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遗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台粮库遗址》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02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遗物
分类号: K878
页数: 16
页码: 49-64
摘要: 本次发掘的先商时期地层简单,出土遗物相对较少,主要有陶器、石器和骨器等。
关键词: 先商时期 文化遗物 遗存

内容

本次发掘的先商时期地层简单,出土遗物相对较少,主要有陶器、石器和骨器等。
  以下逐类介绍:
  (一)陶器
  陶器种类较少,主要有鬲、甗、鼎、盆、豆、罐、瓮、杯、钵、大口尊、甑、器盖等。其中以鬲、盆、罐为主,豆、瓮、杯等次之,甗、鼎、钵、大口尊、甑等少见。纹饰以细绳纹和素面弦纹为主,偶可见到麦粒状中绳纹(图五五)。
  鬲完整陶鬲发现较少,主要是鬲的残片,以口沿和鬲足最为常见。可复原器仅有2件。下面分别介绍。复原陶鬲可分为两型:A型标本I H95:1。夹砂灰褐色陶,胎较薄。尖圆唇,侈口,卷沿,束颈,袋足肥鼓,最大腹径在中部偏下,分裆较高,乳突状高实足尖。腹、足均饰较细的绳纹。口径13厘米,高13厘米,最大腹径14.5厘米,裆高至少2.8厘米(图五六,1;图版一,1)。
  B型标本I T25④:1。夹砂灰褐色陶,胎稍厚。方圆唇,折沿,束颈较长,鼓腹肥大而下垂,颈、腹之间有明显的折线;裆略低,高实足尖。肩与颈部有环状单鋬。口径14厘米,高16.5厘米,最大腹径18.5厘米,颈高4厘米,裆高至少在2厘米以上(图五六,2;图版一,2)。
  鬲足可分三型:A型素面实足尖,较细高。与鬲足相连的腹部饰细绳纹。标本I T78④:1,夹砂深灰陶。高7.6厘米(图五六,4);I T78④:2,夹砂灰褐色陶。高至少4.2厘米(图五六,8);I T78④:3,夹砂灰褐色陶,高实足尖上半部也饰有凌乱的细绳纹,下半部素面。残高3.8厘米(图五六,10)。
  B型高实足尖,实足上均匀分布着若干道刻划的竖槽。与鬲足相连的鬲腹部饰细绳纹。这类鬲足形体较高大,可能为大型陶鬲的足部,或者为当时大型陶甗的足部残余。标本I H154:3,夹砂灰褐色陶,有3道刻划竖槽,实足尖上半部饰细绳纹,下半部素面。残高7.3厘米(图五六,5);I T82⑤:1,夹砂深褐色陶。4道刻划竖槽,上宽下窄呈楔形。高8.8厘米(图五六,3);I T82⑤:2,夹砂红褐色陶,3道上、下等宽的沟槽。残高6.2厘米(图五六,12)。
  C型实足尖细高,与鬲腹一样饰满细绳纹。这类鬲足多数可能是A型小鬲的足部残件。标ⅠT83⑤∶1,夹细砂黑灰陶。鬲足为腹件和足件套接而成,中间夹一饰满细绳纹的内核,残高2. 8厘米(图五六,7); ⅠT66⑤∶6,夹细砂灰褐陶,残高4厘米(图五六,6); ⅡTG4⑤∶20,夹细砂红褐色陶,残高3. 6厘米(图五六,9); ⅢT39⑤∶10, 夹细砂深褐色陶,残高2. 5厘米(图五六,ll)o数量较少,口沿只有1件。标本ⅡTG4⑤∶3,圆唇,敞口,直壁内收。下部残失。近口沿处部分为素面,其下均饰细绳纹。这类陶甗形制风格均与二里头文化同类相似。口径36厘米,残高13厘米(图五七,1)。
