,1)。
  Ⅸ式:唇沿,宽圈足。祁T6Y2:4,灰白胎,釉白中泛青。高3.2厘米,口径11.7厘米(图二九,2)。
  X式:尖唇,假圈足低矮。祁T6Y2:3,釉白中泛青或灰黄,釉面有细小开片,器内有支钉痕。高6.2厘米,口径19.6厘米(图二九,3)。
  Ab型矮圈足。只有一式。
  Ⅳ式:尖唇,腹壁斜直,出土少。祁T6Y2:2,腹外壁有三道弦纹。干釉,生烧。高4厘米,口径13厘米(图二九,4)。
  钵均为粗瓷,假圈足。只有一型。
  D型敛口。可分为二式。
  Ⅲ式:唇变宽,肩部明显。祁T3⑤:1,灰白胎,施酱黑色釉,壁有粘疤。高6.4厘米,口径8.2厘米(图二九,5)。
  Ⅳ式:宽唇,唇外缘翘起。祁T5H24:3,胎表面呈红褐色。白釉泛青,釉下施化妆土。残高4.4厘米,口径14厘米(图二九,6)。
  执壶很少,皆残。只有一型。
  A型瘦长型。只有一式。
  Ⅳ式:上腹鼓圆,下腹内收,假圈足外撇,底心微凹,足外削棱一周。祁T5H24:5,胎灰白,较粗,施化妆土。釉白中泛青,有细小开片。残高13.6厘米(图二九,14)。
  穿带壶2件。均为细瓷,釉光润,白中泛青,形制基本相同。祁T5H24:6,高圈足外撇,足断面呈六边形,上饰竖条纹。足腹交接处附加一周压印团花纹。下腹较瘦,腹两侧各附一桥形泥条系,系两侧各饰三朵压印小团花。腹上还附加有四条羽状脊纹和两对鱼翅状纹。腹周身戳印未封口的圆圈底纹,意为鱼鳞。腹断面为四出瓜棱形。腹上部及口残缺。造型独特,装饰繁杂,为该期器物中的精品。残高14.6厘米,底径10厘米(图二九,16)。罐皆残片。黑釉,粗灰胎。只有一型。A型鼓腹。只有一式。Ⅵ式:口近直,方唇,领变高,溜肩,肩置双泥条系。祁T5H24:1,中腹以下残。
  瓶皆残。可分为三型。
  C型长颈。只有一式。
  Ⅲ式:圆唇,宽沿下垂,器大胎厚。祁T5H24:2,黑瓷,腹下残。残高7.5厘米,口径15.9厘米(图二九,13)。
  E型葫芦形,钵口,尖唇,颈置双系。祁T5⑤:1,黑瓷,下腹残。残高10.8厘米,口径3.1厘米(图二九,15)。
  F型杯口,鼓腹。祁T6Y2:1,灰胎,黑釉,下腹残。残高9.2厘米,口径4厘米(图二九,12)。
  盒皆细白瓷。只有一型。
  B型圈足,子口,斜直壁,下腹折内收。祁T5H24:4,口残。釉色光润,有烟熏斑,盖失。高5.8厘米,口径12厘米(图二九,7)。
  盘1件。
  A型高足。
  Ⅳ式:圆唇,撇沿,折腹,内外底皆凹进足部。祁T6Y2:6,粗瓷,灰白胎,青釉。高7厘米,口径12.2厘米(图二九,8)。
  器盖复原1件。
  A型平折沿,弧顶,纽较低矮。只有一式。
  Ⅱ式:折沿宽平,顶上部圆形平座消失。祁T5H24:7,釉色粉白晶莹。高4厘米,直径9.2厘米(图二九,10)。
  (2)陶器出土不多,皆残件。祁T6Y2:7,双口罐,灰陶,薄胎,下腹残。残高4.5厘米(图二九,9)。
  (3)窑具有窑柱、漏斗形匣钵、盒形匣钵、杯形匣钵和窑戗等。
  窑柱不多。粗胎,较厚重。只有一型。
  A型倒蘑菇形。只有一式。
  Ⅱ式:短柱,空心,柱盘径小而厚重,柱盘背面拍印有菱形方格纹。祁T6Y2:10,柱盘底刻一“十”字形纹。高15.2厘米,直径24.8厘米(图三〇,7)。
  漏斗形匣钵出土不多。均为直口,折腹,小平底。祁T6Y2:13,口径16.2厘米,高6.6厘米(图三〇,2)。
  盒形匣钵形制基本相同,粗胎,大小、深浅不一。只有一式。
