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地层堆积与年代分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台粮库遗址》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018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地层堆积与年代分期
分类号: K928.7
页数: 32
页码: 9-40
摘要: 本文记述了邢台粮库遗址的地层堆积较为简单。通常最上层为扰土层,多数为邢台市区的建筑垃圾和硬化的水泥地面;其次为晚于商代的文化遗存,多数为唐宋甚至魏晋时期的墓葬、灰坑及部分水井,还有部分可晚至明清时期的墓葬等;从第三层始为商代文化堆积层。首先,晚商文化层→中商文化层→先商文化层→生土。以I T82、ⅢT16和ⅢT25为例。
关键词: 文化遗址 邢台市 地层堆积

内容

邢台粮库遗址的地层堆积较为简单。通常最上层为扰土层,多数为邢台市区的建筑垃圾和硬化的水泥地面;其次为晚于商代的文化遗存,多数为唐宋甚至魏晋时期的墓葬、灰坑及部分水井,还有部分可晚至明清时期的墓葬等;从第三层始为商代文化堆积层。
  就商代文化堆积层来说,最常见的为晚商文化层叠压中商文化层,中商文化层叠压先商文化层;也有晚商文化层叠压中商文化层,其下生土而不见先商文化层的现象;有的是晚商文化层直接叠压先商文化层,而不见中商文化层;有的是先商文化层被中商文化层所叠压,不见晚商文化堆积层;也有中商文化层或先商文化层直接被汉唐文化遗存所叠压,不见其他商代文化堆积层的现象。
  由于种种原因,田野考古发掘的工期非常紧迫,最终没有打掉探方之间的隔梁,所以各探方之间的地层也没有完全统一起来,因此,我们这里所做的地层介绍也只能是以地层相对典型的单个探方为主。下面我们分别举例介绍各种地层关系。
  首先,晚商文化层→中商文化层→先商文化层→生土(“→”代表打破或叠压关系,下同)。以I T82、ⅢT16和ⅢT25为例。
  (1)Ⅰ T82探方
  本探方的地层关系可图示如下:以南壁剖面为例介绍(图六):第1层,耕土层。厚0.3米。多见现代建筑垃圾、砖瓦、铁钉等。
  第2层,明清文化层。较纯净的黄土,土质疏松发黄,厚0.45~0.5米。常见残砖瓦和瓷片等;此层下有唐宋时期的灰坑和墓葬,即H49和M44,均打破第3层。
  第3层,晚商文化层。黄褐土,质地稍硬,分布整个探方。厚0.2~0.45米。出土部分相当于殷墟时期的陶器残片,器类单一,以矮裆陶鬲为主(图七)。此层下开口的两个灰坑I H53和I H48,打破第4层,均为晚商文化遗存。
  第4层,中商文化层。灰褐色土,质地致密,分布全方。厚度0.35~0.75米。出土陶片较多,可辨器形有鬲、宽沿深腹盆、豆、罐等(图八)。
  第5层,先商文化层。土质较第4层硬,颜色较暗,局部有淤土。全方分布,南部较薄,北部较厚。厚0.35~1.3米。出土陶片不多,大致有鬲、卷沿深腹罐等(图九)。
  (2)ⅢT16探方
  本探方的地层关系可图示如下:1→2→ⅢM16→3→4A→4B→5→生土。
  以ⅢT16的北壁剖面为例介绍(图一〇):第1层,原地面垫土层。厚度0.2~0.35米。
