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议开铁幡竿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古代科技圣人——郭守敬》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991
颗粒名称: 3、议开铁幡竿渠
分类号: K878
页数: 2
页码: 145-146
摘要: 郭守敬在晚年从事的水利工程工作除了著名的大都治水,就是他设计的铁幡竿渠了。在今天的上都城旧址上有龙岗、铁幡竿山和铁幡竿渠等。1298年,元朝廷的有关人员想在上都西北郊的铁幡竿岭脚下,开出一条河渠南向通到滦河,用以宣泄山洪。元皇帝同意了这项工程,并召来郭守敬到上都商议规划。铁幡竿岭下的铁幡竿渠遗迹还在,现在在上都城西北3公里处,有一个宽约1公里的山口,山顶上尚存有一个石砌的高台。整个堤坝工程,形状像只畚箕,从西北向东南,保护着上都不受洪水的侵害。这一工程是较为成功的大型泄洪水利工程,成为郭守敬留给草原人民的一件永久纪念品。
关键词: 铁幡竿渠 遗址 郭守敬

内容

郭守敬在晚年从事的水利工程工作除了著名的大都治水,就是他设计的铁幡竿渠了。
  在今天的上都城旧址上有龙岗、铁幡竿山和铁幡竿渠等。传说当年刘秉忠建开平宫城时,因这一带原为大海,水中有蛟龙,于是刘秉忠作法驱龙,并立数十米高的大铁幡竿来镇压之,不久,海水退去,蛟龙失去依托,只好腾空远遁,后人遂将铁幡竿所在的山称为铁幡竿山。“铁幡屹立海水竭,卧龙飞去空冥冥”说的就是这件事。在哈灯台山上,至今铁幡竿的基座仍然还在,成为上都的一处有名的景观。其实,它的出名,不仅因为这神奇的传说,更重要的是因为这里有郭守敬设计开凿的著名的泄洪水利工程——铁幡竿渠。
  1298年,元朝廷的有关人员想在上都西北郊的铁幡竿岭脚下,开出一条河渠南向通到滦河,用以宣泄山洪。元皇帝同意了这项工程,并召来郭守敬到上都商议规划。郭守敬在上都亲自勘查、测量、设计,根据上都西、北两侧群山绵亘和这一带多年来的降雨情况,以及连年爆发山洪的历史记载,认为这一带虽然平时似乎水流平缓,然而暴雨季节时积聚的水流容易引发山洪爆发,基于这一点考虑,郭守敬认为对洪水流量的判断不可低估,河道务必要开得宽广,以便能承受山洪爆发时的水量。他明确指出:河道的宽度必须要达到五十步至七十步(约75—105米)。可是主管此项工程的官员目光短浅,舍不得在这上面花钱,对郭守敬的建议置之不理,认为郭守敬是夸大其词,并在施工中,擅自把郭守敬确定的完成渠的宽度缩改了三分之一。渠建成的第二年,恰巧碰上了连日的倾盆大雨,山洪直泻如注,河水骤然猛涨,直冲滦河。由于新开的铁幡竿渠宽度不够,容纳不下奔腾而下的洪水,顿时横溢两岸,泛滥成灾,淹没帐篷牲畜无数,汹涌的波涛还差点淹及皇帝的行宫。皇帝铁木耳不得不在第二天马上向更高的北部山岗上迁移,临行前,他想起了郭守敬说过的话语,禁不住感叹地对左右大臣们说:“郭太史神人也,惜其言不用耳”。
  铁幡竿岭下的铁幡竿渠遗迹还在,现在在上都城西北3公里处,有一个宽约1公里的山口,山顶上尚存有一个石砌的高台。两山之间有一个古拦洪坝遗址,应该是古渠道的遗址,大约有10里长,现在仍保存得相当完整。坝身是用褐色粘土夯筑的,外用石块砌成,坝北迎水,南侧则又附高约4米的土堤以加固,坝西头留有溢洪口,下接溢洪渠,斜折东南下,向南流入闪电河。整个堤坝工程,形状像只畚箕,从西北向东南,保护着上都不受洪水的侵害。这一工程是较为成功的大型泄洪水利工程,成为郭守敬留给草原人民的一件永久纪念品。

知识出处

中国古代科技圣人——郭守敬

《中国古代科技圣人——郭守敬》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科技史的高峰,其中郭守敬和他取得的伟大科技成就就是最杰出的代表。郭守敬以其领先当时世界的二十余项科技成就和发明创造,堪称“中国古代科技圣人”。郭守敬的一生,是从事科学技术事业的一生,是利用天文、水利等科学技术服务和造福国计民生的一生,是终生勤奋、孜孜不倦的一生。本书以清晰的脉络、简明的文字和生动的图片叙述了郭守敬的生平业绩和卓越贡献,展现了一代科技伟人的风釆,同时也表达了家乡人民对郭守敬的崇敬和纪念之情。

阅读

相关人物

郭守敬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