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遗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219
颗粒名称: (二)遗迹
分类号: K878.5
页数: 6
页码: 69-74
摘要: 本文记述了邢窑只发现窑炉和灰坑两种遗迹,其中内丘城关遗址的遗迹较少,堆积简单;祁村遗址内涵较为丰富。
关键词: 邢窑 遗迹

内容

只发现窑炉和灰坑两种遗迹,其中内丘城关遗址的遗迹较少,堆积简单;祁村遗址内涵较为丰富。1.窑炉
  出土于祁村遗址。其中北区发现三座,编号Y1~Y3;南区发现一座,编号Y4,分别介绍如下。
  Y1大部分位于T5的扩方部分中,叠压在第3层下,残存最上部距地表深约1米。火膛方向30,南北长6.3米,东西宽3.45米(含墙)。周壁皆用25厘米×15厘米×8厘米的长方形耐火砖单砖平置叠砌而成(图一〇)。
  火膛:平面近似三角形。内径东西、南北最长处分别为2.米、1.05米,深2.26米,平底。火膛从口部向下深约1.5米处的周壁系用耐火砖和废匣钵砌起,壁面抹约2厘米厚的耐火泥。在北壁上部有宽0.7~1米、深0.6米的一段曾做过修补。自深1.5米处向下至底系土壁,呈灰蓝色烧结面,掘坑时留下的镐痕清晰可见。火膛内堆积可分两层:上层从口部向下1.5米,填杂土和烧土块、窑壁砖等,含大量窑具、瓷片;下层由1.5米向下至底,草木灰与瓷土混合,愈向下愈纯净。该层只含少量酱瓷、黑瓷片。另在火膛正南部残存有东西宽0.8米以上、南北长1米以上、厚0.06米的灰褐色路土,应是窑门部位的工作面。
  窑床:近似梯形。南北长3.5米,东西宽2.20~3.05米,东、西两壁为弧形。窑床面前高后低,高差0.38米,呈灰蓝色烧结面。窑室残存最高处0.62米。窑床上堆积由上往下分4层:第1层厚50厘米,高出现存墙7厘米,为大量烧土块、窑壁砖、杂土混合,应是倒塌堆积;第2层为黄土,厚2~12厘米,类似澄浆泥,往北渐深;第3层为草木灰,厚5厘米;第4层是极薄的一层石灰。
  烟囱:2个,东西并列,相距0.82米。烟囱平面近正方形,与窑床连接处各以单行耐火砖砌出两道立柱,立柱上再涂以2厘米厚的耐火泥,残高0.7米。烟囱底部凸凹不平。西烟囱南北0.82米,东西0.84~0.86米;东烟囱南北0.77米,东西0.85~0.9米。
  Y2位于T6西部,叠压在第7层下。窑床距地表深2.1米左右。该窑炉被毁严重,除保留火膛外,其余仅存红烧土痕,但仍可看出原大致形状:方向正南北,火膛在南。残存南北通长3.7米,东西1.5米。
  Y3位于T6东部,与Y2东西并列,相距约1米,窑床面距地表深2.1米。除火膛尚存外,余被毁严重,仅存红烧土。南北通长6.3米,东西最宽处2.8米(图一一)。
  火膛:平面近似半圆形,斜壁,平底。上口南北长1.85米,东西最宽长1.8米,底长1.62米,宽1.6米,深1.66米。底呈灰蓝色烧结状。壁由垫砖、垫柱、匣钵等砌成,厚0.2~0.35米,表面涂约5厘米厚的耐火泥。火膛内堆积分为两层:上层厚1.25米,为草木灰、红烧土混杂;下层厚约0.4米,主要填充物为窑具、窑砖残块,并夹杂有灰土。两层之间有约0.1米厚的耐火砂,很有可能是第二阶段使用时的火膛底部。上下两层出土遗物相同,有一些完整的碗、窑具,还有一些瓷塑和未经焙烧的器坯残件。
  窑床:平面基本呈长方形。南北长2.94米,东西宽2.1~2.36米,墙宽0.2米,其中东壁被第6层下开口的灰坑H37、H38打破。
