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出土遗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209
颗粒名称: 三、出土遗物
分类号: K871.44
页数: 7
页码: 52-58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临城金代瓷窑遗址出土遗物,由于发掘面积较小,又是选择在窑炉的部位布方,地层比较简单,内含物较碎,标本较少。而两座窑炉尤其是火膛及H4中则较多地出土了窑具和瓷器,且完整的或接近完整的较多,其中有能够反映山下窑址的产品和窑具状况的。
关键词: 临城 金代 遗物

内容

由于发掘面积较小,又是选择在窑炉的部位布方,地层比较简单,内含物较碎,标本较少。而两座窑炉尤其是火膛及H4中则较多地出土了窑具和瓷器,且完整的或接近完整的较多,其中有能够反映山下窑址的产品和窑具状况的,现分别介绍如下。
  1.瓷器
  瓷器中以白瓷为大宗,另有少量黑釉、酱釉瓷,釉下多施化妆土。白瓷器胎较薄,胎色多灰白,一些器胎因生烧而呈灰黄色。釉色多泛青灰。器物多正烧,碗盘类器物多芒口,部分有涩圈,也有一些花口和印花。
  碗出土较多。皆薄胎,圈足,分四型。
  A型敞口撇沿碗,腹壁弧曲。T2Y2火膛:1,芒口,胎色灰白,通体施白釉,釉层薄而光亮,未施化妆土。口径10.8、高4.6厘米(图七,1)。
  B型敞口唇沿碗,浅腹,壁较斜直。T2Y2火膛:2,釉色灰白,外施半釉,内底有涩圈。口径11、高3厘米(图七,3)。
  C型敞口弧腹碗,圆唇,外施半釉。T2H4:2,釉色黑酱。口径8.3、高3.8厘米(图七,9)。
  D型直口深腹碗,腹壁弧曲。T2Y2火膛:3,尖唇,芒口,白釉光而不润,釉下施化妆土。口径9.2、高5.2厘米(图七,2)。T2H4:1,小折沿,白釉干而无光。口径16、高7.8厘米(图七,5)。
  印花碗皆白瓷,一般内壁满饰花纹,花纹较浅。T2H4:13,至少为7件残片粘连,沿上一周云雷纹,其下为鸳鸯和荷叶、莲花纹。T2Y2火膛:19,涩圈外一周云雷纹,其余饰莲花、荷叶纹。
  盘以折腰盘为多。T2Y2火膛:4,内底有涩圈,釉色白中泛灰,器内釉下施化妆土,器外未施化妆土部位有较多的铁黑斑点,系胎料中杂质较多的原因。口径18.8、高3.6厘米(图七,7)。
  盆多黑、酱釉瓷。大口,折沿,斜直壁。T1Y1:2,酱釉,沿上无釉。残高11厘米(图七,6)。T1Y1:3,圆唇,宽折沿,黑釉。残高6厘米(图九,4)。
  碟斜直壁,圈足,半釉,多黑、酱瓷。T1Y1:1,黑瓷,灰白胎。口径9.2、高3.2厘米(图七,8)。
  瓶多黑瓷,分两型。
  A型侈口鼓腹瓶,圆唇,溜肩,大圈足。T2Y2火膛:5,釉乌黑光润,灰白胎,质稍粗。口径4.8、高12.4、最大腹径9厘米(图七,4)。
  B型.鸡腿瓶,不多,皆残。T2Y2火膛:6,隐圈足,器内壁有明显的宽弦纹。残高11.6、足径4.8厘米(图八,4)。
  罐皆黑瓷,有双系,分两型。
  A型高领罐,圆唇,大口,扁泥条系。T2Y2火膛:7,灰白胎。口径10、残高7厘米(图九,6)。
  B型鼓腹罐,圆唇,鸡冠形系。T2Y2火膛:8,灰白胎。残高7厘米(图八,6)。
  缸厚唇,多直壁,多黑瓷。T2Y2火膛:9,上壁有附加堆纹一周,粗灰胎,黑釉,口唇无釉。残高15厘米(图八,3)。T2Y2火膛:10,灰白胎,黑釉,口唇无釉。残高13.8厘米(图八,2)。
  釜仅见,残。T2H4:4,敛口,斜壁,平底,残存有一耳,完整器可能有三耳,器小,应为明器。口径6、高3厘米(图八,1)。
  甑1件。T2H4:3,残存为圈足。足径7.6厘米(图八,5)。