  此外,还有数件甗腰标本。依形制差异,可分三型:A型腰外部加饰一周附加堆纹。标本I T78④:7,夹砂灰褐陶,内侧有平台式箅托,饰细绳纹(图五七,3)。
  B型腰外部纵向加饰3条附加堆纹,其目的可能是为了增加甗腰的承受强度。标本ⅢH12:7,夹砂灰陶,内侧有平台式箅托,饰细绳纹。腰径15.6厘米(图五七,4)。
  C型腰外部没有任何装饰。标本I H111:1,夹砂深灰褐陶,内侧有平台式箅托,饰中细绳纹。腰径14.4厘米(图五七,2)。
  单耳杯仅1件。标本ⅢT17⑤:1,夹砂灰褐色陶,圆唇,口稍侈,腹微鼓,平底,半环形单鋬置于口沿和中腹之间。中腹以下饰细绳纹,中腹以上为素面。口径11.5厘米,底径10.5厘米,最大腹径在中腹,约13厘米,通高11.8厘米(图五七,5;图版一,3)。
  鼎共有2件。据形制不同分为两型:A型呈盆形,具有二里头文化风格。标本ⅢT47⑤:1,夹砂灰褐色陶,尖圆唇,侈口,稍束颈,直腹内收,平底,三足残失。腹中部饰竖细绳纹。口径11厘米,底径8厘米,通高8厘米(图五七,6;图版一,4)。
  B型呈杯形,具有岳石文化风格。标本ⅡTG4⑤:12,夹砂深灰陶,尖唇,敞口,斜直腹,底近平。尖锥足外撇。口径11.2厘米,底径7厘米,残高8.2厘米(图五七,7;图版二,1)。
  罐种类和数量都是本遗址先商遗物中最多的。依据不同形制,可分为十三型:A型花边口沿。依口部形态,可分三亚型:Aa型卷沿,侈口,直腹微鼓,唇部饰压印绳纹的花边。标本ⅡTG4⑤:4,夹砂红褐色陶,圆唇,上腹稍直。颈以下饰细绳纹。残高6.7厘米(图五八,9);ⅡTG4⑤:15,夹砂灰褐陶,卷沿,圆唇,直腹稍鼓。腹饰细绳纹。残高8.8厘米(图五八,12)。
  Ab型卷沿,侈口,长束颈,鼓腹。唇部饰以刻划花边纹,腹饰线性细绳纹。标本ⅢT25⑥:1,夹砂深褐陶。残高7.8厘米(图五八,2);ⅢT25⑥:2,夹砂黑灰褐陶。
  残高9.6厘米(图五八,7)。
  Ac型卷沿,侈口,长束颈,鼓腹。唇部饰压印绳纹的花边纹。标本ⅡT12⑤:1,夹砂灰褐陶,腹饰线性细绳纹。残高6.8厘米(图五八,11);ⅡTG4⑤:7,夹砂桔黄色陶,宽翻卷沿,尖圆唇。自口沿以下整器均饰线性细绳纹。残高5.8厘米(图五八,3);ⅡTG4⑤:14,夹砂棕褐陶,整器满饰细绳纹。残高5.2厘米(图五八,8);ⅡTG4⑤:10夹砂橘黄色陶,颈以下饰线性细绳纹,残高5厘米(图五八,5)。
  B型深腹罐。仅1件可以复原。标本ⅢH21:1,泥质灰陶,局部呈灰褐色,胎体厚重。颈微束,深腹,上腹斜直,垂腹于下,最大腹径于器体下方,圜底稍平。体施交错粗绳纹。口部略残。口径约14厘米,底径6厘米,通高约16. 9厘米(图五九,1; 图版二,2)。
  C型对称鸡冠錾深腹罐。可复原器仅1件。标本ⅢT12④:1,夹砂灰褐色陶,胎稍呈黑灰色。折沿,沿面斜立,方唇,束颈,深鼓腹,最大腹径在中腹偏上,大平底。
  体饰中绳纹,腹中部三周弦断绳纹,下腹饰对称鸡冠鋬。口径23.5厘米,底径15厘米,通高31厘米(图五九,2;图版二,3)。
