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西夏治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古代科技圣人——郭守敬》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946
颗粒名称: 2、西夏治水
分类号: K247
页数: 6
页码: 39-44
摘要: 至元元年,也就是公元1264年,郭守敬奉命跟随中书左丞张文谦行省西夏,修复黄河两岸的诸多河渠。这里所说的西夏,是指西夏王国统治的广大地域,即今宁夏,及甘肃、内蒙古部分地区。它“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自古这里就有因黄河冲积而形成的面积广袤的平原地区,即宁夏平原。两千多年前汉武帝时期,人们就在这里陆续开凿渠道,引黄河水灌溉农田,发展灌溉农业。继汉之后,大唐为开发这片土地,实行大规模的军屯和民屯,在此开渠垦荒。经过数百年的经营,使西北这片干旱少雨的荒芜之地,变成了富饶美丽的绿洲,被誉为“塞北江南”。
关键词: 郭守敬 治水 西夏

内容

至元元年,也就是公元1264年,郭守敬奉命跟随中书左丞张文谦行省西夏,修复黄河两岸的诸多河渠。这里所说的西夏,是指西夏王国统治的广大地域,即今宁夏,及甘肃、内蒙古部分地区。它“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自古这里就有因黄河冲积而形成的面积广袤的平原地区,即宁夏平原。两千多年前汉武帝时期,人们就在这里陆续开凿渠道,引黄河水灌溉农田,发展灌溉农业。继汉之后,大唐为开发这片土地,实行大规模的军屯和民屯,在此开渠垦荒。经过数百年的经营,使西北这片干旱少雨的荒芜之地,变成了富饶美丽的绿洲,被誉为“塞北江南”。
  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在这里建立大夏国,定都兴庆府(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史称西夏。最鼎盛时期,它的国土面积约83万平方公里,包括今宁夏、甘肃大部,内蒙古西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新疆东部及蒙古共和国南部的广大地区。前期与北宋、辽平分秋色,中后期与南宋、金鼎足而立,被人形容是“三分天下居其一,雄据西北两百年”。西夏国的建立对中世纪我国西北地区的局部统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及多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做出了积极贡献。
  西夏偏据西北,能够称雄二百年,它依靠的就是宁夏平原的灌溉农业。然而,十三世纪初期,居于北方大漠,过着游牧生活的蒙古族迅速强大起来。为打通西去的通道,其首领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大军多次侵犯西夏王国。1227年,蒙古军再次大举进攻西夏,多次打败西夏军队,并直逼西夏国都中兴府(即兴庆府,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蒙古军队围困西夏国都半年有余,久攻不下。这时,发生了大地震,蒙军趁机引黄河水灌入城中。天灾兵祸,西夏被迫投降。西夏李氏王朝历经10帝,最终走向灭亡。连年征战,使得西夏社会秩序混乱,百姓流离失所,水利设施长年失修,河道淤塞,堤毁坝坏,灌溉农业遭到了严重破坏。西夏王国灭亡后的几十年间,蒙古贵族在这里大量圈占土地,放牧牛羊,破坏性的经营,使西夏地区经济一直得不到恢复,真可谓是土地贫瘠,原野空旷,开垦的土地不及十分之一。所谓的“塞北江南”亦变成了满目苍凉的“荒芜之地”。
  元朝建立后,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对西夏地区的统治,恢复发展这里的灌溉农业,元世祖忽必烈决心全面整治西夏。1264年,忽必烈派中书左丞张文谦前往西夏,进行治理。已升任银符副河渠使的郭守敬,自从提出六项水利建议,得到元世祖忽必烈赏识步入仕途后,经过几年艰苦治水工作的磨练,已经掌握了丰富的治水经验。这次张文谦西北之行,郭守敬作为水利官员跟随前往,主要任务是协助整治西夏地区濒河诸渠。
