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器物造型与时代特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158
颗粒名称: 三、器物造型与时代特征
分类号: K876.3
页数: 7
页码: 13-19
摘要: 邢窑盛于唐代是可以肯定的。至于始烧和衰落的时间,目前尚不见有关记载,这次调查中也没有发现可靠的纪年物可资说明。但是,对采集标本根据造型、胎质、釉色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和其他窑址及墓葬出土的瓷器相对比,典型器物的时代特点还是比较明显的。我们把这些器物大致分为五期。
关键词: 瓷器 陶瓷 造型特征

内容

邢窑盛于唐代是可以肯定的。至于始烧和衰落的时间,目前尚不见有关记载,这次调查中也没有发现可靠的纪年物可资说明。但是,对采集标本根据造型、胎质、釉色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和其他窑址及墓葬出土的瓷器相对比,典型器物的时代特点还是比较明显的。我们把这些器物大致分为五期。
  第一期器物(图二)
  碗、杯直口、敛口或直口微侈,弧腹或半球形腹多种,口沿处多有一周凹弦纹,圆饼足或饼足微外撇。
  钵直口微敛或敛口,唇沿内卷或外高里低呈斜坡状,均为小平底,深曲腹。
  盘腹深浅不同,有圜底和大平底两种。
  罐盘口,肩部饰四系,弧腹,小平底。
  瓶侈口平沿,细长颈,扁圆腹,高饼足外撇。
  第一期器物制作工艺较为原始。以青瓷为主,白瓷较少。青瓷器物的胎体粗糙厚重,黑点和气孔多,这些都是北方早期青瓷的特点[1]。白瓷的胎质虽稍优于青瓷,但也需施加化妆土护胎,釉的白度较低。有些器物造型与北朝墓葬出土物相似,如Ⅰ式青瓷碗与河北景县北魏高潭墓出土的青瓷碗基本相同[2]。青瓷I式瓶和景县封魔奴墓出土的青瓷瓶十分接近[3]。粗白瓷I式杯、青瓷Ⅱ式杯与河北平山北齐崔昂墓出土的青瓷碗很相似[4]。这期器物的烧制年代大致在北朝。
  第二期器物(图三)
  碗、杯直口微侈,深腹,圆饼足或足心稍旋挖呈浅圈足。
  盘均浅腹,多数盘内底有二周凹弦纹,下为喇叭状高足。
  盆一种方唇外折,深腹,圆饼足;另一种圆唇,浅腹。
  壶有短颈双系壶,喇叭口、短流、圆饼足外撇的执壶和腹部印有花卉人物的双系扁壶等。
  罐直口圆唇或敛口平唇,双系或三系,系稍高于口或与口平。
  瓶盘口溜肩或侈口长颈,弧腹、鼓腹或椭圆腹,圆饼足或饼足外撇。
  第二期白瓷增多。罐一般颈较短,腹部圆鼓,系略高于口,下腹较瘦。瓶多盘口,长颈溜肩。青瓷和白瓷高足盘与安阳隋代窑址出土的高足盘相同[5]。粗白瓷I式瓶与河北曲阳墓出土的盘口瓶基本一致[6]。青瓷Ⅱ式罐与安阳隋代窑出土的四系罐造型相似[7]。青瓷Ⅲ式、粗白瓷Ⅱ式、细白瓷I式碗与安阳隋代窑出土的圆饼足深腹碗接近[8]。黄釉Ⅰ、Ⅱ式瓶与济南洪家楼出土隋代瓷瓶相同[9]。因此这一期器物的烧制时间应在隋代。
  第三期器物(图四)
  碗尖唇或圆唇,深腹或浅腹,皆为敞口、圆饼足。
  杯有的口微侈,深腹,圆饼足;有的浅腹,腹部饰弦纹,下为实柄高足。
  壶圆唇,直口或直口微侈,短流,平底,双泥条鋬。
  钵圆唇或尖唇,弧腹,平底较大。
  盆圆唇外卷,鼓腹,圆饼足。
  罐圆唇侈口,短颈,圆饼足,有两个双泥条系。
  盘弧腹较深,高圈足外撇。
  瓶葫芦形口,短颈,弧腹,平底或圆饼底外撇。还有一种呈蒜头状。
  砚圆形多足辟雍砚。
  可以与第三期器物相类比的资料较少。但从碗的造型看,由北朝、隋代的敛口或直口、深腹、底足较小而高,演变为直口或敞口、浅腹、圆饼足大,足径与口径的比一般为1:2。白瓷产量大,质量优于第二期,接近第四期,有较为明显的过渡性。少数细白瓷碗、杯外壁近底足处不施釉。细白瓷I式盆与山东泗水隋唐窑址出土的初唐Ⅲ式盆相似[10]。黄釉I式碗与泗水窑址出土的初唐Ⅱ式碗基本相同[11]。
  因此,这期器物的年代约相当于初唐。
  第四期器物(图五)
  碗敞口或侈口,折腹,平足、玉璧足或圈足。
  杯侈口或口微侈,无柄或有C形柄,三鸟头足、圈足或实柄高足。
  研磨器形状与碗相似,器内无釉,刻网状或鱼鳞状纹。
  盂口微外侈,直腹,平底。
  罐直口圆唇或侈口尖唇,平底或圆饼底,无系或有两个双泥条系。
  鍑圆唇,短颈,鼓腹,三足或三兽蹄形足。
  钵圆唇或尖唇外高里低呈斜坡状,浅腹。
  盆圆唇外折或外卷,深腹或浅腹。
  盒为圆形子母口盒,底、盖周圈有杀角。
  盘有圆饼底、平底或带圈足的印花盘和菱形印花盘等。
  第四期品种丰富,主要为白瓷,黑、黄釉次之。从胎质、釉色方面看,制瓷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中粗、细白瓷折腹碗与山东淄博市磁村窑址第一期(中唐)中的折腹碗基本相似[12]。细白瓷Ⅲ式碗与北京唐墓出土陶碗的形制很相似[13]。细白瓷Ⅳ式杯、三彩杯与扬州唐代中叶墓葬出土的三彩杯造型完全一致[14]。玉璧足碗也是唐墓中常见的器物。因此,这期器物应是中唐产品。
  第五期器物(图六)
  碗有的口沿做出小缺口花边,深腹或浅腹,均为圈足。
  盏托侈口,腹呈盘状,圈足。
  杯五出花口沿,曲腹,腹部有数周凸弦纹。
  壶颈较长,有孔无流,上腹较鼓,肩颈部饰泥条鋬。
  钵口微敛,浅腹,口沿下贴塑乳钉纹饰。
  第五期除碗类外,其他器物采集不多。虽然胎质及釉色与第四期器物大致雷同,但造型上有所区别。如碗的胎壁较薄,造型轻巧,口沿多做出小缺口花边。其中细白瓷四出碗与北京晚唐墓葬里出土的白瓷四出碗完全一致[15]。其他式碗也是
  晚唐窑址和晚唐五代墓葬里所常见的。因此,我们认为这期器物的烧制年代大致为晚唐到五代。
  另外,还采集到多种形制的器盖、人形灯、“盈”字款细白瓷残片和陶瓷塑像、陶范(图七),以及三彩釉陶(图八)等。

知识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邢窑遗址研究》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是系统研究邢窑遗址的首部专著。收录了自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50多年来我国古陶瓷专家学者发表在不同时期不同刊物上的关于邢窑遗址方面的研究文章。所收录的文章基本反映了邢窑遗址的文化内涵和面貌特征。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