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陶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台粮库遗址》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081
颗粒名称: (一)陶器
分类号: K876.3
页数: 38
页码: 174-211
摘要: 本文记述了陶器的数量较多,种类相对单一。有鬲、簋、甗、甑、罐、盆等。其中,以鬲最为常见,且复原器也最多,计约80余件;罐、盆在数量和种类上也是较多的器类,但与中商时期罐、盆相比,则少得多。值得注意的是,簋的数量较中商时期有明显增多。陶器的装饰纹样较为单一,以绳纹为主。其中绝大多数陶鬲以装饰粗绳纹为主,盆、罐以中绳纹或中粗绳纹为主,常见配以凹弦纹的弦断绳纹;陶簋腹部常见刻划三角纹和绳纹的组合纹饰。
关键词: 晚商时期 文化遗物 陶器

内容

数量较多,种类相对单一。有鬲、簋、甗、甑、罐、盆等。其中,以鬲最为常见,且复原器也最多,计约80余件;罐、盆在数量和种类上也是较多的器类,但与中商时期罐、盆相比,则少得多。值得注意的是,簋的数量较中商时期有明显增多。
  陶器的装饰纹样较为单一,以绳纹为主。其中绝大多数陶鬲以装饰粗绳纹为主,盆、罐以中绳纹或中粗绳纹为主,常见配以凹弦纹的弦断绳纹;陶簋腹部常见刻划三角纹和绳纹的组合纹饰(图一五九)。
  下面逐类介绍:鬲数量较多,器类较单一。依据器形差异,可分为六型:A型沿缘为双唇沿。依唇部差异,可分为三亚型:Aa型唇顶部为圆唇,沿面外缘向上起棱。依整体器形的变化,可分为二式:I式:沿面相对较窄,腹较深,裆较高,稍微有一乳突状实足尖。可复原的标本很多。标本I T8③:2,夹砂灰陶,微束颈,鼓腹。腹饰中粗绳纹。口径33厘米,最大腹径29.9厘米,裆高4厘米,通高21.9厘米(图一六〇,1);ⅡT47③:4,夹砂灰陶,斜折沿,上腹斜直,沿面稍显一凹槽。腹饰中粗绳纹。口径20.5厘米,最大腹径18.8厘米,裆高2.7厘米,通高16厘米(图一六〇,2);I T21③:11,夹砂灰陶,斜直腹,唇部及沿面各有一周凹槽。口径23厘米,最大腹径23.4厘米,裆高2.1厘米,通高18厘米(图一六〇,3);ⅡH35:3,夹砂灰陶,整个器形近正方形,束颈鼓腹。腹饰粗绳纹。口径22.5厘米,最大腹径21.7厘米,裆高1.9厘米,通高17厘米(图一六〇,8);ⅢH30:8,夹砂灰陶,折沿,沿面稍平斜,束颈明显,鼓腹。腹饰中粗绳纹。口径24厘米,最大腹径21.2厘米,裆高1.8厘米,通高18.6厘米(图一六〇,5);I T21③:10,夹砂灰陶,束颈,弧腹。此器口沿在烧制过程中变形。口径21~23.5厘米,最大腹径22.4厘米,裆高1.9厘米,通高15.5厘米(图一六〇,6);I H15:2,夹砂灰陶,沿面斜直立,束颈,鼓腹。体饰粗绳纹。口径18.3~21.3厘米,最大腹径19.3厘米,裆高1.5厘米,通高15厘米(图一六〇,7);ⅢT16③:1,夹砂灰陶,沿面斜立。腹饰粗绳纹。口径30.5厘米,最大腹径28.8厘米,裆高2.1厘米,通高20.7厘米(图一六〇,4);ⅢT2③:7,夹砂灰陶,低裆。体饰粗绳纹。口径21厘米,最大腹径19.9厘米,裆高1.2厘米,通高17.4厘米(图一六一,1)。
  Ⅱ式:宽折沿,腹较浅,裆较低,袋状足,实足尖完全消失。标本I T83③:3,夹砂灰陶,口径22.5厘米,最大腹径20厘米,裆高1.4厘米,通高13.6厘米(图一六一,5;图版九,6);I T14③:6,夹砂灰陶,口径23.1厘米,最大腹径22.7厘米,裆高1.8厘米,通高16.2厘米(图一六一,4);I H77:1,夹砂灰陶,宽折沿,圆唇,束颈,上腹斜直,分裆较平。唇部及沿面有一凹槽,体饰粗绳纹。此器体形较大,器壁制作过程有意施以凹凸工艺以增加强度,从而在更大程度上提高了承载能力。口径32厘米,最大腹径29.3厘米,裆高2.5厘米,通高21.3厘米(图一六一,2);ⅢT4③:1,夹砂灰陶,腹饰粗绳纹。口径21厘米,最大腹径19.8厘米,裆高1.3厘米,通高14厘米(图一六一,3);ⅢH30:7,夹砂灰陶,腹饰粗绳纹,纹印较深。口径22.5厘米,最大腹径21.6厘米,裆高1.4厘米,通高14.8厘米(图一六一,6);I H36:1,夹砂灰陶,腹饰粗绳纹。口径24厘米,最大腹径21.9厘米,裆高2.3厘米,通高15厘米(图一六一,7);I H36:4,夹砂灰陶,腹饰粗绳纹。口径23厘米,最大腹径22.1厘米,裆高0.7厘米,通高16厘米(图一六一,8);I H36:3,夹砂灰陶,腹饰粗绳纹。口径24厘米,最大腹径23厘米,裆高1.7厘米,通高16厘米(图一六一,9);ⅡT47③:1,夹砂灰陶,腹饰粗绳纹。口径24.5厘米,最大腹径20.5厘米,裆高0.3厘米,通高14.5厘米(图一六二,1);ⅡH41:2,夹砂灰陶,腹饰粗绳纹。