  D型中口,圆唇,卷沿,广肩。标本ⅢT17⑤:5,泥质灰陶,肩部饰三周凹弦纹,通体磨光。残高6.2厘米(图五八,1)。
  E型中口,尖圆唇,圆溜肩。标本I T94⑤:1,泥质灰褐陶,子母口,长颈,颈部饰一周凹弦纹,鼓腹。整器素面磨光。口径18厘米,残高5.6厘米(图五九,9)。
  F型捏口罐。标本I T78④:8,夹砂深灰陶,方唇,卷沿,沿面自下而上捏出两个对称凹窝;束颈,鼓腹,最大腹径在中腹,底部残失;肩部以下饰麦粒状细绳纹。口径14厘米,残高12.6厘米(图五九,6)。
  G型篦纹深腹罐。标本I T25④:3,夹砂棕褐色,圆唇,卷沿,长束颈,圆肩。
  整器饰篦纹。残高5.9厘米(图五八,15)。
  H型长颈,宽卷沿,圆鼓肩。标本I T78④:10,泥质灰陶,口、肩部均素面磨光,颈以下饰麦粒状中绳纹。残高6厘米(图五八,6);I T82⑤:3,泥质灰陶,颈以下饰中绳纹。残高6.3厘米(图五八,10)。
  I型敛口罐。此类器形常见于二里头文化晚期遗迹中。标本ⅢT17⑤:8,泥质深灰陶,厚圆唇,宽平斜折沿,口内敛,腹外鼓。口沿及颈下部分素面磨光,制作较精,以下饰凹弦纹和弦断麦粒状中绳纹。从绳纹的整体形状判断,应是拍打而成,但逐拍拍打的方向都不同。口径36厘米,残高11.5厘米(图五九,4);ⅢT17⑤:6,泥质灰陶,颈以下有一周凹弦纹,以下满饰中绳纹,凹弦纹以上为素面磨光。残高7.6厘米(图五八,4)。
  J型高领罐。厚圆唇,口稍外卷。标本I T78④:11,泥质灰陶,颈部饰一周凹弦纹,余均为磨光素面。残高5.6厘米(图五八,13)。
  K型中口小型罐。仅2件。标本ⅡTG4⑤:9,泥质深灰陶,窄折沿,斜方唇,溜肩。唇部有一周凹槽,好似双唇。肩饰数周凹弦纹,余为弦断麦粒状中绳纹。口径14厘米,残高6.4厘米(图五八,14);ⅡTG4⑤:13,泥质灰褐陶,尖圆唇,束颈,溜肩。整器均为素面磨光。口径13.5厘米,残高4.5厘米(图五九,1 1)。
  L型中口,短颈,圆鼓肩。标本ⅡTG4⑤:11,泥质灰陶,方唇。肩中部饰两周凹弦纹,余为弦断交错中绳纹。口径12厘米,残高4厘米(图五九,5)。
  M型仅1件。ⅠH76:1,泥质灰褐陶,尖圆唇,侈口,束颈,鼓腹,平底。肩饰一周凹弦纹,腹饰斜细绳纹。口径11厘米,底径7厘米,高13.2厘米(图五九,8;图版二,4)。
  除以上陶罐和罐口沿标本外,还有部分罐底部。如标本ⅡTG4⑤:8,泥质深灰陶,鼓腹,最大腹径在中腹部,平底,整器素面磨光。最大腹径15.4厘米,底径9.6厘米,残高9厘米(图五九,10); ⅡTG4⑤∶16,夹砂灰褐陶,胎稍厚。腹壁略直,大平底, 腹饰交错细绳纹,应是先商时期常见的橄榄形深腹罐的底部。底径7. 5厘米,残高9厘米(图五九,3)。
  钵仅有1件。标本ⅢT3⑤∶1,夹砂灰陶,圆唇,敛口,弧腹,平底。口径13. 2 厘米,底径8厘米,通高6厘米(图五九,7;图版二,5)。
  大口尊数量极少,偶可见到。标本ⅢT25⑥:3,泥质灰陶,圆唇,唇外翻卷下压成一宽带唇边,大侈口,鼓肩,颈、肩分界处有一周凹弦纹,肩以下残失。整器磨光。
  残高7.3厘米(图六〇,10)。