  器盖所见有两种:一种为直口,弧顶。T2H4:8,灰白胎,酱釉。口径13.2、高2.2厘米(图九,5)。一种为直口,折沿,弧顶。T2H4:7,白瓷,顶中心一圆纽。口径7.2、高2.3厘米(图九,2)。
  盘形器座1件。T2Y2火膛:11,黑瓷,口底无釉。直口,圈足,外壁有凹弦纹三道。口径14、高6厘米(图一〇,4)。
  印花模出土不多,皆残。T2H4:5,胎色浅黄,上刻云雷纹,戳印纹、博衣赤足人物图案等(图九,3)。T2H4:6,灰白胎,上刻弦纹、荷花等(图九,1)。
  2.窑具
  山下窑址中出土的窑具数量多,品种也比较丰富,有筒形、漏斗形、盒形、碗形匣钵及圆形托具、垫圈、垫珠、窑戗等。
  筒形匣钵复原7件。上面多粘有耐火砂,外壁皆饰满弦纹,分两型。
  A型直筒形,6件。平底,口底大小基本相同,高低不同,内底皆刻有一“石”字。T2Y2火膛:12,底中心微凸。口径34.8、高34.2厘米(图一〇,1)。T2Y2火膛:14,近底处有对应的径约3厘米的圆孔两个。口径40.8、高27厘米(图一〇,3)。
  B型口大底小型,1件。T2Y2火膛:13,底上凸,中心有一不甚规则形圆孔。口径35.5、底径28.6、孔径约7.2、高19.8厘米(图一〇,2)。
  漏斗形匣钵数量较多,为烧制碗、盘类器物的窑具。厚胎,直口,折腹,上腹较短,下腹斜直内收,折腹处有一平台,无底。T2H4:9,胎色灰白。口径14.4、高4.4厘米(图一一,4)。
  盒形匣钵数量较多,为烧制碗、钵类器物的窑具。圆唇,敛口,有肩,腹下内收,无底。T2H4:11,灰白胎。口径20.4、高8.4厘米(图一一,5)。
  碗形匣钵复原1件,为烧制碗类器物的窑具。小平沿,弧壁,平底,底中心有一圆孔。T2H4:10,灰白胎。口径12.8、孔径2~2.8、高6.8厘米(图一一,7)。
  圆形托具出土较多,应是盆类等大件器物的底座或叠烧器的间隔物。圈足,上为一圆饼形托座,足不同,分两型。
  A型足断面兽蹄形,较多。T2Y2火膛:16,胎较粗,托面中间稍凸,内底刻一
  “石”字。托面直径26.4、高36厘米(图一一,1)。T2Y2火膛:15,圈足上粘连有锥形支钉一周,内底亦刻“石×”。直径26、高5厘米。
  B型足断面锥形,不多。T2Y2火膛:17,足较高,托面变形下凹。托面直径33.6,高6厘米(图一一,3)。
  垫圈数量较多,直口,浅腹,平底,底有大圈孔。T2H4:12,灰白胎,口径14.4、孔径12.4~13、高2厘米(图一一,6)。
  线轴状窑戗出土较多,手工捏制,灰白胎,使用时横放在倒扣的缸类器物中间,随器胎的收缩或膨胀而起间隔和支撑作用。T2Y2火膛:18,长12.6、高11.7厘米(图一一,2)。
  垫珠数量较多,皆圆锥形,瓷土模制而成,大部分锥尖上粘有黑釉,也有的与托
  座粘在一起。
  泥条瓷土手工制成,没有固定形状,大小不等,有的单独作为间隔支具或与匣钵等窑具配合使用,可使器物和窑具平稳,也可封死孔隙,防止产生火刺与烟熏落灰。

知识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邢窑遗址研究》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是系统研究邢窑遗址的首部专著。收录了自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50多年来我国古陶瓷专家学者发表在不同时期不同刊物上的关于邢窑遗址方面的研究文章。所收录的文章基本反映了邢窑遗址的文化内涵和面貌特征。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