  口径22厘米,最大腹径21.7厘米,裆高1.2厘米,通高16厘米(图一六二,2);ⅡH35:1,夹砂褐陶,腹饰中粗交错绳纹。口径20~23厘米,最大腹径21.3厘米,裆高0.8厘米,通高16厘米(图一六二,3);I H15:1,夹砂灰陶,腹饰粗绳纹。口径20.5~23厘米,最大腹径20.5厘米,裆高1厘米,通高15厘米(图一六二,4;图版一〇,1);ⅡH40:2,夹砂灰褐陶,腹饰竖粗绳纹。口径21厘米,最大腹径18.6厘米,裆高1厘米,通高13.2厘米(图一六二,5);I H112:4,夹砂灰陶,腹饰粗绳纹。此器在制作过程中,胎泥稍有变形,不甚规整。口径20.2厘米,最大腹径20.5厘米,裆高1.4厘米,通高15.2厘米(图一六二,6);I H120:4,夹砂灰陶,腹饰粗绳纹。口径21厘米,最大腹径19.4厘米,裆高0.9厘米,通高14.6厘米(图一六二,7);I H160:3,夹砂灰陶,腹饰粗绳纹。此器在烧制过程中,胎体严重扭曲变形,尺寸无法测量。通高15厘米(图一六二,8)。
  Ab型双唇,沿面呈盘口状。依器形变化,分为五式:I式:圆唇,平折沿,沿面有一周凹槽,裆相对较高,实足尖仍有部分保留,饰中粗绳纹。标本ⅢH30:2,夹砂灰陶,束颈鼓腹,唇部及沿面均有一浅凹槽,体饰粗绳纹。此器腹部在制作过程中留有纵向胎肋,以增强承载能力。口径20.6厘米,最大腹径20.3厘米,裆高2.3厘米,通高14.6厘米(图一六三,1)。
  Ⅱ式:尖圆唇,折沿呈盘口状,沿面较平,裆相对较高,保留部分实足尖,饰粗绳纹。标本I H88:2,夹砂灰陶,腹饰粗绳纹。口径20厘米,最大腹径19.3厘米,裆高2厘米,通高15.8厘米(图一六三,2;图版一〇,2);I H4:5,夹砂灰陶。口径22厘米,最大腹径21.5厘米,裆高1.7厘米,通高16.5厘米(图一六三,3)。
  Ⅲ式:尖圆唇,折沿较宽,沿面呈盘口状,裆相对变矮,部分实足尖仍有保留,腹部所饰绳纹变粗。标本I H4:4,夹砂灰陶。口径20厘米,最大腹径18.7厘米,裆高1厘米,通高14.8厘米(图一六三,4);ⅡH40:1,夹砂灰陶。口径20厘米,最大腹径17.7厘米,裆高1.7厘米,通高16.4厘米(图一六三,5);ⅡH40:3,夹砂灰陶。口径20厘米,最大腹径19.3厘米,裆高1.2厘米,通高15.5厘米(图一六三,6);I H120:3,夹砂灰陶。口径23厘米,最大腹径21.3厘米,裆高2.3厘米,通高17厘米(图一六三,7);ⅢT25④:20,夹砂灰陶。口径21.5厘米,最大腹径20.2厘米,裆高1.5厘米,通高14厘米(图一六三,8);ⅢT25④:16,夹砂灰陶,口径21.5厘米,最大腹径19.8厘米,裆高1.3厘米,通高15厘米(图一六四,1);I H4:2,夹砂灰陶。
  口径20厘米,最大腹径22.2厘米,裆高0.7厘米,通高16.5厘米(图一六四,2);I H81:1,夹砂灰陶。口径19.5厘米,最大腹径18.3厘米,裆高1.3厘米,通高13.6厘米(图一六四,3);I H120:1,夹砂灰陶。口径25厘米,最大腹径23.4厘米,裆高1.2厘米,通高17厘米(图一六四,4)。
  Ⅳ式:宽折沿近平,分裆相对更低矮,袋足完全失去乳突状实足尖,袋足所饰绳纹更粗。标本ⅢH30:3,夹砂深灰褐色陶。此器形体较大。口径24.5厘米,最大腹径23.3厘米,裆高1.4厘米,通高16.5厘米(图一六四,5);I T9③:1,夹砂灰褐色陶。口径20.1厘米,最大腹径18厘米,裆高0.7厘米,通高13.5厘米(图一六四,6);ⅢT2③:16,夹砂灰陶。口径22厘米,最大腹径20.7厘米,裆高1.2厘米,通高16.4厘米(图一六四,7);I H59:2,夹砂灰陶。口径21.5厘米,最大腹径18.7厘米,裆高1.3厘米,通高14厘米(图一六四,8);ⅢT25④:23,夹砂灰陶。口径22厘米,最大腹径20.6厘米,裆高0.7厘米,通高14厘米(图一六五,1);ⅢT29②:1,夹砂灰陶。此器形体较大,恐非寻常人所用之器具。口径30.6厘米,最大腹径29.1厘米,裆高2.5厘米,通高20.7厘米(图一六五,2);Ⅲ采:1,夹砂灰陶,沿面和唇部均有一凹槽,唇缘下有明显勾棱。口径21.5厘米,最大腹径20.5厘米,裆高1.2厘米,通高14厘米(图一六五,3)。
  Ⅴ式:折沿更宽更平,裆更矮,多数裆高不足1厘米,完全没有实足尖,腹饰粗绳纹。标本I T83③:1,夹砂灰陶。口径22厘米,最大腹径20厘米,裆高1.1厘米,通高14.2厘米(图一六五,4);I H4:6,夹砂灰陶。口径22厘米,最大腹径20厘米,裆高1厘米,通高15厘米(图一六五,6);I H4:25,夹砂灰陶。口径19.5厘米,最大腹径16.5厘米,裆高0.9厘米,通高12.8厘米(图一六五,5);I H4:1,夹砂灰陶,口径20.4厘米,最大腹径19厘米,裆高0.6厘米,通高13厘米(图一六五,7);I Y1:1,夹砂灰陶。口径22厘米,最大腹径20.4厘米,裆高1.2厘米,通高14厘米(图一六五,8);ⅡT47③:3,夹砂灰陶。口径22.5厘米,最大腹径26厘米,裆高0.9厘米,通高15.6厘米(图一六五,9)。
  Ac型有颈,颈、腹分界明显。依器形变化,可分为二式:I式:颈长,体高。标本I T25③:2,夹砂灰陶。口径18.4厘米,最大腹径17.9厘米,裆高0.8厘米,通高14.5厘米(图一六六,1)。
  Ⅱ式:颈变短,体矮。标本I T8③:1,夹砂灰陶。口径20厘米,最大腹径19.2厘米,裆高1.6厘米,通高15.6厘米(图一六六,2);ⅢH30:4,夹砂灰陶。口径18.5厘米,最大腹径18.2厘米,裆高1.5厘米,通高15.5厘米(图一六六,3);I T69③:1,口径16厘米,最大腹径15.4厘米,裆高0.6厘米,通高11.2厘米(图一六六,4)。