  豆依豆盘形制,分为三型:A型盘状豆盘。依形态差异,可分三式:I式:尖圆唇,宽盘沿向外翻卷,豆盘较浅。标本ⅡTG4⑤:6,泥质黑灰陶,红褐陶胎,豆盘内外均磨光。豆盘口径16厘米,深2.8厘米(图六〇,8);ⅡTG4⑤:21,泥质深灰陶,黑胎,磨光精细。豆盘口径15.4厘米,深2.6厘米(图六〇,7);ⅢT20⑤:10,泥质灰陶,豆盘沿全部残失,柄部大多残断,略有存余。柄部有镂孔装饰,残断较甚,镂孔花纹不清。残高4厘米(图六〇,6);ⅢT16⑤:2,泥质褐胎深灰皮陶,柄部残断。豆盘口径10厘米,深3.6厘米,残高5厘米(图六〇,5)。
  Ⅱ式:豆盘较I式深。标本ⅡTG4⑤:5,泥质灰陶,棕褐陶胎。盘形口沿大多残失,喇叭形细高柄。通体素面磨光,柄内侧刻划三道划纹。豆盘口残径12厘米,深3.3厘米,豆柄腰径3.9厘米,柄底径8.4厘米,残高13.5厘米(图六〇,3)。
  Ⅲ式:豆盘较Ⅱ式更深。标本ⅢT27⑤:15,泥质灰陶,黑褐陶胎。尖圆唇,盘沿外卷,盘腹较深,斜内收,细柄下部残断。通体磨光。口径10厘米,豆盘深4.2厘米,残高6.8厘米(图六〇,2)。
  B型碗状豆盘。标本ⅢT17⑤:2,泥质灰陶,豆盘为平沿,稍内勾,豆盘腹壁斜内收,豆柄较粗,大部残断。整器素面。豆盘口径20.1厘米,深3厘米,残高5.8厘米(图六〇,11);ⅡTG4⑤:7,泥质灰陶,豆盘直口,平沿,腹壁稍直,下部内收,底近平。
  柄残失。通体素面磨光。豆盘口径16厘米,深2.7厘米,残高6厘米(图六〇,12)。
  C型豆盘直口,大平底。仅有1件。标本ⅢT39⑤:9,泥质灰陶,直口稍内勾,平沿略外斜。豆柄较粗,下部残断。通体素面磨光。豆盘口径20.4厘米,深3.3厘米,残高8.9厘米(图六〇,1)。
  此外,还有数件先商时期的残器柄,有的为豆柄,有的可能为圈足盘的柄部,皆在此一并介绍。
  标本ⅡTG4⑤:19,泥质黑陶,通体磨光。残高8厘米(图六〇,4);ⅡTG4⑤:17,泥质黑皮褐胎陶,通体磨光。残高6.8厘米(图六〇,13)。上述两件可能为A、B型豆的豆柄残件。
  标本ⅢT16⑤:5,泥质灰陶,仅余器柄的底部。呈喇叭状,其上饰有竹节状凸弦纹。柄底径10.8厘米,残高4厘米(图六〇,15);ⅢH12:6,泥质深灰陶,仅余底部,上饰三周竹节状凸弦纹。通体磨光。柄底径14.2厘米,残高1.6厘米(图六〇,9);ⅢH21:8,泥质灰陶,整体呈两喇叭对接的亚腰形。上、下两端均残断。中部直径7.4厘米,残高6.5厘米(图六〇,14)。
  瓮种类和数量也较多,仅次于陶罐。依据形制差异,可分为两型:A型短颈,中口外侈。标本ⅢH21:5,泥质灰陶,尖圆唇,微束颈,溜肩。颈以下饰中绳纹。口径23.1厘米,残高6厘米(图六一,2)。
  B型蛋形瓮。依口部差异,可分三亚型:Ba型口部平沿内勾。标本I H111:6,夹砂灰褐陶。鼓腹,矮圈足,中腹残缺。
  口沿为素面,余均饰细绳纹。口径26厘米,底径15.6厘米,圈足高1.2厘米(图六一,1);I H95:3,夹砂深灰陶,除沿面外通体饰细绳纹。残高5.6厘米(图六一,6);ⅡTG4⑤:18,泥质灰褐色陶,通体饰细绳纹。口径24厘米,底径16厘米,高约42.9厘米(图六一,5)。