  第2层,明清及近代层。黄褐土,稍黏。厚0.2~0.4米。出土商代陶片、布纹和绳纹板瓦、筒瓦残片,以及唐宋甚至明清时期的瓷片等。本层下开口一墓葬ⅢM16,为掏洞墓,属唐时期,打破其下的3、4A、4B和生土。
  第3层,晚商文化层。黑灰土层,杂黄褐色斑点,质黏硬细密。深0.5~1.75米,厚0.2~1.25米。遗物中多见陶鬲、盆、罐等残片,另有骨器及大块动物骨料(图一一)。
  第4层,中商文化层。以4层中的姜黄土硬面层为界,分为4A和4B两层:4A层,黑灰和灰褐色土层,松软,夹木炭较多。深0.9~1.75米,厚0.3~0.79米。出土陶片较多,可辨器形有陶鬲口沿、高实足尖鬲足、豆、盆、罐等(图一二、一三、一四)。
  4B层,深灰色土,黏性大,细腻坚硬。夹有木炭屑和水锈粒,类似淤土。距地表深1.2~2.3米,厚0.2~0.35米。出土遗物丰富,有陶片(鬲、盆)、石斧、石刀、骨片(可能为骨匕)、骨料和动物骨骼、角等。复原瘦体鬲1件,与I区所出的一件相似;复原假腹豆1件,矮粗柄;深腹盆1件,腹饰绳纹和弦纹。这三件器物的时代可能都相当于洹北花园庄早期。总的来看,第4A层以鬲为主,另有深腹罐、深腹盆、假腹豆、将军盔底部残片等(图一五、一六、一七、一八)。
  5层,先商文化层。灰褐色土,土质略硬,有淤土痕迹。层表距地表深1.4~2.55米,厚0.1~0.27米。出土陶片较少,有鬲口沿、盆口沿等残片(图一九)。
  (3)ⅢT25 探方
  本探方的地层关系可图示如下∶1→2→3→4→ⅢH30→5→6→生土。
  以南壁剖面为例介绍(图二〇)∶第1层,现代硬化层和耕土层。厚0.3~0.35米。
  第2层,明清文化层。浅黄土,质地疏松,含砂量大,杂有烧土粒、砖块、瓷片等。全方分布,厚0. 1 ~0. 35米。
  第3层,唐宋文化层。黄褐色土,质地松软。距地表深0.45~0.6米,厚0. 35~0. 75 米。出土有绳纹板瓦、筒瓦、泥质灰陶罐、盆及少量商代的夹砂灰陶片等。
  第4层,晚商文化层。土色灰褐,疏松。分布于本探方的东部和北部,深0. 75 ~ 1.2米,厚0.4~0. 75米。出土陶片以夹砂灰陶为主,有少量泥质灰陶,以绳纹为主, 另有少量弦纹、附加堆纹。可辨器形有鬲、罐、甑、盆、豆等(图二一、二二)。本层下开口的ⅢH30,出土陶片较多,器形特征与第4层相同(图二三)。
  第5层,中商文化层。主要分布于本方的东部。深1.2~1.4米,厚仅0.2米左右。 出土陶片较少,可辨者有鬲、盆等(图二四、二五)。
  第6层,先商文化层。浅黄灰土,稍硬,有淤土的痕迹。主要分布于本方的东部和北部。深1.4米,厚仅0. 1 ~0.3米。陶片较少,多数为细绳纹陶片,有的磨光。可辨者仅有花边口鬲和大口尊等器物的口沿残片(图二六)。
  其次,晚商文化层→中商文化层→生土。以ⅢT14和ⅢT34为例。
  (1) ⅢT14 探方
  本探方的地层关系可图示如下∶1→2→3→4→生土。
  以北壁剖面为例介绍(图二七)∶第1层,现代硬化地面及原耕土层。厚0. 35米。
  第2层,唐宋文化层。黄土,质疏松,含砂量大。厚0. 25~0. 65米。出土商代陶片、唐宋白瓷片、酱色瓷片、绳纹砖,偶见汉魏时期的绳纹板瓦和筒瓦等。
  第3层,晚商文化层。黄褐色土,质疏松。深0. 55~1米,厚0. 55 ~0. 7米。出土陶片较多,以泥质灰陶为主,器形有鬲口沿、鬲足、盆、罐等(图二八)。