  Ⅱ式:尖唇,小平折沿,敛口,有肩,最大腹径上移,平底,底内凹。祁T6Y2:15,内饰多圈戳印短线纹,外施酱黑色半釉。高7厘米,口径17厘米(图三〇,1)。
  杯形匣钵出土多件。只有一型。
  A型大口,深腹。只有一式。
  Ⅱ式:粗胎,口微内敛,弧壁,大平底。祁T6Y2:14,高1.2厘米,口径14.2厘米(图三〇,3)。
  三角支钉钉矮,底面多饰有绳纹。只有一式。
  Ⅳ式:平面多作六边形,体薄。T6Y2:11,高1.1厘米,直径7.6厘米(图三〇4)〇,4)。
  锥形支钉所见不多,器小。祁T6Y2:9,灰白胎稍细,可能是为支烧粉盒一类的满釉器物而设计的。高1.5厘米(图三〇,5)。
  四角支钉2件。祁T6Y3:1,胎黄白,较粗厚,四钉残,面有谷坑。高2.8厘米。
  窑戗线轴状,手工捏制,不太规则。祁T6Y2:12,两头周边粘有釉痕。长5.6厘米(图三〇,6)。
  舟形垫砖数量较多,为粗泥拍制而成,一部分印有网格纹。两头较扁,中间厚,略呈弓形,可能是支垫蘑菇形窑柱用砖。祁T6Y3:20,长42.2厘米,中间厚5.3厘米。
  本期A型Ⅸ式碗与河北临城赵天水夫妇墓(公元870年)[13出土的2件白瓷碗相同。本期A型Ⅷ式碗与扶风法门寺地宫(公元874年)[14]出土的白瓷璧形底唇口碗相同。因而本期年代应为晚唐时期,大致年代约当公元9世纪初至10世纪初。
  5.第五期遗物
  遗物有瓷器和窑具等。
  (1)瓷器有碗、钵、罐、盆、瓶、盒、高足盘和执壶等。
  碗出土最多。粗白瓷占绝对多数,灰白胎,胎质稍细,壁较薄。足较宽,也有少量璧形底和假圈足。器内多施满釉,外壁半釉,釉色多白中泛黄或发灰,有半数器物釉面有开片。白瓷釉下施化妆土。内底正对圈足多有转折成的凹槽一周。可分为三型。
  A型敞口。可分为二亚型。
  Aa型有足。皆白瓷,腹壁微弧,内有支钉痕,足外削棱明显一周。可分为五式。
  XI式:圆唇沿,璧形底极矮。祁T4③:2,高7厘米,口径20厘米(图三一,1)。
  XⅡ式:上口微内收,宽圈足。祁T4H16:1,足跟内外削棱加重。高5.4厘米,口径20.4厘米(图三一,2)。
  ⅩⅢ式:唇沿,圈足。祁T5H21:8,高6.9厘米,口径21.5厘米(图三一,3)。
  ⅩⅢ:小折沿,弧壁圆足。祁T3:1,白釉偏黄,不大光亮。高7.6厘米。
  ⅩⅣ式:小折沿,弧壁,圈足。祁T3③:1,四出口,白釉偏黄,不大光亮。高7.6厘米,口径19.6厘米(图三一,5)。祁T3④:1,胎薄而黄,釉面有蜡状光泽。高7.2厘米,口径22.5厘米(图三一,4)。祁T4③:1,小撇沿,内口沿饰一圈点彩,弧壁,白釉光润泛青,有小开片。残高5厘米,口径15厘米(图三一,6)。
  XⅤ式:大唇沿,宽圈足,胎体较厚。祁T3H14:1,高2.8厘米,口径12.4厘米(图三一,7)。
  Ab型矮圈足。只有一式。
  V式:尖唇,浅腹。祁T5H21:9,釉色白中发黄,不大光亮。高3.5厘米,口径14厘米(图三一,8)。
  C型平底。只有一式。
  Ⅳ式:平底近似假圈足,浅腹。祁T4H16:1,灰白胎,黑釉。高4.4厘米,口径12.2厘米(图三一,9)。
  钵圈足,弧腹,足外削棱一周。可分为二型。
  D型敛口。可分为二式。
  Ⅴ式:宽沿,外缘翘起成波浪形,唇面上饰褐色点彩两周。祁T3H14:2,白瓷,釉面光亮,有少量的开片纹。残高8.4厘米,口径15.6厘米(图三一,13)。
  Ⅵ式:宽沿,内沿尖锐,外缘饰一周戳印纹。祁T5H21:5,黑瓷,器内粘连有三角垫片。高7厘米,口径16厘米(图三一,14)。
