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遗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台粮库遗址》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102
颗粒名称: (二)遗物
分类号: K878
页数: 16
页码: 256-271
摘要: 本文记述了邢台市粮库遗址隋唐时期的遗物。
关键词: 隋唐时期 文化遗存 遗物

内容

1.瓷器
  碗直口,斜直深腹。标本ⅢM19:5,直口,尖唇,深腹,饼足无内凹。乳白色釉自口沿直施至腹下部,釉下为白色瓷土胎,胎体灰白,修胎非常规整。口沿稍有残损。
  口径9.1厘米,足径4.4厘米,高6.2厘米(图二二三,1);ⅢM19:3,直口,深腹,饼足稍内凹。釉色白中泛青,直施至腹下部,施釉较平,胎体灰白而薄,质地坚硬。口径13.6厘米,足径5.4厘米,高8.6厘米(图二二三,3);ⅢM19:2,直口微侈,尖唇,深腹,饼足略内凹。酱色釉施至腹下部,胎体灰白而疏松。口径12.2厘米,足径5.3厘米,高6.3厘米(图二二三,2);I M35:1,直口深腹,饼足,足底略内凹。施青釉于腹下,施釉较厚,有明显垂釉现象。胎质青色,细腻而坚硬。口径12.1厘米,高7.6厘米(图二二三,4)。
  盏据施釉方式之不同,可分为二型:A型通体施白釉。标本ⅢM8:4,平折沿,圆唇,浅腹,矮圈足。胎体厚重而粗糙。口径11.6厘米,底径5.6厘米,高2.2厘米(图二二三,8);ⅢM18:1,圆唇,弧腹,圈足。内外施白釉。胎体灰白而疏松。口径12.8厘米,足径5.1厘米,高3.9厘米(图二二三,9);I M53:7,尖唇,侈口,斜直浅腹,矮圈足。里外施白釉,外腹中部以下露白胎。口径12.6厘米,足径5厘米,通高4厘米(图二二三,5)。
  B型双色釉。标本ⅢM14:6,圆方唇,斜腹,浅圈足。内腹施白釉,外壁施豆青釉,施至下腹部,有垂釉现象。胎体灰白疏松。口径16.8厘米,足径7厘米,高5厘米(图二二三,7);ⅢM14:5,侈口,圆唇,圈足。内腹施白釉,外腹壁施青黄色釉。釉质不净。胎体灰白而疏松。口径13.4厘米,足径5.6厘米,高4.2厘米(图二二三,6)。
  酱釉钵仅1件。标本ⅢM8:13,敛口,尖唇,鼓腹,平饼足,无内凹现象。酱色釉施至腹下,有垂釉现象。胎体灰白,较细致。口径8.2厘米,足径4厘米,高4厘米(图二二三,10)。
  高足碗仅1件。标本ⅢM7:3,直口,尖唇,深腹,高平实足,略有内凹现象。
  青绿釉施于腹下,釉面有细小开片纹,灰胎,修胎规整。沿部稍有残损。口径11.5厘米,高9.3厘米(图二二三,11)。
  白釉高足杯仅1件。ⅢM8:6,圆唇,口外侈,腹微鼓,细柄实足。通体施白釉,釉质纯净,洁白而平滑。施釉较厚,有积釉现象,积釉处釉色泛绿,显现微小汽泡。胎质细白坚硬。当为唐代邢窑的典型施釉方式和器形。口径9.4厘米,足径5厘米,通高4.8厘米(图二二三,12;彩版三,1)。
  白釉瓷杯仅1件。ⅢM12:3,尖圆唇,宽斜折沿,微敛口,束颈,弧腹,小平底。通体施以白釉,釉色白中泛青。腹部一侧堆贴莲花纹,莲花纹中间加置一环形鋬。
  胎体细白而坚硬。口径7厘米,底径3.2厘米,高6.7厘米(图二二三,13)。
  白釉罐仅1件。ⅢM8:5,圆唇,短颈,弧腹,小平底。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泛黄。施釉不均,有缩釉露胎现象。胎体较白细。此器亦应为邢窑之器。口径10.4厘米,底径8厘米,高15.2厘米(图二二四,1;图版一八,1)。