  第4层,中商文化层。灰褐色土,质疏松,含较多的木炭灰、动物骨头、石块等。 分布全方。深1 ~1.5米,厚0. 15 ~0.8米。出土陶片以夹砂灰陶为主,少量泥质灰陶, 器形有鬲、深腹盆、罐、豆柄等(图二九、三〇)。
  (2) ⅢT34 探方
  本探方的地层关系可图示如下∶1→2→3→4→生土。
  以西壁剖面图为例(图三一)∶第1层,现代文化层。土色微黑,腐殖质较多,含较多的砂石、砖瓦等现代遗物。 厚度0. 25 ~0.3米。
  第2层,唐宋文化层。黄土层,似淤积所致,含有明显淤砂层。厚0. 25~0. 45米。
  出土有商代陶鬲残片、绳纹板瓦和筒瓦残片、邢窑的白瓷片等。
  第3层,晚商文化层。黄褐色土,含木炭灰和烧土粒,土质疏松。距地表深0.5~0.75 米,厚0.15~0.35米。出土陶片较少,可辨器形的有陶鬲、豆、罐等(图三二)。
  第4层,中商文化层。灰褐土层,土质较硬,含较多的木炭灰、烧土颗粒。距地表深0. 9 ~ 1. 45米,厚度为0.4~0.55米。出土大量陶片,高实足尖的鬲足较多见,常见中、粗绳纹陶片和饰附加堆纹、弦断绳纹的泥质灰陶残片(图三三)。
  第三,晚商文化层先商文化层→生土。以ⅠT25为例。
  本探方的地层关系可图示如下∶以I T25的北壁剖面图为例介绍(图三四):第1层,现代建筑废弃层。全为建筑垃圾,分布整个探方。厚0.35~0.4米。I H130和墓葬I M55、I M7,均开口于此层下,打破第2、3层,都是明清时期的遗迹。
  第2层,唐宋文化层。黄褐色土,质地疏松。厚0.4~0.5米。包含物较少,多为绳纹板瓦和筒瓦,部分瓷片。M68开口此层下,打破第3层和3层下的H170。
  第3层,晚商文化层。灰褐色土,结构致密,包含物不多。距地表深0.9~1米,厚0.4~0.55米。出土陶片以夹砂灰陶为主,泥质灰陶次之。纹饰有中绳纹、粗绳纹、附加堆纹和刻划纹等,可辨器形有鬲、罐、瓮等(图三五)。此层下开口灰坑一座,H170,主体在I T6内。
  第4层,先商文化层。红褐色土,结构较3层紧密,有淤土痕。距地表深1.1~1.5米,厚0.4~0.5米。出土陶片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灰陶次之,陶色普遍较深,以深灰、灰褐色最常见。纹饰多见细绳纹、磨光、弦纹、附加堆纹和刻划纹等。可辨器形有鬲、罐、盆等(图三六)。
  第四,中商文化层→先商文化层→生土。以ⅢT17为例。
  本探方的地层关系可图示如下:1→2→Y 1→3→4→5→生土。
  第1层,现代建筑的硬化面,厚0. 35~0.5米。
  第2层,唐文化层。黄土,深0. 35 ~0.5米,厚0. 25 ~0.3米。出土有绳纹或素面板瓦和唐宋时期瓷片。本层下开口一座陶窑,打破第3层,编号ⅢY1,应属唐代。
  第3层,汉魏文化层。黄褐色土层,堆积较厚,全方分布。深0.6~0. 75米,厚 0.3~1.1米。出土陶片有绳纹陶鬲、素面板瓦和绳纹板瓦、筒瓦,以及少量动物骨骼。第4层,中商文化层。灰褐色土,土质疏松,含大量木炭屑和烧土粒。深1. 1 ~ 1.6米,厚0.2~0. 85米。出土陶片、骨器等遗物都较丰富,可辨器形有鬲、盆、罐等,骨器有骨料、骨锥和卜骨等(图三八)。
  第5层,先商文化层。黄灰土,土质黏且硬,有水锈斑和木炭屑。深1.5~2.4米,厚0.15~0.3米。出土陶片相对较少,但所饰绳纹均较细,可辨器形有单耳杯、罐、鬲片等(图三九)。
