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土遗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171
颗粒名称: 一、出土遗物
分类号: K878.8
页数: 8
页码: 22-29
摘要: 本文内容包括刘府君墓,东街唐墓,赵天水夫妇墓,射兽唐墓,东街唐墓,中羊泉唐墓中出土的文物。
关键词: 出土文物 墓葬 遗址考古

内容

1.刘府君墓(编号85LDM1-1)
  为土坑墓。出土遗物有瓷器9件、墓志1合。瓷器有碗、注子、盖罐、器盖、铁足提梁器、碗托,均为细白瓷。
  碗2件。形制、尺寸相同。唇沿微侈,浅腹,玉璧形底。除圈足底一圈露胎外,通体施釉,釉色光润洁白而略微泛青。胎质坚实细腻。器口及器底制作工整精致。高4.8、口径17厘米(图一,1)。
  注子1件。圆沿撇口,短颈,短流,双泥条鋬,鼓腹,平底微内凹。除底露胎外通体施釉,釉色白中泛黄,有细碎冰裂纹。胎质坚实缜密。造型丰满规整,器口及器底制作工整精细。底刻“张”字款。高10.5、口径5.3厘米(图一,2;图二,1)。
  盖罐1件。圆沿,矮领,鼓腹,圈足。罐盖有圆纽,纽顶平,下折弧圆,盖沿成母口。此罐烧造温度不足,白釉脱落。高23.1、口径12厘米(图一,3)。
  器盖1件。圆纽内凹,下折弧圆。除盖口无釉外通体施釉,釉色白中闪青。胎质坚致。做工精细。通高3、口径13、纽径6厘米(图一,4)。
  铁足提梁器1件。卷沿微侈,深腹,口沿内侧对称置两个桥形纽(原连接铁提梁,已残)。口沿外下部安一道铁箍,箍下置三铁足(已残)。器内施满釉,釉色白中泛黄。器外露胎,胎质坚实。高4、口径11厘米。
  碗托3件,计二式。
  I式2件。形制、尺寸及釉色皆同。碗、托连为一体。碗圆沿微侈,矮圈足。托口沿捏制为四瓣花口式,平底。除底露胎外通体施釉,釉色白中泛黄,有细碎冰裂纹。胎质坚实致密。做工规整精细。足刻“张”字款。通高4.9、碗及托口径10.8、托底径4.8厘米(图一,6;图二,2)。
  Ⅱ式1件。托足为圈足,无釉,足心刻“张”字款。余与I式相同(图一,5;图二,3)。
  石墓志
  青石质,方形,边长40.5厘米,通高23厘米。志盖为盝顶,阴刻篆文“大唐故刘府君墓志铭”3行9字。四刹阴线浅刻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图案。志文行书18行,行25字。墓志书画粗劣,刻划极浅,难以墨拓或辨读,但尚可看清“大中丙子之岁护尊灵于县东北二里”等字,故确知此墓为唐大中十年(公元856年)墓葬。
  2.东街唐墓之一(编号85LDM1-2)
  亦为土坑墓。位于刘府君墓东北侧5米,应为同一家族墓。出土遗物仅存碗托和铜镜各1件。
  碗托
  1件。与刘府君墓出土I式碗托造型、尺寸、釉色完全一致。足刻“张”字款(图二,4)。
  铜镜1件。圆形瑞花镜。桥形纽,围绕纽置花卉六朵。器表呈银白色,现仍可照人。直径19.5、厚0.5厘米。
  3.赵天水夫妇墓(编号87LHM1)
  亦为土坑墓。出土遗物包括鎏金铜带扣、带銙、铊尾、铜发钗、铜镜、铁剪、瓷器、陶器、墓志,共24件。
  鎏金铜带扣1件。为椭圆形铜环和铜片铆制。长9.7、宽5.7、厚0.8厘米(图三,1)。
  鎏金铜带銙9件。二铜片铆制,中有矩形孔。分二式。
  I式5件。形制、尺寸相同。一端为半圆形,另一端为方形。长3.1、宽3.8、厚0.8厘米(图三,2)。
  Ⅱ式4件。形制、尺寸相同。方形。长4、宽4、厚0.8厘米(图三,3)。
  鎏金铜铊尾1件。两铜片铆制。扁平,一端为半圆形,另一端呈方形,中空。长8.5、宽4、厚0.8厘米(图三,4)。
  铜发钗2件。双股钗,长8厘米。
  铜镜1件。菱花形鸳鸯双凤镜。纽呈海兽状,围绕纽有鸳鸯两对、飞凤一双,其间以花枝相隔。菱花瓣内相间分置四只飞鸟和四朵流云。镜面呈银白色,工艺精美。直径20、厚0.5厘米。
  铁剪1件。锻制,弹压式,交股,环曲柄,刃部断面呈楔形。通长33.5、刃部长6.5厘米(图三,5)。
  白瓷碗2件。形制、尺寸、釉色相同。圆沿,敞口,浅腹,圈足。施釉直至足心,釉色光润洁白略发青。胎质细腻。高3.6、口径12.5厘米(图三,6)。
  白瓷盂1件。卷沿,深腹,圈足。盂内施满釉,外施釉不到足,釉色偏黄。通高7.4、口径8.6、足径5厘米(图三,7)。