  双系瓷罐数量较多,依器形变化,可分为二式:I式:整体肥硕,最大腹径在下腹部。标本ⅢM19:4,直领,方唇,有肩,饼足有内凹现象。肩部饰对称双泥条系耳。通体施以黑釉,胎体灰色而厚重。口径6.2厘米,足径6.6厘米,高14厘米(图二二四,5);ⅢM13:4,釉色和形制均与M19:4非常相似,口径6.3厘米,足径6.8厘米,高14.3厘米(图二二四,4)。
  Ⅱ式:最大腹径上移中腹甚或上腹部。标本ⅢM8:11,圆唇,短颈,弧腹,饼足无内凹现象。酱色釉施至腹下部。胎体厚重,灰白,坚硬。肩部饰对称双耳,耳残失。口径5.1厘米,足径5.2厘米,高8.4厘米(图二二五,1);ⅢM8:3,圆唇,短颈,鼓腹,饼足无内凹现象。酱黄色釉施至腹下部。釉较厚有垂釉现象。胎体厚重,色灰而坚硬。肩饰对称双耳,均残失。口径6厘米,底径7.2厘米,高12厘米(图二二五,2);ⅢM8:2,圆唇,短颈,丰肩,弧腹,饼足无内凹现象。双泥条系耳对称置于肩部。黄色釉施至腹下部,釉质肥厚有垂釉现象。胎体灰色,修胎较粗糙。口径6.2厘米,底径6.6厘米,高13厘米(图二二四,3);ⅢM8:1,圆唇,短颈,溜肩,弧腹,平底。黄色釉施至腹部。双泥条对称系耳。胎体青灰色,质地坚硬,修胎不甚规整。口径7.5厘米,底径9厘米,高18.7厘米(图二二四,6);ⅢM12:4,圆唇,短颈,丰肩,弧腹,饼足无内凹现象。双泥条系耳仅次于肩部对称分布。黄色釉施至腹中部。釉质肥厚并有垂釉现象。胎体青灰较细,质地坚硬。口径8.7厘米,底径8.2厘米,高20.2厘米(图二二四,2;彩版三,3)。
  红釉瓶仅1件。ⅢM13:2,小口,外翻唇,束颈,弧腹,小平底。红色釉施至腹下部,釉色不纯,局部有黑斑点,并有垂釉现象。胎体灰白较疏松。口径5.2厘米,底径6.4厘米,高14.2厘米(图二二五,3;彩版三,5)。
  敛口钵形制单一,均为敛口,鼓腹,小平底。标本ⅢM3:1,器外施黄色至腹部,胎体青灰色。口径8.5厘米,高8厘米(图二二六,3);I M48:1,敛口,鼓腹,平底。上腹施半截酱色釉,釉较厚,有垂釉现象,釉下施以白色化妆土。灰胎,较坚硬。
  口径6.7厘米,最大腹径11.4厘米,高6.8厘米(图二二六,1);I M48:2,敛口,鼓腹,平底。酱色釉施至肩下(半截釉)。灰胎坚硬。口径8.7厘米,高7.1厘米(图二二六,4);ⅢM12:2,敛口,鼓腹,平底。乳白色釉施至腹中部。釉下施有白色化妆土。下腹至底露胎。胎体灰白色,质地细致而坚硬。口径13.5厘米,底径9厘米,高12.2厘米(图二二六,2;图版一八,2)。
  2.陶器
  器类较为单一,以陶罐为大宗,偶见陶砚。
  陶罐依器形差异,可分为四型:A型中口,鼓腹,最大腹径均在上腹部,小平底,绝大多数为泥质灰陶,偶为泥质红陶,大部分素面无纹。标本I M26:1,泥质红陶,弧形盖,子母口,圆唇平沿,溜肩平底。整体素面。口径10.4厘米,最大腹径18.4厘米,通高18.5厘米(图二二七,1;图版一八,3);I M27:1,泥质灰陶,直口,口部有一凹槽,鼓腹,平底。口径9.5厘米,最大腹径20.2厘米,通高18.4厘米(图二二七,2;图版一八,4);I M40:1,泥质灰陶,直口,口部有一周凹槽,弧腹,平底。肩部饰两周凹弦纹。口径11.8厘米,最大腹径21.9厘米,通高20.5厘米(图二二八,4);ⅢM9:1,泥质灰陶,口微敞,圆唇,丰肩,平底。肩下饰一周圈弧纹。口径16.8厘米,最大腹径30厘米,通高22.2厘米(图二二八,2);ⅢM8:7,泥质灰陶,直口,方唇,丰肩,下腹内收,平底。肩腹部饰9周压印锯齿纹。口径17.7厘米,最大腹径34厘米,通高29.3厘米(图二二七,4;图版一九,1);ⅢM7:2,泥质灰陶,直口,圆唇,广肩,腹下斜收,平底。肩部饰5周压印齿纹,肩部一侧有刻划符,从符形判断可能为“骑”字。