  第五,汉魏文化层→中商文化层→生土。以ⅢT15为例。
  本探方地层关系可图示如下∶1→2→3→4→生土。
  以ⅢT15的西壁为例介绍(图四〇)∶第1层,现代建筑硬化地面。厚0. 3米。
  第2层,近代淤积层。黄土,疏松,含砂大。深0.3米,厚0. 1 ~0.7米。出土砖块、瓷片。
  第3层,汉魏文化层。黄褐色土,土质疏松,分布全方。深0.45 ~0.95米,厚0. 15 ~ 1. 95米。出土有绳纹板瓦和筒瓦、陶盏、动物骨头、石块、陶片等(图四一)。
  第4层,中商文化层。灰褐色土,质疏松,遍布全方。深0.8~2米,厚0.3~1. 5 米。包含大量烧土块、木炭灰、动物骨头、石块、蚌壳和陶片。陶片以夹砂灰陶为主, 器形有鬲、甑、深腹盆、罐、豆、刻划纹钵等残片(图四二)。
  第六,唐文化层→先商文化层→生土。以ⅢT12为例本探方的地层关系可图示如下∶1→2→3→4→生土。
  以ⅢT12的北壁为例介绍(图四三)∶第1层,现代建筑硬化地面。厚0.15~0.38米。
  第2层,明清文化层。黄土层,土质疏松,杂质较多。厚0.3~0.55米。本层下开口一座明清时期双人合葬掏洞墓,编号ⅢM10。
  第3层,唐文化层。黄褐色土,质地疏松。距地表深0.6~0.75米,厚0.5~0.65米。包含较多的炭灰和烧土颗粒,出土物以板瓦、筒瓦,宽折沿盆、圆唇高领罐为多见。
  第4层,先商文化层。灰褐土,土质较硬,似有淤积痕迹。距地表深1.1~1.3米,厚0.7~0.94米。出土陶片较少,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褐陶为大宗,其中泥质陶占多数,纹饰多见细绳纹、磨光和弦纹,偶见鸡冠鋬。器形有深腹罐、束颈盆等(图四四)。
  以上是本次发掘的典型地层关系介绍。
  值得注意的是,在多数探方的最下层,常可见到有淤积痕迹的文化堆积。如I T82⑤、ⅢT25⑥、ⅢT16⑤、I T25④、ⅢT12④等,都是质地较为致密的带有淤土痕迹的堆积层,时代也均为先商时期。由此看来,这层带有淤土痕迹的文化堆积层,在整个遗址中较为普遍。另外,在本次发掘的范围内,均未发现早商时期(即相当于二里岗文化时期)的商文化遗存。
  这种考古学现象,是否可以说明,在先商时期,邢台粮库遗址及其附近地区曾遭到过规模相对较大的水患,先商居民举族迁徙他乡;中商时期的商人来此居住之前,也即相当于二里岗文化时期的早商阶段,此地无人居住。这一现象的发现,使我们更容易理解先商文化居民为何突然消失不见,离开此地,直到中商时期商人才又重新返回家园。
  总的来说,从地层学上基本可把邢台粮库遗址的文化遗存分为四个大的时期∶先商时期、中商时期、晚商时期和商以后的各代文化遗物。

知识出处

邢台粮库遗址

《邢台粮库遗址》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系统分布了邢台粮库遗址的发掘成果,客观全面地综述了该遗址先商、中商、晚商时期的遗迹、遗物。对于研究邢台地区商文明提供了新的有价值的资料,此外还介绍了该遗址发现的汉、唐、宋、元至明清各阶段墓葬的发掘新收获。这批科学发掘资料的系统整理和初步研究,将有利于解决豫北冀南地区考古学中的诸多问题。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