  陶灶1件。泥质灰陶。残碎。
  陶罐4件。泥质灰陶。均残。
  砖质墓志1合。正方形,边长36、通高11厘米。志盖为四阿式顶。志面墨写楷书13行,满行20字。字迹大部漫漶不辨。残存志文称:“君姓赵,天水之名,赵州临城人”。“咸通十一年十一月(公元870年)双双葬于郝家庄西先祖茔。”故知为夫妇合葬墓,并有确切纪年。
  4.射兽唐墓之一(编号76LSM1)
  为砖室墓。出土物仅存白瓷塔式罐1件。罐盖顶丰满,有尖纽。罐圆唇,口微侈,短颈,丰肩,鼓腹下部渐收,坐于一莲叶托上。托下为底座,底座上部细长,下部外撇,呈喇叭状。胎质坚实细腻,釉色白中闪黄,光泽莹润。通高58、盖高11、口径11.2厘米(图四,1)。
  5.射兽唐墓之二(编号84LSM2)
  亦为砖室墓。出土遗物仅存白瓷碗1件。口微侈,深腹,平底内凹,芒口。除口和底部露胎外通体施釉,釉色光泽洁白。胎质细腻,做工精细。高9、口径21.5厘米(图四,2)。
  6.东街唐墓之二(编号85LDM2)
  为土坑墓。出土白瓷器3件。
  盂1件。卷沿,口外侈,圈足。内施满釉,外施半釉,釉色白中发青灰。高6.3、口径9.4厘米(图四,3)。
  瓶1件。卷沿,短颈,鼓腹,平底,底心微凹。内施满釉,外施半釉,釉色青灰,不甚光亮。高8、口径4、足径4.8厘米(图四,5)。
  提梁罐1件。圆唇,口内敛,斜壁,深腹,最大腹径在底部,平底,口部置单泥条提梁系。器内施满釉,器外施釉不及底。釉色白中发青,光泽莹润,积釉处发青绿。高4.5、口径2.5厘米(图四,4)。
  7.中羊泉唐墓(编号78LXM1)
  为砖室墓。出土遗物有瓷器、铜器、铜钱,现存20件。瓷器14件,有碗、器盖、盘、壶、盂、盒、狮、象,均为细白瓷。
  碗3件,可分二式。
  I式2件。形制、尺寸、釉色相同。圆唇,敞口,浅腹,圈足。釉色白中微黄,胎质坚实细腻。高3.9、口径10.2厘米(图五,1)。
  Ⅱ式1件。圆唇,侈口,浅腹,矮圈足。釉色白中泛青,光泽莹润。胎质坚实。高4.6、口径18.6厘米(图五,2)。
  器盖2件。可分二式。
  Ⅰ式1件。盖顶丰满,尖纽。釉色洁白,光亮润泽。胎质细腻。高4.1、盖径8.8厘米(图五,3)。
  Ⅱ式1件。鹰首形,置竖插。内外通体施釉,釉色光泽莹润。高4.8、长11.4厘米(图五,4)。
  三足盘3件。造形、尺寸、釉色相同。圆沿外侈,浅腹。通体施釉,釉色光泽洁白。胎质坚实。高3、口径14.8厘米(图五,5)。
  单柄壶1件。近底处残损。卷沿,扁口,细长颈,溜肩,鼓腹,近底处内收,足部外撇。口下斜粘片状泥条柄。通体施釉,釉色洁白。胎质坚细。高38、口径6.8厘米(图五,6)。
  三足盂
  1件。侈口,鼓腹,三足。釉色白中闪青。胎质坚实。高4.3、口径3厘米(图五,7)。
  盒1件。有盖,盖顶呈弧形。子母口,直腹,底足弧形。通体施釉,釉色洁白,光泽莹润。胎质坚细。通高9、口径19厘米。
  狮2件成对。均蹲坐状,挺胸昂首,张口吐舌,项系带铃的绶带,下为覆斗状方座。1件项带有铃5颗,狮高12、座高4厘米。另1件项带有铃4颗,狮高14、座高4厘米。釉色白中泛青,光泽莹润。
  象1件。立姿,低首,卷鼻。前腿部内侧浮雕一牵象立俑,面部向外。下有长方形抹角饼状座。座中央镂空,釉色白中泛黄,有光泽。通高8、长10.5厘米。
  铜器柄1件。长15.4厘米(图五,8)。
  铜镜1件。瑞兽葡萄镜。圆形,厚重。兽纽,纽周有瑞兽四只,同向排列。瑞兽之间填充葡萄。外区周绕八鸟,间饰葡萄花枝。镜缘周饰49朵卷云纹。直径9.9、缘高1.2厘米。
  “开元通宝”钱4枚。宽廓。1枚背有甲痕。铜质纯净,文字清晰规整。径2.5、厚0.2厘米(图六)。

知识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邢窑遗址研究》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是系统研究邢窑遗址的首部专著。收录了自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50多年来我国古陶瓷专家学者发表在不同时期不同刊物上的关于邢窑遗址方面的研究文章。所收录的文章基本反映了邢窑遗址的文化内涵和面貌特征。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