  B型方唇。依器形差异,可分为两型。
  Ba型宽折沿,无颈部。依器形变化,可分为三式:I式:分裆较高,腹饰中粗绳纹。标本ⅢH30:5,夹砂灰陶。沿面斜立,唇部和沿面均有一周浅凹弦纹,束颈鼓腹,乳头状实足尖较明显。口径17.5厘米,最大腹径17.2厘米,裆高1.5厘米,通高12.5厘米(图一六六,5);ⅢT46③:1,夹砂灰褐色陶,束颈,唇缘下勾棱明显,鼓腹。沿面有一凹槽,腹饰中粗绳纹。口径21厘米,最大腹径18.3厘米,裆高1.7厘米,通高14.8厘米(图一六六,6)。
  Ⅱ式:分裆较矮,腹部所饰绳纹较粗,整体器形也变得更矮。标本ⅢT24③:1,夹砂灰陶,上腹斜直,低裆近平。口径21.5厘米,最大腹径22.3厘米,裆高0.8厘米,通高14.5厘米(图一六六,8);ⅡT65③:1,夹砂灰陶,上腹较直,裆部较平。口径20.5厘米,最大腹径19.8厘米,裆高0.7厘米,通高16厘米(图一六六,7);ⅡH35:2,夹砂灰陶,腹近直,低裆。口径22.5厘米,最大腹径20.2厘米,裆高1.3厘米,通高15.4厘米(图一六六,9);I H36:2,夹砂灰陶,束颈,上腹近直,低裆。
  唇部与沿面均有一周凹槽。口径21~23厘米,最大腹径21.4厘米,裆高1.3厘米,通高14.8厘米(图一六七,1);ⅢT2③:3,夹砂灰陶,宽折沿,沿面近平,束颈明显,鼓腹,低裆。口径23厘米,最大腹径20.3厘米,裆高1.6厘米,通高15.6厘米(图一六七,2);I H160:2,夹砂灰陶,宽折沿,沿面近平,束颈,鼓腹,低裆。口沿面有一周凹槽,腹饰粗绳纹。口径21厘米,最大腹径19.2厘米,裆高1.3厘米,通高14厘米(图一六七,3);Ⅱ采:1,夹砂灰陶,口径18.5厘米,最大腹径18厘米,裆高0.4厘米,通高12.5厘米(图一六七,4)。
  Ⅲ式:大宽折沿,沿面近平,裆更低。标本ⅢT14③:12,夹砂灰陶,束颈明显,鼓腹,低裆近平,沿面有一凹槽。口径20厘米,最大腹径19.6厘米,裆高1厘米,通高12.2厘米(图一六七,5);ⅢH30:1,夹砂灰陶,低裆近平。口径22.5厘米,最大腹径20.6厘米,裆高1.3厘米,通高15.4厘米(图一六七,6);I T63③:3,夹砂灰褐色陶,宽折沿,束颈明显,唇下缘略带勾棱,鼓腹,低弧裆。口径21厘米,最大腹径19.1厘米,裆高1.1厘米,通高13.5厘米(图一六七,7);I H110:1,夹砂灰陶,束颈明显,下腹外侈,低裆。口径21厘米,最大腹径20厘米,裆高1.2厘米,通高13.8厘米(图一六七,8);ⅢT18③:2,夹砂灰陶,宽折沿,束颈,上腹斜直,低裆近平。沿面有一凹槽。口径21.5厘米,最大腹径21.2厘米,裆高0.7厘米,通高14.5厘米(图一六八,1);ⅢT5③:1,夹砂灰陶。口径21.5厘米,最大腹径20.1厘米,裆高1.2厘米,通高14.5厘米(图一六八,2)。
  Bb型有颈,颈、腹分界明显。依器形变化,可分为二式:I式:长颈,分裆较高,腹饰中粗绳纹。标本ⅢT25④:22,夹砂灰陶,折沿,沿面斜立,束颈较明显,弧腹,裆较低。口径15.5厘米,最大腹径15.9厘米,裆高2.5厘米,通高14.5厘米(图一六八,3)。
  Ⅱ式:颈变短,分裆较矮,绳纹较粗。标本I T82③:1,夹砂灰陶。口径20.6厘米,最大腹径19.7厘米,裆高0.6厘米,通高15.2厘米(图一六八,4);I T69③:4,夹砂灰陶。口径14.6厘米,最大腹径14厘米,裆高0.7厘米,通高11厘米(图一六八,5)。
  C型颈、腹间饰一周附加堆纹。标本I H4:3,夹砂灰陶,小折沿,方唇,斜腹近直,低裆尖锥足。沿面一周浅凹槽线,体饰中绳纹。口径16.4厘米,最大腹径16.7厘米,裆高4厘米,通高13.2厘米(图一六八,6;图版一〇,3)。
  D型中口,束颈,鼓肩,肥腹,分裆较高,有乳突状实足尖。仅1件。ⅢT25④:17,夹砂灰陶,侈口,圆唇,丰肩,腹稍鼓,袋足较高。腹饰交错粗绳纹。口径24.5厘米,最大腹径30.6厘米,裆高5.6厘米,通高29.3厘米(图一六八,7;图版一〇,4)。
  E型仅1件。I T94③:1,夹砂灰褐陶,小卷沿,直腹,低弧裆,整体器形为长方体的筒形。器腹饰杂乱的中绳纹。此器形制特殊,有北方地区的文化特色。口径16厘米,最大腹径14厘米,裆高1厘米,通高13.4厘米(图一六八,8;图版一一,1)。
  F型数量较少。宽折沿,上腹部加饰一周附加堆纹。标本I Y1:7,夹砂灰陶,圆唇,鼓腹。饰粗绳纹。残高6.4厘米(图一六九,6)。