  烟囱:2个,东西并列,相距1.2米。每个平面为长方形。东烟囱内径南北0.9米,东西0.54米,与窑床连接处可辨有3道立柱,形成每个烟囱皆有4个排烟道。西烟囱被第7层下灰坑H27破坏。
  Y4位于祁村T1西南方约80米。1983年曾由工业部门组成的邢窑研究组做过清理并回填,1991年5月,由邢窑考古队再次进行了清理。
  该窑位于耕土层下,方向11°,上部全毁,只存残基,分火膛、窑床、烟囱三部分。南北通长5.85米,东西最宽处2.45米(图一二)。
  火膛:平面呈半圆形。内壁南北最长处1.55米,东西宽2.15米,深1.25米。底部平坦,南北长1.4米,东西宽2米。火膛周壁抹有一层耐火泥,烧面呈灰蓝色。
  在火膛内靠西部套砌有一个小火膛,平面形状与大火膛相同,它是利用残断的耐火砖、窑柱、匣钵及未经加工的小砖块砌成的。墙宽0.12~0.23米,残高0.9米。经解剖了解,该小火膛应是在大火膛使用了一段时间之后加筑的。据第一次参加发掘者讲,在两火膛中皆出土了一些漏斗形匣钵、三角支钉、窑柱等窑具和大唇沿璧形底碗、执壶残片等。
  窑床:长方形。长3米,宽2.05~2.15米。床面已凸凹不平,靠近火膛部位单层平铺一排耐火砖,其他地方抹耐火泥。
  烟囱:从痕迹看,两烟囱东西相距约1米,平面呈长方形。西烟囱南北0.62米,东西0.38米。东烟囱南北0.58米,东西0.36米。两烟囱分别有长0.20米的排烟道与窑床相连。
  另外在该窑炉火膛西南0.2米处有一圆形、平底袋状坑。上口最大径0.84米,深0.85米,底径0.95米。该坑当与烧窑有关。2.灰坑
  52座。其中内丘城关13座,编号内H1~H13;祁村39座,编号祁H1~H39。灰坑大小悬殊,大的长径超过4米,小的径不足1米;形状不一,有椭圆形、圆形、方形或长方形、不规则形几种;用途不一,一部分是窑场上使用的窖穴,一部分则可能是经后期填平的低洼地等。选择举例如下。
  内H1椭圆形,弧壁,平底。出于西关北T1中部,开口于第2层下,分别被第2层下开口的灰坑H2、H7打破。长径3.26米,宽径1.72米,最深处1.15米(图一三,1)。该灰坑内出土有较多的窑具、瓷器残件和陶片。窑具有大量筒形匣钵、蘑菇形窑柱、三角支钉及一些喇叭形窑柱、齿形垫具、垫珠等。瓷器以碗为最多,其次是钵、高足盘和杯、瓶、印花覆莲器座等,并出土了一些透影细白瓷碗、盘、杯等残片。祁H24不规则形。位于祁村T5北中部,开口于第7层下,壁、底皆不基规整。坑南壁约中部有两个扁圆形脚窝,北壁有一个脚窝。该坑长径2.42米,最宽径2.2米,深1.4~1.7米(图一三,2)。坑中出土遗物较多,有大量窑具和白瓷、黄瓷、黑瓷、酱瓷、青瓷残片及陶片,并出土了一枚“乾元重宝”钱币。
  祁H12长方形,直壁,平底。位于T3中部,方向约10°。开口于第4层下,打破H13和第5层。长3.1米,宽0.6米,深1米(图一三,3)。坑内遗物以粗白瓷为最多,其次是黑瓷和青瓷。窑具有漏斗形匣钵、盒形匣钵、垫砖、三角支钉、线轴状窑戗,另有陶瓦片等。

知识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邢窑遗址研究》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是系统研究邢窑遗址的首部专著。收录了自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50多年来我国古陶瓷专家学者发表在不同时期不同刊物上的关于邢窑遗址方面的研究文章。所收录的文章基本反映了邢窑遗址的文化内涵和面貌特征。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