口径11.2厘米,最大腹径31.2厘米,通高26.7厘米(图二二八,3;图版一九,2、3);ⅢM17:2,泥质灰陶,口微收,圆唇,丰肩,下腹内收。肩部饰7周压印锯齿纹。口径11.4厘米,最大腹径30.8,通高28.8厘米(图二二八,1);ⅢM19:1,泥质灰陶,直口,双唇,丰肩,下腹内收,平底。肩及上腹部饰8周压印锯齿纹。口径11厘米,最大腹径33.2厘米,通高31厘米(图二二七,5);I M35:4,泥质灰陶,直口,口部有一周凹槽,广肩,鼓腹,下腹急收,平底。肩、上腹部饰有6周圈压印锯齿纹。口径13厘米,最大腹径34厘米,通高29厘米(图二二七,3);ⅢM12:1,泥质灰陶,直口,方唇,广肩,下腹急收,平底。肩腹部饰7周压印锯齿纹。口径15.2厘米,最大腹径39.8厘米,通高35.5厘米(图二二七,6;图版一九,4)。
  B型塔式罐。依据有无底座,分为二亚型:Ba型由罐体和承盖组成,无底座。标本ⅢM14:1,泥质灰陶,三级宝顶塔式盖,盖体肥硕,罐体直口微收,弧腹,小平底,素面无纹。口径9.8厘米,最大腹径21.9厘米,盖高10.8厘米,通高28.5厘米(图二二九,1;图版二〇,1);ⅢM16:1,泥质灰陶,小领,侈口,圆唇,鼓腹,平底。三级宝顶塔式盖,素面无纹。口径8.5厘米,最大腹径12厘米,盖高7厘米,通高16.3厘米(图二二九,2);Ⅲ采:2,泥质灰陶,三级宝顶式塔盖,罐体直口,双唇,弧腹,平底。中腹以下有明显的泥条盘筑痕迹。口径12厘米,最大腹径21.6厘米,盖高12厘米,通高31.5厘米(图二二九,3)。
  Bb由盖、罐、座三体组合成器。标本ⅢM18:2,整器为泥质灰陶,上为三级宝顶塔式盖;中为鼓腹肥硕的罐体,丰肩,弧腹下收,小平底;底座为上部仰式莲花盆,下部为喇叭形,中空。底座彩绘,使用红褚二色,在底部绘出覆莲形图案。盖高13.2厘米,罐口径12.4厘米,罐最大腹径25.8厘米,底径12.8厘米,高24厘米,底座上口径22.8厘米,下口径25.3厘米,高25.6厘米,通高58厘米(图二二九,4;彩版三,4;图版二〇,2);ⅡM2:1,三级宝顶塔式盖;罐体直口,唇下有一凹槽,圆腹,平底;座体上部仰盘式,以承接陶罐底部,束腰,下部呈大喇叭形口,座体中空。整器为泥质灰陶。盖高14.8厘米,罐口径13.2厘米,最大腹径24厘米,底径1 1.2厘米,高23.2厘米;底座上口盘径19.2厘米,底径22.6厘米,高21.6厘米,通高54.5厘米(图二二九,5;图版二〇,3)。
  另有一件塔式罐盖。I M53:2,三级宝顶塔式。应是陶质塔式带盖罐的组成部分。
  盖下口径13厘米,高9.6厘米(图二二九,8)。
  C型小口,壶形罐。标本ⅢM13:3,泥质灰陶,盘口,方唇,平沿,外沿缘外翻,内沿缘有一周凹槽,长颈紧束,广肩,鼓腹下内收,最大腹径在上腹部,小平底内凹。腹部瓦棱纹。口径5厘米,最大腹径11厘米,底径5.8厘米,高14厘米(图二二九,6;图版二〇,4);ⅢM8:8,泥质灰陶,方唇,沿面外缘外翻,内缘有一凹槽。紧束颈,广肩,鼓腹,平底较大。口径7.9厘米,最大腹径16厘米,底径9.4厘米,高18.2厘米(图二二九,7)。
  D型仅1件。ⅢM14:2,泥质灰陶,小口,圆唇,鼓腹,平底。整器素面无纹,底部刻划太阳纹。口径4.4厘米,底径4厘米,高4.8厘米(图二二九,9)。
  陶砚仅1件。ⅢM14:4,泥质橙黄色陶。抄手式,矩形,面部两侧均有一凹槽,一端饰有乳丁纹。背后砚流一端有两个乳足,用于支撑墨堂保持水平。长12.6厘米,宽8.8厘米,高2.4厘米(图二三〇,1;彩版四,2)。
  3.陶瓦
  瓦当标本I T14②:1,泥质灰陶,素面。仅存当面。直径13厘米(图二三〇,2)。
