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不同发展阶段上的邢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204
颗粒名称: 二、不同发展阶段上的邢窑
分类号: K878.5
页数: 6
页码: 38-43
摘要: 本文记述了邢窑调查和试掘给邢窑遗址的分期和断代带来了可能。在内丘城关遗址几个点的试掘中,分别发现了隋代与唐代、唐代早期与中期的叠压地层关系,在祁村遗址上发现了晚唐与五代时期的地层关系。依据调查和试掘所获资料,目前我们把邢窑由创烧到衰落大致分为六期。
关键词: 文物 邢窑 遗址

内容

调查和试掘给邢窑遗址的分期和断代带来了可能。在内丘城关遗址几个点的试掘中,分别发现了隋代与唐代、唐代早期与中期的叠压地层关系,在祁村遗址上发现了晚唐与五代时期的地层关系。依据调查和试掘所获资料,目前我们把邢窑由创烧到衰落大致分为六期,各期主要特征如下:
  第一期,以邢台县西坚固遗址为代表,在内丘城关和临城祁村遗址上也有类似的器物残片出土,大体年代约当北朝后期。采集标本的主要特征是器物种类单纯,皆青瓷器,胎体厚重,碗为深腹,高假圈足,厚釉,流釉、积釉、开片现象普遍。器物种类虽单纯,但制作都很规范。窑具只发现有三角支钉、齿形支具和零星的蘑菇形窑柱,尚处于较为原始的制瓷阶段(图一)。
  第二期,以内丘城关为代表,陈刘庄、代家庄、冯唐、中丰洞、北大丰、西丘等遗址也包含有本期遗物,大体年代约当隋代。该期遗物做工精细,种类较丰富,粗瓷占绝大多数,有青瓷、白瓷、黄釉瓷和一部分精细白瓷,黑釉器很少见。粗瓷器物一般胎体厚重,器形有碗、钵、盘、盆、瓶、杯、盅、盂、砚、罐等,以碗和钵的数量为最多。碗类器物为深腹,假圈足较低矮。绝大多数器物在胎上施有白色化妆土,釉层仍较厚,
  窑具有角支钉几种,此外筒形匣钵的大量出现和使用构成了该期窑具的显著特点,也为本期精细白瓷的烧制成功提供了保证(图二、图三)。
  第三期,以内丘城关为代表,陈刘庄、代家庄、冯唐、中丰洞、北大丰、白家庄、西丘等也包含有该期产品,其年代约当唐代早期。该期瓷器仍以粗瓷为主,其中较多的出现了黄釉瓷和黑袖瓷,而青瓷和白瓷则较前明显减少。器胎仍较厚重。釉层较前期变薄,透明度降低,流釉、积釉、开片现象较前明显减少。在黄釉和白釉器物上均施有化妆土。该期器物种类主要有碗、盘、钵、盆、瓶、罐等,新出现了三彩器和模制的人俑、马俑等。碗类器物唇变厚,腹变浅,假圈足变大。窑具大多沿用前期的窑柱、支钉,支钉托面变大、钉变矮,并开始出现了浅盘形匣钵和薄壁盒式匣钵(图四、图五)。
  第四期,以祁村为代表,内丘城关、南岭、西邱、白家庄等窑址也包含有该期产品,时代约当中唐。该期遗物种类丰富,有细白瓷、粗白瓷、黑釉瓷、酱釉瓷、褐釉
  系,鼓腹或深长腹,假圈足或足与腹界线不明显。窑具种类丰富,除前期广泛使用的窑柱、支钉、筒形匣钵外,大量使用了盘状、盒状、漏斗状匣钵。这种匣钵多体积小,重量轻,多依据器物形状而设计,具有占用空间小、任意组合、便于叠放的优点。同时增加了窑容量,提高了产品的成品率,也是本期细白瓷大量出现的前提条件(图六、图七、图八)。
  第五期,以祁村为代表,岗头、双井、南岭等亦包含有该期产品,时代约当晚唐。本期器物品种明显少于第四期,多为白瓷和黑瓷,白瓷多泛黄,黄釉和青瓷已很少见到,细白瓷亦不多见。瓷器制作已显粗糙。碗类器多玉璧形底、浅腹、唇沿。执壶颈部加长,腹下部稍内收,使腹与假圈足分界明显。窑具上又开始大量使用筒形匣钵,同时盘状、盒状、漏斗状匣钵减少。三角支钉钉部变得更矮,托面多呈六边形或近似圆形。蘑菇形窑柱柱变矮,柱盘变小加厚,且多加上了印方格纹装饰(图九、图一〇)。