  Bb型口部平沿,内外均稍勾出,断面略呈“T”形。标本I T25④:2,夹砂深灰陶,溜肩。肩部以上素面,以下饰细绳纹。口径14厘米,残高9厘米(图六一,7);I T60⑤:1,夹砂红褐色陶,短颈近直。肩部以下饰中绳纹。口径17厘米,残高6厘米(图六一,3)。
  Bc型平沿,敛口,无颈,丰肩。标本ⅢH21:7,泥质灰陶,通体饰中绳纹。残高8.7厘米(图六一,4)。
  另有蛋形瓮的器底1件。ⅡT68⑤:1,泥质灰褐陶,腹部近底急内收,平底。腹饰中细绳纹。底径20.4厘米,残高11.2厘米(图六一,8)。由此可以看出,邢台粮库遗址先商时期的蛋形瓮除圈足底外,还有平底者。
  器盖数量不多。没有可复原者,下面分盖体和盖纽加以介绍。盖体依整体形制不同,可分为两型:A型覆盘形。标本ⅢH12:5,泥质黑皮红褐胎陶。圆唇,卷沿稍外翻。器纽残断。盖底缘口径约18厘米,残高3.1厘米(图六二,4);ⅢH12:4,泥质黑灰陶。圆唇,外卷沿近平。除盖内沿下有一周凹弦纹外,整器均为磨光素面。盖底缘口径17厘米,残高4厘米(图六二,5)。
  B型覆钵形。仅有1件。标本I T2⑤:6,泥质深灰陶,尖圆唇,无沿面。手制素面。残高8.5厘米(图六二,3)。
  此外,还有蘑菇形器盖纽2件。ⅢH12:2,泥质褐色磨光黑皮陶,通体磨光。蘑菇帽径6.8厘米,柱径4.8厘米,残高9厘米(图六二,2);ⅢH12:3,泥质深灰陶,通体磨光。蘑菇帽径6.4厘米,柱径5.4厘米,残高8.2厘米(图六二,1)。
  盆种类与数量均较多。依据整体器形差异,可分为深腹和浅腹两大型:A型深腹盆。依据口沿和腹部形态差异,又可分为六个亚型:Aa型卷沿,束颈,通体素面磨光。标本ⅡTG4⑤:25,残高4.4厘米(图六三,6);I T66⑤:7,泥质黑灰陶,方唇,卷沿近平。残高4.6厘米(图六三,14)。
  Ab型卷沿,束颈,颈以下饰凹弦纹和弦断中绳纹。标本ⅡTG4⑤:26,泥质深灰陶,厚圆唇,宽卷沿,沿面略显圆折。残高8.5厘米(图六三,16);ⅢT39⑤:7,泥质黑灰陶,尖圆唇,卷沿外翻,盆腹内收较甚,盆腹稍浅。沿面内侧有一周凹弦纹。口径33厘米,残高7.5厘米(图六三,2);ⅢH12:10,泥质灰陶,方唇,沿面近外翻。
  口径36厘米,残高8.1厘米(图六三,3)。
  Ac型深直腹盆。标本I T78④:9,夹砂灰褐陶,尖圆唇,宽卷沿。上半腹素面,下腹饰排列整齐的竖细绳纹。残高6厘米(图六三,8);I T85⑤:3,夹砂灰褐陶,方唇,窄卷沿。沿面及沿下部分为素面,腹部饰竖形中绳纹。口径30厘米,残高6厘米(图六三,1);I T63⑤:9,泥质深灰陶,圆唇,宽卷沿。腹饰交错中绳纹。残高7厘米(图六三,19)。
  Ad型折肩深腹盆。仅1件。标本I T63⑤:6,泥质黑灰陶,圆方唇,窄折沿,折肩,腹壁斜直内收。折肩以上素面,以下饰竖中绳纹。口径30厘米,肩径27.9厘米,残高8.7厘米(图六三,13)。
  Ae型宽卷沿、直腹、素面盆。标本ⅡT47⑤:2,夹砂灰褐陶,尖圆唇,颈微束。
  颈、腹均饰篦纹(或称为“刮抹纹”)。残高5厘米(图六三,18);ⅡTG4⑤:23,夹砂深灰褐陶,厚圆唇,颈部饰一周凹弦纹,通体为磨光素面。残高4厘米(图六三,12);ⅡTG4⑤:24,夹砂深灰褐陶,尖圆唇,通体饰篦纹。残高4厘米(图六三,7)。