  此外,在第Ⅲ区还采集到一件瓦当的残件,当面饰四分卷云纹,中心为两个同心圆,圆心中部为一四瓣花。直径14. 1厘米(图二三一)。
  4.铜器
  铜镜仅出土2面。
  ⅢM8:10,菱花形。圆纽,高弦纹将镜背分为三区。内一、内二区均为瑞鸟连枝花纹,外区一周卷草纹。直径9.5厘米(图二三二,2;图二三三,2)。此镜出土时没有锈迹,光洁如初,但却仅余2/3,另1/3已残失不见。在唐代墓葬中,常有随葬残破铜镜的现象,可能取“破镜重圆”之意。
  ⅢM8:9,缠枝葡萄纹镜。整镜呈圆形,圆纽,花纽座。高弦纹将镜背分为内外二区,内区饰缠枝葡萄纹,外区饰连枝花一周,三角缘饰连珠纹。直径9.3厘米(图二三二,1;图二三三,1;彩版四,3)。
  铜带扣乃唐代墓葬中常见之物。
  ⅢM12:9,仅存带扣七件。有方形扣件2个,半圆形扣件3个,另有2件扣首(图二三四,2、6、8、9、10、13、14)。扣件与扣件之间应用皮革类物质串连而成。
  I M53:2,仅存2件,一件方形扣件,一件椭圆形扣件(图二三四,3、7)。
  ⅢM7:1,仅存3件,均为方形饰(图二三四,5、12、15)。
  ⅢM13:2,仅存1件,为椭圆形扣件(图二三四,11)。
  铜笄仅1件。ⅢM12:8,连体平行双股铜笄,整器呈“U”形,素面无纹。长7.5厘米(图二三四,1)。
  铜钉I J2:1,红铜质,“亚”字形钉帽,圆形钉杆,做工精良。长7.5厘米(图二三四,4)。
  铜钱仅有“开元通宝”一种,共3枚,均出土于ⅢM14中,一枚平背,二枚廓背(图二三五,1~4)。
  5.铁器
  铁钁I T13②:2,长方銎,有肩,弧刃略残。锈蚀严重。长13.2厘米,宽10.2厘米(图二三六,3)。
  铁镜仅1件。I M35:2,整器呈圆形,球形纽。由于锈蚀严重,花纹不清。直径7.7厘米(图二三六,1)。
  铁剪刀仅1件。I M35:3,连体环柄,弹压式,交股环曲柄,刃部断面呈楔形。
  锈蚀严重,花纹不清。长25.7厘米(图二三六,2;图版二〇,5)。
  6.蚌器
  以完整的蚌壳随葬,也是唐代墓葬中常见的现象。如在偃师杏园唐墓M2544出土用蚌制作的粉盒、M1025出土的大型海螺赌具、M2003和M5013等墓都出土海蚌壳等①。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偃师杏园唐墓》,科学出版社,2001年。
  邢台粮库遗址的唐墓中也见随葬蚌壳,共有3件。ⅢM12∶5,为一自然蚌壳,壳背后有红色水波纹。长约4.9厘米(图二三七,2); ⅢM12∶6,与本墓中出土的M12∶5 为同一种蚌壳,此器残损,长约3. 8厘米(图二三七,3);ⅢM8∶12,亦为自然蚌壳,壳背后有红色锯齿纹。长约6厘米(图二三七,1)。
  7.墓志砖
  仅2件。标本ⅢM19:6,泥质灰陶砖,志文为墨书竖行行文,全文共四行。但目前仅有“大隋大业三年”等字样,其余字迹均已不清,无法分辨。砖长31厘米,宽15.6厘米,厚4.6厘米;I M35:5,志文为墨书竖行,全文六行。字迹不清,无法分辨。长30.5厘米,宽15.3厘米,厚4.1厘米。

知识出处

邢台粮库遗址

《邢台粮库遗址》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系统分布了邢台粮库遗址的发掘成果,客观全面地综述了该遗址先商、中商、晚商时期的遗迹、遗物。对于研究邢台地区商文明提供了新的有价值的资料,此外还介绍了该遗址发现的汉、唐、宋、元至明清各阶段墓葬的发掘新收获。这批科学发掘资料的系统整理和初步研究,将有利于解决豫北冀南地区考古学中的诸多问题。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