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重修通惠河闸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古代科技圣人——郭守敬》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992
颗粒名称: 4、重修通惠河闸坝
分类号: K878
页数: 1
页码: 147-148
摘要: 郭守敬在1293年开通惠河时,建造了二十四座闸坝,由于当时务求速成,都采用的是木制的闸坝,时间久长,有些木闸开始腐朽,使漕运有时不能正常运转。郭守敬建议把已经腐烂和没有腐烂的木闸全部依次改建成石闸。为此,他要求闸户们培训学习石工、木工、铁工、和炼石灰的技术,并亲自上课指导。这样改建石闸的任务交由闸户办理,就不再征发民工。从1311年到1327年经过近17年的改造工程,通惠河上二十四座闸坝才基本完成。这已经是郭守敬去世10年后的事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通惠河的闸坝遗迹亦是改建后的石闸。在白浮引水的长期的运行中,出现了一些实际问题。由此可以说明郭守敬创建时的难度了。
关键词: 通惠河闸坝 遗址 郭守敬

内容

郭守敬在1293年开通惠河时,建造了二十四座闸坝,由于当时务求速成,都采用的是木制的闸坝,时间久长,有些木闸开始腐朽,使漕运有时不能正常运转。郭守敬建议把已经腐烂和没有腐烂的木闸全部依次改建成石闸。为此,他要求闸户们培训学习石工、木工、铁工、和炼石灰的技术,并亲自上课指导。这样改建石闸的任务交由闸户办理,就不再征发民工。从1311年到1327年经过近17年的改造工程,通惠河上二十四座闸坝才基本完成。这已经是郭守敬去世10年后的事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通惠河的闸坝遗迹亦是改建后的石闸。
  在白浮引水的长期的运行中,出现了一些实际问题。郭守敬借鉴前人的经验,加上自己的创新,成功地解决了技术难题。在白浮引水的路线中的渠道与山溪的交叉口,有十二处“清水口”建筑,郭守敬在大德十一年(1307年)提出将十一处水口改为“编荆笆”建筑,改用“荆笆编笼装石”的方式筑成溢流堰,就是渠道通过小溪故道地带所建的一种临时性挡水溢流建筑物。它本身是渠堤的一部分,又可起到“自溃堤”的作用。当发生洪水时,该段堤堰被冲毁,洪水可泄入原河道排入沙河,起到“以泄水势”的作用,避免下游渠道溃决和把过量洪水引入城区。这种“笆口”式的建筑一直应用到清朝。郭守敬当年修笆口的十一处地址,与今天京密引水渠下念头村至白家疃一段渠道上集中了十二座立交工程相比较,地点很接近。“清水口”工程妥善处理了引水与防洪的关系,保证了大都城区人民的生产生活的安全。元末明初几十年里,白浮引水工程由于长期没有治理,全线湮废。明代在解决北京水源紧缺问题时,曾考虑重修,但是因无人解决水工技术上的难题,未能实施。由此可以说明郭守敬创建时的难度了。

知识出处

中国古代科技圣人——郭守敬

《中国古代科技圣人——郭守敬》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科技史的高峰,其中郭守敬和他取得的伟大科技成就就是最杰出的代表。郭守敬以其领先当时世界的二十余项科技成就和发明创造,堪称“中国古代科技圣人”。郭守敬的一生,是从事科学技术事业的一生,是利用天文、水利等科学技术服务和造福国计民生的一生,是终生勤奋、孜孜不倦的一生。本书以清晰的脉络、简明的文字和生动的图片叙述了郭守敬的生平业绩和卓越贡献,展现了一代科技伟人的风釆,同时也表达了家乡人民对郭守敬的崇敬和纪念之情。

阅读

相关人物

郭守敬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