  接受治理西夏水利任务后,郭守敬便辞别亲友,整装出发了。他们一行穿过茫茫荒原,经过十多天的跋涉,终于踏上了西夏的土地。眼前的“塞北江南”,不是稻谷飘香,而是土地荒芜,渠堰毁坏,满目苍凉。看到这一切,郭守敬深感自己责任重大。为了尽快了解西夏各地渠道的分布和破坏情况,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治水方案,郭守敬每天天不亮就出发。他沿着一条条废弃的渠道,详细进行考察。饿了啃几口干粮,渴了喝几口凉水。遇到老河工,他就虚心请教,尽量多地了解河渠的相关情况。太阳西沉,星斗满天时,他才拖着疲惫的身体,靠着星星的指引,回到住所。晚上,郭守敬又坐在油灯下,伏在几案上,把白天考察的河道一一绘在图上,并在图旁用文字记录下河道破坏情况及治理的方案。就这样,郭守敬几乎考察了西夏濒河诸州的所有渠道,同时,也绘制出了比较完整的西夏水利图。
  为了更好地整治河渠,使它们尽快发挥灌溉作用,张文谦召集有关官员商讨治水事务。讨论会上,有人提出旧渠已遭破坏,应该放弃旧渠,另开新渠。郭守敬却认为放弃旧渠另开新渠,不仅要花费大量钱财,而且还会浪费工时,耽误来年春播灌溉。他根据自己实地考察的情况,提出了“因旧谋新,更立闸堰”的治理河渠方案。也就是说,对原有渠道,能修复利用的尽量修复利用,不能修复利用的就另开新渠,并在这些河渠上,修筑堤堰,设置闸坝,引水灌溉。郭守敬的治水方案,是在实际考察的基础上做出的,不仅省钱,而且还省时,省力,切实可行,赢得了大多数官员的认同,也得到了张文谦的充分肯定。很快,郭守敬绘制的西夏水利图及治水方案,被一骑快马报呈朝廷。
  征得朝廷允许后,张文谦令郭守敬全权负责河渠整治工作。在张文谦大力支持和当地百姓的热情参与下,郭守敬亲率民工,开挖、疏浚原有河道,堆土筑堰,修建闸坝。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就先后疏浚、开挖了长达400余里的唐来渠和长达250余里的汉延渠,以及位于灵(今宁夏灵武县)、应理(今宁夏中卫县)、鸣沙(今宁夏中宁县)等四州正渠10条,各长200余里,大小支渠68条。郭守敬在各渠河水入口附近,设置滚水坝,实现了无闸引水。在各渠进水闸(又叫正闸)前方增设一退水闸。灌田时,先关闭退水闸,再打开进水闸,河水顺着渠道直流到渠尾,这时,提升进水闸下各分水闸,沿线同时放水灌田。灌溉完毕,关闭进水闸,打开退水闸,使渠水通过退水闸回流入黄河。这里,退水闸的设置,不仅能够满足农田灌溉用水,而且还可以避免水大冲毁渠道进水闸,或溃堤造成水患情况的发生。实际上,退水闸起到了调节渠道水量的作用。可见,郭守敬在西夏治水中成功解决引水灌溉的同时,也综合考虑了河渠防洪的问题。
  郭守敬西夏治水按照“因旧谋新”的方案,工程很快全部完工,并且不误农时,及时赶上了来年春播灌溉。渠水四达,万余顷农田得到了灌溉。到了秋天,风吹稻菽,大地飘香,到处呈现出丰收的景象。西夏又恢复了往昔“塞北江南”的美景。
  为了感激郭守敬的治水功德,喜获丰收的当地百姓,自发在唐来渠首为郭守敬建起了一座祠堂。每当收获的季节,人们就会把他们的收获供奉在郭公面前,让他同大家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一个人还活着的时候,就为他修建祠堂,这在我国古代也是不多见的。西夏人民为郭守敬建立生祠,是古代科学家少有的荣誉。正是郭守敬西夏治水的成功和西夏人民的精心经营,西夏的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1882年,在西夏王国灭亡数十年后,人们终于放弃了“西夏”这一名不符实的地名,而代之以“宁夏”这一赋予时代精神的新地名。
  在西夏治水中,郭守敬修建的水利工程质量非常好,一些水坝上的桥梁,直到明朝中期还完好的存在。郭守敬修建的水闸,到明代已有木质闸坝改建成了石质闸坝,更加坚实耐用。1501年(明孝宗弘治十四年)修成的《宁夏新志》赞美说:“逮今两坝桥梁,尚其(指郭守敬)遗制,工作甚精。”也就是说,在郭守敬去世一百多年后的明孝宗弘治年间,郭守敬当年修建的唐来渠、汉延渠两渠进水闸上的桥梁依然存在。七百多年过去了,今天,郭守敬主持疏浚、开挖的河渠,以及河渠上的部分闸坝,仍在宁夏发挥着重要的灌溉作用,造福着千千万万当代百姓。
  1265年,完成西夏治水使命返回京城的郭守敬,被元世祖忽必烈提拔为都水少监;1271年,又晋升为都水监,成为掌管全国河渠水利工作的最高官员。

知识出处

中国古代科技圣人——郭守敬

《中国古代科技圣人——郭守敬》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科技史的高峰,其中郭守敬和他取得的伟大科技成就就是最杰出的代表。郭守敬以其领先当时世界的二十余项科技成就和发明创造,堪称“中国古代科技圣人”。郭守敬的一生,是从事科学技术事业的一生,是利用天文、水利等科学技术服务和造福国计民生的一生,是终生勤奋、孜孜不倦的一生。本书以清晰的脉络、简明的文字和生动的图片叙述了郭守敬的生平业绩和卓越贡献,展现了一代科技伟人的风釆,同时也表达了家乡人民对郭守敬的崇敬和纪念之情。

阅读

相关人物

郭守敬
相关人物