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黄河试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古代科技圣人——郭守敬》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948
颗粒名称: 4、黄河试航
分类号: K826.1
页数: 2
页码: 50-51
摘要: 我国的西北地区,地域辽阔,人烟稀少。过去,这里的运输主要依靠一支支小小的马队、驼队架起了西北与中原文明传播的桥梁。然而,这种利用畜力驮运的方式,运输量小,耗时又太长,很不利于大批物资的长途运输。1265年,西夏治水完工后,郭守敬看着长势很好的庄稼,甚是喜悦。这又成了困扰郭守敬的新问题,使他寝食不安,苦思不得要领。同事们一致认为黄河上游落差大,地形复杂,极不利于通船漕运。1267年,忽必烈采用郭守敬的建议,下令在中兴至东胜1200余里的黄河线路上,增设水驿十所,开通了此段黄河的漕运。这不仅大大方便了西夏地区粮食的外运,也加强了我国西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联系,更加便利了元朝中央政府对西北地区的统治。
关键词: 郭守敬 传记 黄河试航

内容

我国的西北地区,地域辽阔,人烟稀少。过去,这里的运输主要依靠一支支小小的马队、驼队架起了西北与中原文明传播的桥梁。然而,这种利用畜力驮运的方式,运输量小,耗时又太长,很不利于大批物资的长途运输。
  1265年,西夏治水完工后,郭守敬看着长势很好的庄稼,甚是喜悦。他想:西夏的河渠整治好了,灌溉问题解决了,老百姓就可以衣食无忧了。但同时,郭守敬又陷入沉思:粮食丰收了,怎样才能把多余的粮食以最快的速度运送到用粮紧张的京城呢?这又成了困扰郭守敬的新问题,使他寝食不安,苦思不得要领。
  一天,当他站在黄河边,望着咆啸的黄河水,突然萌发了利用黄河漕运粮食的想法。郭守敬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事,却遭到坚决的反对。同事们一致认为黄河上游落差大,地形复杂,极不利于通船漕运。一些有经验的老船工也极力劝阻郭守敬放弃利用黄河漕运粮食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郭守敬敢为天下先,毅然决定乘船顺黄河河道返回京城,以亲身试航,来证明河套段黄河是否可以漕运。
  船造好后,郭守敬告别西夏父老,率领一班人马登上船,从西夏中兴(今宁夏银川市)出发,顺黄河河道北下,开始了艰难的试航征程。一路上,船有时穿行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有时航行于寸草不生、满目凄凉的荒漠间。郭守敬的耳边只有风声和黄河水的咆哮声。就这样,经过四天四夜的航行,船终于顺利到达东胜州(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市)。郭守敬以自己亲身试航的成功,证明了此段黄河水路完全可以通航。这时,上年年底,忽必烈派遣调查黄河水运的官员,也从下游到达东胜。听到这一消息,他们赶忙派人飞马返回中都(今北京),向忽必烈做了情况汇报。
  1267年,忽必烈采用郭守敬的建议,下令在中兴至东胜1200余里的黄河线路上,增设水驿十所,开通了此段黄河的漕运。这不仅大大方便了西夏地区粮食的外运,也加强了我国西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联系,更加便利了元朝中央政府对西北地区的统治。

知识出处

中国古代科技圣人——郭守敬

《中国古代科技圣人——郭守敬》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科技史的高峰,其中郭守敬和他取得的伟大科技成就就是最杰出的代表。郭守敬以其领先当时世界的二十余项科技成就和发明创造,堪称“中国古代科技圣人”。郭守敬的一生,是从事科学技术事业的一生,是利用天文、水利等科学技术服务和造福国计民生的一生,是终生勤奋、孜孜不倦的一生。本书以清晰的脉络、简明的文字和生动的图片叙述了郭守敬的生平业绩和卓越贡献,展现了一代科技伟人的风釆,同时也表达了家乡人民对郭守敬的崇敬和纪念之情。

阅读

相关人物

郭守敬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