  E型侈口。出土较多。灰白或黄白胎,未施化妆土,器内满釉,外施釉不及足,内底有三支钉痕。可分为二式。
  I式:口微侈,弧腹,圈足,足跟内外皆削棱一周。祁T5Y1:1,施酱红色釉,釉面光润。高9.6厘米,口径17.6厘米(图三一,15)。
  Ⅱ式:侈口稍甚,腹略鼓。祁T3④:3,胎灰白。高5.8厘米,口径10.8厘米(图三一,16)。祁T5H21:4,青釉泛绿。高10.2厘米,口径19.6厘米(图三一,17)。
  罐2件。可分为二型。
  A型复原1件。鼓腹。
  Ⅶ式:尖唇,口内敛,肩置双扁泥条系。球形腹,宽圈足。祁T5H21:13,粗胎泛黄,黑釉不太润泽。通高16.5厘米,口径8.7厘米(图三二,9)。
  D型鸟食罐1件。
  Ⅲ式:敛口,大平底,制作粗糙。祁T6⑦:12,施黑釉。高3.2厘米,口径2.2厘米(图三二,10)。
  盆复原3件。形制相同。只有一式。
  V式:卷沿,圆唇,斜直壁,浅腹,大平底。祁T6H26:2,施里白外黑双色釉,白釉下施化妆土,外壁旋痕清晰。高8.1厘米,口径39厘米(图三一,12)。
  瓶皆残。品种丰富,有白瓷,黑瓷,均为粗瓷,灰白胎。可分为三型。
  E型葫芦形,钵口,尖唇。颈置扁泥条双系,下腹稍瘦。祁T5H21:3,胎黄,生烧,釉剥落严重,腹饰凸弦纹。残高10厘米,口径2厘米(图三二,5)。
  G型1件。盘口,方唇,颈较长。祁T5H21:1,生烧,胎发黄。残高7.8厘米,口径10.4厘米(图三二,8)。
  H型小口。卵腹,重唇,小口短颈,矮圈足,足外削棱一周。祁T5H21:2,通体施黑色釉,釉面较平滑,腹有粘疤痕。高30厘米,口径4.4厘米(图三二,2)。
  盒底均残。只有一型。
  A型平底,子口,上腹直壁,下腹内收成弧形。可分为二式。
  Ⅲ式:器稍大,口较直。祁T3④:2,灰白胎,施黑色釉,釉面光润,釉层较厚,未施化妆土。高约7.5厘米,直径21厘米(图三一,10)。
  Ⅳ式:口内收,弧壁,下腹饰凹弦纹两道。祁T6⑦:10,残高4.4厘米,直径15厘米(图三一,11)。
  高足盘皆残件。只有一式。
  V式:圆唇,宽平折沿,斜壁。祁T6⑦:11,足残缺,粗胎色黄,施豆青色釉,内满釉外半釉。残高4.4厘米,口径11.6厘米(图三二,7)。
  执壶皆为粗瓷残件,以白釉为多,一般釉色偏黄。可分为二型。
  A型2件。瘦长型,短流,鼓腹、双泥条柄。可分为二式。
  V式:1件。高直口,扁泥条柄,假圈足外撇。祁T5H21:10,柄残。胎质粗糙,胎局部表面呈红褐色。施釉至肩下,腹饰凹弦纹。通高21.3厘米,口径6厘米(图三二,1)。
  Ⅵ式:1件。丰肩,上腹鼓下腹内收,宽圈足外撇,足外削棱一周。祁T3H12:1,颈、柄残。釉下施白色化妆土,白釉较光亮,肩饰凹弦纹三道。残高12.6厘米(图三二,4)。
  B型1件。鼓腹。只有一式。
  Ⅱ式:双泥条系高出口沿,薄胎。祁T3③:2,领以下残缺。白釉偏黄,施化妆土。口径4.4厘米(图三二,3)。
  穿带壶出土多片。祁T5H21:6,口颈残,丰肩,上腹鼓,下腹内收,宽圈足外撇。肩及上腹分饰凹弦纹三道和一道,肩上置两桥形纽,下腹两侧亦各横置一泥条系。灰白色胎,施化妆土,周身施白釉,较光润。残高19.5厘米(图三二,6)。
  瓷枕出土皆残片,枕面形状有长方形,花边形之分。周边多有装饰,均为灰白胎,白瓷泛黄。祁T6⑦:5,长方形枕,周边饰戳印圆圈纹。残长9厘米(图三二,11)。祁T6⑦:7,花边形枕,周边饰二周凹线。残长8厘米(图三二,12)。