  另外,还有部分陶鬲,口沿残失,型式不清,逐一介绍如下:标本I H1 60:1,夹砂灰陶,最大腹径22.3厘米,裆高1.2厘米,残高1 5.2厘米(图一六九,1);ⅡH4 1:3,夹砂灰陶,上腹近直,低裆,乳头状实足尖,整体器形略近正方体。最大腹径21厘米,裆高1厘米,残高14.5厘米(图一六九,3);ⅡH41:1,夹砂灰陶,有乳头状实足尖。最大腹径22.4厘米,裆高2厘米,残高14.5厘米(图一六九,2);ⅢT34③:3,夹砂灰陶,束颈,上腹斜直,乳头状实足尖,低裆。最大腹径13.6厘米,裆高1.2厘米,残高9.5厘米(图一六九,4);ⅢT25④:21,夹砂灰陶,低裆近平,腹饰粗绳纹。最大腹径22.7厘米,裆高1.2厘米,通高13厘米(图一六九,7);ⅢT25④:19,夹砂灰陶,束颈较明显,鼓腹,乳头状实足尖,低裆近平。最大腹径22.3厘米,裆高1.2厘米,通高14.1厘米(图一六九,8);ⅢH25:1,夹砂灰褐陶,束颈,弧腹微鼓,低裆近平。最大腹径23.3厘米,裆高1.4厘米,残高15厘米(图一六九,9);ⅢT18③:1,夹砂灰陶,最大腹径21.8厘米,裆高1厘米,残高15厘米(图一六九,10);I T83④:1,最大腹径19厘米,裆高1.6厘米,残高13厘米(图一六九,11);I H60:1,夹砂灰陶,最大腹径21厘米,裆高1.4厘米,残高16.5厘米(图一七〇,1);IT25③:3,夹砂灰褐陶,弧腹,裆较低。最大腹径21.3厘米,裆高1.6厘米,残高15厘米(图一七〇,8);ⅢT34③:1,夹砂灰陶,最大腹径24.2厘米裆高0.8厘米,残高15厘米(图一六九,5);I Y1:2,夹砂灰陶,折沿,上腹斜直,垂腹,低裆,腹饰交错粗绳纹。最大腹径21.8厘米,裆高1.5厘米,残高14厘米(图一七〇,2);ⅡH35:4,夹砂灰陶,腹近直,低裆。最大腹径19.8厘米,裆高1.5厘米,残高12.3厘米(图一七〇,9)。
  此外,在粮库遗址的晚商地层中,还发现一些与上述完整陶鬲足特征相异的标本。
  依其特征差异,可分为两型:A型锥状实足尖,腹饰麦粒状中绳纹或中粗绳纹。标本ⅢT9③:1,夹砂灰陶,分裆较高,高实足尖,腹饰中绳纹。残高24厘米,裆高12厘米(图一七〇,4);IT26③A:2,夹砂灰陶,分裆较高,腹饰中粗绳纹。残高7厘米,裆高5厘米(图一七〇,11);I H10:4,夹砂灰陶,分裆较高,腹饰中绳纹。残高8.6厘米,裆高6.1厘米(图一七〇,13);I T64④:2,夹砂灰陶,分裆较高。腹饰中粗绳纹。残高12.4厘米(图一七〇,7);I H10:3,夹砂灰陶,分裆稍低,腹饰中粗绳纹。残高12厘米,裆高4.3厘米(图一七〇,10);I H120:7,夹砂灰陶,分裆稍低,腹饰中粗绳纹。残高7厘米,裆高0.7厘米(图一七〇,12);I T79③:2,夹砂灰陶,残高7厘米(图一七〇,6);I H120:6,夹砂灰陶,残高10.8厘米,裆高6厘米(图一七〇,3)。
  B型仅1件。I H120:5,夹砂灰褐色陶,胎较薄,肥袋足,柱状足尖,腹饰细绳纹。残高6.8厘米(图一七〇,5)。
  簋数量较多,依器形特征,可分为三型:A型腹部有刻划三角纹。这类陶簋所占比例最大。依器形总体风格差异,分两亚型:Aa型泥质灰陶,侈口,深腹,高圈足,整体器形与殷墟四期常见的三角划纹陶簋相似。依圈足高矮变化,可分为二式:I式:圈足相对较矮。标本I H112:17,泥质灰陶,方唇,侈口,沿下内腹有一凹弦纹,矮圈足。腹饰数周凹弦纹、竖向中绳纹和三角刻划纹。口径27.8厘米,底径12厘米,通高17.4厘米(图一七一,9;图版一一,2)。
  Ⅱ式:圈足相对较高。标本I T2③:29,泥质灰陶,方唇,侈口,平沿略外倾,沿下内腹有一折线,弧腹内收,圜底,喇叭型高圈足。上腹饰两周弦断绳纹,下腹饰中绳纹间刻划三角几何纹,足外壁饰一周凸弦纹。口径29厘米,底足径14.1厘米,足高4.5厘米,通高19.8厘米(图一七一,1;图版一一,3);I T7③B:7,泥质灰陶,方唇,侈口。内腹壁近口沿处饰一周凹弦纹,外腹壁饰竖向中绳纹,绳纹上又加饰两周凹弦纹和三角划纹。残高10.2厘米(图一七一,6);I T25③:15,泥质灰陶,方唇,唇缘上有一周凹槽。折沿,沿面稍外倾,微束颈,上腹饰两周凹弦纹和弦断绳纹,中腹在绳纹加饰三角划纹。残高8.4厘米(图一七一,7);ⅡH40:16,泥质灰陶,尖圆唇,唇沿处断面呈三角形,沿内腹壁有明显的折线,折线处饰一周凹弦纹,微束颈,腹稍鼓。腹饰斜中绳纹,上腹饰两周凹弦纹,中腹饰三角划纹。口径32厘米,残高9.6厘米(图一七一,2);I T64④:15,泥质灰陶,侈口,圆唇,斜直腹近底内收。沿下内腹壁有一凹弦纹,外腹壁饰竖向中绳纹,绳纹上又加饰两周凹弦纹和三角划纹。口径27厘米,残高14.5厘米(图一七一,3);I T69③:7,泥质灰陶,尖圆唇,平沿稍外倾,束颈,微鼓腹,下腹内收。颈和上腹素面,中腹饰两周凹弦纹,其下腹部饰交错中绳纹,绳纹上加饰三角划纹。口径20厘米,残高10.2厘米(图一七一,4);IH112:22,泥质灰陶,方唇,折沿斜立,直腹下内收。外腹饰竖向中绳纹、凹弦纹和三角划纹。口径27厘米,残高9.6厘米(图一七一,10)。
  Ab型为夹砂灰陶,腹饰横绳纹,腹部刻划纹也不规整,整体器形风格为其他晚商单位所不见。故单立一亚型。仅1件。I T25③:14,圆唇,方沿直立,上腹微侈,中腹斜直,下腹急收。腹内壁上部饰一周凹弦纹,外腹饰横向中绳纹,其上加饰两周平行凹弦纹,两弦纹之间加饰三角刻划纹。口径28厘米,残深11厘米(图一七一,5)。
  B型基本形制与A型簋相同,惟一不同的是B型簋腹部没有发现三角划纹装饰。