  Af型侈口直腹筒形盆。仅1件。标本I T58⑤:1,夹砂深灰褐陶,尖圆唇,上腹部饰一周凹弦纹,以下饰竖细麦粒状绳纹。残高5.8厘米(图六三,17)。
  B型浅腹盆。标本ⅢT17⑤:7,夹砂灰陶,圆唇,宽平折沿,弧腹急内收。口径16厘米,残深6.3厘米(图六三,5);ⅢT17⑤:3,泥质灰陶,尖圆唇,窄平沿,沿内缘有一凹槽,便于承盖。腹壁斜直内收。沿面为磨光素面,颈下饰二周凹弦纹,弦纹下部饰弦断竖中绳纹。口径23厘米,残深6.8厘米(图六三,4)。B型浅腹盆,本遗址先商时期遗物中没有可复原的标本,但从其他遗址看,此类浅腹盆多数可能为圜底的。
  此外,还出土了部分鸡冠鋬耳的深腹盆残片。如标本I H111:5,泥质深灰陶,卷沿,唇部残失,腹饰竖中绳纹,在中腹部饰一周凹弦纹,覆盖凹弦纹置鸡冠鋬耳。残高9.8厘米,鸡冠鋬耳横长6.3厘米(图六三,15);I T78④:6,泥质红褐色陶,在深腹盆腹壁堆贴出鸡冠鋬耳,其上压印出5个捺窝。残高10厘米,鸡冠鋬耳横长7.4厘米(图六三,9);ⅢT5⑤:6,泥质深灰陶,鸡冠鋬耳制作非常讲究,其上压印出10个捺窝。残高7厘米,鸡冠鋬耳横长8.8厘米(图六三,11)。
  另外,还有一件残陶片,可能为深腹盆的腹片,装饰花纹非常有特点。I T78④:13,泥质深灰陶,颈、腹之间饰一周附加堆纹,附加堆纹上均匀排列着压印窝纹;腹部饰斜细绳纹;在附加堆纹下侧腹部的绳纹上,分别以不足2厘米的间距,还有2周平行的均匀排列的压印窝纹。残高8厘米(图六三,10)。
  (二)石器
  石刀仅有1件。标本ⅡTG4⑤:2,刀体为长方形,属B型。青砂岩质,通体磨光。一端残失。残长9.3厘米,宽5.8厘米,刀壁最厚0.7厘米(图六四,1)。
  石斧仅有1件。ⅡTG4⑤:1,青灰砂石质。斧体断面为椭圆形,双面弧刃,刃部有使用痕迹,整体造形规矩,琢磨精细。残长7.5厘米,宽6.3厘米,厚2.2厘米(图六四,2)。
  石铲仅有1件。ⅢH12:1,青色石灰岩质,纵长条形,单面斜直刃,通体磨制光滑。长10.7厘米,宽9厘米,厚0.9厘米(图六四,3)。
  (三)骨器
  卜骨仅见BⅠ式。标本ⅢH21∶3,两面皆有钻坑,均钻、灼同施,都留有明显的兆纹。残长18厘米(图六四,6;图版二,6); ⅢH2∶4,形制与ⅢH21∶3完全一样。 残长18.3厘米(图六四,5)。
  骨镀仅见Ba型。标本ⅢH21∶2,镰锋断面呈扁菱形,圆锥形单铤,镞首和铤跟部略残失。残长6. 8厘米(图六四,4)。

知识出处

邢台粮库遗址

《邢台粮库遗址》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系统分布了邢台粮库遗址的发掘成果,客观全面地综述了该遗址先商、中商、晚商时期的遗迹、遗物。对于研究邢台地区商文明提供了新的有价值的资料,此外还介绍了该遗址发现的汉、唐、宋、元至明清各阶段墓葬的发掘新收获。这批科学发掘资料的系统整理和初步研究,将有利于解决豫北冀南地区考古学中的诸多问题。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