  瓷塑出土较多,有羊、狗、人物等,粗、细胎皆有。
  俑1件。祁T6H26:1,白瓷,头缺,坐姿,双手置于腹前,身后及两侧分别披有长辫。通体施釉,釉色灰白。残高4.5厘米(图三三,1)。
  狗祁T6⑦:1,直立,仰头,两眼圆睁,耳竖起,翘尾。上身施酱黑色釉,露胎,呈深褐色。高4.5厘米(图三三,5)。
  羊皆立姿,多为细白瓷。祁T4④:2,低头,垂耳,嘴微张。胎质粗糙含有砂粒,表面为铁红色,无釉,有落灰形成的褐色斑。身长9.3厘米(图三三,3)。祁T6⑦:3,
  绵羊,白釉泛青。鹦式嘴,眼点黑彩,垂耳,昂首,小短尾,腿残。身长3.5厘米(图三三,2)。祁T6⑦:2,山羊,白釉泛黄。尖嘴,口微张,有须,短粗角,双耳下垂,昂首,翘尾,眼角及尾点黑彩,肢残。身长3厘米(图三三,4)。
  串珠1件。祁T6⑦:4,白瓷。断面近椭圆形,中心有一圆孔,孔周饰六个印圆圈纹。直径3.8厘米,高2厘米(图三三,7)。
  (2)窑具有匣钵、垫饼、支具等。
  筒形匣钵粗胎轮制,数量较多。只有一型。
  A型深筒型,为烧制碗类器物窑具。只有一式。
  Ⅲ式:器变大,里外壁均有较多轮旋留下的凸棱和凹槽。祁T4④:1,高17.5厘米,口径26厘米(图三四,6)。
  漏斗形匣钵数量较多。器形基本同上期,直口,折腹,胎较粗,制作规整,口壁皆有粘连痕。
  匣钵盖出土3件。可分为二型。
  A型2件。盘状盖,圆唇,撇沿,平底。祁T5H2:12,内施黑釉,盘内粘连有并排的三角支钉。高3.4厘米(图三四,1)。另一件内置绳索状泥条系。
  B型1件。母口盖,弧顶较平,祁T5H21:6,表面有褐色柴灰釉斑。直径20.7厘米(图三四,5)。
  垫饼有圆柱体和方柱体两种,无釉。祁T6⑦:13,圆柱体。高6厘米,直径8.2厘米。
  三足支具为三角形薄饼,下置三圆锥状高足。祁T4④:4,高6厘米,直径9.4厘米(图三四,2)。
  三角支钉出土较多。只有一式。V式:多数已成圆饼形,钉极矮。祁T4④:3,高0.8厘米,直径6.4厘米(图三四,3)。
  窑戗祁T6⑤:1,线釉状,两端周边匀粘有黑釉。长3.5厘米(图三四,4)。
  (3)其他有铜佛像和蚌饰。
  铜佛像1件。祁T6④:1,桃形背光,立姿,头似有帽和发髻。右手下垂,左手半举,作持物状。脚下有尖隼,表面有绿锈斑。通高7.8厘米(图三三,8)。
  蚌饰1件。祁T6④:2,似为刻花印模局部(图三三,6)。
  本期可资参照的纪年材料不多,但本期出土的宽圈足碗和碗口内收的做法应是一种过渡形式,原来的泥条系也开始变成扁泥条系,是宋金以后普遍使用的前奏。瓷枕上周边的双线及圆圈纹装饰是五代时期瓷枕上的常见内容,加之祁村遗址本期地层叠压在第四期晚唐层之上的地层关系,因而本期应为五代时期遗存。

知识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邢窑遗址研究》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是系统研究邢窑遗址的首部专著。收录了自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50多年来我国古陶瓷专家学者发表在不同时期不同刊物上的关于邢窑遗址方面的研究文章。所收录的文章基本反映了邢窑遗址的文化内涵和面貌特征。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