  标本I Y1:16,泥质灰陶,直口,窄折沿较平,方唇,上腹较直。内腹壁饰以斑点一周凹弦纹,外腹壁饰竖向中绳纹和一周凹弦纹。口径24厘米,残高7厘米(图一七一,8);I H112:13,泥质灰陶,方唇,唇缘上有一周凹槽,口沿下的内腹壁微折,在折线处饰一周凹弦纹。外腹壁饰竖向中绳纹,绳纹上加饰两周凹弦纹。口径26厘米,残高8.1厘米(图一七二,1);I T8③:10,泥质灰陶,方唇,平沿外斜,内腹壁向外凹弧侈,偏上部饰一周凹弦纹,外腹均饰竖向中绳纹,连口沿上都有绳纹的痕迹,中腹饰两周凹弦纹。口径26厘米,残高7.5厘米(图一七一,1 1);I H112:15,泥质灰陶,尖圆唇,折沿,沿面斜直,外沿缘下斜,整个沿唇断面呈三角形,直腹。腹饰竖向中绳纹。口径30厘米(图一七一,13);I H120:10,泥质灰陶,侈口,方唇,斜直壁。内腹壁加饰一周凹弦纹,腹饰竖向中绳纹,绳纹上加饰两周凹弦纹。口径30厘米,残高6.6厘米(图一七一,12);I H4:22,泥质灰陶,方唇,折沿,侈口,上腹壁略直,丰腹内收。内腹沿下有一折线,折线处饰一周凹弦纹,外腹壁饰竖向中绳纹,绳纹上再加饰三周平行等距的凹弦纹。口径28厘米,残高9厘米(图一七二,2);ⅢT14③:5,泥质灰陶,方唇,侈口,斜直腹。内腹壁沿下饰一周凹弦纹,外腹壁由两周平行的凹弦纹中间间以素面将腹部纹饰分为两组,其上为竖向中绳纹和凹弦纹,其下因残断不详,现仅可见到部分竖向中绳纹。口径26厘米,残高8.8厘米(图一七二,3);I H4:21,泥质灰陶,口沿断面呈三角形,尖圆唇,侈口,腹壁斜直。内腹壁有折线,外腹壁饰竖向中绳纹。残高5.8厘米(图一七二,4)。
  C型沿面上有凹槽,以便承盖。此类簋数量较少,应是邢台商文化的地方类型,在殷墟同时期的单位中罕见。依腹部是否加饰绳纹,区分为两亚型:Ca型腹部仅饰弦纹,器体全部为素面。标本ⅡTG6③:8,泥质灰陶,尖圆唇,卷沿,沿面内缘有一周凹槽,腹壁较直。内腹壁有一凹弦纹,外腹中部也有一周凹弦纹。口径24厘米,残高7.5厘米(图一七二,5);ⅡH40:14,泥质灰陶,圆唇,卷沿,沿面内外缘各有一周凹槽,腹壁较斜收,外腹除在中腹饰两周凹弦纹外,均为素面。口径27厘米,残高9厘米(图一七二,6);ⅡH41:16,泥质灰陶,圆唇,卷沿,沿面外缘有一周凹槽,腹壁斜直。体素面。残高6厘米(图一七二,11);ⅡH35:17,泥质灰陶,方唇,折沿,沿面内缘有一凹槽以承盖,腹斜直。残高6厘米(图一七二,12);I H112:3,泥质黑灰陶,方圆唇,外斜沿,沿面内、外缘各一周凹槽,侈口,斜直腹内收,平底,高圈足。器表通体磨光,中上腹饰两周凹弦纹。口径24厘米,足底径11.8厘米,足高3.5厘米,通高16.2厘米(图一七二,9;图版一一,4)。
  Cb型腹饰绳纹。标本IT25③:13,泥质灰陶,尖圆唇,卷沿,沿面内缘有一凹槽以承盖,斜直腹壁。腹饰竖向中绳纹。残高8.8厘米(图一七二,10);I T64④:14,泥质灰褐色陶,窄沿微折,沿面内、外缘各有一周凹槽,方唇,侈口,腹斜直。外腹壁饰斜向中绳纹,中腹加饰一周较宽的凹弦纹。口径26厘米,残高11厘米(图一七二,13)。
  此外,还有部分簋圈足标本。ⅡH35:28,泥质灰陶,底径13厘米,残高5.1厘米(图一七二,14);ⅢT14③:4,泥质灰陶,素面。底径12.6厘米,残高6厘米(图一七二,15);ⅢT2③:13,泥质灰陶,素面。残高5.8厘米(图一七二,16);ⅢT3③:6,泥质灰陶,残高5.6厘米(图一七二,17)。
  甗仅2件。标本ⅡH40:1 2,夹细砂灰褐陶,双唇,唇缘上有一周凹槽,折沿,敞口,甑部腹内收。鬲部残失。饰竖向粗绳纹。口径27厘米,残高1 1厘米(图一七二,7);ⅢH30:22,夹细砂灰褐陶,双唇,折沿,沿面微内凹,斜直腹。腹饰斜中绳纹。口径34.8厘米,残高12厘米。鬲部残失(图一七二,8)。
  甑数量不多,依器形演变,可分二式:I式:甑腹较深,底径较大。标本ⅢH25:2,泥质灰陶,方唇,折沿,沿面近平,内沿缘有一凹槽以承盖,敞口,上腹斜直,下腹内收,底有三个等距扇形气孔。口沿和上腹部分素面,下腹饰竖向中绳纹和一周凹弦纹。口径33厘米,底弃13.5厘米,通高23.3厘米(图一七三,1;图版一二,1、2);标本I T82③:7,泥质灰陶,底径12.6厘米,残高7.5厘米(图一七三,2)。
  Ⅱ式:大敞口,腹浅,底径小。标本I T63③:1,泥质灰陶,窄折沿,沿面有一周凹槽以承盖,腹斜直内收较甚。底残失,从遗留的痕迹判断,此甑底部至少应有四个气孔。口沿、上腹和下腹都为素面,仅中腹饰中绳纹和一周凹弦纹。口径39厘米,底径12厘米,通高20.1厘米(图一七三,3)。
  此外,还有部分甑底残片。标本I H160:10,泥质灰陶,底为六个弧边三角孔约等距布列一周,中间为一圆形孔。腹饰中绳纹。底径14.6厘米,残高6.8厘米(图一七三,4)。I H88:12,泥质灰陶,底部残损较甚,所余部分仅有两个圆形孔。腹饰竖中绳纹。残高9厘米(图一七三,5)。
  罐数量和种类都较多。依据器形差异,可分为九型:A型肩饰瓦棱纹的泥质红陶。这类罐在殷墟三、四期常见,在粮库遗址中偶可见到。标本I Y1:12,泥质红陶,方唇,平沿,直领,口稍敞,方肩。外领饰压印锯齿纹,肩饰多道瓦棱纹。口径16厘米,残高5.6厘米(图一七四,10);I H4:33,泥质红陶,方唇,平沿,沿面有一周凹槽,广折肩,鼓腹。肩部饰多周瓦棱纹,腹饰中粗绳纹。口径12厘米,肩径19.5厘米,残高7厘米(图一七四,2)。