  第六期,以祁村为代表,岗头、澄底亦有发现,时代约当五代。器物种类较多,新出现了葫芦瓶、瓷枕等。瓷器中粗瓷为大宗,其中粗白瓷为最多,白中泛黄或发灰,黑瓷已占有较大比例。碗类器物多大唇沿,宽圈足,浅斜腹。执壶为长颈,鼓腹,下腹内收,圈足底。窑具以筒形匣钵为主,碗类器物基本上采用了在匣钵内叠烧的方法。三角支钉仍是常见的窑具,与上期变化不大(图一一、图一二)。
  三、举世瞩目的细白瓷
  在历史上,邢窑以其白瓷而著名。调查试掘表明,邢窑白瓷有过两次成就辉煌的时
  期,即隋代和中唐时期。隋代细白瓷出于内丘西关北,中唐细白瓷主要见于临城祁村,在内丘礼堂一带也有发现。而且内丘城关和临城祁村这两处窑址烧造延续时间相对较长,产品也较丰富。从地层堆积上看,相对于大多数单纯的窑址来说,这两处窑址堆积也较复杂,内丘城关遗址至少包含了隋、唐代早期、中期或晚期的遗存,祁村则至少包含了中唐、晚唐、五代时期的产品。
  但两个时期的细白瓷又极不相同。隋代高级细瓷其光润程度、胎的薄度、透影性、瓷化程度乃中唐细白瓷望尘莫及,创造了短暂的神话般的成就。特别是薄胎细瓷从器物的成型、配料到匣钵的选用、入窑及窑温的控制等都绝非一般水平所能企及,从出土匣钵上粘连的已扭曲变形的薄胎细瓷片看,其烧成难度极高,可以说某一环节稍不留神即可能前功尽弃。正因为其成本高,加之其胎极薄,近乎观赏的造型,很不实用,亦远非普通老百姓所能拥有和使用,因而推测这种高级细瓷极有可能是为专门需要而开发的新特产品。史载隋炀帝奢侈腐化,不惜一切人力物力营建洛阳、开凿大运河、远征高丽等,而邢窑隋代高级细瓷从共存关系看亦应属隋代后期,因此不能排除这种高级细瓷与隋炀帝的暴政之间有着某种联系。
  中唐细白瓷的大量出现是邢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目前所知内丘城关、祁村、陈刘庄等窑址都有这种产品,其产量大大超过了隋代的细白瓷,其造型之优美,乃中唐
  同类器物造型中的精华,而其胎的厚薄、器物大小、釉的选择适合不同层次的人使用。值得一提的是隋代高档细瓷如昙花一现,在其后邢窑几百年的烧造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过这种细白瓷。而在两次白瓷烧制的鼎盛期中间,即唐代早期的窑址上,别说是高级细白瓷,就是中档白瓷亦不多见,这种现象与同时期所见烧制细瓷的匣钵类窑具不多正相吻合,亦与少见传世或出土的同时期细白瓷相吻合。

知识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邢窑遗址研究》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是系统研究邢窑遗址的首部专著。收录了自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50多年来我国古陶瓷专家学者发表在不同时期不同刊物上的关于邢窑遗址方面的研究文章。所收录的文章基本反映了邢窑遗址的文化内涵和面貌特征。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