  B型高领,广肩。数量较多。标本ⅡH34:3,泥质灰陶,圆唇,高领稍外卷。肩饰弦断竖向中绳纹,外领部饰压印绳纹。口径24厘米,残高7.8厘米(图一七四,1);ⅢT47③:4,泥质灰陶,方唇,直口。肩饰中绳纹。口径16厘米,残高5.4厘米(图一七四,12);ⅡH40:19,泥质灰陶,方唇,侈口,斜直领,广肩,圆鼓腹。器体饰交错中绳纹,上腹部加饰三周凹弦纹。残高18厘米(图一七四,3);I H68:12,泥质灰陶,尖圆唇,直领,肩饰交错中绳纹。口径17厘米,残高6厘米(图一七四,4);ⅢT2③:9,泥质灰陶,方唇,高领略卷,沿面上有一周凹槽,圆鼓肩。肩饰交错中绳纹。口径16厘米,残高5.6厘米(图一七四,13);ⅢT2③:8,泥质灰陶,平沿,直口。沿面上有一周凹槽。肩饰中绳纹。口径16厘米,残高7.6厘米(图一七四,11)。
  C型双唇,高领。仅1件。I T70③:2,泥质灰陶,尖圆唇缘,口稍侈。肩饰斜中绳纹。口径28厘米,残高12厘米(图一七四,8)。
  D型矮领,中口,广肩。标本ⅡH35:14,泥质红皮灰胎陶,圆唇、肩饰中绳纹。
  残高4.2厘米(图一七四,20);ⅡH40:20,泥质灰陶,圆唇,卷沿,微束颈,肩饰中绳纹。残高5厘米(图一七四,17);I H88:9,泥质灰陶,尖圆唇,沿面下卷,束颈,鼓肩,腹饰竖向中绳纹。口径18厘米,残高6.8厘米(图一七四,9);ⅢH30:19,泥质灰陶,方唇,卷沿,束颈,肩饰交错中绳纹。口径20厘米,残高6.5厘米(图一七四,5);I Y1:9,泥质灰陶,圆唇,卷沿,肩饰交错中绳纹。残高7.8厘米(图一七四,6);I Y1:17,泥质灰陶,圆唇,肩斜直外鼓,饰斜中绳纹。残高8厘米(图一七四,19);I T67③:5,泥质灰陶,陶胎厚重,厚圆唇,短直领。全器素面磨光。残高7厘米(图一七四,7)。
  E型折沿,深腹。仅1件。I H4:19,泥质灰陶,折沿斜立,方圆唇,鼓腹,素面。口径12厘米,残高9厘米(图一七四,14)。
  F型厚唇,陶胎厚重。I Y1:11,泥质灰陶,圆唇,高领稍直立,广肩,均素面磨光。残高9厘米(图一七四,16);I T70③:4,泥质灰陶,尖圆唇,卷沿,沿缘内勾,腹饰竖向中绳纹和一周凹弦纹。残高9.4厘米(图一七四,18)。
  G型窄折沿小罐。标本I H112:24,泥质灰陶,尖圆唇,微鼓腹。素面靡光。口径16厘米,残高4.4厘米(图一七五,2);Ⅰ H112:27,泥质灰陶,尖唇,敛口,鼓腹。颈以下的腹部饰三周凹弦纹,余均为素面靡光。口径13.8厘米,残高4.6厘米(图一七五,3);I H4:37,泥质灰陶,尖唇,颈下腹部饰两周凹弦纹,余为素面磨光。
  口径13.6厘米,残高5.2厘米(图一七五,4)。
  H型仅1件。I H112:23,泥质灰陶,宽折沿,紧束颈,鼓腹。腹饰粗绳纹。口径14.6厘米,残高8.2厘米(图一七五,1)。
  I型仅1件。I T82③:6,泥质灰陶,尖圆唇,束颈,微折肩,鼓腹,平底。腹饰竖向中绳纹。口径13厘米,底径11厘米,通高13.4厘米(图一七五,7;图版一二,3)。
  此外,还有罐底1件。I H88:10,夹砂灰陶,口、肩残失。折肩,平底。通体素面。肩径14.4厘米,底径8.4厘米,残高9厘米(图一七四,15)。
  罐耳仅2件。标本I T1③:6,泥质灰陶,两面行钻而成的横贯耳。素面。残高9厘米(图一七五,6);I Y1:14,泥质灰陶,由泥条搭成的桥带形横贯耳,上贴塑三个小泥饼,形成简化兽面形状。素面。残高8.8厘米(图一七五,5)。
  罍仅2件。从形制看,可分两型:A型腹部装饰刻划纹。ⅢH30:33,泥质灰陶,仅存腹部残块。上为两周凹弦纹,下为一周凹弦纹,凹弦纹之间夹双划线的三角纹。残长5厘米(图一七五,11)。
  B型仅1件。I H112:26,泥质灰陶,肩部以上残失,广肩,斜收腹,圈足较高。
  肩部有两周凹弦纹,余均为素面。肩径13厘米,底径9.2厘米,残高9.3厘米(图一七五,8)。
  杯子仅2件。I H112:28,泥质灰陶,圆唇,直口微敛,腹略鼓。腹部有一圆孔。素面。口径8.8厘米,残高4.7厘米(图一七五,9);I H112:6,泥质灰陶,尖唇,敞口,斜直腹,小平底。口径9厘米,底径5.6厘米,通高6.8厘米(图一七五,10)。
  盆数量较多。依器形差异,可分为五型:A型上腹部饰一周带压印纹的附加堆纹。依器形差异,可分为三个亚型:Aa型平折沿,直口。标本I T1③:9,泥质灰陶,方唇,窄折沿,沿面近平,沿缘有一凹槽,直口,直腹。附加堆纹以下的腹部饰凹弦纹和弦断绳纹。口径34厘米,残高8.7厘米(图一七六,1);ⅢH30:16,泥质灰陶,方唇,折沿,沿面稍内倾,直口,直腹,下腹内收。附加堆纹以下的腹部饰斜中绳纹和凹弦纹。口径30厘米,残高8.4厘米(图一七六,10);ⅢT25④:12,泥质灰陶,方唇,折沿较窄,沿面内斜,直口直腹,附加堆纹以下的腹部饰斜中绳纹。残高6厘米(图一七六,11)。
  Ab型斜沿圆折,微束颈,腹略鼓。标本I H4:7,夹细砂灰褐陶,方唇,小平底。附加堆纹以下的腹部饰不规则斜向中粗绳纹。口径40厘米,底径19厘米,最大腹径34.5厘米,通高24厘米(图一七六,3;图版一二,4);I H4:23,夹砂灰陶,圆唇。附加堆纹为绳索状,腹饰竖向中绳纹。残高8.4厘米(图一七六,12)。
  Ac型双折沿。标本ⅡH34:4,夹细砂灰陶,尖圆唇,第一折沿面有一凹槽,第二折为圆折,腹直而微鼓。附加堆纹为绳索状,以下的腹部饰竖向麦粒状中绳纹。口径36厘米,残高1 1.2厘米(图一七六,2)。
  B型无附加堆纹装饰的绳纹深腹盆。依据器形的变化,可分为四式:I式仅1件。I H112:16,泥质灰陶,尖圆唇,卷沿,微束颈,直腹。腹饰竖向中绳纹。口径33厘米,残高7.5厘米(图一七六,9)。
  Ⅱ式宽折沿斜立,沿面近平。标本ⅢT2③:15,夹砂灰陶,方唇,折沿,沿面微有凹弧感,腹斜直。体饰竖向中粗绳纹。口径30厘米,残高7.8厘米(图一七六,7)。
  Ⅲ式侈口,折沿,沿面内缘明显的一周凹槽,以便承盖。标本I T83④:8,夹砂灰陶,圆唇,侈口,腹壁斜直。体饰竖向中绳纹。口径33厘米,残高7.5厘米(图一七六,8);I T25③:12,泥质灰陶,圆唇。体饰斜向中绳纹。残高9厘米(图一七六,14);I T7③B:5,泥质灰陶,厚圆唇,腹壁斜内收。体饰斜绳纹和一周凹弦纹。口径28厘米,残高12厘米(图一七六,5);I H112:14,泥质灰陶,方唇,微束颈,腹壁斜直,下腹急内收。颈部饰两周凸弦纹,腹饰竖中绳纹和一周凹弦纹。残高9厘米(图一七六,4)。
  Ⅳ式沿面的内、外缘分别出现一周凹槽。标本ⅡH40:24,泥质灰陶,圆唇,腹壁斜直。体饰斜向中粗绳纹。口径33厘米,残高7.5厘米(图一七六,6);ⅢT25④:6,泥质灰陶,微束颈,腹稍鼓。体饰斜向绳纹和一周凹弦纹。口径32厘米,残高9.3厘米(图一七六,15);ⅢT24④:7,泥质灰陶,尖圆唇,腹饰竖向中绳纹和一周凹弦纹。
  口径32厘米,残高8.7厘米(图一七七,3);ⅢT3③:9,泥质灰陶,尖圆唇,腹斜直,下腹内收。腹饰斜绳纹和一周凹弦纹。口径34厘米,残高15厘米(图一七七,5);I T7③B:8,夹细砂灰陶,尖圆唇,腹壁斜直,体饰竖向中绳纹。残高6.8厘米(图一七六,13);I H112:2,泥质灰陶,小折沿,侈口,圆方唇,上唇下斜,内沿下凹与沿面形成二层台,斜腹,小平底。体饰竖向中绳纹,腹部用一周抹痕将绳纹分为上、下两组。口径34厘米,底径12厘米,通高21.8厘米(图一七七,2;图版一三,1);I H112:1,泥质灰陶,基本形制与I H112:2相同,惟尺寸有些出入。口径36厘米,底径12厘米,通高22.5厘米(图一七七,1;图版一三,2)。
  C型卷沿,束颈,素面深腹盆。仅1件。I T7③B:6,泥质灰陶,方唇,唇缘有一周凹槽。口径26厘米,残高4.5厘米(图一七七,6)。
  D型平底浅腹。仅1件。ⅢG2:1,泥质灰陶,侈口,平折沿,方唇,唇下缘有明显勾棱,斜直腹内收,平底。通体素面。口径50厘米,底径23.5厘米,通高20.5厘米(图一七七,4)。
  E型折肩盆。仅1件。ⅢT46④:2,泥质灰陶,方唇,折沿,束颈,折肩,鼓腹,平底。口径15厘米,底径8厘米,通高10.8厘米(图一七七,7;图版一三,3)。
  陶垫子是一种制陶工具,型式比较单一。通常陶质较好,外表磨制精良,似经长期使用所致,中间常有一手窝。依据手窝是否通透可分为A、B二型。
  A型中部手窝不通透者。依据外部形态,又可分Aa、Ab两亚型。
  Aa型两面弧鼓,上部尖锥,下部平齐,平视如圆锥状,或可称为“扁窝头状”。
  依底面形态变化可分三式:I式:底平面呈椭圆形。标本I H51:1,泥质磨光黑灰陶。锥高10厘米,底面长径9.3厘米、短径6.7厘米;手窝亦呈椭圆形,长径3.6厘米,短径2厘米,深7厘米(图一七八,1;图版一三,4)。
  Ⅱ式:底平面略似圆角方形。标本ⅢT33③:1,夹砂灰褐色陶。锥高9厘米,底面长8.2厘米、宽5.8厘米;手窝略呈椭圆形,长径4厘米,短径3厘米,深5.7厘米(图一七八,4);IH4:27,锥尖部残失。残锥高5.3厘米,底面长5.8厘米,宽3.7厘米;手窝为椭圆形,长径2.3厘米,短径1.7厘米(图一七八,3)。
  Ⅲ式:底平面呈圆角方形。标本I H22:1,夹砂褐色陶。锥高9.5厘米,底面长9厘米,宽6厘米;手窝长5.2厘米,宽2.6厘米,深7.4厘米(图一七八,2);I H15:3,夹砂灰褐色陶。锥残高7厘米,底面长10厘米,宽6厘米。手窝残甚不详(图一七八,8)。
  Ab型仅见于中商文化层中。
  B型中部手窝通透。依整体形态的变化可分三式。
  Ⅰ式∶仅见于中商时期。
  Ⅱ式∶整体呈扁圆形,或为圆角方形。标本ⅢH41∶5,夹砂红褐陶。高7.2厘米, 外缘长径8. 2厘米,短径7厘米;手窝的长径4厘米,短径2. 6厘米(图一七八,6); ⅠT833∶3,夹砂灰褐色陶。高7. 2厘米,外缘长径8. 6厘米,短径7厘米;手窝长径4. 2厘米,短径2. 8厘米(图一七八,5)。
  Ⅲ式∶整体扁甚,一面平整,另一面弧状微鼓。标本Ⅰ H51∶2,泥质灰陶,侧面齐平,中间有一扁圆形通透手窝。通长10厘米,外缘长11厘米,宽4.8厘米;手窝长径5厘米,短径1.8厘米(图一七八,7)。
  陶拍仅一件。I H112:6,夹砂灰褐色陶。拍面呈正方形,略微弧面,面饰交错中绳纹,背面装置桥形握纽。拍面边长7.5厘米,厚1厘米,纽高2.5厘米(图一八一,9;图版一四,1)。
  这类陶拍,又称陶?。在商代遗址中常有发现。以前通常被认为是拍压纹饰的一种制陶工具,也有学者认为是古人洗澡时搓澡用的一种工具。但从目前所发现的多数此类陶拍面来看,均未发现被磨擦的痕迹,并且绝大多数都完整无缺,因此对其用途尚有进一步讨论的可能。
  陶网坠仅有1件。I H38:1,泥质红陶,球体状,中间有一穿孔。残失大半。直径4.5厘米(图一八一,10)。
  陶纺轮A型上、下两面皆平整,中心穿孔,大多数两面钻,偶有单面钻孔者。据断面差异,可分Aa型和Ab型。
  Aa型断面呈长方形。
  标本I H120:20,夹砂褐色陶。直径5.1厘米,厚1厘米,孔径0.6厘米(图一七九,1);I H57:1,泥质灰陶,两面平整。直径3.9厘米,厚1.5厘米,孔径1厘米(图一七九,5);Ⅰ H118:3,夹砂灰色陶,残。直径5.6厘米,厚0.9厘米,孔径0.9厘米(图一七九,7);I T69③:3,夹砂灰陶,一面饰“之”字形刻划纹。直径6.2厘米,厚1厘米,孔径0.9厘米(图一七九,2;图版一四,2);I T93③:2,夹砂灰褐陶,残。直径6.3厘米,厚0.8厘米,孔径0.8厘米(图一七九,4);ⅡH41:9,泥质灰陶。直径5.4厘米,厚1.1厘米,孔径0.8厘米(图一七九,8);ⅡH41:10,夹砂灰陶,制作粗糙,不规整。直径5.6厘米,厚1.2厘米,孔径0.8厘米(图一七九,6);ⅢT25④:15,泥质灰陶,双面钻圆穿。直径4.8厘米,厚1厘米,孔径0.7厘米(图一七九,3);I H48:2,泥质灰陶,制作粗糙,体厚重。直径3厘米,厚1.5厘米,孔径0.9厘米(图一七九,9)。
  Ab型侧面中腰凸起一脊,断面呈两倒梯形对接形。
  标本I H68:3,泥质灰陶。直径5.1厘米,厚1.2厘米,孔径0.8厘米(图一八〇,6);I H112:8,泥质灰陶。直径5.2厘米,厚1.8厘米,孔径1厘米(图一八〇,2);I H4:28,泥质灰陶。直径9.1厘米,厚1.6厘米,孔径1.1~1.8厘米(图一八〇,8)。
  B型上面径小、下面径大,呈柱础状。中心穿孔,由上至下,单面钻。
  标本ⅢT29③:1,泥质灰陶。底径5.2厘米,厚1.8厘米,孔径0.9~1.6厘米(图一八〇,1);ⅡT68③:1,泥质灰陶。底径6.6厘米,厚2.1厘米,孔径1.2~1.6厘米(图一八〇,7);ⅡH41:8,泥质灰陶,一面饰有多周阴刻弦纹。底径5.2厘米,厚2厘米,孔径1.2~1.5厘米(图一八〇,4);I T72③:1,泥质灰陶。底径5.2厘米,厚1.8厘米,孔径1 .1厘米(图一八〇,3)。
  C型上、下两面皆不平齐,中间厚,愈向边缘愈薄。据形制差异,可分Ca和Cb两亚型。
  Ca型上、下两面均弧状隆起。标本I H4:12,夹砂灰褐陶。直径5.4厘米,厚1.1~1.7厘米,孔径0.7~0.9厘米(图一八〇,5);ⅡH41:7,泥质灰陶。直径5.6厘米,厚0.5~1.2厘米,孔径0.7厘米(图一八〇,9)。
  Cb型呈车轮状,可能就是模仿当时较为流行的木质马车轮泥塑而成的。标本ⅡH41:6,夹砂黑灰色陶,中部如轮毂处穿圆孔。整个面径9.6厘米,中间如轮毂处直径3.2厘米,边缘处厚1.2厘米,中商如轮毂处厚4.2厘米,孔径1.3厘米(图一八一,1;图版一四,3、4)。
  D型以废弃的陶器残片磨制加工而成的,中间钻孔,单面钻。
  标本ⅡH35:6,夹砂灰陶片磨制而成,一面有中绳纹,看似一件陶鬲的腹片。直径4.4厘米,厚1.2厘米,孔径0.8厘米(图一八一,2);I T35③:1,泥质灰陶,系用一件素面陶片加工而成的,边缘未经磨制,不规整。直径3厘米,厚0.6厘米,孔径0.4厘米(图一七九,10)。
  陶支座依其外部形态,可分两型。
  A型平底,尖首,呈圆锥体。
  标本I H68:1、2,形制完全相同。泥质红陶。高4厘米,底径2.5~3.1厘米(图一八一,6、7;图版一四,5)。
  B型外形呈圆柱鼓形,圆柱中腰略外鼓。
  标本I Y1:3,泥质灰褐陶,高3.6厘米,上平面直径2厘米,下平面直径2.2厘米,中腰直径2.9厘米(图一八一,3)。
  这类陶支座以前发现很少,对其用途也不太清楚。但从其多出土于陶窑附近,甚或出土于陶窑中(如I Y1:3),可以推测,它们很可能与制陶有关,是否是某种烧陶的工具,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圆陶片多数系用泥质灰陶器的腹部残片加工而成,饰中绳纹,四边磨制较精,也有用器底制作的。用带绳纹的器腹制作的有2件,标本I H112:64,直径4.8厘米,厚0.4厘米(图一八一,4);I H112:65,直径3.5厘米,厚0.39厘米(图一八一,8)。
  用器底制作的仅有1件,ⅡH35:20,直径5厘米,厚0.95厘米(图一八一,5)。
  圆陶片是偃师二里头遗址和郑州商城、偃师商城等夏末商初和早商遗址中常见的遗物,有些墓葬中出土的圆陶片制作非常精致,除利用废弃的陶器残片制作外,还有专门烧制的圆陶片,部分有涂朱;在殷墟晚商遗址中圆陶片也偶有发现,但出现概率较低。
  邢台粮库遗址商代文化层中出土的圆陶片,与偃师、郑州、殷墟等夏商遗址中所出相同。但目前学术界对其用途尚不清楚。

知识出处

邢台粮库遗址

《邢台粮库遗址》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系统分布了邢台粮库遗址的发掘成果,客观全面地综述了该遗址先商、中商、晚商时期的遗迹、遗物。对于研究邢台地区商文明提供了新的有价值的资料,此外还介绍了该遗址发现的汉、唐、宋、元至明清各阶段墓葬的发掘新收获。这批科学发掘资料的系统整理和初步研究,将有利于解决豫北冀南地区考古学中的诸多问题。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